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征服时代的礼物——巧克力 -- 江上苇

共:💬34 🌺7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中国古代喝茶也是这个套路

          明以后才开始现在的模式

          • 家园 吃茶,明朝西游记里蜈蚣老道害唐僧师徒,还加了其他作料
            • 家园 传统上吃茶,初起时有点像喝干菜汤

              还有点像熬中药,也是乱七八糟一堆调料下锅煮。到隋唐才开始行抹茶,也就是茶粉煮法,近代日本也是这个玩法,不过也是石磨改球磨机了。

              明朝开始咱们简化喝茶方法,变成沸水冲泡,这种喝法就把阳春白雪变化成为下里巴人,而日本因为没有学到这一招,所以至今茶道仍然是一种高雅艺术。

              • 家园 跟物资的多少有关系么?还有人的观念。

                物资多讲究起来,不知道节俭了,而不是那时的人不知道简化。

                农村里面老一辈,什么都不舍得扔,喝白开水叫喝白茶,茶水都很少有。估计那时的喝茶方法,也是不舍得扔掉叶子的意味吧。

                • 家园 蛮族入侵打破了贵族传统而已

                  唐人那不是在喝茶,而是在喝一种贵族传统,就像如今的东洋鬼子一般,而贵族传统从来都是讲究繁琐而不是简化的。

                  在唐宋贵族中盛行的“斗茶”,则更巩固了抹茶的地位,引用如下:二人或多人共斗,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蔡襄《茶录》)。二是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有两项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两者的标准是相同的;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

                    如果汤花细匀,有若“冷粥面”,就可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会露出“水痕”(茶色水线)。因此,水痕出现的早晚,就会成为汤花优劣的依据。

                    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有时用同样的水煎茶,最能检验茶质优劣。这种斗茶,必须了解茶性、水质,以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宋代范仲淹有首《斗茶歌》说得好:“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芝兰,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宋徽宗曾说:“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苏轼在《送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味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此诗句说明在南屏山谦师道人斗茶时,亦是使用为时人所崇尚的兔毫盏。宋朝任福建漕司(监制贡茶事)的蔡襄在奉旨修撰的《茶录》一书中,对黑瓷兔毫盏同品茶、斗茶的关系说得更明确:“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出他处者,火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之不用。”因为“斗茶先斗色”而茶色贵白、青白者受水昏重,青者受水详明。建安人斗茶,茶色以青白胜黄白。由于斗茶喜用白茶,黑白对比分明,故以黑瓷茶盏最为要用。

                  由于“斗茶”传统的保护,发酵茶(如半发酵的乌龙茶、全发酵的红茶)毫无进入贵族圈子之可能,至于普洱那简直就只配给蛮族鲸吞牛饮。

                  这个“保护”还不仅限于茶品,直到战国时代日本贵族还特别重视在技术上已经相当落伍的黑色茶具,这也要拜斗茶传统所赐。

                  所以明代开始出现冲饮法,恐怕主要还是该归结为蛮族入侵对贵族传统的毁灭性打击,为新思路和简单化开辟了道路。

                  • 家园 是茶的形式发生了改变

                    唐宋时代人们喝的茶是做成茶砖、茶饼的,没法冲饮。而明太祖朱元璋的时候下了一道圣旨,道是以后各地向朝廷进贡,不准供茶砖,只准献上芽茶。从那以后,我国泡茶喝的习俗才最后确立下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