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战略失误是日本失败的最终原因-关于入川作战及其他! -- 清水

共:💬1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战略失误是日本失败的最终原因-关于入川作战及其他!

    楼下蒋百里将军的英雄事迹已对日本的战略失误有了最好的诠释!请恕在下就一些细节结合历史,地理情况谈些个人杂想!

    首先,华北决战是绝对不可行的。华北沃野千里,人才济济,确实让人很难割舍。历史上著名的无非就是北宋和辽,金的幽州攻坚战,北宋无非就是要保住华北平原腹地,进而捍卫京城。可实际情况就是金在突破燕山,幽州以后,一马平川,长途奔袭有华北沃野的粮草补给,快马杀奔东京汴梁。而北宋在华北无天险可守,平原作战中孱弱的连抱住马头都不敢松手的宋军如何面对如狼似虎的金军铁骑?结局就是那句让宋人刻骨铭心的记忆“金有狼牙棒,宋有天灵盖”。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当时国军的土式装备和日军飞机,坦克,大炮在毫无遮拦的大平原如何对抗?差距恐怕更甚于北宋军和金军!

    其次,保存军队的实力和根据地是至关生死的!南宋得以重建无非如此!而南明的惨败则是失利与此,南京,扬州等江浙的会战已将精锐消耗殆尽。随后匆匆退往福建,广东,云南等都没有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且不断的内耗使这个封建时代最后的汉人政权已悲剧收场!此段历史国府有足够的认识,提前计划的撤离及拖延等战术使日本已步步陷入长期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但这时日本有没有机会呢?余想在花园口决堤之前还是有的!

    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入川作战路线,控制三秦,陕甘再南下,西北之关中平原,汉中,河套地带都是物产丰厚的地区,补给不成问题!再沿汉中南下,此地自古有蜀道难之称,但即使再难它也有路可走!且最短的阳平关路线通往蜀地只有数天路程,一出阳平关就是成都平原,无险可守。一战即可入主成都。三国邓艾灭蜀的路线无非如此!而南宋对金的长期对峙成功也是亏了吴氏兄弟在大散关多年的苦心经营保住了四川!而蒙古对此有足够的认识,数次对南宋战争以四川攻坚最为惨烈,甚至还搭上了蒙哥汗的命!最终还是从川北入川成功,取得川西后灭掉大理国从四川后部反抄彻底包围川东,得以断了南宋的抗元基地……

    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入川成功例无非以此为准,从汉中南下,控制川北,继而平定川西-富饶的成都平原,次发兵川东--重庆。历史上南宋灭亡后,川东的钓鱼城虽还在抵抗,但以无处可退,四处被围最终只有投降……还有张献忠,清军入川的路线也是如此。

    而从两湖,贵州进军川东,地理上是绝境,实是无路可走,且川东受艰险地理环境影响,土地贫瘠,河网,山岭交错纵横,人员粮草补给困难,实则是军事上的绝地!石达开的失败无非如此!土共倒是命好些,人数少而精悍但也难以立足,也亏得川人是“外战内行,内战外行”,不舍得炸了自己的泸定桥,进而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川东周边的贵州更是有名的“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别说几十万人进军就是补给,吃饭都是问题。而湖北,湖南的水网,山脉更不可能让日本沿江而上此以有文详述。

    日本战争初期,一味贪图攻城略地,幻想着东北战场的速胜,根本没有意识到进军西北的重要性!而国府在花园口的决堤使河南人为中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也成功的把日军挡在了潼关以外!

    后期,日军还有机会的,就是国人没用过的战术,攻下缅甸从滇西反抄,形成忽必烈入川作战之形势!彻底从后部包围四川!如是成功,蒋委员长不知道能否推倒西康,在入藏……

    日本为此甚至动用了特务部队化妆成中国百姓来夺取怒江大桥。据说,一部已冲到桥边,而有一奸商自持上边有人动用汽车运输私人物资,从而阻塞了怒江大桥,与守桥官兵发生争执。而那时的日本特务部队估计没有现在影视中特种兵这部犀利,以为被守军发现遂提前发动袭击,这次滇军可是聪明很多,果断炸掉大桥了事!至此日本的入川作战彻底无望……蒋委员长再誓言如四川失守再入藏作战实则是在鼓舞士气!他和他的幕僚已很清楚,此时中国需要的就是坚持,忍耐,反击……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当时守军和商人发生冲突,鸣枪警告,日军以为被发现,就开火了,行动由此失败。
    • 家园 日军有两次机会。

      42年中国远征军兵败缅甸,大部撤往印度,日军第56师团差一点攻占惠通桥,从云南进攻四川。华军炸桥之时日军化装成难民的敢死队距桥只有200米。

      44年日军第3师团和第13师团主力沿黔桂公路追击打到贵州独山,逼近四川,国民政府已有再次迁都的准备了。独山距重庆只有一百多公里! 当时华军豫湘桂战役中损失了约100万兵力,后方十分空虚。蒋介石当时想空运在缅甸的新6军回国。如日军倾全力进攻重庆,后果不堪设想。

      • 家园 非不想也,诚不能矣!

        即使日军占领了怒江上的大桥,也是无济于事的,山河重隔,离攻入昆明和重庆远着呢。再说还有中国重兵层层防卫,俺看过当事人的采访,都认为是过分夸大了这次事件的重大意义。

        另外,44年日军攻到独山已经是强弩之末,所以被中国军队击退。退一万步讲,即使攻入重庆又如何?国民政府是不会投降的,退到西昌、西藏照样抗战,其奈我何?

    • 家园 看来不熟悉历史有时候也是一种优点

      省得难受。

    • 家园 一点看法

      我觉得日军在对华战争初期在选取战略进攻方向上没有明显的错误,日本的真正失误在于没有抓住战机在平原消灭中国军队主力过分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以至战争最终走向拖延。不过没有机械化战争能力的日本陆军是否具备类似苏德这样的大规模纵深突击的能力倒是很值得怀疑。

      对于日军进军西北的问题我觉得日军的不采取这种策略是必然的。

      首先现代战争不同于古代战争。现代军队对于后勤的依赖远远大于古代军队对后勤的依赖。别的不说仅仅是弹药油料两项就是很大的问题。昔日蒙古灭宋,清灭南明所依赖者为游牧骑兵也。这样的部队后勤所需无非是水草粮而已,这与抗战时期的日军是有天壤之别的。游牧骑兵可以依靠就地掠夺解决全部补给问题,但是现代化的日军却不行。轻重火炮的炮弹配件需要从关外运入,飞机坦克战车所需油料也需要从后面转运,连38步枪和歪把子机枪的6.5弹药都不能就地解决。凡此种种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如果日军不在道路条件良好的华北东北水运便捷的江南地区行动而集中兵力于我西北从山峻岭的话,倒霉的只能是日军自己。

      其二,日军对中国军队优势在哪里?在于重武器!而西北内陆道路险塞,这是机械化重装备难于机动的。记得抗战开始之后苏联曾援助我国一批76.2野炮,但是我军普遍反映过于笨重难于在山地丘陵机动。后来查得该炮的重量在同等级野炮中属于平均水平。76野炮尚且如此,日军的120榴炮150榴炮在西北山地又会是什么状况?

      此外飞机坦克重炮要发扬火力最佳的战场也是无险可据的平原。在我西北的从山峻岭之间坦克重炮的射界受到很大限制,离开了少数几条公路其重装部队运动十分困难,而与此同时依托复杂地形我轻装部队(炮兵也是以山炮和迫击炮为主)却机动灵便来去如风。如此日军岂不是以己之短攻我之长了。

      其三,日军的弱点在哪里?在于兵力不足和后勤不足两项。

      如果采取先取西北再夺四川之策,日军的战线将大大拉长。从西北到四川整个战线将长达几千华里,日军恐怕没有足够的兵力去维持这一条战线的。这条一字长蛇阵一旦被中国军队拦腰切断入川的断绝了油料弹药等后勤供应的日军必死无葬身之地!纵观抗战第一年的情况,可以肯定的说日军的后勤供应能力不足也是导致日军不得不停止战略进攻的主要原因。从进攻上海华北时崭新的黄呢子大衣整听的牛肉罐头,到打武汉时落着补丁的破旧军装和掺了大半土豆的“牛肉罐头“。日本的后勤能力不过如此而已!日军之所以在华北大打出手,之所以沿长江大举西进。真正的关键都在后勤上。自近代以来长江的黄金水道历来是中国战略防御的死穴。日本强大的海军以及海运力量在长江沿线是最容易发挥的,而其陆上后勤力量又严重依赖公路和铁路,一旦进入道路状况很差水运不通的山区日军的后勤就会鞭长莫及。而缺乏后勤的日军很快就会丧失进攻的锐气!

      其四,中国的弱点在哪里?抗战期间日军对中国军队作出了一个非常精确的判断:只要切断中国军队的重武器来源,中国军队就没有战略进攻能力。对比英法美苏,中国是一个农业国,现代化国防工业及其匮乏。重武器完全依赖进口而轻武器制式繁杂也仅能勉强维持供应。一旦我国军队遭受歼灭性打击那么在短时间内中国将丧失抵抗能力。日军在抗战第一阶段之所以把战场选择与华北华中和华东。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试图以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消耗乃至歼灭我国军队主力。故而日军的战略是明确的,一方面试图在战争初期在我平原地区引发会战以期歼灭我军主力而战争中期则连续发动中小规模消耗性会战以防我军积累反攻力量,另一方竭尽全力切断我外援供应。

      从其后的发展来看至1938年日军已经占领我沿海全部重要口岸完成对我海上封锁,1940年入侵印度支那切断我印支国际交通线,继而签订日苏条约封闭我西北口岸,最后与1942年攻入缅甸切断了我最后一条陆上交通线滇缅公路完成对我战略包围。此后我国只能依赖一条驼峰航线获取国际援助,而其运力每月只有几千吨而已。可以说2年后的1944年中国军队力量出现衰竭,引发豫湘桂大溃败与日军的全盘战略部署是分不开的。

      • 家园 赞同

        不过楼主文章精要我以为在于强调日军应该采取迂回的战术,这个没有错误。

        此诚如庞统在葭萌关给刘备献的定蜀三策,所谓上策,轻骑突袭成都,擒刘璋一鼓定川,实际上是军事冒险主义,和李宗仁提出的日军绕过西北进四川打法接近;中策取白水关,过涪关中心开花,类似日军从平汉线南下取武汉(或许配合津浦线的牵制和粤汉线的侧击)切断中国主力西退路线;下策退出川口,徐图进取,类似日军在上海沿着长江往上爬。

        刘备是个明白人,认为上策太急,下策太缓,选了中策,要是巴顿,就选上策了,他才不管油从哪儿来,炮弹怎么造出来。日本人因为整个对华战争就是打一步看一步,选了最糟糕的下策。

        您所提到的日军走西北的种种困难,其实也反映了将日军放入中国腹地决战思路的正确,日军进入湘鄂黔桂大山以后,也同样遇到了这样的困难。

        • 赞同
          家园 补充一点

          我觉得楼主的文章中有一点是正确的,日军统帅部在战争开始的时候实际上左右徘徊,在是否扩大战争的问题上举棋不定。其直接后果就是日军在战争中逐次增兵丧失了在有利条件下围歼中国军队主力的战机。无论是华北还是华东日军从一开始就没有下定一举解决中国军队的决心,战争的扩大与其下级战区指挥官的下克上习惯分不开。从后来的战争发展来看应该说日军要消灭中国军队主力华东和华中是唯一的机会。特别是在淞沪在徐州日军两次错失了决战战机。另外日军机动能力似乎不行,以淞沪徐州为例日军虽然都构成了战役合围的态势但是却每每让中国军队及时后撤化险为夷(虽然退得很狼狈)。如果对手换成德军在那种险恶的态势下要想避免被合围几乎是天方夜谭了。

          我常常在想8年抗战幸好中国所面对的是工业能力有限且陆军战略思维极其陈旧的日军,如果换成二战德军这样的对手,三个月内丧失有组织抵抗绝非危言耸听。

          对于西北战场的问题,日军在西北方向实施迂回似乎还是有所考虑的。进攻太原忻口的坂垣征四郎就有这种想法。不过从太原之战所遭遇的抵抗来看,这一想法实属空中楼阁。中国的军阀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视地盘如命,失去了地盘的军阀将很快瓦解。因而如果你不去动他他就消极抵抗乐得相安无事,你如果想把他赶出地盘他就会跟你拼命了。而日军向西发展无疑于逼阎锡山马步芳等西北军阀与其拼命到底。强龙难压地头蛇日军试图依靠一支偏师全取西北是不可能的。

      • 家园 高手啊,赶紧发多点评论,老萨正手忙脚乱呢。
      • 家园 呵呵,有认真的

        赞同楼上的观点。

    • 家园 怒江俺去过,听云南当地人讲所谓千钧一发
    • 家园 【原创“从吾游者,大则王,小则候耳!”

      刘邦这句话,道出了千万个成功者的秘诀。日本实在是太没有征服者的才干了。莫名其妙地把溥仪的祖宗换成了天照大神,限制他上祖坟,让他如何能够甘心当奴才?

      相比而言,成吉思汗兵锋所到之处,抵抗者一律被屠灭,但要是主动迎降,不仅能活命,而且会活得很舒服。对於拉部队投过来的人,在中亚的就封以中亚的各种传统官职;在中国的就封以中国的传统州县官,再加个世袭。所以有那么多的人为虎作伥。再说吴三桂,一投降就是平西王,他要是投降李闯呢?一伯爵顶天了。

    • 家园 李宗仁不愧是一代名将

      的确看得清楚。个人的看法日军入川未免仓促,因为它对川中经营很少,而华北,华中,华东,华南下了大功夫,有地下信息网,有作战地图,有平日的经营,七七事变之后日军最令人担心的打法就是抛弃上海的陆战队,把全力投入华北方面,从北平一直向南打,津浦线抱守势,平汉线抱攻势,在郑州切断陇海线,直取武昌,只要拿下武汉和宜昌,就斩断了长江,也切断了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对内地军阀的影响,在长江下游的中国军队主力将进退两难,这样把一个政治问题简化为一个军事问题,将对日军很有利。但是日军并无这样的战略构想,所谓添油而已,自然战术上胜利不少,战略上进展不大了。

      假如日军真的祭出这一招,中国的应付大概只有以下几招了:

      1。预判日军动向,放弃长江下游作战,收缩精锐部队到鄂北与日军作战,这里战场弹性比较笑,但是日军补给线长,且失去海军接应,以60个师的主力拖成长期战争并非不可能。

      2。以山西为依托,出娘子关切断日军补给线,这是一招奇兵。不过在平原上,如果第二战区出动主力,可能遭到围歼,而且晋绥军未必有此作战热情。

      3。掘长江或黄河北岸堤防。。。

    • 家园 这一点李宗仁也曾经提到:

      “日本人一向把中国看成一个无可救药的古老国家,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是重文轻武,是教育落后,统治者用愚民政策,以愚黔首,以致长期贫弱,不可与西化了的日本抗衡;再者,中国被国内的少数民族征服已不止一次,往者有蒙古,近者有满洲。满、蒙二族尚且统治中国,况日本乎?!殊不知日本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时至二十世纪中叶,全球所有被压迫民族独立图存的风气已如火如荼。西方帝国主义且已日益式微,继起的日本焉能后来居上?

        所以日本开明之士说,日本侵略中国,无异吞下一颗定时炸弹。再者,日本认为中国是古老文化,不堪一击,殊不知日本的文化正是从中国传去的,最近才受西风东渐的影响而从事维新。中国也正以同样方式接受西方文化,民族意识逐日提高。不过中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改革起来没有日本那样迅速有效罢了。恶可视为无反抗能力,而必定被人征服?

        日本既以侵华为国策,田中义一并认为征服中国为征服世界的阶梯。但是日本究系岛国,民族眼光短视,胸襟狭隘,政治、军事领袖皆有志大才疏之弊,徒有成吉思汗的野心,而无成吉思汗的才能和魄力。因而他们侵华的方式,是蚕食而不是鲸吞。既已作了侵略者,又没勇气承认对华战事为“侵略”,却硬说是“事变”,而且这些“事变”的制造,又是毫无计划的盲目行动。例如沈阳“事变”是土肥原、板垣等少数中下级军官搞起来的。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事前竟不知其事。事后关东军司令部和日本政府只有追随少壮派军人之后,为其越轨行为作辩护。此实非文明国家应有的现象,然日人行之,不以为怪。

      侵华战事既已发动,而日本人又没有气魄来大举称兵。等到中国民愤达到最高潮,以致卢沟桥“事变”无法收场,大规模用兵势在不免之时,日本又不愿倾全国之师来犯。只是在华北、华东用少数兵力与中国作战,到兵力不敷时,才逐次增兵,深入作战。这种“逐次增兵法”便犯了兵家大忌。中国地广人密,日军一个师团、一个师团地开入中国,正如把酱油滴入水中,直至把一瓶酱油滴完,为水吸收于无形而后已。日本人便是这样一滴滴地,滴进了六、七十个师团在中国大陆,但是还是泥腿深陷,坐以待毙。

        所以日本既处心积虑要征服中国,就应乘欧洲多事之秋,一举把中国吞下。日本平时国防军有二十个师团,稍一动员便可递增至四、五十个师团。如果卢沟桥战事发动前夕,日本便动员全国,首批派遣三十个师团同时分途进犯。用闪电战方式,主力由平汉、津浦两路南下,另以一路出西北,实行战略上大迂回,占领兰州,一举切断中、苏的交通,并与沿陇海铁路西进的部队相呼应,夹攻陕西,占领西安,得陇望蜀,威胁成都。同时利用海道运输的便利,向长江、珠江两流域西进攻击,与其南下的主力军相呼应,使西南各省军队不能调至长江流域作战,则占领淞沪、南京、武汉、长沙等战略要地,即无异探囊取物。然后右路越秦岭占成都;中路上宜昌,穿三峡,入夔门,占重庆,左路经广西,向都匀,入贵阳。一举而占领中国各重要都市,将我方野战军主力摧毁,将零星游击队赶入山区,支解我们整体抵抗的局面,陷全国于瘫痪状态,并非难事。到那时,我政府只有俯首听命。

        等到大势已去,纵使我们的极端主战派也只好钳口结舌。则以蒋、汪为首的反战派和三日亡国论者自将振振有词,率全国人民屈服于暴力之下了。然后,一俟德、意向外侵略,欧战发展到顶点时,日本即可挟中国的人力物力,向亚洲防卫力量薄弱的地区,进行狂风掳掠性的战争,则南进北进,均可游刃有余。如此,二次大战结束的面貌,恐将完全两样了。

        日本的基本政略既已铸成大错,而其小规模局部战略运用错误亦复如出一辙。卢沟桥事变后彼方乘我政府的不备,不宣而战,瞬息即击破我华北的驻军。如果乘胜跟踪穷追,使我政府无喘息的余暇,占领东西交通动脉的陇海路,进迫武汉、南京,截断长江运输,则京、沪不攻自破。日军有此天与的良机而不取,竟将其主力军投入四面崇山峻岭的山西,以致旷日持久,作茧自缚。虽用尽九牛二虎之力,前锋勉强一度进至黄河北岸,然而南望风陵渡,面对汹汹巨浪,何能飞渡?其后虽把主力军抽出,南下围攻徐州,西进攻占开封,企图席卷豫、皖产粮区域,却又被黄河决堤泛滥所阻。逼不得已,乃转循长江西侵。因两岸地形复杂,进展甚缓。到占领武汉,已成强弩之末,形成僵持的局面。中国历史上元、清两代入关,系由北方南下,以居高临下之势,自可事半而功倍。日本恃有海军的支援,违背传统战略有利条件,改由海道溯江西上作仰攻。兵力又不敷分配,其失败固可预卜。

        日本之所以在战争初期不这样做的道理,一则或许由于无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以及气魄雄伟的战略家,他们相信我们不会长期抵抗,南京、武汉失守之后便要投降了。再则是他们本国之内可能亦有掣肘之处,军阀未能随心所欲。关于此点,研究日本问题的专家们当可提出极详尽的答案。但是,日本既然不能放手来侵略,则又何必搞此无结果的侵略呢?以上便是注定日本必败的两项重要因素。”

    • 家园 “南明的惨败则是失利与此,南京,扬州等江浙的会战已将精锐消耗殆尽。”

      嘿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