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49) -- 江南水

共:💬106 🌺59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如果共产党就这么走问题也不大

            我只是不太了解对于下届领导人的选择是怎么进行的。看历史,许多问题就是出在选接班人的问题上。日本是怎么干的呢?

            中国的接班人现在是怎样选择的呢?为啥就肯定习就是下届领导人?谁定的?靠什么规则?习以后又该怎么定?

            • 家园 隔代制定接班人

              就是客观制造一个和现任领导人集团对着干的集团。用党内斗争来保持相对的民主。台上两派斗来斗去,互相制衡比一家独大要好。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gcd专政。

            • 家园 说一点我的看法

              386太强势,隔代指定后,胡总一直小心谨慎度过江core的考验期,顺利上位,但从胡总开始,可能的模式是现任总书记及领导机构(政治局)提出下一、二届培养对象(李、汪?),元老院(随着总书记年轻化及寿命的提高,前总书记及常委级退休人员可能不少)提意见,有同意的,有反制的,如反制的如果得到认可,则可能变化,如习的上位,形成中国特色的领导人选拔体系。

              可能的问题是元老院与现任体系发生激烈冲突时的裁判问题。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57)

      苏秦对自己的表现应该相当满意,别看你是秦国的领导人,说到对秦国国情的了解,说不定你还不如我呢。

      苏秦自信,有这么大好的形势打底儿,年轻的秦惠王肯定会热血沸腾的奔赴那个美妙的前景。

      下一步,苏秦就要向秦惠王指明通向美妙前景的高速公路。

      先秦时期,有很多思想学派,但是其中有主张并且还有办法的并不多,法家算一个,纵横家算另一个。

      苏秦清了清嗓子,准备继续白话,这时候秦惠王很客气的打断了他:十分感谢先生千里迢迢来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不过……

      会说中国话的人都知道,转折词前面的话都是废话,“然而”啊、“但是”啊、“不过”啊……,这些词后面的话才是干货。

      秦惠王那个“不过”后面的干货是,您说的那个事儿啊,还是以后再说吧。

      苏秦被拒绝了。

      秦惠王拒绝苏秦的时候很委婉,学名叫婉拒,刚学会走路的儿童,不能拔腿就跑。

      这里要表扬一下秦惠王,一个二十岁左右的毛头小伙子,没有被那个美妙的前景迷住双眼,在苏秦的一通忽悠下还能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且给秦国做了一个相当准确的定位:羽翼尚未丰满的时候,就不要做一飞冲天的梦。

      听了秦惠王给秦国的定位,苏秦的那个心啊,巴凉巴凉的。

      但是,苏秦先生并没有打退堂鼓,反而是牙一咬,心一横,上前一步:早就知道你不会听我的了,吞并诸侯,一统天下是要打仗、要死人的,像你这种从小只接受各种文化教育的人,怎么能有种下这个决心呢。

      面对苏秦慷慨激昂的激将法,秦惠王只是微微一笑,权当没听见。

      苏秦这下真的没招儿了,这个人分明是二十岁的人,六十岁的心脏啊。

      不过,苏秦并没有死心,毕竟当年商鞅跟秦孝公也不是一见钟情,商鞅也是跟秦孝公约会了三次,才拉上手的。

      在伟大的商鞅精神指引下,苏秦锲而不舍的坚守在了秦国。

      苏秦又给秦惠王写了几封建议信,希望能够动摇秦惠王那颗坚强的心脏。

      苏秦犯了经验主义错误,商鞅的确是见了秦孝公三次才打动了他,但是那三次约会商鞅分别穿了三套不同的衣服,分别是:帝道、王道、霸道,最后依靠“霸道”这套酷毙的衣服才将秦孝公一举拿下,彻底俘获秦孝公的芳心。

      关于帝道、王道、霸道,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这个链接不敢,担不起这个“大”字

      反观苏秦,翻来覆去就是那么一套衣服,一统天下。

      你不能老拿同一个花招来泡同一个MM,也不能拿同一个创意来反复忽悠同一个老板。

      苏秦老是穿着同一套衣服在秦惠王面前晃悠,还梦想达到商鞅的境界。

      这个……

      就苏秦这么个一根筋,放在今天,打光棍儿去吧。

      MM的种类比较繁多,怎么着也有个把特别青睐一根筋精神的,苏秦好歹还有不打光棍儿的机会,但是秦国的老板只有一个,恰好这个人还是不喜欢一根筋精神的。

      苏秦的求职就这样被不成功了。

      这时候,苏秦的财务状况还出现了问题,衣服破得不像样了都没钱换新的(找工作是要自费的,古今都一个样儿)。

      刚来秦国的时候,苏秦带了足够的资金,非但不用操心个人的生活问题,还能保证自己在秦国做社会调研(不要告诉我,苏秦不用花一分钱就能对秦国了如指掌啊)。

      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咸阳城的米也不便宜,就是带座金山来,也不能保证够苏秦在这里消费一辈子的。

      看看身上的乞丐服,苏秦知道,再呆下去也不会出现奇迹了。

      如今没钱了,啥事儿都没有当初那么方便了,只好自己动手,不奢望能够丰衣足食,只要能够回家就好。

      所有的行李都是自己扛,回家的路要靠自己的脚去量,苏秦踏上了漫漫的回家旅途。

      怎么说家也是心灵的港湾啊。

      家是心灵的港湾吗?

      苏秦对此表示了深深的怀疑。

      量过长长的黄土路,身心都疲惫不堪的苏秦,终于踏进了熟悉的家门。

      此时的苏秦已经瘦得不成样子了,从脸色上看,很有几分非洲难民的神韵(形容枯槁,面目犁黑),他多么希望能够喝上一碗热乎乎的小米粥啊。

      然而……

      活像丐帮入门弟子的苏秦,这会儿突然发现自己有了特异功能,他成了葫芦兄弟中的老六,竟然能够隐身了。

      父母兄嫂依旧是各忙各的,没有一个人哪怕是用眼睛的余光来扫他一下。

      当年都是大家族,跟今天两口子过二人世界不一样,看到公婆叔伯妯娌都这个表现,苏秦的媳妇儿也不好意思过来跟他打招呼。

      苏秦彻底透明了。

      没有亲切的嘘寒问暖,没有充满安慰的眼神,也没有鼓励他树立信心、从头再来的励志话语,苏秦享受到了家人送给他的“三无”待遇。

      如果说家中没有一点儿东西来欢迎苏秦,那也是不确切的。

      家人的冷嘲热讽就踏着欢快的脚步,直往苏秦的耳朵里钻:叫你不干正事儿(从事工商业),想靠耍嘴皮子发达,混成了这个德性,不是活该吗!(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苏秦的遭遇告诉我们:读书算是风险投资,古今都是一样的。

      处于隐身状态的苏秦,面对眼前的一切,心中只有一个感觉:伤自尊了,彻底伤自尊了。

      自己混成这个德性,苏秦没有考虑一下自身因素的比重,反而把这一切通通归咎于秦惠王.

      显然,他缺少一点儿反思意识。

      孔夫子对自己最得意弟子颜回的评价是:不迁怒,不贰过。

      苏秦没有这个修养。

      在很多恶俗的电视剧中,通常都会有这样的情节,主人公先是无忧无虑,目空一切,经过胡编乱造的一系列惨重打击后,卧薪尝胆,最终取得辉煌成功。

      在历史这幕大剧中,苏秦也很荣幸的出演了这么一个角色。

      既然走上了靠嘴皮子吃饭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了,一条道走到黑吧。

      苏秦没有像相声《十点钟开始》中的那位老兄一样,非得从某一个时间点开始,而是马上把自己的书箱打开,从头再来。

      看来苏秦的内心还是认为自己要负一定责任的,他啊,也就是只煮熟的鸭子。

      看着这堆竹简苏秦也不禁感叹:低三下四的搞来这些东西,还不能带来荣华富贵,这么多又有什么用呢!(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

      宁吃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从这堆乱七八糟的玩意儿中,苏秦淘出了宝贝, 《太公阴符》。

      怀着极强的功利心去做一件事,结果如何却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这时候,人们会怎么样?

      当年在学校为了拿学分,不得不看那些几乎不能及格的专业书,每当这一时刻来临的时候,我经常进入这样的状态,找周公玩儿去了。

      苏秦先生也没有比我有出息多少,他也是经常瞌睡,但是他没有像我那么堕落,一到瞌睡的时候,他老兄就拿锥子一个劲儿的捅自己的大腿,边捅边给自己打气:谁说靠嘴皮子不能锦衣玉食,出人头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这一捅,捅出了半个成语:刺股,或者是锥刺股。

      虽然苏秦先生出生得比较早,但是他的自虐行为只是这个成语的后一半。

      前一半是:悬梁,或者是头悬梁。

      完成这前一半的是东汉时的孙敬。

      没有堕落的苏秦终究比已经堕落的我牛,闭关一年后,苏秦出关。

      一年的闭关让苏秦信心暴涨:嗯,这下肯定没问题了。(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信心有了,目标也早就有了,那就开始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个有些问题……

        “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

        这个不是苏秦说的,是李斯拜别老师荀子去秦国谋差事的时候说滴

        • 家园 这是史记中的原文

          辞於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彊行者耳。故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讬於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这是李斯辞别老师时的临别感言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56)

      为什么而读书?

      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年轻的周恩来读书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复圣颜回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然后一箪食,一瓢饮,安贫乐道的度过一生。

      不过,大多数人还是像颜回的同学子张那样,读书只有一个简单的目的,那就是改善生活,提高待遇,古今的差别并不大。

      苏秦、张仪这哥儿俩也是普通人,他们读书也只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不过他们的目标定的稍微有点儿不同,苏秦的目标是登上福布斯排行榜,成为人人羡慕的成功人士,张仪呢,就差了一点儿,他只是想过中产阶级的小资生活。

      目标越高,达到目标后的成功快感也就越大,不过,要是达不到目标,失落感那也是相当的强烈。

      毕业后,胸怀大目标的苏秦前去联系工作单位,无情的现实就让苏秦深深的体会到了这种痛彻心腑的失落。

      今天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的时候,目光大都盯在全球五百强,甚至是五强,苏秦在鬼谷子这里完成学业后也把目光盯在了当时的几个超级大国身上。

      一圈儿踅摸下来,苏秦找到了心仪的目标,到西部去。

      秦孝公刚走上领导岗位的时候,四处散发招聘启事,放在今天就是四处贴小广告,是城管人员的重点打击对象之一。

      虽然在招聘启事中秦孝公许诺了高工资、高待遇,但是,就这样也没几个人待见秦国。

      如今的秦国,已经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秦惠王就是啥话也不说,东方待业的读书人也会纷纷上赶着前来淘金。

      什么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秦惠王虽然一上班就拿商鞅开刀,确立了自己的权威,但是他也知道单靠秦国这几根葱是不能蘸酱的。

      秦惠王依旧坚持老爸确立的“请进来”的人才战略,秦国的大门继续向东方中原地区的读书人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快点来吧,给你五子登科。

      秦国这只苏醒了的西北狼,浑身散发着诱人的魅力。

      苏秦也被这股魅力深深的吸引,收拾一下行囊,放弃了眼前的五百强(齐),怀揣着美好的愿望奔赴西方。

      苏秦见到秦惠王后,马上拿出了自己早就准备停当的功课,暗示秦惠王,俺是一个正宗的秦国通,对秦国的大事小情那是相当的了解。

      苏秦,首先从大处着手,简要的说明了一下秦国的国际战略环境。

      起源于甘肃南部绵延不绝的秦岭,给秦国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屏障。

      西南方的异族巴、蜀要想突破老天爷设置的障碍,来打扰秦国人的安定和谐,好像不太容易。

      南方的超级大国楚国,即便看秦国不顺眼,想来找秦国的麻烦,也只能走华山一条道,仰着脖子去突破武关(今陕西丹凤),这个难度,楚国也得掂量掂量。

      北部的西北高原是秦人的发祥地,几百年来,秦人没少了跟当地的异族打交道,在秦人不懈的蹂躏下,这些异族已经消停了不少。

      东部嘛,秦国已经控制了河西地区,借助崤山的有利地势,把守好函谷关,再加上黄河天险,三晋也只有干瞪眼的份儿。

      总而言之一句话,秦国的国际安全环境不是小好而是大好,只有他揍别人的份儿,别人想揍他还得现凿窗户。

      阐述完了秦国那好得不能再好的国际环境,苏秦收回放眼天下的目光,说起了眼下秦国的国内经济形势。

      清澈的渭水,横贯整个广袤的关中平原,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秦国的粮食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商鞅在秦国实行土地私有后,秦国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把老天爷送来的这个恩赐,迅速转化成了秦国的综合国力。

      总之,跟秦国的国际安全环境相比,秦国的国内经济形势一点儿都不差。

      忙活了半天,秦国纸面上的一切,终于让苏秦白话完了。

      先让苏秦先生喝口水,润一下快要冒烟的嗓子,我来说一个不相干的话题。

      《孙子兵法》云: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举个例子来说就是,三岁的儿童,捧着一颗夜明珠,独自行走在深深的夜色,你说这颗夜明珠是谁的?

      秦国这么优越的条件,可比一颗珠子值钱多了,要想不让别人来打主意,秦国似乎还缺点什么。

      三岁儿童捧着夜明珠走夜路很危险,如果是全副武装的武警来押运呢?

      苏秦先生喝完水了吗,请继续白话一下秦国那个最重要的因素。

      经过商鞅费尽心机的折腾,秦国有了一个全民皆兵的大好局面,几乎每个成年男子都接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保证他们能够随时走向战场,组成一架效率极高的杀人机器。

      战争中人的因素很重要,可以说是所有因素中的第一因素,不过,你让一群赤手空拳的人去对抗手执利器的杀人机器,要想有个乐观的结果,这就不靠谱了。

      人的因素只有站在其他因素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成为真正的第一因素。

      其他的因素很多,经济啊、军事基础设施啊……

      秦国的经济状况,前面苏秦已经说过了,那就来看一下秦国的军事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后起之秀,秦国的军事设施建设,跟那些先发展国家比,并不落后,有的已经赶上或者超过当时的先进水平,这主要得益于他们长年跟游牧民族打交道。

      长年跟游牧民族厮杀,不仅培养了秦人的剽悍作风,也让他们在武器发展方面始终没有落后。

      长年跟游牧民族切磋,秦人再笨,也该知道骑兵在战争中的巨大杀伤力。

      如果秦人不大力发展骑兵,那他们也太没记性了吧。

      何况,相对于其他诸侯,秦人发展骑兵还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别忘了,他们的祖先就是养马的。

      胡服骑射后的赵军面对秦军的时候,讨不了多少便宜,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

      骑兵机动灵活、来去如风的优点,在抢劫的时候,展示得淋漓尽致,绝对是劫匪游牧民族的不二选择。

      不过,在攻城略地的时候,面对老鼠不出洞的局面,骑兵就干瞪眼了。

      秦国人的目标不是整天跟游牧民族别苗头,而是要跟中原的诸侯一较短长,更多的时候,需要攻城略地。

      针对争霸中原的作战特点,秦国主力部队的建设,基本上向中原地区看齐,以步兵为主,再加上战车和弩兵。

      秦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为秦国的军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当时秦国的战车规模丝毫不逊于东方的大国,号称“战车万乘”。

      在苏秦的嘴里,秦国国内外的形势是一片大好而不是小好,白话完这一切后,苏秦赶紧拿出了一个诱人的前景:秦国可以吞并诸侯,一统天下。

      从苏秦的这份功课可以看出,为了了解秦国的国情,他应该费了不少心思。

      今天你让我不上网、不看电视、不看报纸、不打电话……,干脆这么说吧,把所有现代技术提供的信息渠道都给我切断,然后问我方圆十里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

      我会很痛快的对你说三个字:不知道。

      如果非要让我给出一个正确答案,我会说,给我时间。

      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我希望是……一万年……

      苏秦那个时代,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有报纸、没有电话……,但是他说起秦国的国情来,头头是道。

      真不知道在这一切的背后,倾注了苏秦多少的心血。

      然而,苏秦的一番心血却随着那条渭水奔向了黄河。

      苏秦虽然对秦国的宏观情况了如指掌,但是他忽视了一个最不该忽视的微观细节。

      ps:关于秦国的军事问题,我一直不甚了了,希望各位不吝赐教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就跟现在网上面试必准备的若干问题一样

        当时秦国是大公司,这种秦国地理估计都抄成了小竹板,在咸阳街头遍地都有小贩叫卖。

        难的是如何诊断问题,如何对症下药。

      • 家园 苏秦其实没那么困难

        他所在的洛阳是当时全国的信息中心,四百年周王室的首都岂是那些新兴城市可以相比的,一个普通的图书管理员都可以当孔子的老师。各国的人才川流不息的来往于这座城市,即使不去秦国也可以从这些人中获得情报,何况苏秦的家境还不错,能够出得起黑貂裘和黄金百镒的家境肯定不贫寒,哪怕是天天泡茶馆都可以了解很多东西,而且他所求学的老师鬼谷子那里也有列国的情报,庞涓孙膑这样的人才不是闭门造车的教学能教出来的。就像萨大的土八路学日语一样,苏秦收集情报的动力来自就业的压力,不下功夫收集就得失业,苏秦不是中国男足。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55)

      儒家会说:对不起,是你“内圣”的还不够。

      这好有一比。

      一个奉献出自己一切的虔诚教徒,眼看就要遭遇灭顶之灾了,神却连根稻草都不给他。

      见到神后,这位老兄的肚子里填满了对神的牢骚,神却一脸郑重的告诉他:你虔诚的程度还差点火候啊。

      “内圣外王”这事儿啊,从逻辑上来说,压根儿就是一件贼没谱的事儿。

      不过,直到今天“内圣外王”的变种依旧充斥在某些领域,不是有人在教导我们吗,只要中国实行了某种制度,人民才能幸福,同时也才能跟国际主流接轨,到那时候中国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大国。

      这纯粹就是扯淡!

      内圣外王在任何时代都很难行得通,在战国时代就更不靠谱了,那个时候也不需要什么“内圣”,秦国的国内就一直不“圣”。

      即便从防止颜色革命的角度来看,孟老夫子的“仁义”也不怎么靠谱,每个大国对内都不怎么仁义,但是也能够有效的防止颜色革命。

      战国以来,每个大国的领导人都用三只眼来盯着本国内的卿大夫,阶级斗争这根弦始终不敢放松。

      经过法家的折腾,各个国家卿大夫的政治势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抑制(商鞅干脆就断了他们的根儿),这会儿卿大夫们再想搞老板,基本上不可能了。

      虽然孟老夫子的回答文不对题,他用“仁义”来防止和平演变的高招儿也是个带点儿馊味的主意,但是他留下的“义利之辩”却纵贯两千多年,到今天也不能说完全消失了。

      在我看来“义利之辩”就是个伪命题,“义”和“利”是一个国家政策的两个方面,一个对内,一个对外,没有谁是谁非之分。

      对内要讲“义”,保证公平和正义。

      对外要讲“利”,在规则范围内(如果有规则的话)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

      “义利之辩”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聚讼不已,经历数千年,就是因为自从秦统一天下后,中国在大多数时间内都是所见范围内的最强者,没有了外患,自家人拿这个问题来磨牙打发日子。

      如果今天谁还在为这个问题喋喋不休,那他不是真傻就是工业酒精(假纯)。

      跟同时代的一些人相比,孟老夫子也是生不逢时啊。

      不过,倔强的孟老夫子,却从不拿正眼去瞧那些意气风发,生逢其时的同时代人。

      一个叫景春的人实在看不过去了,找到孟老夫子,跟他半抬杠:公孙衍、张仪(都是后面的绝对主角)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俩一生气,诸侯们的后果就很严重,他们俩消停了,天下也就和谐了。(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看着这个来找茬儿的人,孟老夫子高傲的表达了自己的不屑:他们算什么大丈夫啊?(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接着孟老夫子给出了大丈夫的标准定义,有名的“三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老夫子的定义对不对?

      对!

      何止是正确,简直就是正确得令人咬牙切齿,能够做到那“三不”的,何止是大丈夫,说他是圣人都不过分。

      但,还是文不对题。

      景春是从个人成就方面来给“大丈夫”一个说法。

      而孟老夫子呢,他是从个人修养方面来定义“大丈夫”。

      怎么能够因为个人修养不高,就去否认他那伟大的个人成就呢?

      不过,孟老夫子的这个价值判断标准,一直深深的影响着中国,即使在今天,人们在说起某个成就斐然的牛人时,都有意无意的回避一下他的某些道德瑕疵,似乎一提这些瑕疵,就会让他的成就大打折扣。

      个人认为,道德高尚的人,值得我们敬仰,成就斐然的人,同样值得我们崇敬。

      道德和成就是人的两个方面,两个没有太多联系的方面,至少他们之间没有相互否认的联系。

      孟老夫子却把道德放到了一个制高点上,试图用道德来一统江湖,让道德成为判断一切是非的价值标准。

      但是,在那个看重个人成就的战国年代,孟老夫子的努力又有多少用呢?

      孟老夫子,或者说整个儒家,并不适合兵连祸结的春秋战国,他们适合另一个时代,一旦等到那个适合的时代,他们就会灿烂两千年。

      这是苏秦、张仪、公孙衍的时代。

      事先在这里露个怯,战国的纵横家们都会用各种修辞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什么赋啊、比啊、兴啊,能用的全用上了,并且还大量使用排比。本人不是语文工作者,实在没有能力搞定他们讲话的全文,只能传达一下他们讲话的精神,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战国策》中的原文,都是相当上乘的散文。

      苏秦,洛阳人。

      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所在,放在今天的中国,苏秦就是北京人,放在今天的世界,苏秦就是纽约人。

      首都不同于其他的地方,首都的人们也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人。

      在农耕社会,人们基本上就是土里刨食,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首都洛阳的人们却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手工业和商业这些服务行业上。

      如果那个时候就有金融业,洛阳人很可能也会玩儿一把次贷。

      商鞅要是在这里实施变法,洛阳城很可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变成奴隶的集中营。

      无论是手工业还是商业,都需要在前期投入一定的成本,然后获取20% 左右的利润,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这回报无疑是丰厚的。

      然而,苏秦却看不上这20%利润的回报。

      在当时的人看来,首都人无疑都是另类,然而就在这些另类中,又出了一个另类。

      苏秦不是跟家乡人拧着来,选择去种地,而是选择了另一条通往发达的道路,比玩儿工商业投入要少,获益还高的路,读书。

      因为首都的人们都在追逐那20%的利润,没有时间打理教育事业,学习的气氛很不浓厚,这跟今天的北京一比可就差远了,跟纽约倒是有三分像。

      苏秦要想读书学习只能选择出国,他选择的是齐国,拜在了鬼谷先生门下。

      鬼谷子,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人物之一,也有种说法,鬼谷子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地方,相当于今天的大学。

      反正是够神秘的,不愧是“鬼”。

      在当时很多人都拜在鬼谷子门下,据说那对冤家同窗,庞涓和孙膑也是跟着鬼谷子提高自身水平的。

      在鬼谷子这里,苏秦也结识了一位同窗,张仪,在未来若干年里,这两位仁兄翻云覆雨,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一页。

      不过,在读书的时候,这两位仁兄并没有动摇天下的志向,更不会梦想到自己会成为一个时代的主角儿,这一点,他们后面的一些言行做出了注解。

      既然没有胸怀祖国,放眼天下这样的崇高理想,那他们读书是为了个啥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