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过去30年为什么中国没有被问题压垮,还取得了不断的进步? -- 笨笨猪

共:💬216 🌺418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承包前后一两年的时间内这些条件没什么变化
            • 家园 那承包制在你们那里是一包就灵。

              一包就灵有个典型:小岗村。

              • 家园 承包制在江西的农村也是一包就灵,至少农狗的家乡和

                外婆家里是这样

                • 家园 那你们那里和假日归客老家一样了,

                  集体制没搞好。

                  我小时候听到的对承包制的怨言比较多,甚至我们的政治老师,讲到承包制,除了照本宣科读课本,讲什么提高积极性之类的空话以外,联系实际讲具体事例的时候,往往是讲很多承包制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有些农民急功近利,有些地方撂荒,等等。

                  我身边的例子,经常来我家玩的有个我父亲厂里的农民工,是做木匠的,我们喊他“小木匠”,推行包产到户以后,他就回乡了,因为要回去种地,走之前,他是很有牢骚的。

                  我工作以后,同事中有个比我高几届的大学生,老家在苏北,每年农忙季节,他都要请假回老家帮他母亲忙农活。

                  那时候我还听到个传言,江苏省委书记许 就因为抵制推行承包制,被发配到香港。

                  看来,承包制在有的地方一包就灵,有的地方反而是负作用。

                  • 家园 你的例子都挺特殊

                    我很想知道那个木匠怎么解决吃饭问题。他从哪里弄到粮票?我的印象里,没有承包前农民完全被束缚在集体生产中,长期离开的话就拿不到公分,也就分不到口粮。而且那时候没有身份证,出门的话要去大队开介绍信。

                    其实承包土地的第一大功劳是大大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第二大功劳就是把绝大部分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南方的人均耕地不到一亩,四口之家就四亩,就这么点土地,农忙的时候要全家下地,但是农闲的时候一个男人就很够了,农狗兄他姐夫就这种情况。后来因为全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农产品的低价,很多农民对种地也不上心了,所以就变成了壮劳力出去打工,老人妇女种田了。

                    我上小学的时候,81到86年,春耕和秋收的时候都还放农忙假,所以那个大学生的事情倒也不算太希奇。

                    • 家园 这个例子不特殊,

                      农民工是一个很平常的现象,尤其在一些工地上,70年代后期的修防空洞,工地上几乎全都是农民工,当然,那时候农民工的地位不是现在的民工可以比的。

                      我在回农狗兄的帖子里提到,

                      小木匠有个师兄没有在工厂上班,是个四处云游的木匠,就是哪里有人家要做活,就去那家做,吃住在东家,干完去下一家,除了木匠还做点别的,但是,因为他是自己出去揽活的,所以要交一部分收入给队里,承包以后,他就自由了,不用交队里了,但是他也给地拴住了,如你表姐夫一样,也要农忙,收入是减少的。

                      小木匠是队里派出来的,是有口粮分的,至于收入方面,工厂和队里有什么分成方案,这个我不清楚。但是我知道的是,小木匠跟工厂里的城里职工是有来往的,我们家给过他粮票、副食品券等,那时候买百叶、豆腐之类的要副食品券,这个你肯定也知道;他也帮我们家做过小的木工活,修个门窗,做个小板凳什么的,而逢年过节,他从乡下回厂,会带点年糕、鸡蛋之类的给我们。有一阵子他还带过豆油,卖给我们,不是送,8毛钱一斤,粮米店计划供应的是7毛9一斤,这个黑市价跟计划价几乎是相等的了。

                      出门的话,住旅馆要开介绍信,不住的话不用,那些裁缝、木匠等手艺人就不用,因为可以住在东家。

                      后来因为全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农产品的低价,很多农民对种地也不上心了,所以就变成了壮劳力出去打工,老人妇女种田了。

                      这句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农产品的高价才是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的根本原因?因为推行承包制的同时也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

                      • 家园 这是两个阶段的事情

                        七十年代的农民工在我老家很少见,其他地方我不了解。但是从你的描述里可以看出,农民和生产队有依附关系,不像现在的农民工可以自己做决定。

                        你最后一句话的推论太有想象力了。

                        刚刚分田的时候,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因为原来粮食不够吃,承包后不仅够吃,还有余粮了。而且这余粮我们刚开始都不卖,就囤积着,就怕哪一天又回去了。后来我们看着政策稳定了,粮食也越积越多了,就卖掉一部份。

                        再过了好几年,什么物价都涨,包括化肥农药,就是粮食价格比较稳定,这时候种田就没吸引力了。而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打工潮的兴起,最后留下来种地的就是老人和妇女了。

                        • 家园 现在是没有跟那完全一样的依附关系了,

                          可经济危机一来,民工的首选还是回乡。华西村是实行集体化的,个人是要依附村里的,华西村的“依附关系”的价格从20多年前的0到90年代的1万元,再到2002年的10万元,现在据说又涨了,并且还将上涨。

                          承包前后一两年全国的人均粮食的数据如下:

                          1978年 316.61公斤

                          1979年 340.48公斤

                          1980年 324.76公斤

                          从承包前的“吃不饱”到承包后的“有余粮”,你们那的粮食增长率肯定是高于这个数据的,你们的增长率高,那就必然有地方的增长率低,甚至是负数,那他们更吃不饱了,得找到这个地方,让他们来现身说法,承包制让他们吃不饱。

                          粮食增产靠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在这些条件都没什么变化的情况下,光靠承包就实现了粮食的大幅增长,看来你们那里的个人主义比较严重,集体化搞不好,就象小岗村一样。

                          你们那里真的这么特殊吗?还是你在闭门造车的瞎乱想象?

                          至于“积极性”,承包以后,你们地里产的所有粮食都归个人,不用交公粮?国家不从你们村收购粮食的?

                          看看收购价格的增长数据:

                          1978—1982年大概有4年左右的时间确实是有增量的,那就是政府从1979年到1982年连续三年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综合价格提高的幅度是49%。大幅度提价当然会产生收入增量,调动农民积极性后就带来产量上的增量,于是1979年以后农业的恢复成为一个趋势。

                          引自温铁军:回望改革,从反思开始

                          • 家园 华西村太特殊了吧

                            你不相信我的例子是你的自由,就像我对你的很多言论不相信一样。再说我用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我们那里,一个当时人口约一万五的乡在承包后的日子比承包前好过。而你说承包后肯定有的地方的人承包后吃不饱了,这举证的任务就在你了。

                            承包后有余粮,一方面是产量提高的结果,另一方面和粮食分配有关系。承包后当然交公粮了,不过那不叫收购,我给你说就个正式的名词。政府规定好的公粮分征和购,顾名思义征就是国家从没亩地征收粮食,吃象征性地给点钱,购得话价格就比较高,但是在刚承包的时候这价格就比私人买卖的低。最后种粮户愿意也可以自愿卖粮给国家,按购得价格。当年报纸上宣传的某某种粮大户自愿卖粮多少,往往指最后这种情况。

                            我记不起来我们家那时候要交多少公粮了。但是当时的普遍情况是,每户人家只要交早稻收成的一部分就够,晚稻留着着自己吃还有余。

                            • 家园 你终于也承认:

                              承包后有余粮,一方面是产量提高的结果,另一方面和粮食分配有关系。

                              这就跟你之前所说的分田后吃饱饭,

                              承包前后一两年的时间内这些条件没什么变化
                              有矛盾。

                              那么,如果不承包,仅仅调整粮食分配会不会也能吃饱?

                              或者说,承包后如果不调整粮食分配,还能不能吃饱?

                              承包前后,全国的人均粮食数据我已经列出来了,增幅不大,偏偏你们的增长幅度大,如果全国一平均的话,岂不是有地方要不增产,甚至减产?这个是从你之前的言论得出的结论,不应由我来举证,应该由你来举证。

                              我质疑的是:

                              1.承包前后你们的粮食增长幅度;

                              2.你们的“吃饱饭”即口粮的增长只与承包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你所说的承包后粮食产量大幅增长主要是由分田带来的,与其他因素无关,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那你们跟小岗村一样,集体化没搞好,这个我已经说过。

                              至于你所说的公粮征购情况,恰恰证明了温铁军所说的提高收购价一说,那么他的“提价调动积极性”一说应该也是成立的。

                              如果你对我的言论有什么不相信的地方,欢迎你质疑,我不会说你“太有想象力”的。

                              • 家园 我只说过承包前我们粮食不够吃,承包后吃饱了

                                我们家以及我们那小地方的人在承包后吃饱了饭,这是我亲历的事情,信不信在你。另外我从来没有说过承包后我们的粮食产量大增长,这是你认为我说得。我也没有说过承包是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唯一原因,我不是农经专家,没能力也没兴趣去研究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我只想把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来。

                                举证问题麻烦你再考虑一下。我说我亲身经历过我们那里温饱情况在承包前后有很大改善,但是一个字没提粮食产量的问题。什么这里粮食增产,那里粮食减产的论点,完全是你提出来的,让我论证是不是太强人所难了。

                                • 家园 好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你们那里在承包后能吃饱饭,有余粮了,粮食产量是增长了,增长的原因,有分田的因素;而有余粮的原因,除了粮食增产,还跟调整粮食分配有关。

                                  至于化肥、良种等其他因素,你不是很清楚。

                                  是这意思吗?

                                  另外,你们在承包后能吃饱饭了,这点我相信,从来没怀疑过,我怀疑的是你先前说的原因只有“分田”这一个因素。

                  • 家园 您身边的例子恰是证明了承包制的好处呀

                    经常来我家玩的有个我父亲厂里的农民工,是做木匠的,我们喊他“小木匠”,推行包产到户以后,他就回乡了,因为要回去种地,走之前,他是很有牢骚的。

                    尽管发牢骚,这木匠为什么要回去种地呢,如果其做木匠的收益高于种地,那还要回去干什么?人的行为受利益驱动,他一定是选取对自己利益更高的方式来生活

                    我工作以后,同事中有个比我高几届的大学生,老家在苏北,每年农忙季节,他都要请假回老家帮他母亲忙农活。

                    这恰恰证明承包制调动了大家的劳动积极性,如果是大集体的劳作方式,大家都选择磨洋工来获取最大利益。现在包产到户了,大家都选择提高生产效率来获取最大利益。

                    • 家园 非也。

                      尽管发牢骚,这木匠为什么要回去种地呢,如果其做木匠的收益高于种地,那还要回去干什么?人的行为受利益驱动,他一定是选取对自己利益更高的方式来生活

                      他不得不回去,因为家里的地要他去种,原来集体制的时候也不差他一个,他在工厂上班,可以挣点现钱,他还是希望在城里工厂上班的。

                      这恰恰证明承包制调动了大家的劳动积极性,如果是大集体的劳作方式,大家都选择磨洋工来获取最大利益。现在包产到户了,大家都选择提高生产效率来获取最大利益。

                      他是被迫的,因为老母亲一个人弄不来那些地,这个不是主观的积极性,他每次请假都影响了本职工作,领导和同事是有意见的。

                      • 家园 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不能证明这是承包的坏事

                        1、光从种地的角度,这两个例子肯定是增加了劳力。

                        2、从木匠的例子,“他不得不回去,因为家里的地要他去种,原来集体制的时候也不差他一个,他在工厂上班,可以挣点现钱,他还是希望在城里工厂上班的。”

                        集体制的时候不差他一个,证明大家都是磨洋工,不差谁,反正是低效率,现在承包了,大家都必须提高劳动效率,家里缺少他不行;他还是希望在城里工厂上班的,却选择了回家种地,证明种地的效益应当高于当时他在工厂上班的收益,否则他只要寄点钱回去,有一大把当地人愿意来挣帮木匠种地的钱;

                        至于希望当木匠么,人总是想干活轻松一些,种地当然辛苦。(农狗承认,自己很懒,完全理解这位木匠的想法。可是,从种地不如出来做木匠,到转变成做木匠的收益不如回家种地,这不是承包提高收益的明显标志么。农狗的表姐夫就是做木匠滴,他的工作方式是,农闲时作木工,农忙时如果木工钱多就继续做木工,花钱请人“双抢”,如果农忙时木工活没有接到或干活的钱少,就回家种地)

                        3、你同事的例子,

                        “他是被迫的?”农狗还是那句话:证明种地的效益应当高于当时他不上班的损失,否则他只要寄点钱回去,有一大把当地人愿意来挣帮他种地的钱。

                        当然,作为当事人,你的同事想必是痛苦的,80年代谁家都不富裕,他可能是因为没有钱来寄回家,只好出劳动力回家干活了。

                        但从理性的角度来讲,一是农狗估计他的大米收获应当比不承包时多,二是正是承包打破了大锅饭,才使得他妈妈不得不叫他回家帮助种地,但是从总体上,是提高了农村种地的公平性,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