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饥荒岁月里的记忆》之十七。 -- 老光

共:💬80 🌺168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光老年龄比我父亲还大,和我说话哪用这般客气?

                  是看到您用的俗语和家乡的一样,感觉很是亲切,特别如今孤身在外。

                  很喜欢看您的文章,讲述一个不为我们所知的时代。

        • 家园 俺比你小不了多少,打小记事就经常吃不饱,深感挨饿之苦,

          也曾写过:

          童年记吃(序) 能饮一杯乎 - 2009-05-09 08:51:30

          若问起你童年的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什么,估计很多人都会想到吃!这里面包含有美好的——吃到的美味,也会有痛苦的——挨饿。……

          链接出处

    • 家园 吸收中
    • 家园 【原创】后遗症

      我没经历过,但从母亲身上就能发现一些痕迹。她是家里最小也是最矮的,因为当年正是长个子的时候却粮食紧张营养不良。现在每次买菜都份量超多,好象以后都吃不到一样。儿时的饥饿经历影响她一辈子,我们见到都心酸。

      关键词(Tags): #后遗症
    • 家园 你里面的数字是查来的还是自己记得的?

        有的不对,有可能请查证一下。

      房子面积大的户主一下子得了上万元的退赔款。

        我们插队时,给我们的安家标准是一人四百元,包括头一年的伙食、到北方添置的棉被棉衣,盖一间房子(大约十到十二平方)。这一间房子的标准是120元,由大队出工,木结构土房。

        我69年到苏北农村看到农民没有住砖瓦房的,全是土坯木结构草顶,价格不会有多高。

        文革包括文革前砖瓦平房的标准建筑成本是40元/一平方米。文革前江苏省委盖了一座四层办公楼,按当时是高标准装潢,有电梯,建筑成本140元/每平方,这是文革中拿出来批判的。

        

      一斤‘黑市米’卖到四,五块钱,一斤棉油,要十七八元。

        我记得那时在南京,一只二两(按干面粉算)的烧饼黑市价二毛。

        如果用粮票买国家供应米,一直到文革结束一斤是一毛二分几到一毛四分九。食油是两块左右一斤。

        文革开始大串联时,我们参加串联的学生,国家规定家里人均收入低于十元左右(具体数字记不清了,不会高于十三,俺家高于这个数所以没拿到)可以给补贴。

        当时吃单位公共食堂包伙的,每月交十一到十二元,三顿。

        那时城里的青工每月工资也就三十元到四十元,老工人多些,可能能拿五六十。

        农村的农民更没有钱,就是在69年苏北农村干一天能分到五六毛钱已经算很不错了,年底分红时还要扣去分的口粮钱等,农民的零花钱基本靠家里养的几只鸡下蛋。

        如果黑市食品那么高价,人们根本没钱买。

      • 家园 我看到一个河友的回帖

        艾卡特:也谈下我父亲的经历,

        62年初,父亲实在撑不下去了,当了革命的逃兵,辞职回老家,在老家海边的沙埕镇当了个渔船机修工。由于技术出众,据说月薪最多时竟然有300大洋。

        注意文里提到的300大洋的月工资。看来大跃进那个时候通货膨胀真的很厉害。这样说起来万元好像也没有那么不可能。人都要饿死了,粮食黑市价格涨到黄金价应该也说得通。

        不过无论如何是第一次看到这种万元户的说法。不晓得那个时候粮票黑市价是多少?

      • 家园 61年之后,刘少奇上台执政

        正式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纠正了大跃进中很多错误做法,使得国民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同时对于拆屋等行为进行了清偿,使得社会上一下多来很多货币,通货膨胀趋势严重。怎么办?即使用物资相对富足很多的30年之后某人的观点,这么多的民间储蓄,可是笼中之虎,足以把市面上的物资一扫而光,可以把物价推到天上。怎么办?幸好,我朝有伟大的经济专家——陈云。

        陈云从国外进口了一些糖,做了一些高级点心,高价出售——很快回笼了货币——当时的人都吃不饱,有钱但什么都买不到,买粮食要粮票,买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买布要布票——高级点心不要票。于是,危机解决了,笼中虎回到了该去的地方,老百姓不知不觉中又被洗劫一遍。

        我说的这些字字句句有史可查,不信,君自放狗翻书去。宏观的政策反映在微观的民间,就是老光前辈的草根回忆了。

        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策者造成的错误,由老百姓一次次的买单,可叹62年中国有几个老百姓知道通货膨胀,有几个老百姓了解经济学?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王霸之道,黄老之学,申韩之术,贯穿了中国的政治。几千年了,可曾变过?

        • 家园 你说的当然有据可查,我也不怀疑,但我问的是具体数字。

          不是有没有这事。

            有没有农民能因退赔房子成了万元户?你知道那时的房价吗?

            据我的记忆,当时南京卖的高价糖果也就一块多钱一斤。是国价糖果的三到四倍。

            高价烧饼我也买过,二两一块的价两毛,你可以折算一下,一斤高价面粉要多少钱?南京的粮价米要比面粉便宜。

            因为老光住的离我较远,又是小镇,所以我只是有点怀疑并没有说他说的是错的,所以我要问是自己经历的还是听说的,如果是听说的可信度就大大降低。

            另外还得问问“同时对于拆屋等行为进行了清偿,”,锅交了当时有食堂,屋拆了农民住在哪里?

        • 家园 【原创】回复某些河友的质疑:

          现代的年青人可能不了解,以为当年我们吃的米像如今进超市,自己想吃什么品种,就选购什么品种。殊不知当年那时候,我们吃的大米,仅仅只是去掉粗壳而已的“旗子米”,即糙米。品种单纯,是“清一色”的籼米。那时候老百姓是没有选择权力的,粮店里头卖什么米,你就得吃什么米,正如我们当地的一句俗语:给个婆娘你还敢嫌她脚大?我们在小镇上生活了几十年,从来没有吃到过当年的新谷米。只有改革开放后,才正儿八经地吃到过当年产的新米。那些年,居民们吃的尽是陈年旧谷,有时候甚至是霉烂变质的籼米!我说这些陈谷子烂芝麻,好多的人不相信,认为我是“台湾国民党”派来的“政工人员”,是来作“政战”的,对于这些,我见得多了!也懒得争论,你愿意相信,就信,不信便拉倒!世界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便如影随形,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都摆在那儿!纸笔千年能说话!尽管我们不说出来,将来,写历史的学者,专家,迟早也会写出来的。

      • 家园 这个数字难以置信
      • 家园 不能用正常年景的物价去衡量饥荒岁月

        中学班主任曾经回忆三年困难时期一斤猪肉12元(大概是这个数字,反正非常夸张)。80年代初,父母当时挣70元左右,猪肉也才不到2元。于是满腹狐疑的回家向父母查证。父母的困难时期是在大学渡过的,相对还算处境好的。他们并不知道当时市场的价格,但是他们大体上是相信这个数字的。问题不是东西有多贵,而是大家担心现在不买随后想买都买不到了。

        物价越离谱,饥荒越严重。长春围城的时候,一个金戒指换一个窝头。谁都知道不值这个价钱,但是想买还未必买的到。

        另外,关于房子退赔款,你们插队时候“盖一间房子(大约十到十二平方)。这一间房子的标准是120元,由大队出工,木结构土房”。用来拆毁取柴的房屋如果是木料比较多的老宅院,建设成本应该比知青的木结构土房要高很多,退赔标准相应也会比较高。所以LZ提到的“房子面积大的户主一下子得了上万元的退赔款”应该还是靠谱的。

        • 家园 【原创】回复河友“三儿”

          我所讲的米价是当年国家粮店里的定量价格。可惜的是我当年每月只配给一十三斤(当年我一十三岁)除了这个定量,便不能多买一两了。所以,物价虽低,但买不到多的。尽管粮店内米和谷堆集如山,也只能望洋兴叹,画饼充饥而已。

          你说得很好,当年的确是毛泽东时代,你认为,老百姓没吃的了,可以打官员的扁担,还可以吵到政府或者示威。可你晓得不晓得,当年浮夸风,命令风,瞎指挥风,捆绑吊打风等“黑五风”盛行一时,老百姓人人自危,谁有胆量和官员对抗呢,那不是以卵击石,自寻死路!你以为是如今,讲民主!老百姓有发言权!你可以问问你的家人或者亲戚朋友,看看当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吧!

        • 家园 那时候吃的不多,钱同样也不多。

            不可能有哪个农民有几百平方的房子。能赔到上万的房款,那盖房时的成本至少也得五六千吧,那时有哪个农民能拿出五六千元?较好的公社一个壮劳力一年分红(包括扣除的口粮钱等)也到不了三百。

            俺老家在解放时有三百多来方房子,后来社会主义改造交公了(老家已经没人住,按当时当地的政策,不自己住而出租的全部收归国有)。八十年代末俺姑妈退休一家搬回老家,按政策可退回一家的住房。但老房子已经拆除改建成楼房。房子没了退款(不是赔款),按一家四五十平方算你猜退了多少钱?俺爸他们弟兄姐妹七人均分,一家分了不到一百元。

            七十年代前,一辆解放141四吨卡车,价格约一万五。

            还有,当时为大练钢铁,而且已经实行了公共食堂,家里的铁锅拿去炼铁是有的(数量多少不好说),那时并没有实行公共宿舍,怎么可能把房子扒了去烧饭?锅没了有公共食堂,房子扒了住哪里?

            对了,还有件事也得说说。69年我到苏北洪泽县同学插队的地方,那里的农民全是住的土墙茅草房,而且没有玻璃窗,窗子就是在墙上开个约一尺见方的洞,无遮无挡,条件好些的有块塑料薄膜,农民说天冷时用把稻草堵上。

          声明一下:楼主的文章大的方面不错,细节有毛病。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