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初论理想、现实与利益 -- 葡萄

共:💬1143 🌺5599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可以说是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周期吗

          即地主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维持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以暴力起义、篡位等方式,实现财富重新分配,回到良性的封建社会经济发展轨道上来,具体表现为改朝换代,而不是说资本的萌芽与积累被封建社会政治周期打断。

          资本主义制度之所以在西欧开创,可不可以说是当时西欧社会发展(持续的、上规模的全球性扩张对物资的需求)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壮大提出了客观必然要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反过来又需要海外市场,从而有了进一步的掠夺扩张。

          而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没有出现类似的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壮大有客观需要的、持续的、大规模的社会活动,所以社会制度发展落后于西欧。

          • 家园 用闯关东,下南洋作例子, 中国人倒不是缺乏进取精神

            欧洲资产阶级出现不见得是历史的必然。和人类出现不见得是历史的必然一样。 前提是当时历史前期条件对欧洲冒险(商业)家们是非常有利的。欧洲(商业)冒险家已经有一条高风险,高利润的可行之路, 从东方进口香料。 围绕这条商业之路,航海,地图测绘,造船,武器制造都是因为可以降低风险,提高利润而蓬勃发展。 连泛生的金融股票市场也找到了立足之地。在最先起步的荷兰甚至到了民族自决, 建立政权的地步。本来在欧洲这个发展最多达到希腊城邦文明的程度也就到顶了。但美洲大陆的发现正好发生在下一波向荷兰学习的国家积极进取的时候(这个不是巧合)。西班牙几百人万里渡海灭印加帝国(1519)到英格兰终结无敌舰队(1588)不过70年。拥有整个南美洲的西班牙压制不了一个更积极更主动的岛国。利润推动历史可谓走得飞快。 这样欧洲不但能超过希腊,甚至超过罗马,达到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文明扩张水平。

      • 家园 农业社会阻碍了科学的进步

        作为一个农业文明的古代中国是不可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显然,现代科技对于农业文明没有大的用处。而商业文明与农业文明间的冲突有阻碍了农业文明向商业文明的进化。所以,我们看到中国从一个王朝走向另一个王朝。农业文明的地位一步步的巩固,而现代科技却没有大规模的发展。

      • 家园 中国无法出现西欧的科学是中国人使用太简练的象形文字

        也就是差不多主义的来源。

        西方采用的文字系统是字母符号,象形文字似乎不便于建立公式、逻辑系统。因此在发展初期,中国的数学就进入了一条和西方不同的途径。很不幸的,就现在来看,这是一个没有太大前途的途径。

        李约瑟说过,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是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汉语语法中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这一不同于欧洲语言的特点,使得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汉语被很多语言学家认为没有语法也没有词类,直到20世纪著名历史学家威尔·杜兰在《文明的故事》第一卷《东方的遗产》一书中仍然认为汉语没有语法和词类。现在的观点认为,汉语有语法也有词类,只是它的语法不同于欧洲语言,而且一个词语存在多词性现象。

        汉语语法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省略。不影響大概意思的词往往省略掉。

        这个省略的习惯对做科学的人来说是致命的缺点,导致不注意细节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中国学生学术训练来讲很大部分就是纠正省略这个文化背景,有兴趣可以去读读钱宁写的《留学美国》一书。

        太祖说过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其实这就是西方文化的精髓,如果把细节都省略了,具体分析就无从下手了。

        由于不同人种的大脑是一致的,所以中国人在现代中文语法中全面拷贝西语语法结构,尤其是从句结构(用从句就是不简练),使得思维方式接近西方人,这样现代中国人的科研开发能力就赶上西方人了。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太祖说过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其实这就是西方文化的精髓,如果把细节都省略了,具体分析就无从下手了。

        • 家园 怪不得葡萄的思维这么严谨

          呵呵,能把中文编排成西文,那要多么严谨的思维啊!

          • 家园 他在同汉字的简练性作斗争

            我们知道常用的汉字(一级二级国标)大约有 7000字。假如每个字等概率,那么我们大约需要 13 个比特(即 13 位二进制数)表示一个汉字。但汉字的使用是不平衡的。实际上,前 10%的汉字占文本的 95% 以上。因此,即使不考虑上下文的相关性,而只考虑每个汉字的独立的概率,那么,每个汉字的信息熵大约也只有 8-9个比特。如果我们再考虑上下文相关性,每个汉字的信息熵只有5比特左右。所以,一本五十万字的中文书,信息量大约是 250万比特。如果用一个好的算法压缩一下,整本书可以存成一个 320KB 的文件。如果我们直接用两字节的国标编码存储这本书,大约需要 1MB大小,是压缩文件的三倍。这两个数量的差距,在信息论中称作“冗余度”(redundancy)。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讲的 250万比特是个平均数,同样长度的书,所含的信息量可以差很多。如果一本书重复的内容很多,它的信息量就小,冗余度就大。

            不同语言的冗余度差别很大,而汉语在所有语言中冗余度是相对小的。这和人们普遍的认识“汉语是最简洁的语言”是一致的。

            这个简洁和假定可以从上下文相关性推测文义,那么汉字对我们的科学思维影响就大了。

            冗余度表示了产生信息时,不必要的冗长部分的比例。现在英语中的冗余度为70%~80%左右。可以说,英语是一种传递效率不很高的语言。

            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冗余度使得信息传递的效率降低,但这种冗余度也并非总是无意义的。冗余度的有效利用,对信息的预测、信息的纠错是十分有意义的。利用信息中的冗余性,可对信息进行估计,可修正信息传递中产生的误码。

            《中国人为什么弱于语言表达?》一文从生理上通信理论上解释了汉语的一些问题。

            外链出处

            我们汉语为什么要简练?就是使用汉字占去我们太多的大脑运算以至于我们不得不自然地减少使用汉字的频率以避免cpu超载。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不是生理,是传统

              当年汉字最早是刻在骨头、铜器上,以后是刻在竹、木简上,那么必须简洁,不然写的人困难,读的人也困难。

              埃及人用纸莎草做的纸,希腊,罗马人用羊皮或者绢之类,总之比汉字最早的载体要容易些。

              所以书面汉语的传统一直是简洁的,甚至没有标点,而怎么断句成为后世汉语学习中一个重要技能。同样的字传播千年后,因为断句不同,意义完全不同。

              葡萄受英美科学体系学习,所以读起来,为了准确感觉很罗嗦,繁复。现在葡萄好很多了。另外,拉丁系统的语言都是很繁复的,比英语还繁,至少英语没有阴、阳性的区分。

              • 家园 象形文字笔划结构导致冗余度小,连字体的美感要求都高

                写一手好汉字不容易,字写得好就会受人尊重。但是从字体来讲西方文字的字体体裁要比汉字多得多(看看计算机上多少种西文字体)---这也表明文字的冗余度不仅仅表现在信息量上,也表现在字体结构上。

                剑桥大学的研究者发现,西方拼音文字的第一个字母和最后一个字母确定后,整个字的其它字母顺序不重要(由于西方文字的冗余度高达70-80%)。在确定发音的第一个音节和最后一个音节后,这个字大体就可以被确定了。

                比如下面的这篇英文文章《只有聪明人可以读懂》就可以看出英文的冗余度有多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如果中文字也像上面每个英文字那样变动的话,可能就读不出来了,非得靠上下文推测了--你把“狂犬吠日”的汉字“犬”的那个点移到下面去成为“太”看看会怎么理解原来的文章意思了--是不是靠上下文推测了?

                西方文字的容错(冗余度高),对小孩起步入门学习语言方便,朦朦胧胧地由浅入深地学习文字使用文字(开始不必精确地作文和把字写得漂亮--也就是说不必死记硬背,懂得拼音拼法即可(规则也就那么些)。

                大陆人学过简化字后看繁体字没有任何困难而台湾人却看不懂简体字了--连上下文这样的关联都无济于事。能读懂冗余度低的简化字体再去读冗余度稍微高一点的繁体字没任何困难(甚至有一种“美感”--某些华人语),但能读懂冗余度高的繁体字再去读冗余度稍微低一点的简化字体就显得困难,这证明中国人是用图形辨识来学文字的,连一点语音的关联帮助都没有用上。

                这是习惯还是生理?我不知道。

                依赖上下文来理解通信意义,对新字产生的排斥(看看对简化字的态度),会对一个民族的思维造成怎样的影响?对目前提倡的创新战略有什么影响?

        • 家园 马前卒在《火星人看地球》里提供了一种解释

          那就是:精密量具的制造是关键。

          其他的从文化、社会形态、语言文字上做解释,也不能说完全没道理,但是,不能解释:欧洲的科学理论在古希腊的时代就已经非常辉煌了,为什么迟至一千多年后的文艺复兴之后才有科技的爆发;阿拉伯也使用拼音文字,为什么没发展起来。事实上,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也有非常高的成就。

          科学理论是高层次的,技术是低层次的。在技术水平低劣的情况下,上层的理论无法得到验证,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同样也无法发展;下层的技术得不到上层的理论指导,同样数千年来只能做简单低水平重复。例如,希腊人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理论,当时肯定被人当作怪力乱神之类,现代才被人证实。

          技术水平的发展,使精密量具的制造成为可能。有了精密量具之后,可以更容易的发现可重复的现象,或者更容易的、可重复的验证,因而更容易的从一般的、可重复的物理、化学反应现象中找出一般规律,形成系统性的科学理论。反过来,科学理论向下延伸,更能对技术实践起指导作用,是技术进一步得到提高,从而能制作出更精密的量具。这是一个正循环。

          而中国呢?周期性朝代更替总是伴随着周期性的社会大破坏,使中国技术水平始终发展缓慢。同时,技术本质上是用机械替代人的劳动,巨大的人口压力,使得无论哪族的统治者都对替代人力的技术不感兴趣。清代有人发现海运比漕运更省人力,效率更高,上报后,皇帝(好像是乾隆还是谁)说:“奈何百万漕工生计所系!”这样,技术稍微一向上发展,立刻被打压下去;理论却始终高高在上。技术无法验证理论,理论也就无法指导技术。

          为什么西方可以形成技术的正循环,东方却是负循环?原因就在于人口压力的不同。为什么西方人口压力小?关键词:蒙古入侵、黑死病。

        • 家园 我认为是地理因素决定的

          中国的地理环境除了南面还算开放,其他各向都自然封闭。这种格局非常适合大一统。但是因为中国幅原辽阔,在过去那种信息和交通非常不便的情况下,如何保持一个大帝国的稳定统治就是任何一届统治者的最大难题。罗马就因为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而自然分裂为东西两半。因此造成两个结果,一是中国人重视历史,以从过去历史经验中总结教训学习如何加固统治。二是治国治人之术成为最高显学,最聪明的人都以进入最高权力机关从政为终极目标,科学技术也就让位于“君子不器”。另外封闭的环境也造成与外界交流不畅,外部先进的技术和思想不容易进入。而欧洲开放的地理环境则完全与中国相反。

        • 家园 我觉得这只能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

          西方也不是一开始就采用字母文字的,最早的是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后来出现字母(据说是腓尼基人最早发明)。也就是说中国如果有了科学思维,也是可以出现字母或者其他的适合于工程科技的标记法,现在没出现只能说明说没有产生科学的土壤,而不是因为没有工具。(当然有了好的工具会加速科技发展,但这应该是另外一个问题)。

        • 家园 这样现代中国人的科研开发能力就赶上西方人了

          你们还真的相信文字可以影响科研和科研能力呀?这个是个无法充分证明,最好拿来呼右人的命题。

        • 家园 西方也不是所有语言里都有性和格

          英语的语法就远没有法语复杂,更不要说俄语了

          怎么解释英美系国家的科学发展不比拉丁语系和西里尔语系差?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