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从产妇大出血丈夫不签字看医生的困境 -- 良金百辟

共:💬193 🌺36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所知道的医学生

          医学院在最近几年录取分数线都挺高,但吸引不了太优秀的人才,我指那些能上清华北大所谓名校的学生,这个和中国医疗体制有很大的关系。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很多医务人员子女都会继续进入这个行业,大部分的原因来自他们做医务人员的父母的决定。

          目前的医疗系统内,不收取回扣,大部分的医生都达不到年薪5万。低年资的一个月领个2000算谢天谢地了。

          • 家园 薪资水平决定从业人员素质

            这句话没有冒犯中国医生的意思。排除个别的理想主义者,经济规律很能够决定年轻人的择业方向。

            在美国,最优秀的年轻人打破头要挤入医生,律师,金融领域,无他,钱多耳。

        • 家园 现在医院的生存状态就是这样

          上个月还和过去的童鞋聚过会,现在医院医生的生存就是这样。那天还碰上他们院的院长,一个白发苍苍的和蔼老头,是专门搞心力衰竭临床的,就是因为比较正直,所以被搞到这家非高校背景半高不高的三甲来。按他们的说起来,《白色巨塔》的故事,在现实中只会更甚。他们除了工资低,待遇差,找不到老公/媳妇(护士找得普遍比医生好),主要还是八卦院士和著名医院院长,学术腐败,拿病人练刀,拿国家补贴,凑院士上位,混卫生部职位。。。从而知道若干院士都是工会组长,工会主席出身,现在都带着若干博士后,就凭着只有他们这些官场上混得开的才能拿到科研经费。说道SCI,似乎国内发表SCI都不用关心影响因子,就可以名利双收?

          听得我,对那些专家一点信心都没有,以后看病啊,还是不要迷信那些专家了,最好找个熟人介绍,毕竟只有医生才了解医生。

          • 家园 感觉和公务员体系差不多了

            刚毕业的住院医是乡镇公务员或者街道办事处办事员水平,苦累钱少挣扎度日,20年后脱颖而出开始大把捞回年轻时的吃苦投资。不事故圆滑懂得利益交换的,不能掌业界重器。

            • 家园 你回复我那个帖子说不同意我关于医生是个熬年头职业,

              越老越值钱的说法。

              刚毕业的住院医是乡镇公务员或者街道办事处办事员水平,苦累钱少挣扎度日,20年后脱颖而出开始大把捞回年轻时的吃苦投资。不事故圆滑懂得利益交换的,不能掌业界重器。

              从这个回复看,你不是挺明白的吗,也知道20年后能大把捞回年轻时的投资,为辩论而辩论?

        • 家园 花您的那位同学,这医生真不是凡人该干的,心近佛术近仙方可
        • 家园 是啊,我还听说过南丁格尔和白求恩,可惜我没有见过

          您在医院里见过这样的医生,是您的运气。可惜,现在您生病指望不上她了

          • 家园 他们被淘汰了

            媒体、病人、同事、医院、医疗体制决定他们出局。

          • 家园 飞马,我很理解你的心情

            那样的经历有过一次再很难建立起信任。更何况有些病症哪怕是良医来看,也未必看得出的。心里原本有的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会倍数放大。

            楼下良金百辟兄提到的如何去门诊看病的技巧,很值得借鉴。另外,平日从保健角度,也需和一些信赖的医生建立长期的回诊关系。不一定非是要熟人,自己在门诊中发现也无不可。

            讲讲自己的经历。十年前某段时间,我的背部剧痛无比,肩胛骨内测缝下长长一条的位置,经常在凌晨一点作用开始疼。我的耐受力还可以的,但是经常梦中惊醒然后疼得叫出声来。到后来只能趴着。去看西医,内外科神经科全看了,没人能说出所以然。吃了些药,泥牛入海无声无息。后来医生开了止疼片给我,我想想这东西缓得了一时缓不了一世。正好当时还有点身体水肿,想想,算了去看看中医吧说不定有办法。专家门诊。老中医1917年生人的,鹤发童颜。搭脉,慢慢聊了会儿,给我开了三服药。每服药价值人民币7块几毛。第一服药下去,水肿好了些。三服药下去,水肿没了。背还疼,但是没那么疼了。又去看那个中医,他给我搭脉,然后调整了药方,又三服。我一共去见了那中医三次,吃完九服药,那个背没再疼过。我当时问他,为什么背会这么疼呢。他说,原因可能很多种。他根据我的脉象来调理脏腑,脏腑调理顺了,身体就舒服了。从此我养成习惯,每半年去挂他的号。后来出国了,但是每年回去的时候我还是去挂一个他的号。2008年,老人已经90多了,还在坐诊,不过每周坐诊的日子从十年前的2日减到一日。

            在国外,有家庭医生,养成习惯没病痛的时候也查一下。

            嗯我太唠叨了,其实总结一句话,就是防病重于治病,在一个可信赖的医生那里建立健康的长期档案,很有必要。

      • 家园 关于“如何去门诊看病”

        总会遇到人问到哪里去看某病,找哪个大夫什么的。会给出一些建议:

        1.关于中医院。不了解这个体系,所以无法评价。我自己有病的话轻易不会去。

        2.某些防治所等小门市,不会去。不是每个瞧病的都是医生。

        3.找当医生的熟人初步评估归口到哪一科或哪几个科。

        4.了解当地哪个医院该科室实力强,口碑好。口碑对于医生非常重要。归根结底,医生是高层次的木匠,靠技术吃饭的手艺人。

        5.上网,搜索学术带头人是谁。

        6.谷歌学术搜索,www.nstl.gov.cn等,看这个科,这个带头人发表过多少文章。在中华级的有多少。看学术带头人的头衔。如果是“中华医学会”在当地分会的执委,则大大加分。如果是“某某世界全息医学联合会”的堂把子,就不要再考虑这个科室或者这个医院了

        7.选定科室后,了解门诊出诊情况。一般选科主任最好,或选择40-50多岁的医生。

        8.在周2,3,4上午挂号看病,最好有人陪同。如实告诉医生自己的病情和经济情况。就算如何视医生如寇仇,也不建议你表现出来。最好显得有些亲和力,让人乐意接近。

        9.开的药,注意它的通用名。然后上网搜商品名。那些药是属于大制药公司的原厂药或国内的仿制药;那些药名不见经传

        10.不要显得自己很精明,或者把自己想的很精明。有些时候,糊涂是契合你的终极目标的。

        11.不要迷信大医院和熟人。有些时候,为什么大医院能一下看出来什么病。因为第一,低级别医院已经初步诊断,并试验治疗,证实或否定了一些可能性;第二,病程进展,原来没表现出来的症状变得典型。

        12.坚持到一个医生那里看病,慢性病坚持定期随访。

        ——————————————————————————

        5块钱治好病是很好。为什么现在到大医院看病,有时候可能更省钱?我们都听过一则头些年在国内广泛流传的段子:划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里划线,99999美元。

        ——————————————————————-————

        患者到医院和我到家装公司一样,在专业技术面前,外行人永远是弱势群体。但是,不可以因此就觉得自己有了道德高度

        • 家园 有些事本来不该病人做,但为什么中国病人必须做?

          这才值得业界思考,值得国人思考——[SIZE=3]为什么中国医生觉得这是病人天经地义的责任?

          [/SIZE]

          3.找当医生的熟人初步评估归口到哪一科或哪几个科。

          5.上网,搜索学术带头人是谁。

          6.谷歌学术搜索,www.nstl.gov.cn等,看这个科,这个带头人发表过多少文章。

          9.开的药,注意它的通用名。然后上网搜商品名。那些药是属于大制药公司的原厂药或国内的仿制药;那些药名不见经传

          如果大夫给开了药,病人还得忍着病痛学习药剂学,那是中国医生的悲哀

          当然,这不怪你,这世道,悲哀是普遍的。买电脑得先学硬件~买电视得先学液晶技术~~这不,家里有人病了,哥们把放射肿瘤学都从图书馆借回来了~~~~~~~~~这就是中国!

          当中国人累啊,幸好中国人都智商高,不当砖家你活不下去啊

          • 家园 对自己和自己钱包负责的人都会这么做
          • 家园 《放射肿瘤学》可能看不懂,反而耽误事

            请看这个网站:http://www.wacommunitycheckup.org/ 或者http://www.revolutionhealth.com/

            还有google health。美国人做的功夫比中国人深得多了。

            你在买钻石的时候,也会查很多资料,再看看证书和厂家。

            对待身体也该如此。我们还不习惯管理自己的健康。可以迈的一步就是尽可能把它托付给合适的人。

            而且,你还应该保持关注和兴趣。毕竟你在装修自己的新房的时候不会直接划30万到家装公司的账上“看着花吧,我听你们的”。

            相信你会先去考虑,哪个公司更好?哪个公司适合我的预算?然后是简约的,田园的?……

            在滴定高血压药的时候,患者用药后的感觉可能比治疗指南或教科书更重要。良好的医患互动,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是很有帮助的。患者对疾病和药物,有一定的认识,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任的态度。

            一定要注意不良反应。药物说明书上写着0.05%致死,确实不很高,但是不要把自己直接划到99.95%里面去。可以敌视医生,但是同时更要重视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敌视医生的同时把把信任给了疾病和不良反应的行为是愚蠢的。

            这时候,需要避免的误区是,盲目相信自己的资料,去指导医生。我曾亲眼见到一个家属,跟所在科的教授争论美托洛尔(一种药)的用法,口沫横飞,神情激动。教授很有涵养的(也不敢不有涵养)听完后说:确实有一段时间是有你的这种说法,但是争论在10几年前就统一了。你说的,已经在临床上被否定10年了。

            ————————————————————————

            《放射肿瘤学》太大太深,很多基础理论搞不懂,也没有意义知道。还有一点:几乎所有出版的“书”上写的东西,都是2-3年或超过5年之前的观点。尤其对于肿瘤或心血管病这种学科,3个月到半年间,可能有不少微细的差别。临床和教科书之间,可能有革命性的变化。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