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写沈崇ing旁白】一言以蔽之1 吕思勉 -- 陈郢客

共:💬233 🌺190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因为这是断章,看原文就知道了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孔夫子认为“在邦必闻,在家必闻。”根本不算评价“达”的标准。

          • 家园 送花谢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一言以蔽之7】永远需要调查和实践

      有两篇论文。

      第一篇,是只要你在baidu,google输入“两少一宽”就会跳将出来的:

      对少数民族中的犯罪分子必须实行“ 两少一宽” 政策(1991年)

      这篇论文是篇表态论文,大约当时有人争议,遂有人来表态了。细读一下,就会注意到:

      1.数据太老。1981-1983年的数据为主。2.婚姻或男女间是非案件为主。

      但到底也有些料。比如说:

      1982年9月,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牧民才夫旦(藏族), 因奸情杀死一16岁女孩, 被告人家长先后送给被害人家马、牛、羊及现金价值5,000余元。被害人亲属和群众20余人就分别写信要求释放被告才夫旦。甚至出现封建千户后裔和寺院活佛公开出面进行调解的情况。

      1981年,海南州贵南县牧民巷先加故意伤害一案, 被害人被打伤80多天后死亡。案发后, 原千户之子和寺院活佛出面调解,一是被告人全家搬离原公社住地,二是给被害人赔偿“命价”马1匹、牛8头、羊15只、人民币500元,三是拿出2,500 元买经卷送寺院。他们调解后,认为政法机关不必再捕判。被告被捕后, 他们即带领群众多人到政法机关,要求不要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哦,原来80年代初,贵族后裔和活佛们就具有第一调解权,亦还能和政府掰手腕。

      还有一篇论文,韩美秀、王楠高:民族自治地方刑法变通或补充立法探究,作者是一个法学教授和一个自由研究者。

      这篇论文就告诉了我们一些别的事情:

      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为91200314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04%

      ——于是我查了一下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333万人,占总人口的9.44%。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2355万人,增长了2.0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690万人,增长了15.88%

      所谓“两少一宽”,即中共中央1984年第5号文件提出的:“对少数民族的犯罪分子要坚持‘少捕少杀’,在处理上一般要从宽”。这是我国的民族刑事政策,民族刑事立法应当将这一政策上升为法律,使之具体化、条文化。“两少一宽”政策的基本精神是对少数民族的犯罪分子处理从宽。处理从宽包括刑事司法上的从宽和刑事立法上的从宽。在刑事司法上的从宽,包括刑事诉讼程序上从宽,定罪上从宽,量刑上从宽和刑罚执行上从宽。在司法上从宽的面较广,只要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一般该从宽都要从宽。

      同页还有一篇董文胜的论文提要,中有一料极有意思:

      一九五八年国务院《关于处理走私案件十项原则》第七条规定:“对于少数民族的走私……情节重大的,应该同样按照上述有关处理原则严肃处理,但是处罚尺度应该比对汉族为宽。对于未改革地区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的走私,应该联系民族事务部门处理。”

      一提“两少一宽”,有人或许会说,毛周时代也很优惠呢。到底不是一回事。毛周时代绝不会毫无原则开这么一个大口子。尊重民族差异,某些地区某些事件可以和民族事务部门联合处理,这是慎重,不乏灵活;坚持原则尚占大头。退一万步说,就算法外施恩,也需一件件争取,一件件请示,增大某些势力要价难度,亦可威可恩,进退自如,哪有大笔一挥、整体放纵之策?

      所谓摸石头过河,强调试错,重在试点。其精要在于:可进可退,不至于一举酿成大难。老实说,胡公的民族政策坏就坏在这里。毛周时代的分寸感,倒切合摸石头过河的真意。

      我们今日倘若讨论“两少一宽”的修正或升级,最迫切的就是新数据新资讯,来自基层种种新的数据新的资讯。这些数据这些资讯价值连城。也希望大家群策群力,

      少民政策事关1亿数千万同胞(2005年数据1.2333亿人),亦事关我们每一个人,不可不慎,不可怠懒。

      关键词(Tags): #一言以蔽之通宝推:自由呼吸F0,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深有同感,和郢客握下手

        刚还给好友发信,问她以后能不能多招几个中国来的学生,然后发送回国运用习得的方法去做这方面的调查,呵呵。

      • 家园 这句话理解错了

        被害人全家搬离原公社是服从调解呢还是被迫搬离呢?

        而原帖引用框里的是“被告人全家搬离原公社住地”。

        “两少一宽”是政策而不是审判原则,政策的好处在于收放自如,而审判原则必须始终如一,这就是最大的区别。从恩威兼施的角度和恩自上出的考虑,少宽的宽贷权限应集中在中央(至少是国务院和最高法院)——即使在古代,出于政治考虑的宽贷,三法司还是要按律条判案,只有皇上才能加恩从宽的。胡氏的昏聩之处在于,不懂得坏事要一次做绝,好事要一点点做的道理——高风亮节,只能对同志;心狠手辣,可以对敌人;恩威并施,适合对中间力量。

      • 家园 让人明了不少,谢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从法律角度分析,“两少一宽”是不是自动失效了?

        大家在这里一直是从政策的角度分析“两少一宽”,那些文件都是多年以前的,是不是已经失去效用了?

        《刑法》和《宪法》都做了新的修订,根据我以前的行业经验(非法律,但是时时跟法规打交道),法律的地位是比文件的地位高的。这一点可以请法律专业的朋友分析一下。

        不过,如果能拿到犯罪数据记录及最终处理结果最好,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只是,这个恐怕是机密的,我们未必见得到。

      • 家园 谢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 家园 safa+hua
        • 家园 大煮兄不离不弃,我见犹怜!

          哪儿有陈郢客,哪儿就有大煮兄!要怪就怪这陈mm,国色天香超凡脱俗,简直就是神仙姐姐再世,教段公子如何是好?

    • 家园 【一言以蔽之6】逻辑

      文科当然需要逻辑,不仅仅是历史这一门。其实,万事万物,均可用逻辑考衡——换言之,马克思批机械唯物主义孤立、静止、片面可谓一针见血,大家都号称唯物主义,但是用逻辑的镜子照一照,就知道真正唯物主义的标准了。逻辑这面镜子立起来也容易,但凡我们有综合考量、实事求是、一视同仁的心,就可格物致知了。

      有人洋洋洒洒一大篇,对照手法暗示手法全都用上,比较蒋友柏和毛新宇,你看这一个多帅,你看这一个多有为,你看这一个多有风度……言外之意,却是借着蒋公的曾孙和毛公的孙子比较,论证蒋公和毛公的优劣,——这是“老子英雄儿好汉”的逆用法,更透露这些人本身有着根深蒂固的“世家”崇拜。

      写诗的谁敢轻易说压倒李白?可是李白的儿子,据说是白痴。陶渊明的儿子,好像也不是很成器。

      这一套手法看起来很naive,可是却是冲人性的盲点弱点下手,委实很管用的。长得好的自然要沾天大便宜,尽管这位其实很有绣花枕头的嫌疑。

      很多人回忆文革,怒不可遏,无限委屈,“血统论”自然是文革中天大的罪状。

      可是,同一批人,等到自己主流了,却乐意渲染:朕是世家。世家——不管是红色贵族还是簪缨之家,世家才是硬道理。

      这告别“血统论”了吗?

      有些人害怕文革会再来,对80后忧心忡忡,动辄“革命小将”的帽子给对方扣上,其实80后恰恰因为没有经历过文革,接受正规学校教育、唯物教育成长,又身逢市场时代,多能就事论事,——始终拿老眼光看新人的,不过是自身深受文革环境影响的旧人耳。

      中国人国民性已倾向内敛,老成之士或许就太过了——年轻人的热情便是原罪,哪怕年轻人其实是对的。

      我依稀记得,网络伊始,最先被视为靶子的是70后,这其实多呈现了看70后不顺眼的老人们的视界与心态。其实,70后,大多是闷头干活便于统治的老实牛马。

      然后就轮到了80后,第一代“独生子女”,其实是中国崛起中注定要承担较重牺牲较大的一代,可是被妖魔化,自然亦是老人们的先见。直到去年,80后终于得到了胡总“值得信任”的高度评价,部分弥补了自20年前政府对于年轻人的疑忌;当然,有些势力就此再无幻想,有些内贼也会冷汗涔涔再无幻想,对于中国的压迫一定会提前并加速,因为等新一代人成为中坚,后面再也难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说娇贵,80年代能上大学的那代学子,大约是百年中国中能得到利益最大牺牲较少的一代学子。这是由投胎学决定的,到底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当然,隔绝传统自命不凡的80年代,会被百年后国史定位几何,现在则已初露端倪。

      我向来不同意动辄骂90后nc,也自我做起,绝不如此言语。90后亦有人家的文化,不伤大雅的,犯不着上纲上线。何况少年人可塑性强,多会成长、走过;最难以改变的反而是老人。大抵人生已持定见,一也;屁股也坐稳了,很难挪开,二也。

      少年人就老成得算无遗策,那就不是少年人了,可惜中国传统太喜欢臆想“多智而近妖”的人物,罗贯中就是这么写诸葛亮的,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绝非一流大家,不过姿态感人,便于抒情而已。鲁迅宽容少年人青年人,却对老谋深算的人们颇多抗议,无他,很多老人太聪明了。一方面不动声色取消了青年人少年人做事说话的资格,“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名言可见一斑;另一方面,大敌当前,又希望青年人少年人独力退敌,若是退不了,老人们又要冷嘲热讽。

      现代中国告别于传统的这条线索,始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梁启超身体力行,不断与时俱进,即使遭人嘲笑调侃,亦一生秉持。这其实是最为难得的素养。梁漱溟赞他毫无架子,对青年人实有平等之心请教胸襟,比较一二,就知道胡适这条是不合格的。当然,这条堪称合格的,自然是少数,得是有赤子之心的大家。

      这一传统,鲁迅继之,一生对于青年人抱有信任,即使年轻人中不乏有人让他失望。但他并未因此动辄幻灭,一生选择拥抱青年人,拥抱未来,何其不易。毛泽东亦承之,“青年人永远是对的”,——这实是针对现代中国独有传统总结出的关键线索。此三人,史家水准史家心地,亦有他们的文章为凭。

      与此相似的是男女间的等级制度。现代中国告别古典中国,亦是告别花蕊夫人的弱者真话,“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红颜祸水论和青年原罪观,均可休矣。

      24岁的毛泽东曾给他看重的师友黎锦熙写了封探讨兼自陈的信,(乱翻帖:《贯通大本大源》 节选,或全文 )我看了大惊失色,千年牛人到底是千年牛人,即使到了今日,真正能读懂毛公深意的知道分子们又有几人?勇于实践的又有几人?

      一旦明白了“人民是决定历史的真正动力”,自然就明白,24岁的毛泽东哪有什么内参密料,他牛在何处,牛在有心地有逻辑。

      他当日石破天惊的推理判断,放在今日,不过是群众心照不宣的常识。难事人家已经做完了,我们要做的事比较起来简单很多,尊重常识,尊重逻辑,不和常识过不去,足矣

      关键词(Tags): #一言以蔽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