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读书笔记·左传】梳理1:姓氏 -- 青瓜

共:💬57 🌺16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读书笔记·左传】梳理1:姓氏

    郑伯克段于鄢,段被称作共叔段。共是地名,在卫国,叔是排行,段是名字。

    先秦男称氏女称姓,所以先秦叫什么姬什么姜的女人特别多,其实姬和姜都是当时大姓。而男人一般都叫他的名字,在名字前要加氏或官职进行区别。同时当时的人非常注重家庭组织,所以很多人的称呼里要加上排行。共叔段这个名字是特例,因为他是战败出逃的,所以就像之前人们叫他京城大叔一样(大通太,是太后那种太,表示地位尊崇),之后大叔自然不能叫了,直接叫名,加上地名。

    先说一下姓,氏,名,字的区别。按照张淑一所著《先秦姓氏制度考索》一书所述,姓所代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同一先祖的人血缘相同,于是同姓。从上古开始就有同姓不婚的规矩。随着血缘树的不断扩展,同一姓下的人越来越多,同时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同一血缘群落中的人也要区分彼此,这个时侯就产生了氏。所谓氏,就是一个家族父子相承标记,所代表的是家庭组织。也就是说,一个姓可以很大,而氏族则是同一姓下的小单位。

    左传中就有这样的说法: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立氏。氏犹家也,氏族一也。

    周礼中关于宗庙祭祀祖先有明确的规定,宗庙中同时供奉一姓的始祖和氏族的先祖(比如尧居于姬水,以姬为姓,则尧为姬姓的始祖)。姓的始祖是不变的,而氏族的先祖则过五代就要拆除。每一代子孙都要拆除五代前的先祖庙建自己这一代往前数五代的先祖庙。所以,氏其实并不是能传很久的,每过一段时间,大概三五代的样子就会随着家族成员的代谢而消亡。

    氏既然代表的是家庭组织,那么先秦的男子称氏其实是对这个人身份的识别。一个人的氏可以有几种来历:1,祖父的名字。比如左传隐公二年“无骇率师入极”,无骇是公子展的儿子,他的孙子就以展为氏,叫展禽。这个展禽同学还有一个更为人所知的名字,叫柳下惠。2,官职或者所从事的行业。比如郑国有官名尉,就有人以尉为氏;晋国有中行官所以就有人以中行为氏;周有史佚,则有人以史佚为氏。3,地名。有人以国名为氏,比如鲁,蔡,申……有人以所居地为氏,比如前面说的柳下惠同学,柳下就是他所居的地方,还有俺以前说过的闾丘之类的。还有共叔段同学,这个千万别忘了。4,辈分。诸侯的儿子叫公子,公子的儿子叫公孙。此外还有王叔,公伯,公叔之类的氏也都如是。

    如此,如果穿越到先秦时代,碰到一个人,比如他告诉你他叫卫斯理,一定不要以为你碰见了那个神神叨叨老跟外星人打交道的家伙,他是告诉你,他是卫国的一个杂役,叫理。(斯通厮,为杂役小吏)。同样,如果你跑到西周初年说要找姬发(武王)或者姬旦(周公),是没人知道你说的是谁的,那时候不带姓名连读的。而且由于女称姓,说不定人家还当你侮辱他呢。

    东周晚期姓氏合流,很多氏成了姓,一直传到今天。

    关键词(Tags): #历史(廣雅疏證)#左传(廣雅疏證)通宝推:夏侯梦得,铁手,
    • 家园 【读书笔记·左传】郑卫争端 三

      郑庄公所遇到的最大的侮辱是什么呢?其实前面提到过的,就是郑庄公朝见周桓王,结果碰了个冷钉子。

      按说,作为一个王和一个诸侯,即使此时王室衰微,可毕竟气派还在,你一个诸侯来朝觐周王,周王高兴了给个好脸,不高兴了给个臭脸,也是无可厚非的事儿。但事情麻烦在这是郑庄公,这是周桓王。

      话要从很多年前一个很有名的花边绯闻说起,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我们大伙儿都知道,周幽王和他的爱妾褒姒的风流帐,褒姒姑娘不爱笑,周幽王为了讨她高兴,就点烽火忽悠诸侯来救驾,褒姒mm果然笑了,诸侯们却很生气,后果也很严重。这个严重的后果就是犬戎来袭,说谎的小孩周幽王点了狼烟说狼来了狼来了,没有人信。看过狼来了这个故事的同学们都知道,那个小男孩被狼吃了。

      没错,周幽王也被犬戎吃了。

      西周由此灭亡。这个后果可比说谎的小孩自己被狼吃了要严重得多。周幽王可以死,可他家里的子孙怎么办?这个时侯以为英武的诸侯不念旧恶地站出来,护卫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迁到雒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阳,并且在这里重整旗鼓,开门接客,是为东周。

      周桓王是周平王的孙子,郑庄公是郑武公的儿子。论家族世交,论饮水思源,周桓王都不该不给郑庄公面子的。但是我们也知道,郑庄公和周王室的面子早在很久之前周平王还在世时就已经撕裂了。

      让我们来梳理一下郑庄公和周桓王的恩怨。首先是周桓王即位后重用西虢公,郑庄公一怒之下抢了周王室那一亩三分地里的粮(据说,周桓王不搭理郑庄公就是因为这个事儿);其次,周桓王利用郑庄公收拾了冀王之后,又把人情卖给庄公的情敌西虢公,这事儿特别刺激庄公。然后,郑庄公在丢了长葛自己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对没饭吃的周王慷慨解囊,本着国际人道主义的精神给了周王救济粮,所以到这个时候郑庄公来朝觐周王的时候,大概绝没有想到会遭到如此冷遇。

      那么郑庄公此时什么情况呢?长葛这个很关键的地方在被围一年之后终于被宋国给抢去了。在这期间,他进行了一连串的外交活动试图缓解军事压力带来的危机,所以此刻他来朝觐周桓王显然是处于劣势时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

      所谓虎落平阳被犬欺,说的就是郑庄公。这么个英雄一世,横行霸道的主儿,这会儿不但要向周王表现自己的人道主义精神捐粮之外,还要亲自上门去拉关系也就罢了,居然这个当年被自己老爹护送到洛阳的人的孙子,还敢给自己冷脸子看。换了谁是郑庄公,都不会舒坦的。要知道这可是周桓王这个臭屁小子即位之后,郑国第一次朝王呢。

      为这个事儿,当时的周公黑肩就说出了这么一堆话:当年你爷爷blablabla,如今你这样blablabla,你看看以后还有谁会blablabla。

      春秋左传都没有记载周桓王对这番教训的反应,估计当时周桓王打瞌睡去了。对于周桓王来说,你郑庄公来不来无所谓,因为他手中还有一个王牌呢。

      大伙儿还记得当初还是周平王在位时,曾经向郑庄公赌咒发誓说自己么有二心,为此还与郑国交换人质,当时的王子狐去了郑国,下落不明。而郑国太子忽可一直都在周王手里捏着呢。

      好了,下面我们要看见的是郑庄公最精彩的一次行动了。

      前面说过,庄公同学是一个好战的家伙,凡是得罪他的,都会遭到报复,周王也不例外。但是,周王毕竟是周王,他得到的待遇远非宋国卫国陈国这帮小杂碎所能比拟的。让我们来看看他具体怎么干的。

      老实说,郑庄公真的是戒急用忍,苦心孤诣啊。

      周王轻慢郑庄公是在隐公六年。到了第二年秋天,郑庄公和老对头宋国和好了。紧接着,又跟另外一个老对头陈国和好了。(当年郑庄公主动向陈国求和遭拒,一怒胖揍了陈国一顿,结果现在顺利和好。可见以战止战,诚不我欺。)这一年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无从知晓,但是总之终归,经过一年,郑庄公把两个老对头给摆平了。不但如此,他还对小国陈国折节下交,专门派遣大夫良佐去陈国访问结盟。然后,最精彩的来了,陈侯向公子忽提亲了。

      别忘了,公子忽这会儿还在周桓王手里呢。而陈国现在时周王眼前红人,陈侯突然向公子忽提亲这件事情本身就很有嚼头。因为公子忽同学的桃花运可不止这一件。话说当时,齐国也向公子忽提过亲的。

      齐国想把女儿文姜嫁给公子忽。当时的齐国已经是大国了,所以公子忽说了一段很有名的话,大意是朱门对朱门,竹门对竹门,俺们郑国小,你们齐国大,齐大非偶。俺配不上你们家姑娘。

      齐大非偶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当然,这只是托辞,真实的原因么,我们只要知道这位文姜姑娘后来嫁给了鲁桓公,又因为跟她哥哥诸儿通奸害死了老公,是为春秋第一乱伦案。杨伯峻先生就认为,公子忽拒亲和文姜姑娘的名声有很大关系。

      不过不管什么原因,齐大非偶可算是说的十分对。鲁国后来连这两个国王娶了齐国的姑娘,都死得很惨,这是后话。

      公子忽不娶齐女娶陈女,难道真的是郑庄公觉得陈国跟自己等量相当吗?

      让我们再看看这桩娶亲的绯闻。

      话说,许了亲之后的隐公八年四月,公子忽亲赴陈国迎娶陈女。据说这是当时的规矩,要娶媳妇儿,除了天子,必须要亲迎。当然诸侯通常派大夫代替自己去,春秋中关于公子亲自迎亲的,我只看到两例,其中之一就是公子忽迎亲了。

      公子忽从哪里去迎亲的呢?王都。

      公子忽迎了亲去了哪里呢?郑国。

      公子忽这次迎亲还有一个特别桃色的新闻,连左传都专门记载。就是公子忽迎娶了陈国姑娘之后,按照规矩,应该是先回郑国拜了祖庙之后再圆房的。可是公子忽也不知怎么了,特别猴急,路上就把陈国的姑娘给睡了。

      这在当时可是一件很严重不合理的事件。不合理的地方是,你睡了人家姑娘不要紧,但不应该在拜见祖宗之前睡。也就是说,其实这一路公子忽睡谁都没关系,因为不是正妻,唯独不能睡陈女,可他偏偏就睡了。

      真那么急色吗?

      设想,作为人质的公子忽跑去陈国娶了媳妇儿然后返回郑国,这路途漫漫,要是周王琢磨过来怎么办?要是陈国变卦把护送变成了追杀怎么办?生米煮成熟饭无疑是最保险而且最不动声色麻痹敌人的办法了。

      直到公子忽娶了媳妇儿回家,郑庄公才开始对周王呲牙了。

      对了,就在公子忽回郑国前一个月,郑庄公突然学习雷锋把一块祭祀泰山用的地祊给了鲁国。这个事儿的用意在后面,但也算是对周王的一个举动,所以这里提一下。

      公子忽回来之后,在齐国的斡旋之下,宋国卫国和郑国正式结盟。(郑卫争端到这儿好像没得可说了,嘿嘿)

      到此,周桓王如果睁开眼左右看看,会发现一件很麻烦的事儿,被他得罪的郑国突然和所有敌国和好了,郑国压在他手上的人质也跑了,连自己的新宠陈国也成了郑国的亲家,那么如果此时郑国打来的话,周桓王会面临什么样的局面呢?

    • 家园 送花得宝。

      载入中

      载入中...必要时请刷新页面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 家园 【读书笔记·左传】郑卫争端 二

      (脑子不清醒中,先贴着,回头修改)

      谥法云:兵甲亟作曰庄。以数征为严。屡征杀伐曰庄。以严厘之。

      也就是说,当我们看见某庄公某庄王的这个庄字的时候,可以确定的是,这位爷在位期间肯定是没少打过仗。比如说我们的郑庄公。

      郑庄公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怕打,不但不怕打还越打越强。

      我们前面说过,宋殇公在位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这么个打法都没有得一个庄字,那郑庄公得打到什么地步呢?由于他是在春秋之前即位的,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具体确定他那战斗的一生一共打过多少仗,但是仅仅看看隐公元年到隐公六年短短六年间,也就是干掉共叔段之后他的累累战果吧。

      隐公元年卫国来攻,第二年郑国打回去。四年宋卫陈蔡来打没有讨到好处。同年秋天再来打(还加上点鲁国公子翚的兵力)捞到小好处(围东门),第二年郑庄公发威,五员大将讨伐卫国围东门之仇顺道胖揍了南燕,和邾国用王师联合讨伐宋报东门之仇(入孚),宋人立即咬回来(报入孚之仇)。六年,侵陈,大获。宋人取长葛,郑国讨伐宋国。八月郑国围戴

      六年十一战!无论是群殴还是单挑,是攻还是伐,虽有胜负,不见胆怯。清朝高士奇是这样评价郑庄公的:

      郑庄公,春秋诸侯中枭雄之姿也,其阴谋忮(zhi4 违逆,不顺从)忍,先自翦弟始,而后上及于王,下及于四邻与国。夫兄弟一本,天属最亲,而养骄长恶,以行其芟夷之计。及泉誓母,敢施于所生,况他人乎。自是雄心弗戬,脩禀延之郄,则伐卫报东门之役;则侵卫,为邾释取田之憾;则伐宋,忿请成之弗许;则侵陈,假王命以兴师;则伐宋,兼三国之师……

      总之,郑庄公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南征北伐的一生,是睚眦必报的一生,是无所畏惧的一生……

      这么丰富多彩的一生,让我都忍不住想把郑卫争端改成郑庄公战史。但是,收收心,还是回来说郑卫吧,最多加上被牵涉进来的其他几个国家。

      隐公五年,春秋时代的另外一个主角闪耀登场,这就是晋国。而晋国的最初亮相就和郑国有关:“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冀。”

      曲沃和晋国的这笔烂帐后面再说。我其实十分好奇的是曲沃庄伯到底什么背景。根据杨伯峻先生的说法,冀就是晋,庄伯伐冀不但得到了郑国和邢国的相助,连周王都派伍氏和尹氏前来相助。将晋鄂公赶到了随地。同年四月,郑国的军队出其不意入侵卫国。

      看看地图就知道,郑国在晋国的东南在卫国的西南,也就是说,郑庄公同志已经具备了美帝所梦寐以求的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能力。卫国和郑国是老冤家了,倒也不是毫无准备,他们拖来了替死鬼南燕国来抵挡郑庄公。

      在左传中,这是第一场详细记述的战役。(好吧,所谓详细记述也不超过两百字)首先,郑庄公用祭足,厡繁,泻驾三路大军打前阵。祭足是老熟人了,共叔段违规盖楼,祭足第一个警告庄公这小子不地道;庄公跟周王争风吃醋,祭足去王畿阻止了秋收运动,这会儿又派他打前锋,可见庄公对他的信任和重用。除了这三路大军外,另外还有曼伯和子元率军绕到到敌军后方。假如我们在看一部史诗大片,这样的阵容浩浩荡荡出发足以让我们观众热血沸腾地期待一场大战,但可惜的是,打仗也是要棋逢对手才好玩,比如说南燕听说郑国大军来了,打醒精神全力应付,就完全没有想到后路已经被曼伯和子元包抄了。中间打的怎么样,不知道。只知道这场仗加上行军布阵,一共打了两个月不到,南燕在虎牢关被打败。

      紧接着下来的事儿虽然表面上看和郑国无关,但还是有点意思的。前面说了,郑国邢国和天子的两师一起帮着曲沃庄伯把晋侯打跑,然后曲沃庄伯干了一件特别不厚道的事儿:他用完了周桓王的力量,转脸过河抽板卸磨杀驴不认人了。周桓王于是转过头来让西虢公带兵讨伐曲沃,又把曲沃庄伯给打跑,扶立了晋鄂侯的儿子晋哀侯。

      这对于一直和西虢公争宠的郑庄公来说可以说是非常大的打击,从后面郑庄公几次努力弥合与桓王关系来看,他当年的秋收运动其实也就是给天子一点colour to see see。要不然后来周王没粮吃了,他也犯不着去认捐,认了捐还去朝见周桓王,可惜周桓王吃食昧食翻脸不认人,这是后话了。仅就晋国的事儿来说,他为曲沃可是出粮出兵地帮忙,结果曲沃庄伯那孙子一点底儿都兜不住,反倒最后让西虢公成了大功臣。如此,大胜卫燕联军的快乐就荡然无存了。

      郑庄公的彪悍在于哪儿吃了亏,一定要在哪儿找补回来,后来他大大方方跟周王干了一架,扬眉吐气。而这会儿的郑庄公决定找另外一个出气筒出气,那就是宋国。

      凡是得罪过郑国的,都要遭到报复,这就是郑庄公。当年四国联军围了郑国的东门,这个仇到底让郑庄公一个一个都给报了。宋国跟邾国呲牙,郑庄公接茬就杀向了宋国,而且用的是王师(西虢公牛,老子也不能比他差)。这一仗一直打到了宋国的城郭。

      前面说过这里的一个故事。此时宋国和鲁国已经盟好,郑国打过来,宋国就向鲁国求援,鲁隐公借口宋国使者不诚实拒绝出兵,这事儿得罪了宋国,却向郑国抛来了橄榄枝。因此第二年春天,郑国和鲁国之间的关系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好了,在我们为郑国和鲁国双边关系大步前进的美好前景鼓掌之前,还是先顾一下当下吧。

      宋国此时殇公当政,那十年十一战也不是开玩笑的。当年年底,宋军伐郑,围长葛。

      长葛这个地方可以说是郑庄公的耻辱之地。每个枭雄都有自己不可碰触之痛。比如汉高祖的白登之围,比如蒋雄奇的临潼兵变,同时还有就是郑庄公的长葛被围。

      宋人在隐公五年围长葛,在隐公六年取长葛,这究竟是一次解决,还是两次解决的,史家有分歧,但杨伯峻先生认为就是一场仗。我也认同这个看法,当然,俺不是考据派,不会看谁谁谁都说了啥啥啥,俺是瞎猜派,而俺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在五年冬天宋军围了长葛之后,紧接着在六年的春天郑国就主动与鲁国和解(鲁国和郑国的恩怨后面我会专门说到)。

      题外话,如果说郑庄公是一个出色的打仗家的话,那么鲁隐公绝对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和战略家。他的时机拿捏之准,出手之稳,令人叹为观止。下一篇插花说这个话题吧。

      和鲁国和解后,郑庄公又去攻打了陈国,大胜。左传中说,“往岁,郑伯请成与陈,陈侯不许。”陈国是小国,即使在长葛被围的情况下郑国打他还是一个干脆利落的大获,因此面对郑国的请成(求和)他哪来的底气说no呢?其实陈侯说了“宋卫实难”。这只是其一,其二,这时的陈国开始受到周天子的宠信,因此颇有点宇宙上国出了个地球村村长的意思,俗语说鞋帮子升成帽檐子是也(杨伯峻先生认为请成这件事情发生在陈国开始受周天子宠信的那几年。而我自己则认为,就是上一年的事儿,关键还在长葛之围)。

      郑庄公这么个睚眦必报的人怎么会主动跟陈国哥俩好呢?就像年初他主动向鲁国示好一样,但须知鲁国是大国,且这最近几年和郑国并没有当面锣对面鼓的冲突,不像陈国几次伐郑都是主力军之一,又是周王新宠,以性格来说,郑庄公这姿态实在低的出乎想象。

      我个人瞎猜,大概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是长葛被围。也就是说,我认为郑庄公向陈国请和就是前一年年底的事儿(隐公五年)。另外一个原因,是郑国撑不下去了。毕竟郑庄公不是神,连年几面出击,所要消耗人力物力是很可怕的。

      春秋和左传中分别记录了这么几个事儿:1,隐公五年鲁国出现了蝗灾。2,隐公六年京师出现饥荒。京师在郑国的西边,鲁国在郑国的东边,是不是有可能,蝗灾从东到西横扫中原,导致了各国大面积的歉收呢?

      总之从隐公五年到隐公六年,也许郑国面临一个巨大的危机,导致他不能再继续与各国为敌。即使在隐公六年终于无奈失去长葛之后,郑庄公还是采取了睦邻友好的政策(暂时的),不但主动向周桓王示好,第一次朝见周桓王,还与被自己打得一塌糊涂的陈国和解,这在之前都是绝无仅有的。

      但是丢掉长葛并非郑庄公最难以接受的,因为更大的屈辱还在后面。

    • 家园 虎老师的相关帖子

      履虎尾:【话商君】说姓氏(上)

      履虎尾:【话商君】说姓氏(中)

      履虎尾:【话商君】说姓氏(下)

      履虎尾:【话商君】说姓氏(小结)

    • 家园 【读书笔记·左传】插花3:宋国上贼船

      本来想继续写郑卫争端的,写了这么久还在隐公四年转悠,别人不急我自己都快急死了。可是前后来回看了几回,发现还不能继续写,还有件事儿要交代,这就是发生在宋国的事情。

      在郑卫争端一里提到,卫国州吁为了为自己在诸侯中争取支持撺掇宋国出来当炮灰带领大伙儿去打郑国,第一次没捞到好处回头宋国还来找过鲁国,不过隐公没有答应,公子翚自己带人和宋卫陈蔡四国一起去攻打郑国。而宋国之所以甘当那出头的椽子得罪人的排头兵,就要从宋穆公的去世说起了。

      话说,这位宋穆公是宋武公的儿子宋宣公的弟弟,也就是鲁隐公绯闻女主角仲子姑娘的兄弟。宋国国君之位的传承稍微有点乱,俺根据史记梳理一下,大致是这样的:宋宣公同志死前没有把国君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太子与夷,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和,也就是宋穆公。宋穆公很懂得投桃报李,到了他临死前就决定把国君的位置传给宋宣公的太子与夷。这与夷就是宋殇公了。

      我不知道宋宣公传位给宋穆公的时候有没有大臣出来反对,但是到了要把国家再还给宣公儿子的时候,宋国很多大臣是不干的。这其中大司马孔父嘉就第一个反对。他之所以能够坐这反对的沙发,倒不是因为一直守在穆公病榻之前刷屏的缘故,而是因为穆公专门把他找来托孤的。按照今天的话说,就是要请他当辅佐与夷的顾命大臣,当然那会儿还没这个说法。

      宋穆公托孤这番话说得极其狗血,大致意思是说当年俺哥把王位给了俺,俺要死了再把王位还给他们家,那俺死了以后,俺哥九泉之下要是问起来,俺也就好回话了。除此之外又给孔父嘉戴高帽子,说您老人家有福,就请用您的福气来护佑新君吧。

      这番托孤的话虽然比不上刘备在白帝城忽悠诸葛丞相的那番话,但也算是狗血催泪感人肺腑了。按照我们熟悉的剧情走的话,孔父嘉这会儿应该痛哭流涕以头抢地向毛主席保证一定不会辜负党和国家交给他的艰巨任务的。但是孔父嘉同学的反应却出乎人们的意料:“群臣愿奉冯也。”

      您倒是先说个不字儿啊,就这么硬邦邦地顶回去,连反对意见都懒得说,寥寥六个字(其中还有一个虚词),还以众相挟(群臣),否了一把手认定的接班人不给理由也就算了,甚至自己直接提名别人,这种不给面子的行为看历史剧的同学们都知道,如果是一帮不干实事儿的清流们来做还合理,但要是一位被托孤的中枢重臣的话,那么显然说明这个统治集团核心成员在最关键的继承人问题上存在意见不统一。历史的经验无数次地证明了,核心集团在这种关键问题上的分歧是会动摇政权稳定的。

      当然,宋国的这件事情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大家的警惕。因为孔父嘉代表群臣推举的这位继承人冯是宋穆公儿子当时的太子,国君之位的合法继承人。

      当然,这场争论最后由于宋穆公的坚持而结束,去世国君的侄子与夷即位,太子冯去了郑国。

      这个逻辑其实很简单,哥哥把国君之位让给了弟弟,弟弟临死还给哥哥的儿子,那么弟弟自己的儿子呢?届时新君翘掉之后又该轮到谁呢?作为国君,最忌讳的就是政权不稳,戴秉国委员前两天不还说我们国家核心利益中排位第一的就是政治体制(也就是政权)的稳定吗?那么新任宋国国君眼下就面临这样的局面:有一个比自己更具有继位合法性并且得到多数大臣支持的人存在,自己的国君之位随时都会受到威胁。而恰恰在这个时候,州吁找上门来,善解人意地提出帮助他一起攻打郑国,宋殇公就这么上了贼船。

      左传之后有这样的评论:“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

      当时孔父嘉代表群臣提名冯,无论是出于真心还是出于礼仪,恐怕没有想到正是由于这一举动令宋殇公对公子冯更加忌惮,乃至由此卷入战乱了。

      关于太子冯去郑国的事情,左转本身的记载就有冲突。先说宋穆公为了表明自己让与夷即位的决心让公子冯避居到郑国(使公子冯出居郑国)。又说与夷继位公子冯出逃到了郑国(公子冯出奔郑)。究竟是使之出居还是出奔,一字之差,这里面的差别就远了去了。

      宋国的故事后面更精彩,到时候再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