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说文论武之六十甲子(一) -- 井底望天

共:💬284 🌺1761 🌵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 家园 楚国有薛郡

              楚国有薛郡,见《汉书·楚元王传》:【汉六年,既废楚王信,分其地为二国,立贾为荆王,交为楚王,王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

              薛郡治所在今山东曲阜,在汉初属于楚国,自景帝二年起,多数时间叫鲁国或鲁郡。

              至于秦是否有楚郡,各家看法不同,持有楚郡看法的,比较出名的有全祖望和钱穆,但并非定论,反驳他们的文章也有很多(如,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外链出处)。

              秦亡汉兴,视楚为家乡,但据此就断定会改陈郡为楚郡,恐怕证据不足。汉初,陈(今河南淮阳)周围一带,是属于(韩信的)楚国。汉高帝六年(前201),废韩信为淮阴候,把韩信的楚国沿淮河分为楚(淮河北)、荆(淮河南)二国。陈周围一带置淮阳郡,直属中央,并不属于(刘交的)楚国。淮阳郡辖地大致和秦时的陈郡相当。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封刘友为淮阳王,辖淮阳、颍川二郡。惠帝元年(前194),赵王刘如意被杀,徙刘友为赵王,淮阳国除,恢复为淮阳郡、颍川郡。此后,淮阳有时是淮阳国,有时是淮阳郡。——也就是说,陈这一带,除汉初一两年属于楚国,其后大体上要么属淮阳国,要么属淮阳郡,都跟楚字不沾边。

              楚国,在西汉大部分时间都存在。最初是韩信的楚国,辖地极广。接下来是刘交的楚国,辖原楚国淮河以北的三郡:薛郡、东海郡和彭城郡。景帝三年(前154),削去楚国的薛郡和东海郡,只保留都城所在的彭城郡。宣帝地节元年(前69),楚王刘延寿自杀,国除,改为彭城郡。此后要么为楚国,要么为彭城郡。

              东汉初年,此地改称楚郡。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公元39),封其子刘英为楚公,建武十七年(41),进爵为王。明帝永平十三年(70),国除,改为楚郡。楚郡存在了十八年。章帝章和二年(88),改为彭城国,这个名字一直用到东汉灭亡。

        • 家园 汉朝自己管的15个郡

          还是以秦国为主,加上一些魏和赵旧地。

          淮南国应该有4个郡,加上一个豫章郡。

      • 家园 刘章的歌词被井大改白话了

        我记得好像是“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

      • 家园 开头就有个大bug

        当年淮南王英布造反,汉高祖刘邦向夏侯渊的老朋友薛公问计。

        夏侯婴

    • 家园 【原创】说文论武之六十甲子(七)

      当然后来的南国之师,确实参与了对西戎之战,而且在对姜戎之战中,全军覆没。如果从一个统一国家的观点来看,关中平原的王师难于抵挡外敌的侵入,那么全国各地的诸侯们似乎应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参加抗战,搞一个后来管仲出台的“尊王攘夷”的运动。

      可是俺没有看到这个运动。俺看到的更多的是如何责骂周宣王穷兵黩武,和周幽王如何荒淫无耻的历史故事。而东边的诸侯是多么的无辜啊,人家是见到王室有难,烽火高点的时候,是一定会来救援的,是你周幽王胡来,拿国防预警系统做儿戏,不能怪俺们没有救你。

      其实用脑袋好好想一下,人家西戎各族已经打到了岐山和凤翔一带,你东边的诸侯,要等人家兵临镐京城下,然后到东边的骊山上放一个信号弹,打911报警,你们才会行动?你干嘛不早点集聚队伍,派出联军,一鼓作气向秦始皇那样把西戎们赶出去?

      俺个人的看法是在周厉王以后,西周王朝对诸侯们的影响力,其实已经非常弱了。要搞救王图存,只能靠自己的关中平原之力,靠教化秦族这样的戎族部落,为己所用。因此周幽王的改立太子之争,不排除带有笼络西戎中的一些族群为己所用,而这又影响了原有的政治格局,而导致现有利益集团的反弹,为周幽王带来了杀身之祸。

      而在经济上,关中平原遭到了一个重大挫折,就是岐山发生的大地震。这个地震带,其实就是最近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同一条地震带。因此岐山大地震在当时造成了损害,应该和汶川的级别差不了太多。

      因为同地震发生时候,出现了几年干旱,已经给周朝的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害,而地震的震央又是周朝龙兴之地的岐山,因此关于周朝气数已尽的谣言自然大为广泛传播,自然造成人心惶惶。正如中国汶川地震之后,海外不少所谓的学者,同样妖言惑众,大谈天谴论和垮台论,当时周王朝的贵族们也不少人这样认为,这些都可以解释为啥镐京这么容易就被人家给打下来了。

      而当各地的勤王之师等王已经死了之后,才赶到的时候,大家的商议结果,就是这个破地方,要它做甚,不如搬家吧,于是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大转折点的平王东迁,标志了春秋战国250年乱战时期的开始。

      从平王东迁之后的周王室的困境,可以看出这之前的诸侯们和贵族们的势力之大,已经不把大王放在眼里了。要是说表面上还摆出一副恭敬的样子,实际上不把你当回事,那么东迁后,平王就必须靠拿自己的儿子和人家郑国交换人质来保持关系,简直就是人走茶凉。这之后发生的周王朝和郑国因为王家的麦子被郑国强割的交恶,就以郑庄公一箭射伤周恒王的肩膀,在繻葛(现河南长葛一带)一战中,郑国打败了天子领军的周、陈、蔡和卫联军,使表面上的尊王荡然无存。

      平王东迁后,就分封了秦襄公在关中平原,在法理上给了秦襄公收复失地,自己建国的承诺。后来的关中成为诸戎的逐鹿之地,在秦国的征讨、同化和融合政策下,成为一国。在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争霸败于崤山,只好把精力用在西部和南部。在战国时期,秦国进行了2大重要水利工程建设,一个是关中的郑国渠,一个是蜀郡的都江堰,使秦国以关中、汉中(后来从楚国手里夺得)和成都平原为依托的中国西部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足以和函谷之东相比。

      所以当西部中国,包括了关中、河套、蜀和汉中,以及山西的盆地和山地,就和东部中国的平原地区,形成抗衡之势。当西部的力量处于弱势时,守住函谷关,当然是萎缩之态。但在势力平衡时,则可以进而控制豫西山地,包括洛阳地区,而在嵩山下的荥阳一带,达成均衡。

      如果要将中国划一条线来分开山地和平原地区,大概就是从河北的石家庄、河南的郑州和湖北的襄樊,就是说沿着太行山、伏牛山、大巴山和武陵山一线。而处于这条线的中心点,河南荥阳一带的鸿沟,成为了当年汉王刘邦和楚王项羽的楚河汉界,就一点都不出奇了。

      从这个地缘特点看战国纷争,处于山西盆地的晋国被韩、赵和魏三家分裂,是造成中国地缘政治变化的一个主要事件。在春秋时代的晋国,西边击退了秦国的东扩,在南边,则在河南鄢陵之战,和后来的三驾三次战役中打败了楚国,并联吴抗楚,而击退了楚国的北上势头。

      因此在战国时代来临,晋国被三分之后的力量分散,导致了东部各诸侯国,对商鞅变法之后富裕起来的秦国,只有靠和众人之力的合纵之策,才可以保障集体安全。而对秦国,采取远交近攻,和东部齐国的同盟,就是连横,才可以打破战略均势。

      当时各诸侯国中间,秦国因为不断和北方和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征战,因此在游牧民族中,开始盛行的轻骑兵,也在秦国的军队中盛行起来。又由于炼铁业的蓬勃发展,弩的大批量应用成为了可能,以这个先进武器为主的步兵队伍,加上过去作为指挥作战的战车,也换了铁器,导致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强。

      而在六国合纵中,最为重要的是赵国,因为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的改革,向北方游牧民族学习,建立了强大的轻骑兵部队。因此可不可打败赵国军队,而占据山西盆地,是秦国能不能扫灭六国的关键所在。

      点看全图

      图一 战国七国形式图

      那么回到汉朝文帝时候的局势,就可以看出汉文帝面临的局面,和当年周厉王比较相似。一个是北方和西北的匈奴压力很大,河套平原重新被匈奴占领。一个是东部的诸侯们势力坐大,中央政府的政令不出未央宫。如果这个局面不能得到改变,那么已经不断违背和亲协议,在文帝时,就开始骚扰汉地的匈奴,那么侵占山西盆地,进而杀进关中的机会,当是越来越大。

      而新兴的郡县制的中央集权政府,会不会在东部诸侯的坐山观虎斗中,土崩瓦解,是很难担保的。

      通宝推:李根,
      • 家园 褒姒是夏人的后代

        周的立国基础是姬姜联姻,历代周王都娶姜姓女子为妻。周幽王废申后,立褒姒是动摇国本之举。还是年轻气盛,爷爷厉王的惨痛教训没有引起警惕啊。

        厉王和幽王都是改革派,结果被旧势力铲除。宣王是保守派,废除了厉王的改革措施,一些回到原点,是个乖宝宝,所以得了个“宣”的美谥。

        烽火戏诸侯是纯粹编造的,完全是诸侯往幽王身上泼的脏水。周朝没有烽火示警的做法。

        • 家园 不知周朝不用烽火的出处是哪里

          我自己不太相信这个。因为人家西戎如果可以为镐京,自然可以分兵把守函谷关,来阻挡你东面的诸侯。

          另外一直在思考幽王,换皇后的政治意图。本来怀疑,褒姒可能与新的政治盟友有关系。

          另外不知厉王写周礼的出处是哪里。

          • 家园 周人不用烽火出自钱穆《国史大纲》

            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尔。骊山之役,由幽王举兵讨申,不需烽火。

            钱穆的意思是烽火之制,是在汉朝完备的,用处是防备匈奴的进攻。其次,骊山战役是幽王先讨伐申侯,申侯得知幽王的意图,就勾结犬戎,先下手为强,因此根本用不着烽火。当时的战况大概跟一片石战役差不多。幽王是李闯,申侯是吴三桂,犬戎是满清。

            烽火最早大概出现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互相兼并。于是各国防御,就筑起烽火台,后来又把烽火台相连,成为长城。

            烽火对于周王室来说用处不大。西周时交通不便,东方诸侯来一次宗周路上估计要花半年、甚至一年。就算晋、蔡、卫、宋这些比较近的诸侯,也得好几个月。外敌入侵,等东方诸侯看到烽火,结集军队,准备粮草,赶到宗周,仗早就打完了。

            所以,周王室防御外敌根本不会使用诸侯的军队,也来不及使用,只能是用自己的西六师。比如周厉王时,噩侯叛乱,“率南淮夷、东夷广伐内国,至于历寒”,厉王于是派西六师、东八师前去镇压。从西周青铜器铭文看,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的外敌入侵或是蛮夷叛乱,周王室用的都是王师,即西六师和东八师。

            周朝的衰落和这也有关系。战争都是周王室打的,而开疆拓土又没王室的份。所以庞大的军费让周王室不堪重负。厉王改革就因于此。

            所谓诸侯从天子征伐,应该是指周朝主动去讨伐别国的时候。如昭王伐楚,桓王伐郑国。

            《周礼》跟厉王的关系是以前看的一篇文章上写的,也只是猜测而已。

            • 家园 东方诸侯靠不住,能快速勤王应该是关内的诸侯,比如

              西虢、郑这些国家,这些国家因为离镐京近,比较利于快速驰援。但后来关中的诸侯灭亡的灭亡,东迁的东迁,幽王时关中已经没有像样的力量了,只剩下秦国这种上不得台面的附庸小国。

            • 家园 多谢了,和我估计的差不多

              我也不相信烽火一说。因为确实救援路程太远。

              不过看不出为啥周幽王要主动攻击申候。我想当年周天子征伐,是应该有各诸侯国军费支持,就像美国在日本等国家收军费一样。很可能是后来诸侯的税收收不上来了,才有搞官山海的举动。

              • 家园 这可能与周幽王的战略调整有关

                申侯为姜姓国,姜即是羌也,在西部有深厚的势力,古公亶父迁到周原,当地姜姓部落主动迎接,并且与周族联姻,从此树立了姬姜联姻的传统。

                周代商之后,姜姓诸国一直有很高的地位,可以认为仅次于姬姓王族诸国,比如太公望的齐国,是东方前沿重镇。

                周朝在厉王之前,一直以洛阳即成周为基地,重点对东对南发动攻势,所以才有昭王南征而不复。但是到了宣王时期,北方的戎狄威胁已日深。

                幽王呢,想要加强中央权力,聚集更多的力量来对付戎狄。这时候,在东南方采取绥靖政策就是必要的。而褒姒来自汉水流域的褒国又是大禹之后的姒姓,对东南诸小邦应有一定号召力,可能是幽王想通过联姻,稳定东南一线,集中力量对北。

                而申侯所代表的姜姓势力,在西部已经逐渐衰落了,甚或有可能因为游牧民族的出身,与戎狄势力有所勾结。

                • 家园 姜人怎么会是游牧民族呢

                  炎帝号神农氏,明显是农耕民族。

                  关于姜和羌的关系,我认为首先应该搞清楚,是先有姜还是先有羌。

                  对羌族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商朝,甲骨文称其为羌方,商人常以其作为祭祀的牺牲。而姜这个姓是母系氏族的产物。姜族自炎黄结盟,即为华夏族的一支,号四岳。姜族的历史要比羌族早了1000多年。

                  其次从地理上,羌族只活跃于中国的西部,而姜族却活跃于华北、山东地区。炎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阿,既今河北省涿鹿县。炎帝与黄帝战于阪泉,既今河北怀来县。

                  此外,自夏商以降,在山东一带即存有大量姜姓诸侯国,比较著名的有吕姜、莱姜、莒姜、向姜、许姜、邰姜、逄姜、纪姜等。其中的吕国更是四岳嫡裔,共工氏之后,历虞夏商周四朝。姜子牙就是吕国公族出身。可以这么认为,由于炎黄之战,炎帝族被排挤出河北地区,便南下至山东一带定居,其后子孙繁衍,发展出大量姜姓方国。所以姜族的主要力量不在西部,而在东部。

                  河北和山东都不是传统的游牧地区。姜族又怎么会是游牧民族呢?

                  从神话上,与炎帝有关的最有名的神话莫过于“精卫填海”。很明显,只有长期居于海滨的民族才能孕育出与海有关的神话。这不是常年在西北放羊的民族能想的出来的。

                  从民族定义上讲,民族要具备以下几个要件:共同的历史、文化、语言、宗教、祖先、生活习惯、民族情感,要生活在固定的地域。

                  姜族和羌族显然不具备以上这些要件。

                  如果说姜族和羌族一定有什么关系,只能说在中石器时代(至早不早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在中国北方有一支依靠放牧为生部落,其中的一支南下华北平原,转化为农耕民族。另一支则留在北方并向西迁徙,成为游牧民族的羌族。

                  也就是说姜和羌是平行发展的两个民族,虽然有共同的源头,但不能说姜就是羌,姜族是游牧民族。

                  畜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根据恩格斯三次社会大分工理论,人类在学会驯化动物后,告别了渔猎为生的蒙昧时代,进入畜牧时代。之后,生活在草原的民族发展成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生活在农业地区的民族发展成定居生活的半农半牧民族,而后在进步为全农耕民族。

                  所以,如果要说姜族是游牧民族,那所有的民族都是游牧民族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