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谈将成为“发达国家粉碎机”的中国 -- 冷酷的哲学

共:💬369 🌺1802 🌵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 家园 lz能否给个摘要?太长了。。。

      我真的看了好几遍了,总是不太得要领。本着”我回帖不看贴“的原则,探讨几句

      首先呢,我们粉碎发达国家的目的是什么?我个人觉得,让中国达到至少准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才是目的。可是如果我们达到这种生活水平,人力资源成本优势早就没有了,你全文立论的基础似乎就没有了。如果只是为了把发达国家拉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我们直接上原子弹好了,反正都是损人不利己。

      其次,我感觉你太片面的强调山寨的好处了。山寨经济上对做山寨的人来说看肯定是好的。起步阶段,靠山寨强国也肯定没有错,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这些“后发“国家和地区都占尽过山寨的便宜。不过指着靠山寨跨入一流大国行列似乎就有点要走台湾老路的味道了。

      如果有科技革命,那更好。以中国目前的情况,虽然科研资金不算充裕,但专攻一个方向是绝对够了,中国就可以一跃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一系列准发达国家完蛋的更快。

      就片面说说这句吧,科技革命到底革哪一个领域的命,谁都说不准。不然也就没有风险投资这一说了。我想换了天仙下凡都看不准应该选哪一个方向专攻。

      比如看的见,现在美国,日本在生物医学方面都投入大笔资金,中国是跟还是不跟?完全跟的话肯定经济上是受不了的,这个领域在科研领域就是一个烧钱的行业。从转化成生产力角度看,目前真的是没啥显著回报。不跟的话,要是一旦爆发,成了一个新的IT产业,那又是几十年的技术壁垒。

      • 家园 有些东西我没有着重讲,在这里再讲一下

        对于你第一个问题,我要说的是:提高生活水平当然是我们的目的,可如何提高?不粉碎发达国家我们能提高多少?粉碎发达国家只不过是必须走而且是必然走的一步罢了。

        对于你的第二个问题:我在主贴里讲得很清楚,山寨是用来摧毁对方的,是用来扩大我们盈利范围的。要想做领头羊,自然还是要靠完全原创的创新。但完全原创并不是摧毁发达国家的必要手段。所以在这里我没有谈到。

        现在美日高的研究我们不需要完全跟进,只要花点钱,远远跟着就好,有突破性进展了再大规模投资也不迟。中国在这方面的优势之一是中国科研人员遍布天下,有需要的话重金拉几个回来就够了。

        从科研转化为实际的工业生产能力,在科技革命时期并不快。

      • 家园 先花再谈

        第一个问题,中国在达到准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之前,将会先在科研水平上达到。作为一个国家,其发展的目的首先是在国与国之间谋取相对强势,而不是什么为国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水平。国家饲养并驱使着国民,为了国家自己的利益。在这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道酬勤思想,有助于我们压制人力资源的成本,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促成技术,观念,制度的不断改革和进步,最终成就国家实力提高这一终极目标。

        第二个问题,楼主解释了,中国在科技攻关时,由于后发,可以付出较少的试错代价,实现自身的技术提升,而不是与发达国家争头筹。同时,只要中国保有生产制造的成本优势,发达国家的技术成果如果硬性对中国进行封锁的话,将违反资本的逐利本性。目前看来,全球主要的资本力量并不愿意承受这种损失,并声称“一个发展的中国对世界有利”。若非如此,恐怕只能用原子弹来说话了。

        • 家园 受教,花谢

          我们分歧实在太大了。。。。不过还是感谢分享。

    • 家园 中国新专利数2012年将列第一

      来源自《参考消息》:

      2008年12月10日: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今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新专利申请量已大幅增加,预计到2012年将超过日本排名世界第一。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是汤姆森—路透集团旗下的一个研究分支机构。在中国,16%的专利来自学术界,在美国是4%,日本是1%。以过去5年为依据,日本新专利年增长率将从2%降至-2.7%,美国将保持13%-14%,中国将从26.8%增至34%。

      • 家园 中国的专利质量不行,水分太多

        专利可以分为三类: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如何区别呢?例如:电话机的研制可以申请发明专利;将台式电话机改为壁挂式电话机时,可以申请实用新型专利;而卡通电话机(如把一只电话机做成狗的模样)则可以申请外观设计专利。

          与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相比,在知识产权方面存在三大差距:人均数量差距;质量差距;我国许多企业没有专利技术

                         

          记者:目前,国外企业纷纷通过知识产权竞争“抢滩”中国市场,我国自主创新面临严峻挑战。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田力普:与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知识产权确实存在三大差距:

                         

          人均数量差距。以发明专利为例,据2005年统计,我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超过17万件,在世界上能排到前四位,但人均专利拥有量世界排名则在八九十位,非常靠后。而在这17万件中,还有一半来自外国公司,主要是跨国公司。美国在中国申请专利,每年的增长量都超过20%,2005年申请量已超过2万件。

                         

          质量差距。在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中,发明专利的含金量较高。我国个人和企业申请的每100件专利中,发明专利只占18件。而国外的申请,每100件有86件是发明专利。我国个人和企业申请的发明专利中,最集中的领域是中药、非酒饮料、食品,前3位都是吃的喝的,第四位是中文输入法,这四类专利共占79%,而国外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于高科技领域。

                         

          中国许多企业没有专利技术。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约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有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多数企业处在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状态,甚至靠仿造过日子。

                         

          记者:我们也有像深圳华为公司这样的企业,累计申请国内专利近7000件,是国内申请发明专利最多的企业。还有海尔,每天申请3件专利,每年1000多件。

                         

          田力普:是的。这些企业的自主创新精神和知识产权意识值得我们钦佩和感到欣慰,可这样的企业在我国确实太少了。我国17万件发明专利申请中,有一半来自国内,其中约40%是个人申请,仅有2万至3万件是国有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申请的。这与我国数百万家企业的总数相比,比例太小。

                         

          知识产权成为部分跨国公司打压竞争对手、谋求更大利润的主要工具。我国企业接连遇到种种知识产权纠纷,它们在知识产权争端中开始学会应对

                         

      • 家园 中国学术界

        职称评定或者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专利算论文,一个专利相当于一篇EI(还是核心期刊?有点记忆模糊了)。

        16%的专利来自学术界

    • 家园 这当中的关键,是人的因素。

      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优势,在于他们先辈们的努力和积累。

      当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时,支撑技术创新的社会基础发生动摇。

      这当中主要表现在,社会对于技术创新虽然还是抱有巨大期待,但是组成社会的人却远不及以前那样身体力行地投身于技术行业。仅以美国为例,美国中小学生的数学和科学教育,已经远落后于很多亚洲国家。美国科技领域的研究生教育,读硕士学位的有将近一半是外国人,读博士学位的则超过一半。优秀的美国年轻人向往的是法律,医学,金融服务业,向往科技的少而又少。这就造成即使美国处于还可以保持科技的“质”,但在“量”上却无法覆盖优势地位。

      美国政府因此发急,加大投入,想了不少办法,但至今无法扭转颓势。人们躺在先辈的老本儿上,已经习惯了的惰性很难改变。

      俺在美国大中小公司都做过,最头痛的就是雇佣和留住年轻人。眼看着老工程师都74岁了还在干,再无知的也明白需要培养年轻人接班。但是,看好的年轻工程师,工作三年后辞职去斯坦福读MBA去了,因为MBA需要一定工作经验。几个公司前后都雇佣过N多的年轻人,硕果仅存的只有一位,还是正在通过公司支持申请绿卡的外国人。

      而现在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机,企业要求压缩开支,大多数内部挖潜,不再雇佣新人。即使雇佣,都是要求相当的经验,这就彻底关死了年轻工程师进入技术行业的大门。问问小孩他们高中同学读工程的都在干嘛呢?收款员,推销员,仓库管理员等等各大员的不少,没有一个是做工程师的。

      LZ所说的中国在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和技术追赶,在美国公司从事技术工作的,最有体会。总的说,虽然还是落后,但进步实在是太快了。以至于不少项目,以前还是美国开发中国生产,现在转向美中合作开发,中国生产。

      • 家园 谢谢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其实技术行业恰恰有很多壁垒并不是技术方面的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技术、三流企业做产品”这句话不知你听说过没有。现在发达国家技术产业的玩法,已经逐渐变成技术标准壁垒的模式,市场上利益相关的企业,利用自己目前有优势的一些技术模块,提前开发一套体系,成熟后把它定义为该市场的(强制性)技术标准,你要来这个市场,就得符合这个标准,你说OK,标准我看懂了,这套东西我能做,只是需要一段时间进行开发测试,3年后等我这产品周期弄完了再来吧,对不起,3年后新标准又出来了。呵呵,你要是不想等,那么跟标准相关的模块你要买、专利费要交,足以侵蚀掉你大部分的利润,最终还是只能赚个产品制造的钱。

      这种玩法跟技术先进与否无关,标准里定义的未必是最先进的技术,也不是你搞不出来的技术,只要保证你现在还没有这个成熟模块,永远比标准玩家落后一步就行了。

      传统产业的高端则主要是品牌壁垒(即郎咸平所谓的六加一)以及贸易保护,但技术标准壁垒也不是完全没有,就以打火机这么个小东西为例,第一次到欧美去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市面上卖的打火机忒难用,其实这是带儿童保护的,要用力按下轮子才能打火。但就这么点idea,就被欧洲人申请了专利,并且成为国家的准入标准,在欧洲市场占有率很高的温州打火机企业就在这儿遇到了很大麻烦,一个打火机收你1毛钱专利费,你的成本优势立刻就没了。将来比方说中国的汽车业发展壮大了,BMW、VW扛不住了,那人家说不定哪天出一个标准,新车必须装ESP。你说ESP不难啊,我回去开发、装车,路试。不好意思,等你这些都做好,标准改成ESP+了。

      有人也许说华为在技术产业不就做的很成功吗?华为的优势领域是局端解决方案,这其实是一种高端服务业,定制特性较多,跟流程化的制造业还不太一样,因此人力成本就占了较大比例。然而现在由于国内生活成本的急剧提高,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人力成本优势正在渐渐被侵蚀,跟韩国、台湾、印度等地差别已经不大。华为现在不也在张罗着去印度建研发中心么?

      所以楼主所谓技术跟随战略,其实建立在完全自由竞争贸易的假设之上。但这世界自从有资本主义以来,何尝有过真正的自由贸易?十九世纪,为了一个通商权、筑路权,那是要流血打仗的。作为市场经济的老牌玩家,欧美资本主义最擅长的就是如何强迫你按照人家的游戏规则去玩。现在的碳排放税不就是一个例子么?中国现在当然也在学,比如我们搞TD-SCDMA、广电的DMBT、CMM,数字视频编码AVS。还有前几年无线局域网的WLAN(你可以看看当时这个WLAN引起了美帝多大的反弹,如何被一巴掌拍死)。但涉及到这个标准体系的选择,就不是单纯的生产或技术竞争力问题了。国际上,某个国家采纳谁家的标准,很大程度上是跟政治影响、势力范围挂钩的。不消说韩国的CDMA网一直跟着美国走这样的例子,中国联通建CDMA网一期的时候,之所以会采用当时已经落后的CDMA1x体系,那就是先帝“中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揽子交易的一部分。跟那时候对比,我们现在确实已经进步了很多。弱国无外交,弱国亦无标准啊。

      通宝推:十万朵莲花,驿路梨花,唵啊吽,
      • 家园 挖坟!

        西西河里最有意思的事情之一就是挖坟了!

        看看几年前甚至以后可以说十年前的文章,哪些是慧眼英雄,哪些是鼠目寸光。o(∩_∩)o 哈哈

      • 家园 所谓的一流企业做标准不过是一种先发优势的体现罢了

        所谓先发优势用一个比较通俗的名词就是吃老本,也就是说那是依靠他们在过去的N年里面的领先--在过去的技术领先的时代,他们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着更系统更前瞻的研究。

        也就是说这样的标准的建立是需要你有强大的技术实力的,如果你自己不去做技术,慢慢的你的原来的技术优势会消失,你会跟不上对方前进的步伐,这个时候还玩什么标准呢?

        人家技术比你先进了,根本也就不需要用你的那一套标准了

        楼下的teabagg给出的例子就是例证。

      • 家园 标准的垄断是暂时的

        标准无法脱离技术而独立存在,而是完全依赖技术状态。当VHS是主流的时候,VHS老大可以用标准制约竞争者,但当DVD出现后,VHS标准就随着它的技术一并报废。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够在标准上搞垄断,根底上还是依靠技术优势,失去了技术优势,他的标准也就过时了。

      • 家园 呃,WLAN上中国不吃亏

        不是被美帝拍死滴,我们架了门炮,美帝打了很多糖衣炮弹回来,中国还是赚的

        至于某公司,政府公关做得好也搞不过国家利益,暂缓还是应该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