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1) -- 忘情

共:💬58 🌺34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是两个不显著的重点。

        尤其是粮食和汽车,粮食几乎相当于苏军战时消耗粮食的11%,汽车则占苏军装备汽车总数的三分之二。

        粮食,尤其是罐头食品,保证了士兵的体力、士气。

        汽车,保证了军队的大规模机动力。

      • 家园 一个小问题

        “7月10日,总统帅部改组为最高统帅部,由斯大林任最高统帅,朱可夫任副最高统帅。”

        朱可夫是1942年8月才被任命为副最高统帅的,不是最高统帅部成立的时候。

      • 家园 有个疑问

        全军最年轻的军长索科洛夫少将年仅24岁

        这位军长是哪个,是1987年因红场飞机事件解职的苏联国防部长索科洛夫元帅吗?如果是的话,他1945年时在任第32集团军装甲坦克和机械化兵司令,而且是34岁,不是24岁,如果不是的话,我真的很想知道一下是哪位那么年轻就当红军将军的英雄军长。

      • 家园 这段是怎么回事

        从1941年9月至1945年5月,同盟国向苏联先后派出三十七支护航船队和37艘单独航行船只,共计743艘运输船,其中29艘折返英国或冰岛,56艘被德军海空军击沉,最终有658艘到达苏联,将包括1.4万架飞机、7056辆坦克、5105辆自行火炮、409526辆汽车、1万辆吉普车、8218门高射炮、13.16万挺机枪等在内的约四百万吨物资运到苏联。在整个战争期间,美国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共向苏联提供了1523万吨物资,其中大宗项目有1900台蒸汽机车、447万吨粮食和267万吨石油产品

        前面说同盟国用运输船向苏联运输了400万吨物资,后面又说美国提供了1523万吨物资,那美国的1000多万吨物资是用什么交通工具运到苏联的?

      • 家园 您的序号错了,

        5、军队组织编制的完善

        4、加强干部培训力度,大力提拔有能力的青年军官

        5、军事学术取得长足进步,解决了一系列战略、战术问题

    • 家园 赖斯写过一篇《苏联大战略的演变》

      前国务卿赖斯是苏联问题专家,写过一篇《苏联大战略的演变》,载于《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世界知识出版社,可惜找不到电子版的。对各时期苏军建设宏观分析,可以相对应着看

    • 家园 【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3)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1)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2)

      第三阶段:技术改造时期(1929-1940)

      1928~1938年,苏联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并从1938年起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这几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一举从农业国转变成世界工业化强国之一。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刚开始不久,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但是它却给苏联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苏联利用西方迫切需要向外国输出资本、技术和寻找摆脱危机出路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技术人员和资金,在各主要工业部门建立了一大批骨干企业,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由于身处帝国主义阵营的敌视和包围之中,因此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苏联采取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策略,优先巩固国防力量。这一些为苏联红军的现代化改造提供了物质条件。

      根据复杂的国际形势,苏联政府采取积极备战战略,强调未来战争是帝国主义国家针对苏联的一场持久而残酷的世界大战,建立诸军兵种合成军队,准备实施积极的战略进攻和大纵深战役。在这一阶段,苏军建设的主要特点有:

      1、 军队由混合体制向基干体制转变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苏联急需加强国防建设。然而随着部队装备更新换代的加快,原有的地区民兵制的弊端逐渐暴露了出来,突出表现在复杂的技术装备要求经过较长时间的系统训练才能掌握,而地区民兵制那种短期集训体制是很难让受训人员掌握复杂的技术装备。只有基干体制的军队才能达到要求。

      苏军在30年代初期开始逐步向基干军队体制过渡。先是逐渐增加地方部队中的基干人员比例,转为混合体制,尔后再完全转为基干军队体制。随着军队建设体制的改变,苏军人数从1935年的93万人,到1938年增为151.34万人。1939年9月达到200万人,而到了卫国战争前夕,人员达到540万人。在军队转变体制,员额大幅增长的同时,苏军逐步实行了军衔制。

      2、 各兵种比例的变化

      随着军事技术装备的迅猛发展,苏联武装力量结构也发生了变化。1929-1940年间,陆军在绝对数增长的情况下,所占比重由87.7%降为79.3%,空军由5.2%上升到11.5%,海军由5.8%,新建的国土防空军占3.4%。

      技术兵器,首先是火炮和坦克的发展,改变了步兵、骑兵和技术兵的比例关系。步兵和骑兵在陆军中的比重,1938年下降30%,而技术兵却增长1.5倍。其中装甲坦克兵增加10倍。步兵和骑兵与技术兵的比例变为1:1。

      武器装备的更新,军队的机械化和摩托化,使步兵的火力和突击力大为提高。30年代末,一个师每分钟发射的子弹数是20年代末的1.5倍,一次炮兵齐射重量几乎增加2倍。步兵师中技术人员的比例提高到41.7%。由于骑兵正在失去其以往作为一个兵种的意义,其规模缩减为4个骑兵军、13个骑兵师。骑兵师中骑兵比例不超过60%,炮兵和坦克兵比例达32%。

      1930年,苏军只有1个试验性机械化部队。到1939年,组建了统帅部预备队的4个坦克军、4个重型坦克旅和24个独立轻型坦克旅,以及步兵和骑兵兵团内编成大量的坦克营和坦克团。1940年,根据战争经验,苏军开始重新组建29个机械化军,由于远远超出国防工业的能力,在卫国战争爆发时大多数机械化军都未能配齐武器装备。

      陆军中的快速兵团已占41%,其中一半是机械化旅和坦克旅。陆军编成内的这些变化,大大提高了其突击力、火力和快速机动能力。

      空军发展到3个集团军,38个旅和115个团。轰炸航空兵占51%,歼击航空兵占39%,侦察航空兵占10%。为适应新技术的要求,组建了5个空降军。

      海军除原有的波罗的海舰队和黑海舰队,新组建了太平洋舰队和北方舰队,以及5个江河、海上区舰队。海军航空兵最终脱离空军,并入海军编制。1937年12月,从国防人民委员部分出独立的全苏海军人民委员部及其作战指挥机关---海军总参谋部。

      3、 国防工业的增长为军队建设提供了保障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立了强大的经济潜力。与此同时,在乌拉尔山脉以东,新建了一批新的重工业基地,调整了国民经济布局。苏联科学院系统的研究所,由1932年的28个增加到1937年的48个,工作人员增加了1.6倍。至1937年底,苏联共有806个科研所及其分所,成立了各种技术兵器的专业化科研所、设计局有试产厂,以开展新式武器装备的研制工作。

      1938年步、机枪的产量比1930年增加8倍,火炮产量比1930年增加12倍,平均年产火炮和迫击炮4.8万门。1932年苏联红军共拥有10700门火炮和迫击炮,到卫国战争前增加到91493门。1930年生产坦克170辆,到1932年则迅速增加到年产3000辆,以后一直保持这个生产速度。到1937年底,苏军共拥有坦克1.5万辆,新型的T34、KB型坦克也开始测试。1935年苏军装备的汽车数比1928年增加32倍,拖拉机增加17倍,军队摩托化程度大为提高。

      苏联的航空技术装备在30年代有了很大发展。1930年至1938年期间,航空工业生产各种飞机24708架。

      海军新建了一大批新型舰艇,其中尤以潜艇部队的建设最为突出。仅在1940年,海军就得到各种战斗舰艇100艘,还有269艘各种类型的船舶正在建造中。

      4、 加强军官训练

      到1938年底,苏军共有14所军事学院和6个附设于地方高等院校的军事系,学员人数从1930年的3200人增加到1938年底的20000人。培养中级指挥人员的军事学校共有75所(陆军50所、空军18所、海军7所),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为各军种培养了14万名指挥人员。

      1937年大肃反后紧接着大扩军,苏军深感指挥人员的缺乏。从1939年7月至1940年12月,开办了77所中等军事学校。到1941年夏,全军共有203所军事学校和68个进修班,共有学员30万名。学校学制普遍缩短,以加速干部训练。

      虽然采取了这些措施,但部队干部的缺编现象仍很严重,使组建新部队的工作遇到了很大困难。为此,开始征召17.4万预备役指挥干部,为重新训练这些人而开办的训练班数量增加到93个。此外,约有四分之一被清洗的干部恢复了名誉,重新归队。

      4、推行强调进攻的军事战略

      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迫在眉睫的战争威胁,迫使苏联加快国防建设步伐,并根据新的形势调整军事战略。

      苏联认为未来战争将是苏联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两个阶级的战争。战争将是旷日持久、极其残酷的,可能是对付帝国主义国家联盟的战争。战场空前广阔,军队广泛实现了机械化和摩托化,并装备了大量坦克、大炮和飞机,因此战争具有高度的机动性,军队能够实施高速度、大纵深的进攻战役。

      未来战争是举国上下全力以赴的战争,为此必须在战前进行全面的经济准备和动员准备。在强调经济准备的同时,尢为重视武装力量的战争准备。武装力量的建设应适应战争初期的需要,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动员展开,武装力量的战斗力应得到不断加强。

      当时,苏联军事战略把进攻视为主要的、决定性的战略行动类型,认为只有实施坚决的进攻,才能将敌人彻底消灭在敌国领土上。苏军提出了大纵深战役理论,认为战略进攻的主要形式是由一系列连续实施的方面军进攻战役组成的战略性进攻战役;应采取正面突击、侧翼突击、向心突击等多种作战样式;突破敌防御后,主力须向敌两翼和深远后方发展进攻,把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和战略胜利。虽然当时苏军承认防御也是一种合理的作战方法,但认为与进攻相比,防御起从属作用,只是在战略进攻范围内的个别地方实施,而不是在整个战线上实施。

      5、 肃反扩大化给军事建设带来灾难

      1937年至1938年肃反扩大化的错误,苏军干部被清洗的比例占五分之一。其中包括5位元帅中的3位,总政治部主任、海军两任司令、空军司令,总参军事学院和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所有的军区司令,近半数的军区军事委员和政治部主任;所有军长,几乎所有的师长和旅长,大部分军、师、旅的政委;近半数的团长、近三分之一的团政委。这次清洗涉及整个军队上层,干部队伍遭到严重摧残,知名将领所剩无已。尽管苏军在1939年以后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但由于扩军速度快,干部仍不足。以1941年春组建的机械化军来说,到卫国战争爆发时多数军的连排干部都没有配齐,只占编制数的20-40%。

      由于干部培训赶不上干部队伍补充和扩军的需要,大批没有经过很好培训,缺乏实际经验的年轻干部被迅速提拔,干部素质严重下降。1940年全军受过高等军事教育的干部比重比1936年减少一半以上,参加过国内战争和1938-1940年战斗的干部只占26%。

      1940年步兵总监进行秋季校阅时发现,在参加集训的225名团长中,没有一人在军事学院学习过,只有25人从中级军校毕业,其余200人只进过少尉训练班。

      干部质量的下降给军事建设、训练、战备和战斗力造成很大的损失。卫国战争初期,因干部指挥不当而招致严重失利的事例不胜枚举。

      因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倡导者图哈切夫斯基元帅被清洗,这一理论也因人废言,被打入冷宫。苏联是世界上较早建立坦克机械化部队的国家之一。到1936年初已编有4个机械化军和6个机械化旅。但图哈切夫斯基的被清洗,以及在西班牙内战中获得的片面经验,使得苏军于1939年11月解散了作为主要突击力量的机械化兵团,将其以营、团规模分散到步兵部队中去。直到受到德军闪击西欧战役中集中使用坦克部队取得辉煌战果的触动,这才匆忙决定恢复组建机械化军,但为时已晚。

      6、 军事训练落后于战争的要求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科学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也随着发生了变革,进而引起了军事上的重大变革。然而在战前的年代里,苏军的军事训练却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的经验为基础的。苏芬战争暴露了苏军平时军事训练中存在的严重缺点,给苏军以惨痛的教训。1940年5月,新任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上任后一周在关于夏季训练期的命令中提出:“按实战需要训练军队,战争怎么打,就怎么训练”。可是,苏军对当时德军闪击波兰,闪击西欧中出现的新战法,并没有进行很好的研究,却对苏芬战争特定条件下的一些经验又陷入盲目性。例如,1940年底铁木辛哥在高干会议的总结发言中,强调苏芬战争中突破曼纳兴筑垒地域的经验具有典型意义,要求在未来战争初期战役中作好突破筑垒地域的充分准备。这就导致了军队突破筑垒地域的训练大大多于对一般野战防御进攻的训练。1940年和1941年上半年,探讨突破筑垒地域的文章充斥于军事报刊。

      与此同时,对于欧洲战场大规模广泛运用装甲兵和航空兵的问题,却没有引起充分注意。例如:1940年7月25日,铁木辛哥在向各军区提出的演习要求中,就根本没有涉及装甲兵的问题,只是要求步兵部队必须在炮兵和航空兵的协同下突破敌人防御。因此,军队训练往往没有考虑敌我坦克兵团参战的问题,对坦克防御自然也没有得到重视。此外,战争初期夺取制空权问题,军队防空训练问题也被忽视了。反坦克武器和防空武器都十分短缺,不少部队也无装备可练。因此,战争爆发后苏军不能适应德军的闪击战法,一时找不出相应的对付手段,从而遭到严重损失。

      (未完,待续)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4)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5)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6)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7)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8)


      本帖一共被 7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一个小毛病

        “到1937年底,苏军共拥有坦克1.5万辆,新型的T34、KB型坦克也开始服役。”

        T34、KB都是1940年服役的吧

      • 家园 【原创】对苏联组建机械化军的再思考

        苏联战前解散机械化军之后,主要是改成了旅的规模。事实上,单就编制规模而言,这种改法未必没有道理(当然战术思想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对此有过下列分析:

        对苏联组建机械化军的再思考 [ napolen ] 于:2005-06-26 23:42:42

        一般的作者都认为苏军战前最初编成的机械化军是一个成功的创举,后来解散机械化军,改编为坦克旅是一个退步,1940年再次重编机械化军是返回了正确的方向。

        但是,如果我们认真考察一下这些部队的编制情况,可能会有着一些其他的看法。

        1938年式编制:苏军组建了4个机械化军,每个军包括2个轻型坦克团,6个独立坦克旅,6个坦克团,23个坦克营,共有坦克660辆,战斗人员12360人。人数/坦克比为 19:1

        解散机械化军后,坦克部队被改编为坦克旅。当时,苏军的坦克旅有不同的编组形式,有独立坦克旅,还有坦克军编成内的轻型坦克旅和重型坦克旅。独立坦克旅编有3个坦克营、1个步兵机枪营以及战斗保障、修理、汽车运输、通信和侦察分队等。全旅共有145辆T-26A型坦克、56辆T-26B型坦克和T-26喷火坦克,还有28辆装甲车、482辆汽车和39台拖拉机。军属轻型坦克旅有两种,一种编有278辆BT-7快速坦克;另一种编有267辆T-26A型坦克。军属重型坦克旅也有两种,一种编有183辆各型坦克,其中T-28中型坦克136辆、BT-7快速坦克37辆、喷火坦克10辆;另一种编有148辆各型坦克,其中T-35重型坦克94辆、BT-7快速坦克44辆、喷火坦克10辆。如以一个坦克旅配属给一个步兵师计,则人数大约为20000人左右。人数/坦克比约为80:1。

        1940年机械化军编制为2个坦克师和1个摩托化师,满编情况下为3.7万人,拥有1031辆坦克(包括126辆KV重型坦克和420辆T-34中型坦克)和268辆装甲车。人数/坦克比约为37:1。

        1941年战争爆发后,由于无力再编组庞大的机械化军,苏军撤销了所有机械化军的编制,改为坦克旅。旅的规模前后有所不同,大约辖40-60辆坦克。如以一个坦克旅配属给一个步兵师计,人数大约在6000人上下(此时苏军一个步兵师通常只有5000多人)。人数/坦克比约为100:1

        战争中期以后,由于实力的增强,苏军重新编制了坦克集团军。一个成熟的坦克集团军编制辖2个坦克军,1个机械化军,大约为人员50000余人,坦克和自行火炮800辆,各类火炮800门,运输和保障车辆达5000多辆.人数/坦克比约为63:1。同期苏军一个坦克军有12000人,270辆坦克,人数/坦克比约为44:1。一个机械化军有16000人,246辆坦克,人数/坦克比约为65:1。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战前组建的机械化军的规模实际上达到了后来的坦克集团军的规模,而人数/坦克比明显偏高。这意味着坦克部队配属的步兵、炮兵、后勤工程部队数量不足,这将影响诸兵种的合同作战能力,同时也是一种对宝贵的坦克资源的浪费。

        而战前的坦克旅其规模相当于战争中的坦克军或者机械化军,人数/坦克比介于战时的坦克旅和坦克集团军之间,应该说比战前的机械化军要更加合理。而200-300辆坦克的规模应该说也是不小了,在战争的第一阶段,苏军其实组织不起这样大规模的坦克部队。只有到1943年初,苏军才具备了组建这样规模的坦克部队的能力。

        战前的坦克旅的主要缺点在于组织指挥以及战役战术思想上,由于配属给步兵师作战,要受步兵指挥员的指挥,其坦克部队独特的作用难以得到发挥。如果是反过来,把步兵师配属给坦克旅,由坦克部队指挥员来指挥,运用先进的大纵深作战的思想,再加上一些其他必要的配属部队,这样的编制可能比战前的机械化军更好。如果需要坦克集团军规模的坦克兵团作战,也可以临时将几个坦克旅合编为快速集群。卫国战争时经常有将如干坦克军、机械化军和骑兵军临时混编为快速集群的做法,效果也并不差

        2005-06-27 04:10:22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