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走向胜利(二十) -- 朱百山

共:💬25 🌺8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走向胜利(二十)

    陈毅元帅曾深情的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话一点都不假。那时各解放区以县为单位,组织人员,车辆,往前线运送物资。有马拉的胶轮大车,牛拉的木轮大车,人拉的架子车,人推的独轮车,还有人用扁担挑着。朱平球知道的扶沟县就有大车五百多辆。

    支前的民工太辛苦了,天寒地冻,冰天雪地的,他们赶着马车,牛车,拉着架子车,推着独轮车,挑着担子,没日没夜的往前线运送物资。随身带着干粮,被褥。饿了,就着凉水,啃几口干粮。到了夜晚,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宿营,进村庄,有空屋子还好。没有空屋子,就在野外,大车四周一围,挡着风,中间点上柴火,围着柴火,一会翻身烤身前,一会翻身烤身后,一夜不知要翻多少次身,就这么睡。

    那时的支前民工哪像电影,电视上穿得那么好。许多民工就是穿粗布光筒子棉袄,棉裤,破烂不堪,腰间系一根长布带,有的干脆就系根麻绳。里面穿件粗布衬衣,那就好得不得了了。白天休息时,背靠大车,晒着太阳,解开裤带,有的人用手挤,有的人用嘴咬裤腰上成堆的虱子。

    大路上经常是络绎不绝的车队,有的人嫌大路拥挤,走得慢,就推着独轮车,挑着担子走小路。

    这些来自解放区的支前民工总有几十万,那么艰苦的条件,他们没有一个叫苦叫累。那时解放区政权稳固,群众充分发动起来了,有些地区进行了土地改革,打到了地主。那里的穷苦农民分到了土地,房屋,粮食,牲口和财产。

    多少年来,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现在共产党把土地分给自己,这土地可是命根子,是天大的事啊!各村都成立了农会,这是农村最基层的政权,由穷苦农民自己掌握,穷人正真自己当家做主人,真是扬眉吐气,昂首挺胸。他们知道要改朝换代了,看到了希望。他们是死心塌地,坚定不移的跟着共产党干,打倒国民党,打倒蒋介石。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全都不在乎。那时真是军民团结一致,上下团结一致,哪分什么部队,地方。全都在共产党领导下,横下一条心,坚决打赢这场决战。没有经历过这场战争的人是体会不到那种场面,气势。真是雷霆万钧,排山倒海。

    那时部队也有很大的变化,从小打到,从无到有,已不像自卫战争初期,主要装备就是三八大盖,老套筒,轻重机枪,少量的山炮。

    现在的战士们都背着冲锋枪,卡宾枪,汤姆枪,步枪也有,但看不到老套筒了,轻重机枪,迫击炮多的是。还有强大的炮兵。

    当时转运站的工作量非常大,武器弹药要及时送上去,片刻都不能耽误。食物也要送上去,不能让部队挨饿。转运站的同志一天二十四小时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生活也很艰苦。后方送来的大批白面,大米还有猪肉,牛肉,羊肉,大批的罐头,蔬菜。上级规定转运站和部队一样待遇,可以吃。但朱平球吩咐所在转运站全部送往前线,自己一点不留。

    天天啃杂面馒头,虽然同志们没有怨言,但也不是个事。开始还有些干辣椒,大蒜瓣,后来也没有了,朱平球动脑筋了。寒冬腊月,炮火连天的,除了麦田里的麦苗是青的,野外见不到青,一点办法都没有。一天晚上,朱平球转到村外麦田边,看到麦田里有好多大雁,黑压压的,麦田里挤得满满的。那大雁也不怕人,人走到近前它也不飞,你要伸手去抓它,它飞了,你又抓不到。朱平球请示后,带着人,在麦田边架起轻重机枪向麦田开火。枪一响,大雁都飞向空中,但大雁并不飞走,在空中盘旋。机枪随着大雁飞起向空中射击,成群的大雁落到麦田里。成果不错,在麦田里捡了三,四百只大雁,大的有六,七斤重。回去收拾干净就煳,整整煳了一夜才煳烂。味道不错,很香,就是肉粗些。吃菜的问题解决了。后来又打了几次,渐渐的,大雁也少了。

    双堆集南边一点,一河之隔有个杨庄。这是黄维兵团在河西的桥头堡,必须拔掉它。我们派人送通牒,被敌人打死。送了几次,都被敌人打死。后来把迫击炮拔掉弹头,把通牒打过去。敌人也把迫击炮弹头拔掉,打过来一包东西,打开一看,里面是子弹,还有信件,写道:有本事你们过来吧,等待你们的就是这些子弹,表示坚决不投降。

    东西送到指挥部,刘伯承司令员看了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你连我的信使都杀了,还这么强硬,那就不能怪我不客气了。”刘伯承司令员命令三个炮兵阵地,瞄准杨庄,每门炮只打三发炮弹。

    杨庄驻有黄维兵团的一个师部和警卫部队,一个工兵营。炮击过后,硝烟散去。杨庄不在了,房屋没有了,构筑的工事也不见了。虽然没有夷为平地,但到处都是断壁残垣,面目全非。用望远镜一看,乌烟瘴气的,不见一个人影。

    朱平球奉命带人打扫战场,上去一看,活着的只有十几个人,都不会说话了。看见解放军上来了,都跪在地下,举起双手。有几个能说话的,耳朵被炮火震聋了,听不见了。

    战士们唱起了佯腔:通知他们投降不干,他们要是投降,我们还要忙活一阵子,要收缴武器,要押送俘虏。这下好了,什么都不要干了。

    黄维兵团突围的那天夜里,已是下半夜了。朱平球被喊醒了,上级让他带一个连去接受俘虏,立即出发。朱平球坐着吉普车在前面,后面跟着五辆大卡车,因情况紧急,当时都没搞清楚怎么回事,在路上才知道事情经过。

    原来河南西华县担架队,有一百六十副担架,七百多人,带有一只短枪,三只长枪,一位区干部带队,由西边河南,连夜赶往安徽临焕集。

    黄维兵团突围,被我围歼,缴械的缴械,投降的投降,大部队全部被消灭。其中有一股残敌,在一个副师长率领下,一个团长,三个营长,好几个连长,军官有近百人,总共有四百多人,带有两挺重机枪,八挺轻机枪,三百多枝步枪。这股残敌突出来了,跑到临焕集西边二十多里,没被我们发现。

    突出来的残敌向东走,西华县担架队往西去。担架队的人听到前面有动静,好像有不少人过来了。带队的区干部让大家停下,听听声音越来越近了,好像是队伍。担架队有人问:“前面是什么人,哪部分的?”

    对方回答不出来,队伍也停止了前进。

    担架队的同志知道情况不妙,碰到了敌人。担架队的同志很机智,虚张声势的喊道:“不要动,动就开枪了。”带队的干部让担架队向北边的高地散开。

    这股残敌早已是惊弓之鸟,听到喊声魂都没有了,听话的很,站在原地一动都不敢动。担架队让他们过来两个人,他们乖乖的派了两个人过来。一见面就说:“长官我们投降。”

    担架队带队的同志向北边喊道:“服从命令,不许开火,他们向我们投降来了。”带队的同志把敌情问清后,命令他们原地放下武器,向东一百米列队站好。这股残敌听话的很,遵照命令列队站好。

    西华县担架队一枝短枪,三枝长枪,俘虏了四百多名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兵,已成骑虎之势,退是不可能的了。这边,派人把俘虏带到一里地外的吴圩,让他们休息,又给他们做饭。俘虏们早就饿坏了,一听做饭给他们吃,很快就平静下来了。担架队用俘虏的武器把自己武装起来,把吴圩包围起来。那边,派人跑步到临焕集,向指挥部报告情况。

    当朱平球带部队赶到吴圩时,俘虏们正在吃饭,天已快亮了。天大亮,部队押着俘虏离开吴圩时,俘虏们发现当夜俘虏他们的竟然是一群担架队的民工,非常沮丧。那个副师长忿忿的说:“早知道他们是民工,说什么也不能把抢缴给他们。”有个团长说:“没响一枪,没死伤一个人,是好事。”

    • 家园 朱老爷子莫非和蔡空降兵擦身而过?

      “这是什么地方?”蔡智诚问。

      “杨围子”……“杨圩子”……“杨家庄”……池塘边的人七嘴八舌地报出了一大堆地名。

      “你们是哪个部分的?”

      “十四军的”,这次的回答倒很干脆。

      “咦?你们是贵州人?”,蔡智诚忽然发觉这些士兵讲的是自己的家乡话。

      “那当然,我们是八十五师二五五团”

      ……

      池塘所处的地方叫做杨围子(或者杨圩子、老杨家、杨庄……),这是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当时并没有确切的行政名称。在1948年的12月初,这里是黄维兵团第14军军部的所在地。

      双堆集南边一点,一河之隔有个杨庄。这是黄维兵团在河西的桥头堡,必须拔掉它。

    • 家园 一如既往地花!

      支前的壮观,预示着民心的向背。

    • 家园 杨庄那段很像现在的对岸啊

      横啊,

      不知打俩炮可不可以解决

    • 家园 国军有点敬酒不吃吃罚酒
    • 家园 民工也能抓俘虏,强!
    • 家园 送花献宝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敌人战术这么差?

      还是没有修工事?

      杨庄的敌人也有好几百呢,就这么被炮弹炸光了?

      • 家园 这个问题要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事件的亲历者朱平球毕竟只是非作战岗位的中层干部,对实际情况了解不多,当时大家看到我们的力量如此雄壮,都很高兴、也很激动,说“每门炮只打三发炮弹,敌人据守的村庄就被炸平”,其实就是要说我们的大炮多,是一种为了说明我们的兵锋锐利、实力强大的夸张说法。

        这个说法无疑是失实的,因为中野解决黄维兵团的时候,哪怕得到了华野特纵炮兵的支援,火炮也不多,也就是两、三百门山炮以上级别火炮的盘子(所以才会大量使用炸药包抛射筒)。

        不过也没有必要深究,朱平球的回忆录主要价值不在这方面。

      • 家园 参考一下王外马甲的蒲公英。

        好像写的是一回事。

        • 家园 可是每门炮才打三发炮弹...

          而且也不像没良心炮》。。。

          • 家园 口耳相传会出现这些问题的
          • 家园 根据轰击效果来看,估计很可能就是“没良心炮”

            敌人被围已久,土木构造防炮工事肯定是有的 -- 国民党军别的不成,挖战壕修工事还是挺有两手的,这个共军也很佩服 -- 既然有土木工事,防防普通炮击是没问题的。能把人从工事里炸得晕头转向,只有“没良心炮”才会有这样的效果...

            文中所说“每门炮只打三发”有些语焉不详,这个听起来有点儿象惩罚性的炮击,如果真要发起总攻的话每门炮三发恐怕连地表工事都没有打干净...

            这一段要么是原作者有所删节,要么是记录时出了问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