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一名侵华日军眼中的地雷战 上 -- 萨苏

共:💬122 🌺74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一名侵华日军眼中的地雷战 上

    分析战例我们可以看出,八路军对(日军)汽车的袭击,常常是缘于对日军杀害当地住民等残虐行为的报复。日本人,总是把中国人当成“没法子”的国民,认为是低一等的民族而加以轻蔑。实际上并非如此。他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强烈的以牙还牙的观念。作为儒教国家,在没有遭到对手攻击的时候,便不主动攻击他人,他们实际是一个有着这样高贵理念的民族。

    - ---- 对招远姜家张家伏击战的描述 《华北战纪》 P204 桑岛节郎

    电影《地雷战》是我国经典的抗战题材影片,同时也是一部当时民兵们经常使用的教学片。作为八路军在华北抗战中的重要战术之一,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脍炙人口。但是,历史上地雷战的真容,却一直不甚为人们所了解。甚至一度有人撰文,称《地雷战》是“科幻影片”,真实的历史上地雷战对日军几乎没有威胁,反而常常误伤自己人云云。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怪论,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今天的人们对当年的战争渐渐失去感性认识,于是有人便借机来“打扮历史”,另一方面,地雷战和台儿庄,平型关这样的一次性战役不同,它的战果分散,每一次给敌方造成的杀伤有限,不大可能被记入对方战史,因此难以证实。缺乏敌方史料对战果的证实,是地雷战真相难明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如果看曾直接和八路军周旋作战的日军下层官兵的回忆,就能够比较清楚地理解他们对于地雷的恐惧。

    原日军独混第五旅团第十二独立警备队卫生曹长桑岛节郎,无疑就是这些日军下层官兵中的一员。1942年,桑岛被征召从军,到山东与中国抵抗力量作战。1945年日本战败时,桑岛等日军从八路军的重围中拼命杀出,沿胶济线撤退到青岛,并从青岛乘船回到日本,1946年复员。他所做的战时回忆录《华北战纪》(日本图书出版社 1978)中,多处谈到了八路军地雷战的威力。

    点看全图

    桑岛节郎 (1945.3山东龙口,时任卫生班长)

    桑岛的这本《华北战纪》,其中包含大量可与中方战史对照的珍贵资料。例如,他较为详细地记录了在中国抗日武装的军事精神压力下,日军历史上发生的唯一一次集体暴动哗变事件 – 馆陶事件;他也认真地记述了反战同盟到他所在的炮楼下进行宣传的经历。这些,都是此前研究抗战史料中的空白点。

    萨为了对桑岛此书中描述的水道集之战进行考证,曾发文请求熟悉历史的朋友帮助,其中顺便提到了桑岛所描述的地雷战。(链接:http://www.ccthere.com/thread/2700172)

    结果,这篇文章被春秋中文社区老胡版主看到。于是,他写下了一篇翔实文章来讨论桑岛描述的八路军地雷战。全文如下:

    在日军眼皮底下拉响地雷——地雷战中的“拉雷手”

    春秋的老胡

    (链接 -- http://bbs.cqzg.cn/thread-752527-1-1.html)

    萨苏兄在日本搜集到一些“侵华日军下级军官对自己参加战斗的回忆”,认为“如果对照中国方面的记载来读,有些内容会更有价值。”他举的第一个例子是关于“地雷战”的——

    “例如,有的日本老兵描写在山东被埋设的地雷一次炸死炸伤九名战友。靠地雷取得如此战果是因为八路的地雷并非踏发,而是拉发。八路实行这种地雷战时,会选拔出特别勇敢和矫健的战士一名,在距离地雷仅仅十几米远的地方(再远可能拉雷就困难了)控制拉火装置。他会监视日军的行进。只有当地雷可以造成最好的杀伤效果时,才会拉火。当然,这名战士也因此会遭到未死伤日军的追射,面临极大的生命危险。日军经常在遭到地雷袭击后,看到拉火的八路军战士从隐蔽的位置一跃而起,飞快地奔跑脱离。

    这不能不让人想起山东是武术之乡这个话题来。而这种直观的描写,在我们以前对于地雷战的叙述中,是颇为罕见的。”

    埋下去就没法管的“踏发(压发)地雷”的命中率,肯定不如有专人控制的“拉发地雷”。《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关于“地雷战”的理论文章中,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压发地雷“命中率较差”。虽然文章也说了“事先经过对敌情做详细的调查研究,机动灵活地进行埋设,命中率还可以提高些”。但是,在日伪军大兵压境、疯狂扫荡的情况下,“做详细的调查研究”是极其困难的。给予日伪军沉重打击,就常常必须依靠“优点是命中率高”的拉发地雷了。

    而且压发地雷缺点不止于此,杨成武将军回忆地雷战时曾说“没有看雷的(即使用没有控制的压发地雷),效果小,不及时,甚至炸到老百姓和自己人。就是打垮了敌人,我们自己不敢硬扑穷追,怕炸伤自己。”

    这样,布置专门的战士“在距离地雷仅仅十几米远”的地方控制地雷,几乎在敌人眼皮底下拉响地雷(杨成武将军也回忆“线长拉不动雷”),就是地雷战中必须采用的战法了。负责控制拉发地雷的八路军战士或民兵,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拉雷手”。他们“监视日军的行进。只有当地雷可以造成最好的杀伤效果时”猛地一拉地雷的雷绳……这样近距离拉响地雷的战法,类似拉响手榴弹伏击敌人。但是却比用手榴弹伏击效果更好。“拉雷手”可以等日伪军走到地雷的旁边再拉雷绳,投掷手榴弹却难有这样的准头。如果也埋伏在“仅仅十几米远”的距离投掷手榴弹,大幅度抬起身体、挥动手臂的动作,显然会提前暴露自己——“拉雷手”却可以在完全隐蔽的情况下,用极小的动作拉动地雷的雷绳。

    那么,日军走进雷区,遭遇地雷的袭击后,残敌是否会反击我军的“拉雷手”呢?

    不少介绍地雷战的的文章,都说日伪军遇袭后都是一片惊慌,顾不上追射“拉雷手”。“拉雷手”可以从从容容撤离,乃至继续打击敌人——有一本《地雷战》中有这样的描写:“当敌人进入雷区后,只见那个同志用力一拉,‘轰!轰!’两声巨响将两个伪军掀到了半空,其余的日伪军吓得趴到了地上,一动也不敢动了。直到硝烟散去好一会儿,惊魂未定的敌人才慌忙从地上爬起来……”

    训练有素的日军,当然不可能是全部都这么反应迟钝、都这么愚蠢无能的。

    从当时来自于敌后战场一线的记述来看,日军遭遇地雷袭击后,会迅速组织疯狂的反击。

    在《胶东抗大》(抗大一分校校史研究会烟台联络组编)一书中,当年胶东抗大地雷组战士马保军的回忆文章,记叙了山东战场的一次“地雷战”。1942年冬,日军扫荡山东省胶东地区的牙山一带,我军胶东抗大地雷组2名战士林军、李仁,在一个山口控制地雷袭击了一股日军(这股日军是参与合围马石山后返回的。这次地雷袭击,也是为著名的马石山勇士们报仇)。

    林军、李仁先是在50米远的地方控制拉火装置。但是日军尖兵部队进入雷区后,拉雷却失败了——在较远的地方控制地雷果然能是困难的事情。

    日军的尖兵部队过去后,林军、李仁检修了地雷,改用约30米长的麻绳当雷绳——雷绳长30米,在山区崎岖不平的地形上,控制拉火装置的战士距离地雷仅仅十几米远的地方。

    一刻钟之后,他们用地雷成功消灭了后面骑马的2名日军军官。大队敌人反应过来之后,随即“用重机枪、轻机枪、掷弹筒一齐向地雷组隐蔽处的小山以及西侧后边两个山岗约400米的范围内,猛烈地射击了约1个小时。”

    在日军的疯狂扫射下,文章用较为轻松的一句话叙述了2名控制地雷的战士脱险——“林军、李仁两同志只用了2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脱离了敌火力网,转移至西北山岗”。

    “只用了20分钟左右”——其实应当这么说,仅仅约“400米的范围”,脱险就用了20分钟!在日军重机枪、轻机枪、掷弹筒的火力网之下,这20分钟的脱险经历中有多少枪林弹雨和惊心动魄;能够冲出火力网又必须得有怎样的速度和敏捷啊。这2名控制地雷的战士,无疑就是日军眼中那样“特别勇敢和矫健的战士”。

    翻开尘封的史料,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地雷战中,“拉雷手”“遭到未死伤日军的追射”,确实“面临极大的生命危险”。

    著名作家周立波的《战场三记》中,记述了1944年底在山西省临南县(今合并进山西临县)听人民武装自卫委员会主任介绍的地雷战情况:

    “中雷的敌人,常常不一定全部炸死。末死的敌人疯狂地报复。他们搜索两边的山坡,如果发现了拉雷的民兵,一定穷追。拉雷的民兵牺牲了很多。”

    山东军区人民武装部部长朱则民在《一九四五年山东人民武装工作汇报》中提到:日军把“用骑兵追捕民兵拉雷手”作为应付地雷战的办法,胶东西海民兵曾经“被敌骑兵追得吐血。”

    即使是“特别勇敢和矫健”,单单一跃而起后“飞快地奔跑”,在日军专门准备好反击“拉雷手”的骑兵追射之下,也显然是常常难以脱险。

    地雷战辉煌的战绩背后,有多少鲜为人知的英雄悲歌。

    当然,“拉雷手”不是只依靠“勇敢和矫健”脱险的,还依靠适当的战术:

    事先布置好战斗组、狙击组,配合、掩护“拉雷手”撤退;在“拉雷手”往后跑的路上再预先埋好“压发地雷”,以阻击追赶而来的日军——这都是常用的办法。

    我军甚至采用“拉雷掩护拉雷”的战术, “埋在路上的头一个地雷拉响了以后,敌人搜山,民兵就跑。敌人看见民兵只有一个人,拼命地追赶。于是往往中了第二个拉雷。原来在民兵准备逃走的路上,预先埋了第二个拉雷,敌人追来时,管理第二个拉雷的民兵把导线拉了……”在这样战术的打击之下,“敌人碰见了地雷,残敌只有慌忙逃进据点之一法”。

    按照杨成武将军的回忆,在冀中平原,我军的战术更到了精妙的程度——把地雷战、地道战充分结合:地道的洞口附近埋下“拉发地雷”,在敌人靠近洞口时拉响地雷。这样又袭击了敌人、又封闭了这个地道道口,“拉雷手”从另一个地道洞口转移,使得敌人无可奈何。

    勇敢、矫健和“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得来的战术,这是地雷战取得胜利的法宝。绝大部分的“拉雷手”(无论是八路军官兵还是地方的民兵),在战争来临之际还都只是普通的农民。正是“坚决消灭侵略者,武装起来保卫家乡”的豪情壮志,使他们成为了敢于“在日军眼皮底下拉响地雷”矫健战士;使他们也能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制定出新的战术和训练有素的侵略军继续周旋——我想,这就是彪炳史册的“地雷战”可以“小河边,大路旁,用地雷筑起万里屏障;山沟里,山顶上,用地雷筑起铁壁铜墙”(电影《地雷战》主题歌),让日本侵略军“寸步难行、无法躲藏”的原因吧。

    [完]

    有老胡这样勤奋而高水平的朋友鞭策,萨也不得不多加努力,下面,就让我来把桑岛书中关于这次战斗的过程翻译过来吧,算是对老胡的唱和 – 当然,这样的结果就是许世友大战水道集的内容,咱先往后头放放,请原谅。

    点看全图

    桑岛节郎所作《华北战纪 – 和八路军作战》一书

    [待续]

    通宝推:居庸叠翠,传说,季侯,煮酒正熟,于是,lucase,好知明言,daharry,密银,wxmang的书童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魏巍的东方里有类似拉雷的描写

      大概的内容为:郭祥命令坚守阵地多日严重减员的王大发排撤出战斗,同时安排把前几天缴获的几箱六零炮弹埋在了阵地上,旁边捆上手榴弹,把导火索牵上长绳子,派个战士埋伏在附近,等美国人占领阵地时拉火,最后炸飞了一批美国兵。从萨大发掘的资料来看,魏老写的是非常真实,这个战士应该就是以前干过拉雷手的。

    • 家园 先送花,再....
    • 家园 20多名日军起义投奔新四军

      看到"日军历史上发生的唯一一次集体暴动哗变事件 – 馆陶事件"

      突然想起了:

      《皖江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回忆录《争取日军川井一太郎小队起义》。

      川井一太郎率一个小队20多名日军起义投奔新四军,这事载入了《安徽大事记》。

      如果此事属实,这是日军唯一一次成建制起义,可以成为抗战史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惜至今没有看到更多中方资料……

      还有多少抗战故事,等着慢慢挖掘啊……

      • 家园 这帮起义的鬼子

        后来的境遇如何?是留在中国还是回国了?回国后遭遇如何?

        • 家园 是日军历史上唯一一次成建制反戈?可惜没有更多记录

          回忆文章只写到起义成功。

          很可惜,至今没有再在别的资料找到这次起义的记录。如果事情属实,这次起义为日军在华唯一一次成建制起义,也是单次人数最多的起义。

          日军成建制反戈,没有听说过别的记录……

          应是日军历史上唯一一次成建制反戈?

          • 家园 按照您的线索查了几天

            未见这起案子的资料,却发现有日军在中国战场造反击毙自己一个大队长的纪录,等有空写来大家看。

            • 家园 补充水道战斗的重要资料

              萨兄新年好!

              昨天又发现了水道战斗的重要资料——

              《我在战斗的中国——忆“在华日人反战同盟胶东支部”》(《烟台市文史资料第2辑》),“日本八路”回忆了水道战斗中,胶东反战同盟的喊话。

              《“日本八路”——忆胶东在华日人反战同盟的活动》(《烽火春秋 从莱州到胶东革命斗争纪实》山东大学出版社91年版)则介绍了胶东反战同盟的历程。

              • 家园 咱俩再联一次手吧

                您写写日本八路是怎么说他们的宣传工作,我来写日本兵在炮楼里的感受和听到了什么。如何?

                新年好

                • 家园 很高兴再次和萨苏兄合作

                  好的,很高兴再次和萨苏兄合作

                  抗战胜利时,“日本八路”唱着《樱花》,跳着日本舞蹈庆祝——“日本八路”的动人故事,我这次好好写一下……

            • 家园 已经隐约看到了一个大大的坑
          • 家园 是的

            成建制的我印象中仅此一例,而且还是看过您的介绍后才得知。

            以前记得的一起日军主动投诚事件是关东军某部日军,在开车偷出一车弹药寻找抗联未果后自杀,此人系日共党员。

            日军的军国主义教育还是很得法的,我们的民族虽然不乏刚勇的忠义之士,但主动投敌的汉奸也是出的太多太多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