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29) -- 江南水

共:💬209 🌺101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42)

      李代桃僵?

      楚考烈王忙活好了好多年,竟然连一个儿子都没捞到,这就让他有点儿冒冷汗了。

      领导人没有儿子,不仅仅是享受不到天伦之乐那么简单,这是一个关系到自己身后权力传递的大问题。

      春申君也是想领导所想,急领导所急,一个劲儿的往领导身边送MM。这些MM并不是些普通的MM,而是一些看上去能生儿子的优质MM(也不知道是怎么看出来的)。

      春申君的货源很充足,楚考烈王的精力很旺盛,结果却让他们很失望,楚考烈王还是没有抱上大胖小子。

      这时候,天上掉下个李妹妹。

      赵国人李园带着自己的妹妹来到楚国,打算把妹妹进献给楚王。

      听说楚考烈王生不出儿子来,李园打了退堂鼓。

      李园来楚国是做长线投资的,妹妹就是他的投资成本。

      在那个一夫一妻多妾的时代,男人这会儿还跟你如胶似漆,扭脸就会跟别人卿卿我我,女性的利益根本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唯一的指望就是自己能够生个儿子。有了儿子以后,即使男人再也不来搭理自己,自己也可以靠着儿子过下半生。

      楚考烈王不能生儿子,李妹妹进了楚王宫,就不好说能够怎么着了,李园那就更甭想沾光了。

      李园的这个退堂鼓,打得还是比较英明正确的。

      大老远的跑一趟,啥买卖也没做成,就这么回去,太亏了,光路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为了不让自己赔本儿,李园又把目光投向了另一个人,春申君。

      李园投身到春申君门下,成为了一名食客。

      在春申君门下待了没有多久,李园请假回家探亲。到了该回楚国的时候,他并没有急着动身。

      回到楚国后,李园去找春申君销假,春申君少不了要问一下为什么超假啊。

      李园把自己超假的理由汇报了一番,齐王派人来向我妹妹提亲,光忙着陪齐王使者了,没想到竟然超了假期。

      一听这事儿,春申君心中一动,什么样的美女啊,竟然惊动了齐王,就问李园,下聘礼了吗?

      李园等的就是这句话,赶紧说,还没有。

      春申君心想,这就好办了,没有下聘礼,就是八字没一撇,自己还有机会。

      春申君接着问李园:我能见见吗?

      就是让你见的,李园赶紧说:当然可以。

      李园麻利儿的把妹妹送到春申君身边。

      春申君对李妹妹也很满意,很快就让李妹妹怀孕了。

      知道妹妹怀孕后,李园找到了她,兄妹二人嘀咕了大半天。

      怀孕后的李妹妹,在跟春申君闲聊的时候,分析了一下楚国未来的政治形势。

      楚王没有儿子,百年之后,按规矩是兄弟继位。一朝天子一朝臣,接下来就是新一轮的政治洗牌,不出意外的话,春申君就是第一张被清洗掉的牌。

      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月有阴晴圆缺,政坛没有常青树,今天不走,明天也得走。

      即便春申君很看得开,不在乎政坛上的起起落落,那他也必须看重另一样东西,自己的身家性命。

      春申君主持楚国的政务以来,经常不把楚王的兄弟当盘儿菜。楚王的兄弟一旦接棒,春申君就不只是从政坛出局那么简单了,身家性命是有啊还是没有,就说不上来喽。

      李妹妹说的这一切,春申君比谁都门儿清,否则他也不会整天忙活着给楚考烈王送美女了。

      但是楚考烈王自己不争气,谁又有办法呢。

      李妹妹就有办法。

      李妹妹向春申君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主意,把自己送给楚王。

      春申君一听,嗯,不错啊,万一生的是儿子,那就等于是自己的儿子做了楚王,那时候,楚国不就是自己的了吗。

      老天爷没有辜负李妹妹,来到楚考烈王身边后,她果然生了一个儿子。

      就这么一个儿子,他不是太子谁是太子,李妹妹母以子贵,也成了楚国的王后。

      楚考烈王也很看重李园这位国舅爷,让他也进入了楚国的政府。

      李园总算是没有跟妹妹白嘀咕。

      有了更高地位的李园,把矛头指向了春申君。未来的楚国,只有春申君才是他最大的敌人。

      李园,一个政坛刚起步的生手,要想彻底扳倒树大根深的春申君,这个基本上没戏。

      既然不能通过政治斗争摆平你,那就从肉体上消灭你。

      李园也招揽了门客,跟四公子不同,李园的这些门客大多数是亡命之徒,关键时刻能扛着炸药包往上冲的那种,算是敢死队员。

      等待着,等待着,最关键的那个时刻终于来了。

      楚考烈王辛苦了二十五年,终于走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

      春申君的门客朱英,再次找到了春申君。

      朱英再次展示了自己那敏锐的洞察力,指出了春申君面前的两个前景: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

      楚考烈王去世后,幼子接棒,春申君将获得更大的权力,说整个楚国都是他的,也不过分。

      这是天堂。

      还有一个地狱。

      作为国舅爷的李园,不会眼睁睁的看着楚国落到春申君手里,他会利用自己便利的身份,抢先占据有利位置,然后从肉体上消灭春申君。

      天堂和地狱之间,只有一线之遥。

      为了保证春申君能够顺利的进入天堂,朱英给他出了一个稳赚不赔的主意,让我负责王宫中的警卫,只要李园一到王宫,我就让他有来无回。

      只要楚考烈王一闭眼,李园肯定会是第一个到达,因为人家是国舅爷,并且还有妹妹这个内线。如果春申君在王宫里埋下朱英这颗地雷,李园最后会怎么着,真不好说。

      可惜,春申君不愿意进行地雷战。

      听了朱英的这番话,春申君并不以为然,你把事情看得太不乐观了,李园算个什么东西啊,再说,我对他一直不错,他不会那么做的!

      十七天后,楚考烈王永远的闭上了双眼,李园果然第一个到达王宫,并且在进入王宫的必经之处,棘门,埋伏下了敢死队员。

      春申君姗姗来迟,棘门就是他的鬼门关。

      楚国的这次政变,从李园开始策划到正式结束,相当诡异。

      李园在家里养针对春申君的敢死队员,弄得沸沸扬扬,整个都城,是个人就知道,他想干什么啊?

      更不可思议的是,春申君知道李园不地道,竟然一点儿应对措施都没有,即使不让朱英负责王宫的警卫,那你去王宫的时候多带几个人不行啊,他是怎么想的呢?

      历史惊人的巧合,就在这一年,秦国也发生了一起政变,秦王政粉碎了嫪毐的政变,正式开始了当家作主。

      更巧合的是,吕不韦把怀孕的赵姬献给了异人,春申君把怀孕的李妹妹献给了楚考烈王。

      这两个故事都出自《史记》,不同的是,吕不韦那个,有点儿眉目不清,春申君这个,有鼻子有眼儿。

      眉目不清的那个,不一定是真的,有鼻子有眼儿的这个,同样也值得推敲。

      春申君进献怀孕的李妹妹,出自《史记春申君列传》,并且言之凿凿,“而李园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是为楚幽王。”。

      但是,同样是在《史记》里,这件事看上去又那么的不可思议。

      《史记楚世家》记载,这位楚幽王缺少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中的寿,当了十年的领导人就去世了,此时大约在十五岁左右。

      接下来的记载就有点儿看头了,《史记楚世家》:十年,幽王卒,同母弟犹代立,是为哀王。

      楚幽王不但有一个同母的弟弟,还有一个异母的弟弟,还是《史记楚世家》:哀王立二月馀,哀王庶兄负刍之徒袭杀哀王而立负刍为王。

      这很让人费解,楚考烈王忙活了二十多年,没有儿子,跟怀孕的李妹妹颠鸾倒凤后,福至心灵,竟然生了两个儿子(假设楚幽王是春申君的儿子)。

      这太不可思议了吧!

      也许会有人说,后来的这两个儿子也不是楚考烈王生的。

      按照这种逻辑,任何人的血统都是可以怀疑的,DNA检测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周工作八天,每天工作二十五个小时,也忙不过来。

      至少当时的楚国人没有怀疑负刍的血统,负刍也有幸,或者不幸,成为了最后一任楚王。

      就在负刍发动政变走向领导岗位的那一年,公元前228年,赵王迁被秦国俘虏。

      楚国这个最悠久的大国,也进入了生命倒计时。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看到这段想到了寻秦记。
      • 家园 太史公不知道是不是搞好了前后校对工作

        好多事情前后矛盾,他觉不出来么?

        • 家园 这个?也不好说做没做前后校对

          编纂历史典籍,不是写小说,还是得以事实为依据的。

          但是呢,同一个事实,在不同的人笔下会是很不同的,今天的报纸报道不也是这样吗。当然我们有威力无比的新闻主管部门,能够做到让报道尽量一致,但是细节上还是有差距的。

          在太史公编纂史记的时候,时光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官方档案跟民间传说,有什么出入是正常的。

          一个历史编纂者的主要责任,是把各种信息综合起来,而不是为了前后一致,强行修正信息。

          我认为太史公的态度是正确的,尽量真实的保留各种信息,哪怕这些信息之间有矛盾。如果太史公强行统一各种信息,那就等于他一个人垄断了战国史,后来人只能按照他的说法来认知战国,这就麻烦了。

          • 家园 你说的没错

            太史公以个人力量著史,在那个交通和通讯不便利的条件下可以做到把一些明显荒谬不经的东西剔除,但对于那些似真似假的细节只能兼容并蓄,让后来人修正,很多细节如果不是他记载下来就可能失传了,这种笔法后来裴松之在注三国志时同样采用,西方史学之父的希罗多德的那本历史同样是传说和真实并存,这是口述史的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

      • 家园 其实六国被灭,也就在那么几年时间内发生的

        从公元前228年赵王迁投降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灭齐。

        一直以来我的觉得齐国还真沉得住气,就那么不怕秦国来找自己,等最后就剩自己了才着急。也可能是知道结局,但已经完全麻木了或者幻想着自己没事。

        跳跃了一下哈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41)

      九头鸟的末日狂欢

      今天的湖北人,有一个相当响亮的称号“九头鸟”。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

      先秦时期,楚国虽然横跨长江和淮河,但是重心却在今天的湖北省一带,所以今天的湖北省也号称是荆楚大地。国庆六十周年的庆典上,湖北省彩车的名字就起得相当贴切,“凤舞楚天”,又有鸟又有楚的。

      公元前704年自立为王以后,楚国就一直是天下一股绕不过去的力量。春秋时期中原争霸,他积极主动,战国时期东方合纵,他是领头人,真可谓是,十处打锣,九处有他。

      在楚怀王的带领下,一直爱凑热闹的楚国,渐渐成了一个被凑热闹的,以后的楚国变成了一个相当不错的被围观对象。

      公元前278年,被围观好多年的楚国,收到了秦国人送来的一个大杯具,带着这个大杯具,楚国这个大茶几从旧都郢搬家到了新都陈。

      如果说两百多年前(前506年),被吴国摆了一道,算是壮年人得了一场流感,那么这次搬家,就是一个老年人做了一次心脏搭桥,楚国再也没有机会重新活蹦乱跳喽。

      搬家后,楚国只是畏缩在三晋背后,有一搭没一搭的混起了日子。

      在战国,日子都不是那么好混的。为了能够安安静静的混日子,公元前272年,楚国决定再次跟秦国友好相处,楚顷襄王派太子前往秦国,继承自己当年的事业,做质子。

      陪伴太子在秦国为国家做贡献的,是楚国左徒黄歇。

      太子爷在秦国一呆,就是近十年,直到公元前263年,太子爷知道,再也不能在秦国呆下去了。

      这一年的夏天,楚顷襄王病得起不了床了,楚国的最高权力眼瞅着就要出现真空。

      听说老爸病得不行了,太子爷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恨不得插上翅膀马上飞回祖国。

      看老父亲最后一眼很重要,自己的未来也很重要。

      太子爷没有翅膀,要想回国就得首先征得秦国人的同意,当年自己的爷爷楚怀王没有拿到秦国人的通行证,私自离开咸阳,结果死得极其以及非常的难看。

      跟太子一样着急的,还有一个人,左徒黄歇。

      黄歇放弃都城那个热灶,陪着太子在秦国烧冷灶,也是在做长线投资。他要想收回成本,并且赚取利润,只有一个办法,帮着太子顺利继位。

      爱你就是爱自己。

      黄歇找到了当时在秦国红得发紫的范雎,向他通报了楚国的最新情况,眼下楚王怕是不行了。

      接着,黄歇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让太子回国吧。

      凭什么啊?

      黄歇给出了一个相当充足的理由:放太子回国,让他继位,能够继续保持楚国跟秦国的友好关系;要是楚国换个人上位,秦国拿着的这个太子,只不过是个普通人。

      放楚国太子回去,还有做交易的可能,死扣着不放,连交易的可能都没有。

      范雎也不是糊涂人,赶紧找到了秦昭王。

      秦昭王留了一个心眼,先让太子的老师回国看个究竟,视具体情况再做最后的决定。

      老是不地道的人,总是琢磨别人是不是也像他那样不地道。

      听到秦昭王给出了这么一个答案,楚国太子的那个心啊,巴凉巴凉的。

      关键时刻,黄歇挺身而出,果断的替太子做了决定,跟着回国探听消息的人,一块儿离开秦国,这里就交给我了。

      太子走后,黄歇成了门神,对外宣称太子病了,来人求见,一概挡驾。

      估摸着太子已经逃出了秦国人的追击半径,黄歇找到了秦昭王:楚国太子已经回国了,我知道自己该死,你杀了我吧。

      饶你奸似鬼,还是喝了老子的洗脚水。

      喝了洗脚水的秦昭王很上火,千算万算,到头来反被别人算计了,打算让黄歇自杀了事。

      这个时候范雎站了出来,劝秦昭王,黄歇这么讲义气,太子继位后肯定会高看他,不如也让他回国算了,这样在楚国建立一个亲秦国的政府,还是不错的。

      秦昭王一想,只好这么着了,也把黄歇遣返回国。

      黄歇回到楚国三个月后,楚顷襄王去世,太子继位,这就是楚考烈王。

      我说过,人臣最大的功劳是拥立之功,黄歇对楚考烈王也算是拥立之功。

      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楚考烈王把淮北地区十二个县封给黄歇,号春申君,并任命他为楚国令尹(丞相)。

      从楚怀王开始,楚国的领导人就运交华盖,连续三个领导人(包括准领导人)都曾经掉进过秦国人的坑里,楚怀王还死在了这个坑里。

      这是巧合还是宿命?

      活着的领导人很不幸,死去的领导人也没多么幸运,他们躺在陵墓里,不招灾不惹祸的,竟然也让白起那个家伙折腾得不轻。

      是个人,都很难咽下这份屈辱,但是国力不济,你又有什么办法呢。楚国只好强颜欢笑,陪着小心跟秦国周旋。

      老天有眼,公元前257年,终于让楚国等到了一个教训秦国人的机会。

      秦军在邯郸城下艰难啃城墙的时候,赵国的平原君来到楚国,商量联合的事儿,也就是前面说到的毛遂自荐。

      我认为,即使没有毛遂的搅和,楚国也会出兵揍秦国那个狗X的,于公于私,楚考烈王都有教训秦国的动机。

      公元前256年,帮着赵国解了燃眉之急,也恰到好处的体现了楚国的价值,就当时的国土面积、战略环境来看,楚国算是当仁不让的No.2。跑题说一下廉颇,在这么一个国家,廉颇竟然还干不出成绩,是什么缘故呢?

      虽然跟No.1差了几光年的距离,但是对付那些不入流的国家,楚国还是能做到游刃有余的。

      公元前255年,楚国拿下了早就没有什么动静的鲁国。

      这一次,楚国人讲了一点儿人道主义,把鲁国的最后一个领导人鲁顷公迁到了莒,让他在那儿奉祀祖宗,并且安度晚年。

      还记得在这一年发生的另一件事儿吗,秦国人把九鼎搬到了自己家里。

      到了这一年,周天子的政治血脉和文化血脉,算是延续到了头。巧合的是,打发他们上路的这两家,竟然都是中原诸侯眼中的蛮族。

      几年后(前249年),鲁顷公去世,鲁国终于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至此,齐鲁大地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大国,一死一残,齐国连自己当年起死回生的救命稻草都弄丢了。

      默哀!

      为齐鲁大地唯一的辉煌时代默哀。

      到这个点儿了,还能对外扩张,除了秦国,就是楚国人做过这一次,楚国也算是小小的雄起了一把。

      楚国此时的雄起也不是服用了什么良丹妙药,也只是吃了一剂催情春药而已,至少春申君是这么看的。

      公元前248年,春申君找到楚考烈王,跟他商量一个事儿,淮北地区跟齐国接壤,不是特别让人放心,还是设立一个郡,作为抗齐桥头堡比较好。

      面对齐国,春申君都这么没自信,还能指望他为楚国做更多吗?

      本质上,春申君不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把自己的封地上交给国家后,他又从国家捞到了另一块封地,江东。

      江东,长江以东,就是今天的长三角。

      搬到江东后,在原来吴国都城姑苏(今苏州)的废墟上,春申君建造了超豪华宫殿。

      光阴走到了这个时候,大家就开始末日狂欢吧,high一会儿是一会儿。

      这些豪华宫殿早已经被风吹雨打去,春申君在江东留下的唯一痕迹就是那个“申”,据说上海的别称“申”,就是来源于春申君。

      春申君在江东过得很high,楚国过得也相当凑合。秦国正在忙活着搞三晋,齐国这个植物人啥想法也没有,楚国可以消消停停的过几年好日子了。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到了公元前242年,楚国人看到了自己好日子的尽头。

      这一年,秦国在楚国的家门口设立东郡,该死的秦国人又来敲门了。

      当年楚国逆势操作,北上中原,打了一个精明的算盘,就是让三晋给自己挡来自秦国的子弹。现如今,这道防火墙又被秦国人攻破了,楚国不得不再次直面那个让他肝儿颤的秦国啦。

      既然不得不面对,那就勇敢的冲上去,楚国决定先发制人,主动打击。

      当年体格还算壮实的时候,跟秦国单挑,楚国都没赚过便宜,这会儿再想跟秦国单挑,那就是纯种的找死了。

      楚考烈王比赵孝成王识时务,也比他聪明,知道拉帮结伙。

      公元前241年,楚国拉着韩、魏、赵、卫四国,主动去找秦国的茬儿。

      作为当仁不让的No.2,楚考烈王是此次行动的总瓢把子,春申君负责具体的工作。

      齐国还是奉行万年不掺和的大政方针,燕国在前一年刚跟赵国死磕过一次,楚国能拉上三晋就不错啦。至于卫国,他不过是魏国的万年小弟,凑个热闹而已。

      东方各国稍微用点儿心,秦国就要出洋相。春申君率领着联军,攻陷了寿陵(可能在今河南省洛宁县附近),又一次来到了函谷关。

      在战国时代,这个倒霉的函谷关,一直是东方各国的鬼门关,不管前面的事儿有多顺,一到这儿,准得卡壳儿。后来周文倒是突破了函谷关,结果还是死得非常难看,以至于刘邦进咸阳的时候,都不敢走函谷关,而是从武关北上。

      在函谷关,秦国人就没有吃过亏,这一次也没有例外。

      秦军一出函谷关,五国联军也只好大难临头各自飞。

      这是东方各国最后一次合纵,跟第一次东方合纵一样,都是楚国人做出头的椽子。

      起于楚国,止于楚国,轰轰烈烈的合纵抗秦,画上了一个句号,以后的日子里,大伙儿自求多福吧。

      忙忙叨叨的闹腾了半天,还是七十多年前的那个结果,楚国人很伤心。伤心完了,他们开始问责,楚考烈王虽然是此次行动的老大,但是负责具体工作的是春申君,问来问去,也只好让他来负责了。

      楚国人给出的理由还相当充分,自打迁都以来,秦国就没来找过我们的事儿,这说明楚国还是相当有实力的,都是因为春申君不合格,才出了自己的洋相。

      我真的很佩服楚国人的自信力。

      春申君到底合不合格,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以当时的情况,五国联军已经做到最好了,在函谷关让秦国人打散,并不丢人。

      实力,最重要的是实力,没实力,再高的自信力也没法转化成战斗力。

      楚国,或者说,东方各国,此时的实力跟秦国差了好几个档次,还琢磨着从秦国人身上捞到便宜,这就不是自信了,而是纯正的盲信了。

      盲信的楚国人,没有掂量明白自己的份量,就把春申君牵出来,当做了一只替罪羔羊。

      这种出了问题不从根本上找原因,而是找替罪羊的做法,在我国也是源远流长啊。

      春申君做了替罪羊后,楚考烈王也渐渐跟他拉开距离。

      春申君的门客朱英看不下去了,找到春申君给他打抱不平,这次失败跟你没有太大的关系。接着,朱英分析了一下,这么多年秦国没来找茬儿的根本原因,很简单,三晋在前面给楚国挡子弹。

      看来,什么时候都不缺明白人啊。

      明白人朱英接下来做了一个悲观的预测,现如今韩魏都虾米了,秦兵离都城陈不过一百多里地,楚国将不得不再次直面惨淡的人生,每天都得跟秦国人死磕。

      死磕?

      磕得过吗。

      拉帮结伙都不能拿秦国怎么着,单挑能有什么便宜赚啊。

      惹不起,还躲不起吗,老子继续搬家。

      这次楚国人是南下,合纵失败的同一年,公元前241年,楚国又把都城从陈迁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并把寿春改名为郢,以纪念那个曾经的伟大都城。

      此次搬家让楚考烈王很无奈,虽然无奈,但也不是他一个人的错,都是爷爷和老爸给自己留下的摊儿太烂。

      不过,另一件让楚考烈王无奈的事儿,就怨不得别人啦。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