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聊聊“投资国际顶级金融集团”(1) -- 渡泸

共:💬103 🌺604 🌵3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送花理由

      期待成为提升我等知识的讨论贴。

    • 家园 国际顶级忽悠集团?

      还是脚踏实地比较好些

      那些顶级集团(不管是管理集团还是忽悠集团)有后台的(比如井底望天所说的美联储),一不小心就被坑了

      再说那些私募基金之间的盘根错节的关系----貌似根据美国法律,私募基金没有公布投资人情况的法律义务,也就是说几家私募基金背后都有同一个大佬,我们都可能不知道,我们投资人家左手,他就左手转右手,我们就亏了,他们就全赚了

      我的看法是国际投资要尽可能的采取保守策略,求稳策略,毕竟我们对外面的猫腻还太不了解了

      另外支持井底望天的开拓东亚的看法----这也是我一贯以来的看法,不要舍近求远,东亚是二战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也是引发西方嫉妒的地区,先用中国金融的力量夯实东亚东南亚的金融基础,让西方投机界冲击不进来,先造成一个外围金融防线,而后进可攻退可守

      ----特别是加强东亚东南亚油气开发合作---能源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 家园 一切的前提是

        武力威慑下的全面控制。

        否则,中国在东南亚的一切投资和资产,就如明清中国商人的商业帝国一样烟消云散。

        换句话说,中国目前在国际上的投资,一定是依附于美国超强武力维持的国际框架的,由此可知,一定会受制于美国人。

        于是人民币至少在短期内继续依附于美元,是可以预期的。

    • 家园 请教三个问题

      1、这个报告的来源很搞笑。某退休大佬(高于正部级),到海里参加最高组织的座谈会,最高提出你们老同志要为国家外汇使用出点主意,现在压力太大。从此大佬就成为祥林嫂,见谁跟谁讨论,当然也有好事者介绍一批欧美金融机构来勾兑,此事自然正常,再加洋人的细心忽悠,大佬信心巨增。我的领导是以前的秘书,不知什么原因就把写折子的差事给领下来了。某天我正巧去汇报工作,他大约觉得我平时写报告挺快,就交代下来,说明不要太花时间,可以交差即可。我也遵命,用两天时间写完,交差。

      2、由于非我专业(本人就是管理企业的蓝领),又没用心,所以报告水平可想而知。不讨论也罢。但是在写的过程中,我觉得有几个问题非常有价值。

      (1)、中国需要投资或控制顶级国际金融机构吗?

      (2)、如果需要,我们有可能吗?如何做才有可能?

      (3)、如果我们真的加入了国际金融玩家的队伍,如何做才能保证最大利益?

      3、显然,第一个问题好回答,就是需要。但是第二、第三两个问题就超出我的能力了。老兄既然出手了,那我就死缠烂打不放了,你必须给我个交代。

      4、实际上隐约听过一个消息,最高对中投的业绩并不满,说没找到开门钥匙。所以不排除再起一个炉灶的可能。此是我猜测,不负责对错,姑妄听之。这可能才是一帮人在背后撺掇的原因。

      • 家园 顶级金融机构水很深的

        他们是一个圈子一种文化,水泼不进的,是他玩你,不是你玩他.记得巴菲特曾经收购过所罗门兄弟,也是投行,结果给人家赶出来了.巴老的投资有很多风光大毛笔,但这一笔从没提过

      • 家园 提供两条消息

        这是西西河的河友倥偬飞人在其新浪博客里贴的,说的是一个知晓美国次贷推销内幕操作的人在其博客上写的文章说明,美国次级债券的复杂包装根本是有意诈骗,对象就是国外投资人,包括中国的银行和政府机构在内!

        He told me that the “real money” (US insurance companies, pension funds, etc) accounts had stopped purchasing mezzanine tranches of US Subprime debt in late 2003 and that they needed a mechanism that could enable them to “mark up” these loans, package them opaquely, and EXPORT THE NEWLY PACKAGED RISK TO UNWITTING BUYERS IN ASIA AND CENTRAL EUROPE!!!! He told me with a straight face that these CDOs were the only way to get rid of the riskiest tranches of Subprime debt. Interestingly enough, these buyers (mainland Chinese Bank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aiwanese banks, Korean banks, German banks, French banks, UK banks) possess the “excess” pools of liquidity around the globe.

        这是那人在《金融时报》上的博客原文外链出处

        这是倥偬飞人的博客原文:外链出处

        人家玩这个是高手:花街负责忽悠、媒体负责造势、政府官员积极助威,看看在次贷危机大爆发之前,2007年7月13日,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HUD)部长阿方索·杰克逊来华期间的讲话:

        克逊部长的北京之行,与该部的债券计划息息相关。在中国把巨额外汇储备用于购买美国国债的情况下,他建议中国购买美国的按揭证券。他说:"对中国来说,这是一项划算的投资:在信用风险相同的情况下,按揭担保证券比传统的美国政府债券回报更高。这些投资的收益可以用来为中国的项目服务,例如开发人们负担得起的住房。"在北京美国商会发表演讲时,他透露了此行的目的--搭上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这趟顺风车,让中国购买美国的按揭证券。换句话说,这就是要借中国的钱实现美国人的"房产梦"。

        外链出处

        这是《华盛顿邮报》危机爆发后的2008年6月10日的文章,批评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HUD)部缺乏有效监管、对次贷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坏作用:外链出处

        有时候,俺觉得,咱们国家的不少砖家、叫授和官员们对西方,尤其是米国,的那一套东东简直是鼎礼膜拜,几无分辨能力,被人家赞扬两句,就被忽悠得有点叫干啥就干啥了。

        希望国家的有关金融管理部门的决策人、国投公司的负责人、国内的海外基金经理们能好好看看这篇写在《金融时报》博客上的界内人士的自我爆料,看看华尔街的金融大鳄(金融“黑手党“)都在那虎视眈眈,下套子,挖陷阱在SUCK中国人民这开放30年的血汗积累。国投和国内的海外基金小心别再去华街作更多的钱多、人傻、速来的炮灰,看看当年小日本是怎莫被华街玩于股掌之下,亿万财富灰飞烟灭。。。

      • 家园 忙兄垂询,赶紧回答

        忙兄的三个问题都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俺一介草民,虽然喜欢和京城的哥聊天,因此对TG的高层运作有一定了解,但是庙堂上的国策讨论和俺的生活距离太远,还是不敢乱插嘴。忙兄垂询,不敢不回答,俺就斗胆先简单说几句。接下来可能还是想按照以铁老大的指示,按照“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的要求来写几篇帖子,供河友批判。

        忙兄出的题目:

        (1)、中国需要投资或控制顶级国际金融机构吗?

        (2)、如果需要,我们有可能吗?如何做才有可能?

        (3)、如果我们真的加入了国际金融玩家的队伍,如何做才能保证最大利益?

        貌似三个问题,实际上是隐含的问题远远不止三个。比如:这三个问题也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

        a。 投资或控制顶级国际金融机构是外汇资产保值增值的方法之一吗?

        b。 问题中的“中国”和“我们”指的是谁呢?如果这里的“我们”指的是九常委,那问题有一种答案;如果“我们”指的是央企,指的是银行,指的是行业基金,指的是民企,等等,问题的答案均有不同。

        c。 怎么定义“国际金融机构”呢?尤其是“顶级”这个定语,并不容易定义。按照什么标准来确定“顶级”金融机构呢?是按照资产规模,还是按照盈利?机构历史?从事专业?行业地位?人员?或者它们在天朝的“名气”

        d。 投资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单纯的财务目的?还是政治目的?了解游戏规则?吸取先进管理经验?培养获得人才?根据目的的不同,投资方式可能截然不同。

        e。 当投资的目的明确之后,除了“投资国际顶级金融机构”之外有没有其他手段达到同样目的呢?比如同样是吸取先进管理经验,投资金融机构和聘请管理顾问来设计孰优孰劣?同样是培养获得人才,投资金融机构和索性花钱挖人孰优孰劣?

        f。 投资成功和失败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呢?保值增值?跑赢大市?跑赢平均投资者回报?输了经济账赢了政治账?培养人才若干名?

        俺先简单回答忙兄的问题,然后再容我慢慢写吧

        1. 问题:中国需要投资或控制顶级国际金融机构吗?

        中国(特指主权基金,或者大型行业基金,或者银行)需要投资一些金融机构甚至控股。但是投资金融机构的风险和不可控的因素极大。天朝对美帝的了解谁能超过杰克-韦尔奇和巴菲特?但是偏偏这两位主导投资金融机构都惹上大麻烦亏了大钱。

        2. 问题:如果需要,我们有可能吗?如何做才有可能?

        很多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企业往往是上市公司,理论上说投资它们只要在公开市场上收购股票就行了。这些企业都是做钱生意的,对投资者当然不会不欢迎。当然,条件就另说了。

        3. 如果我们真的加入了国际金融玩家的队伍,如何做才能保证最大利益?

        这个俺也不知道,重复一句,貌似韦尔奇和巴菲特也有搞不清楚的时候。其实投资金融公司的原则跟其他行业没有任何区别,内行肯定要自觉不自觉地骗外行,外行肯定会自觉不自觉地被内行骗。俺觉得天朝的文革倒是教了大家一个好招:内行整内行往往整得最狠。对外投资的时候也可参考这一条,咱也找内行去整内行

        比翼鸟兄提到的江平同学链接出处是金融领域真正的华人超级大牛,敬仰ing。。。大家可以多google一些他老人家的事迹。

        他的故事也再次证明了一个广为人知的公理:天朝并不缺乏人才,但是严重缺乏让人才发挥才能的机制。

      • 家园 另起炉灶

        你说的,有另起炉灶之意,的确是有的。!

      • 家园 您的几个问题作起不易

        说起来就简单了:

        1.当然需要控制, 投资不是很必要

        2.可能,自己建

        3.自然界的通用法则:弱肉强食.

        隔行如隔山,各行有各行的特点,官员要通吃天下,基本失败几率很大.

        看看墙街基金经理的观点:

        江平

          编者按

          坐拥1.6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国以国家外汇储备投资、QDII等金融机构海外投资、企业和居民个人海外投资,组成了当下中国海外金融投资的梯队。但是面对黑石投资亏损过半、QDII出海折戟等等,有人士提出,中国需要加强对华尔街和世界金融市场的再认识。

        《第一财经日报》特邀华尔街华人交易员江平为我们解读华尔街。自1995年加入雷曼兄弟至今,江平先生在华尔街浸淫多年,2007年因入账上亿美元而被华尔街著名专业杂志《交易员》评为年度“百强交易员”,成为该榜单历史上首位华人上榜者。来自市场一线人士对华尔街不乏戏谑之言的解读,或许能给我们提供另外一个视角,以加深我们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理解,加深我们对中国海外金融投资的思考。3月24日A10版,本报曾刊登江平先生《弱势美元与全球投资的挑战》一文。

          1.鲁宾为何在1999年7月辞去美国财政部部长职务?

          (A)他嫌当财长钱太少,想回华尔街捞钱

          (B)克林顿丑闻不断,他不愿再和这样的人混在一起

          (C)他想纽约,想与家人多相处

          (D)他在华盛顿住不惯

          (E)都不是

          江平:E

          鲁宾曾是高盛一流交易员,对经济的洞察力远非格林斯潘、萨默斯或克林顿可比。在一片歌舞升平中,他已知道,船漏了,随时会沉。他知道其紧迫性,所以必须提前下船,不能等到克林顿期满。

          鲁宾是“强势美元”的始作俑者。受雇于美国政府,他又重新拿出他作为一个一流交易员的手段,信誓旦旦,劝别人持有美元。

          然而他毕竟不是一个超一流交易员,以诈术盈利终难成正果。无数善良的人们因听信“强势美元”致使血汗所得化为乌有。鲁宾虽荣耀一时,如今又有何颜面去见天下苍生?

          2.西方国家会像1998年的俄罗斯、2002年的阿根廷一样对其债务赖账不还吗?

          (A)一派胡言,西方国家国债评级全是“AAA”

          (B)不可能,即使有一个国家出点问题,其他国家也会帮忙

          (C)意大利、西班牙上世纪80年代都曾濒临破产边缘,如今又入不敷出,可能会出问题

          (D)美国欠债太多,可能有问题

          (E)除了个别国家外,大部分西方国家都将进行俄罗斯式或阿根廷式债务重整

          江平:E

          发达国家政府的财务如果全部白纸黑字写出来,比起当年的俄罗斯、阿根廷好不了多少。现在大家都把头埋在沙子里,不看不想,反正华尔街已经说了是“AAA”,没事,亏了也不是我一个人。

          然而发达国家政府出路何在?大规模通胀,国内百姓不会干。偷着每年涨,然后低报通胀率,有一定用处,可新债堆积的速度太快了,整体情况还在恶化。金融领域一出问题,不仅要降息,还要印钞。2002年,他们大规模降息印钞,诈称是为了防止“通货紧缩”,防止“物价下降”。这次借口还没找好。

          体面一点的做法是,在将来某一天,他们印够了,给别人塞够了他们的所谓“硬通货”,然后宣布所有持有国债者,不管是西方公民(现在就交着税)或外国央行(现在不交税),一视同仁交利息所得税。这等于是变相债务重整。当然,华尔街舆论上会配合行动,宣称加利息税完全是合理的。

          不体面的做法是学俄罗斯和阿根廷:没钱还了,你能拿我怎么样?

          3.西方世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华尔街是否也是如此?为什么?

          (A)确实如此,资金小无法生存

          (B)确实如此,人太少力量不足

          (C)确实如此,大了就可以操纵市场

          (D)确实如此,大公司资本雄厚,抗跌性强

          (E)不对,华尔街并非如此

          江平:E

          华尔街素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之说,其实未必如此。例如,上世纪90年代,一个小银行,汉诺佛制造银行(Manufacturers Hanover),吃下了较大的化学银行(Chemical Bank),并沿用化学银行的名字,继而吃下了更为有名的大通银行(Chase Manhattan Bank),并沿用大通的名字,最后吃下了更显赫的摩根银行(JP Morgan),成为今天的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瑞银(UBS)及美洲银行(Bank of America) 也是以小吃大的产物。花旗银行更是山迪?威尔(Sandy Weill)从零起步,经十多年兼并收购而打造的庞然大物。

          大型投资银行内的部门主管、大牌交易员、投资银行家,更像是自我极度膨胀的封疆大吏,或是拥兵自重、桀骜不驯的地方军阀,内部自斗不息,外人更无从控制。巴菲特收购所罗门无功而返,通用(GE)收购基得(Kidder)为假账所坑,美国运通(America Express)收购雷曼后吐血数十亿美元。日本、德国甚至英国都曾试图以钱开道,打进华尔街,结果都被羞辱、戏耍。

          4.虽然大部分基金经理业绩平庸,但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名校的基金都长期业绩出众,这些学校基金的基金经理取得长期高回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他们远离华尔街,不受干扰

          (B)他们个人不贪图钱财,敬业、刻苦,因而成效卓著

          (C)他们奉行长线投资

          (D)他们在传统投资渠道外,又投了对冲基金

          (E)都不是

          江平:E

          华尔街绝大部分投资经理都业绩平平。耶鲁、哈佛、普林斯顿大学基金长年回报极丰,远超指数。不可否认,他们的基金经理对此有一定贡献。但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几所名校的毕业生,占据了美国社会政界、财界重要位置。校友们对母校大都忠贞不贰,对母校投资自然也不遗余力地献策。若是能利用手中权力帮助名校,一来为子女留下后路,二来落个为教育出力的美名,何乐不为?试想国内若有清华基金、北大基金等,在北京、上海投资房地产,山西、内蒙古投资矿藏,回报率怎会不高?美国某名校基金数位“高手”长期业绩出众,但离校后搞基金,业绩却不理想,个别很快关门大吉。

          5.长期以来,不少有名的石油地质教授及科学家不断撰文,从科学上论证人类不必担心能源问题,石油不会紧缺,这是为何?在资产管理行业,投资对冲基金或私募股权基金不如投共同基金,投资共同基金不如投指数基金,这一事实并不难发现。但某些金融教授会撰文论证,对冲基金“胜过”共同基金,并用“多元回归”等复杂推理找出了对冲基金“高额回报”的“关键因素”。这又是为何?

          (A)教授关在象牙塔,不知道外面的情况

          (B)教授对新能源估计过于乐观

          (C)教授拿到的数据有偏差

          (D)教授学问深,他们不会弄错的

          (E)都不是

          江平:E

          沙特、美孚等在美国设有“慈善”机构,给高校提供教学、科研经费。他们当然希望人们放心消费石油,成为“瘾君子”,永远离不开他们。教授去那些石油老板控制的基金会申请经费,提案上若是写上石油不多,劝人们节约用油,能得到批准吗?他们拿了石油老板的钱,做出的“研究成果”,自然是从“科学”上“证明”,世界上有的是石油,尽管烧。

          少数金融教授出书、出论文“证明”,只有把钱长期交给华尔街才“安全”,才能“增值”,这也不难理解。

          6.1999年年底,原油现货价格是26美元/桶,但原油期货价格却随时间递减,如一年期货定价是20美元/桶,即市场预测2000年底原油将以20美元/桶成交。二年期货定价是19美元/桶,五年及五年以上期货定价则都不到18美元/桶。

          这种“期现倒挂”现象一直持续,比如2004年年底,原油现货价是44美元/桶,而七年期货,即2011年年底购买原油价格不到37美元/桶,为什么?

          (A)随着时间推移,新能源技术层出不穷,石油总是会跌

          (B)产油国互相欺骗,都偷着多出油,多赚钱。尤其是沙特,产油成本只有几美元一桶,最希望原油跌,以便其垄断市场

          (C)华尔街的人都很聪明,这一曲线是由期货与现货的衍生关系定量计算后得到的

          (D)石油公司与产油国利用期货市场预售石油,以对冲其将来石油卖不出好价钱的风险。这一供求关系决定了石油期货总是低于现货

          (E)都不是

          江平:E

          石油长期期货在几年前交易极不活跃,很容易操纵。在油价很低时,有极少数具有战略眼光的人买进了这些长期期货,并买进了能源股。华尔街为了能低位平仓,同时制造出石油终究会跌这一“客观”气氛,只须花很少的钱,就可以操纵石油期货曲线。A、B、C、D都是他们给出的借口,用来解释石油期货曲线倒挂,油价长期看跌的“客观原因”。

          7.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是由30个大公司股票价格加权平均而得。理论上,有没有可能所有公司都濒临破产,一个指数投资者已损失90%,而道琼斯指数仍维持不变?

          (A)绝不可能

          (B)不太可能,除非改变指数定义

          (C)不太可能,除非只有一两家公司跌

          (D)不太可能,除非将指数进行调整,将要破产的公司提前剔出

          (E)完全可以做到

          江平:E

          道指的特殊性是其计算方法以价格加权平均。比如GE股价34美元,市值3400亿美元,占指数2.3%,而IBM市值只有1600亿美元,但因股价为114美元,权重却有7.8%。如果GE跌90%,IBM只需上涨30%,道琼斯指数就可维持不变,但投资者已损失近2600亿美元。然后再让IBM分股,一分为五,GE并股,三十合一。因分股并股时公司市值不变,指数不变,只改权重,GE、IBM掉个位置,如法炮制,让IBM再跌90%,GE涨30%,投资者再挨一刀,指数仍然不变。

          “9?11”之后股市下跌,但几大指数中,道琼斯指数跌幅最小。我留心比较了一下,发现道琼30个公司的总市值下降幅度并不小,指数下跌少是因为指数中权重大的小公司下跌少或者不跌反涨,权重小的大公司则下跌较多。我知道救市资金进来了。

          当然,“9?11”是特殊情况,一切有正义感的人都会站在美国一面。我本人多名好友遇难,自己也有家难回,因而在汽车后座铺了面美国国旗,甚至一度产生同仇敌忾之心,考虑是否要加入美国国籍。这种情况下用最有效的办法救市,无可非议。

          然而,指数是否真的反映市场的长期回报?我自此开始有疑问。至少不是所有的指数都反映。

          8.EEM是华尔街推出的指数化投资新兴市场股票的基金(ETF)。2008年3月14日收盘这一天,印度的“信任”(Reliance Industries Ltd,是一家石化公司)占这一指数的1.242%,中国的中海油占0.986%,中石油占0.81%,而中石化占0.462%,为什么是这个顺序?

          (A) “信任”和中海油市值皆高于中石油和中石化

          (B)“信任”、中海油比中石油、中石化重要

          (C)中石油、中石化虽重要,但利润不如中海油和“信任”高

          (D)中石油、中石化虽然重要,虽然市值大,虽然利润高,但潜力远不如中海油与“信任”

          (E)都不是

          江平:E

          这四个公司代号是RIL(信任)、CEO(中海油)、PTR(中石油)及SNP(中石化)。从重要性、市值、赢利、潜力来看,都是中石油、中石化要好于“信任”或中海油,而且这也不难分析。我相信,“信任”高管早就不停抛出股票给华尔街经纪人。而中石油、中石化华尔街则一直空仓,想买买不到。在制定指数时,华尔街会根据手头所拥有股票尽可能加大权重,而空仓的则尽可能减少权重。“信任”价值最糟,华尔街手头拿得最多,不仅其分析师“强力买进”的声音叫得最起劲,还要操纵指数,使出浑身解数倾销。

          中石油的情况在2007年9月后有所改变,巴菲特卖出了,其他有价值观念的投资者也卖出了。数家券商在接盘后“强烈推荐”,与对冲基金联手拉高后出手给了投资者。

          9.一个高速成长型现代化金融企业,市盈率(P/E)多少才算合理?

          (A)50~100

          (B)20~50

          (C)10~20

          (D)5~10

          (E)0~5

          江平:E

          假如有一个人,自己开了一个公司,再假设这个人唯一的工作就是去赌场赌博,并且赌博技艺日益高超,短时间内,年赢利从1万成长到1亿美元。你愿意出多少钱收购这家公司?100亿美元?太多。20亿美元?不行。10亿美元?不行。5亿美元?还是不行。

          一旦你做了公司的主人,成了老板,他会与你签订工作合同,你保证他每年收入至少3000万美元,剩下利润则你与他分成。这下他可以心情轻松地去赌,输了赢了都不怕。他有3000万美元保底,赢了多得,输了你掏。所以市盈率(P/E)是5倍仍然太高。

          P/E是零如何?即他白送你一个公司,你一分钱不出做老板,能不能要?万万不可。你仍得付他工资奖金,而你成为老板后突然发现他自吹的赢利都是假账,并且他违过法,坐过牢,如今一身法律责任,都由你老板承担。

          现代化的金融公司,只能建不能买,即使是好公司,买到你手中也会变坏。传统化的金融公司可以买,10倍、20倍P/E都可,只要其赢利是可持续的,是收费基础上的,没有做假账,且有增长潜力。

          只有父母亲人在外得了好处会回家与你分享。如有金融公司主动找上门来送给你好处,劝你入股接盘,千万要慎重。

          10.为什么金融创新对于现代金融业特别重要?主要原因是什么?

          (A)客户需求不断增加

          (B)投资者对旧东西不感兴趣

          (C)企业生命在于创新

          (D)新产品赢利空间大

          (E)都不是

          江平:E

          一直到十年前,金融创新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欺宰客户。然而近年来,金融创新对于华尔街做假账越来越重要。复杂新产品出来,大家往往还不知道怎么估值,只能依靠模型,而模型参数则多由交易员自定。本是一个零和游戏,靠金融创新就可以双赢,其中至少有一方在作假。更有甚者,有时上级知道下面盈利是假,但却装不知道,以便年终跟着多拿奖金。

          1999年,墨西哥利率市场出现一种新产品,我们姑且叫它一年期MP(墨骗,为墨西哥骗局简称)。我与多家大行交易MP,数度亏损。市场又推出一年半MP,二年期MP等,直至五年期MP。雷曼2001年年底开始打平赢利。但奇怪的是,对手也赢利不止。

          2003年,对手提出创新,要与我大规模交易十年期MP,我拒绝了,五年期为最长。同年年底,该大行发现了数亿美元假账。首席交易员、财务总监等多名高管被解雇。如果他们能够成功地创新,推出10年、20年MP,预支以后的利润,填补今日之亏损,双赢的游戏还可以继续下去。

          华尔街比MP复杂十倍的金融创新比比皆是,每个创新产品一出来都是交易双方双赢。甚至连政府也卷入了金融创新。十多年前新泽西州财政有困难,华尔街进来帮了个忙,设计了一个衍生物交易,结果三赢:州民少交税,政府加福利,华尔街赚佣金。如今恶果已出来了,现任州长科山(Jon Corzine)曾是高盛总裁,看了华尔街给新泽西政府做的交易后,故作愤慨之态,现在要加税,同时可能状告两家做这个交易的公司。当然,可能这两家公司会再“创新”一次,帮州长找出三赢、四赢、人人都赢的办法。

          透支子孙未来而欠下的债务,需精心打包,贴上“AAA”,再转手他人。也可以说,金融创新的成功,离不开善良无辜而又过于轻信的投资者。

          11.QDII基金出海投资,为何受到重挫?

          (A)我们的数据、计算机及通讯设备不好

          (B)我们的分析师、操盘手奖金太少

          (C)我们虽然花了近十亿美元请美国“投资顾问”,但应花更多的钱,请更高档的顾问

          (D)我们运气不好,碰上熊市

          (E)都不是

          江平:E

          QDII投资者看到中国股市大涨,钱来得快,以为外国赚钱更容易。其实是不管哪里,赚钱都不容易。我2007年9月份与投资者交流时,提出争取做到人民币长期回报10%左右,竟无一人响应,可见投资者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我们的计算机及通讯设备是一流的。我们聘请的QDII基金经理、分析师等工资奖金也基本与国际接轨,聘到的人总体水平并不在美国基金管理人之下。说运气不好也不对:经过去年7月、8月次级信贷危机后,全球也有不少优质资产,甚至出现了一些风险较小、相对回报较高的保值“天堂”。

          从投资战略来看,主攻新兴市场股票是个错误选择。中国海外资产布局重仓在发达国家债券与新兴国家股票,我们必须检讨其合理性。

          然而QDII最大的失误是战术失误。在QDII出师之前,我们将所有想做的事情,本该像军事机密一样严守的东西都告诉别人了,甚至连具体进什么股、进多少可能也已经“请教”过美国顾问了。华尔街本在做空H股,但在我们将QDII方案和盘托出后,他们决定将H股大幅拉升,卖给QDII经理及其他投资者,然后再行打压。

          中国资本走出国门是我们必须迈出的一步。但是,必须有自己的子弟兵,必须像上战场一样慎重对待。

        通宝推:suqier,
        • 家园 金融创新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欺宰客户

          一直到十年前,金融创新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欺宰客户。然而近年来,金融创新对于华尔街做假账越来越重要。复杂新产品出来,大家往往还不知道怎么估值,只能依靠模型,而模型参数则多由交易员自定。本是一个零和游戏,靠金融创新就可以双赢,其中至少有一方在作假。更有甚者,有时上级知道下面盈利是假,但却装不知道,以便年终跟着多拿奖金。

          楼上江平的这篇采访大家一定要仔细读,和偶的印象基本符合. 偶对米国金融业的失望亦即出于此,整一个大忽悠么.国内那些被accumulator坑了的家伙,其实和米国这边没差啊.所谓犹太人合法骗钱,意大利人非法骗钱,金融业的本质只是在想办法从你口袋里掏钱,即使是chase bank的商行个人服务也如此.

      • 家园 提供几条信息。

        是帮人搜集整理的资料的一部分。要回答的问题是:国外基金的管理有何优点与缺点?具体地讲,如果我要在中国开设一个资产管理的基金,我如何取信于客户,如何让客户对我的操作管理放心,如何让客户避免类似于梅多夫一类的骗局?

        下面的这些例子侧重于揭示国外基金光鲜的外表下不那么光鲜的事实。消息来源都公开可验证,点击链接即可。

        1.《高盛雇佣普利策奖记者拉客户》: Goldman Hires Pulitzer-Winning Journalist to Snare Millionaire

        所以“大佬”被忽悠得信心爆棚我一点都不奇怪:不是土共无能,实在是洋大人狡猾大大的。

        2.国外的资产管理公司看起来光鲜,其实有一个问题是客户无法知道的:这些公司真的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来帮助客户投资理财吗?

        感谢伟大的梅多夫同学,他让资产管理行业的懒人们显出了原形:这些懒人们从客户手里接过钱,一转手就交给了梅多夫,然后华丽地转身向客户收取“管理费”。美国对冲基金(hedge fund)的收费标准是:2%-20%。即无论盈亏,收取客户总投资的2%。如果赚了钱,再从利润里面提取20%。共同基金(mutual fund)收费要低一些,但是其中也有很多无耻的隐藏费用:Fees on 401(k)s Rock Boomers Facing Flawed Disclosure

        大家看,这是否也为国内某些“有路子”、“有关系”的上流社会“高尚人士”的发财致富提供了启示?假定我是太子党,大家都信任我,把钱交给了我,我又认识一位中国梅多夫。。。

        下面是“顶级国际金融机构”受难者名单:

        1)曾获“德国对冲基金奖”一等奖的美地奇银行(Bank Medici AG)。该银行有奥地利前经济部长和金融部长坐镇理事会。Bank Medici Ensnared by Madoff Losses After Winning Fund Award

        2)美国最好的共同基金之一,奥本海默基金(Oppenheimer Funds)下属的对冲基金崔蒙特投资集团(Tremont Group Holdings Inc)。Tremont Invested More Than Half Its Assets With Bernard Madoff

        3)参加追悼会的还有(截至2008年12月的名单:Madoff’s Investors Had About $36 Billion With Firm):

        西班牙国家银行(Banco Santander SA)

        法国巴黎银行 (BNP Paribas SA)

        荷兰富通银行 (Fortis Bank Netherlands)

        英国汇丰银行(HSBC Holdings Plc)

        韩国人寿保险公司(Korea Life Insurance Co.)

        日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Mitsubishi UFJ Financial Group Inc.)

        日本野村控股(Nomura Holdings Inc.)

        加拿大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Canada)

        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 Group Plc)

        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e SA)

        日本住友生命 (Sumitomo Life Insurance Co.)

        意大利意联银行(Unione di Banche Italiane SCPA)

        上面只是部分名单,什么美国参议员,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什么的俺就不提了。一个建议:凡是被梅多夫骗得一愣一愣的金融机构,我看俺们就不要考虑投资了。

        一时好奇,随手放狗搜了下,禁不住汗了一个:建设银行和西班牙国家银行或在中国农村地区开设业务

        对于有志于成为中国梅多夫的同志们,彭博社为您提供武功秘籍一本,《特别报告:梅多夫丑闻》(Special Report:The Madoff Scandal

        梅多夫万税,万税,万万税!梅多夫不死!还有精神!

        3.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曾经在2008年做过一个关于资产管理公司的特别报告。这个系列报告的入口在这里。由于需要登录才能看全文,我只能翻译一段网站上的开篇序言了:

        IMAGINE a business in which other people hand you their money to look after and pay you handsomely for doing so. Even better, your fees go up every year, even if you are hopeless at the job. It sounds perfect. That business exists. It is called fund management.

        【译】假设有这样一桩生意,别人把钱交给你打理,同时还付出优厚的酬劳。更妙的是,就算你工作得一塌糊涂,你收取的酬劳费用每年却都在上涨。听起来是否很完美?这种生意的确存在,它的名字叫资产管理。

        我手上刚好有其中一篇文章,我把它放到网上了:Money for Old Hope

        4.我曾经写过一篇帖子:【原创】警惕荷兰银行在中国的可疑行为,讲的是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诈骗行为。现在看来他们的努力已经开花结果了:【文摘】外资私人银行洗劫内地富豪数千亿 千名受害者仅10位起诉

        国际顶级金融机构的“顶级”其实是一个很含糊的概念,国内的人大概就看“名气”。但是就如前面《经济学人》的那篇文章提到的,单就基金而论,并非越大越好。不少基金在总投资数超过管理人员力所能及的范围的时候都会选择封闭资金,不再接受投资。例如著名的美国富达基金属下的麦哲伦基金就对外停止接收投资多年,直到金融危机导致资产缩水才重新对外开放:Fidelity Investments to Open Magellan After 10 Years

        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如高盛这样有名气的大投行一定是很有能力的。但是我认为这个能力不但不能为中国所用,反而会反噬中国一口。就比如荷兰银行,我帖子里列出的链接现在都被他们删掉了。但是我当时存了一些文件,都放在网上的这个文件夹里了。我绝对佩服“国际顶级金融机构”的智商,但是我也绝对鄙视他们的人格。

        5.中央有没有下大棋我不知道,但是外国的金融行业绝对是高瞻远瞩,早早布子的。在08年次贷危机刚爆发的时候,美国的顶级咨询公司就开始积极为基金经理们出谋划策:《混沌时代的制胜策略:全球资产管理2008》Winning Strategies in Uncertain Times: Global Asset Management 2008

        报告的起草人波士顿咨询公司是和麦肯锡齐名的咨询公司。兄台工作繁忙,我就做一把秘书,把报告的摘要给您翻译一下。

        Global asset managers have largely weathered the subprime crisis but must take strong steps to regain the faith of their clients and forge creative strategies that will enable them to emerge as stronger players. Key factors for success in rebounding will be better addressing client needs through improved distribution practices, enhancing risk management, containing costs, and exploring new growth opportunities, particularly in Asia-Pacific and Brazil.

        【译】全球的资产经理人们大多都经受住了次贷危机的冲击。但是为了在危机之后成为更为强大的游戏参与者,他们现在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重新赢得客户的信任,并锻造更具创造性的策略。(资产管理业)复苏成功的关键包括:提高distribution practice (分销实践?不知如何翻译)以满足客户的需要,加强风险管理,控制成本,找到新的增长机会,尤其是亚太地区和巴西。

        在报告的最后一章《战胜危机的策略》里,有以下四个小节:1.重建客户信任;2.控制成本;3.寻找新的增长机会,尤其是亚太地区;4.找到在亚太地区成功的正确生意模式。

        前面网站上公开的报告只有10页,全文实际有39页。我手上有全文版,已经把它放到前文所提的文件夹里了。特别鸣谢 bigsk 兄帮助整理。

        ********** 分割线 **********

        中国这个大肥羊老早就落入洋人的打算了。如果没有两弹一星,也许现在八国联军已经在北京上海站稳脚跟了。西方厉害的地方就在于经过几百年的积累,各个行业分工很细,智库人才储备充足,随时能够为国家利益出谋划策。中国的问题就如葡萄网友而言,利益集团没有把自己的利益和国家民族的利益紧密地捆绑起来。

        和国家民族利益一致的集团我认为只要中国不亡,就一定会出现,当年的共产党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只是现在共产党已经变了,土共也变成了崇洋媚外的洋共、奶共。而真正为人民谋福利的集团还需要时间积累力量。未来十年二十年的空档期就是中国最危险的时候。

        从您身上我看到了一些希望。特此致敬。

        通宝推:然后203,老惰,高子山,时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抓了Madoff,还有后来人!

          硕鼠永远活在俺们花街心中

          外链出处

          华尔街又现金融诈骗丑闻

            对冲基金内幕交易案曝光

            据新华社纽约10月16日电(报道员席玟)美国对冲基金公司帆船集团(GalleonGroup)创始人、亿万富翁拉杰·拉贾拉特南因涉嫌从事对冲基金内幕交易获取暴利,于16日被纽约南区联邦法院起诉,这是继去年12月麦道夫庞氏诈骗案发生后,华尔街出现的又一起金融诈骗丑闻。

            拉贾拉特南因被指控4项内幕交易串谋罪和8项证券欺诈罪,15日晚在家中被捕。由于涉嫌与另外5人从事内幕交易非法获利达2500万美元,拉贾拉特南案成为华尔街历史上最大一起对冲基金内幕交易案。

        • 家园 送花! !!!!
        • 家园 fund of funds

          这些懒人们从客户手里接过钱,一转手就交给了梅多夫,然后华丽地转身向客户收取“管理费”。

          这个就是fund of funds的基本工作方式.

          天涯有一篇关于FoF的长贴的,盛世末世 - 我在纽约对冲基金业的这些年

          曾获“德国对冲基金奖”一等奖的美地奇银行(Bank Medici AG)。

          这个和威尼斯的那个麦第奇家族有关系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