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如何评价胡耀邦? -- 铸剑

共:💬184 🌺1379 🌵1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找到一个资料,胡耀邦与有关“伤痕文学”的争论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846029

        这些年来对毛的污蔑,可是要文责自负的。

    • 家园 如果按照某些对老毛的评价方式来说

      胡耀邦同志如果在“拨乱反正”之后就退休,就完美了~

      一个人,总是有局限的;作为一个领导人,当达到局限之后还在台上,就无非避免杯具。当然,每个人的素质不同,局限也有大小之分。伟大的人,就可以在台上久一点。

      如果要求耀邦同志能够指出中国在他之后20年的发展方向,有些强人所难了。

      • 家园 邪恶的鳕鱼怎么越来越汝之不惠呢。
      • 家园 完美?凡能打上“拨乱反正”印章的事

        哪一件不是痛痛快快的“一刀切”?

        民族政策本身就是“拨毛周社会主义民族政策之乱”“反为邓胡记改开之正”的一部分,

        “冤假错案”凡是与政治有关的排除“三种人”后一刀切都“平反”了,

        教育制度当时不过就是改变为倾向于工农子弟入学的制度,政策上要求权贵及知识阶级的子弟多接受一些下层艰苦生活的锤炼,实际的经济生活条件相互都并没有改变平等关系,“邓胡记的反正”又是怎么“拨”的呢?“工农兵大学生”成了耻辱的代名词,“老三届”及文革前的读书人成为一个楔子,权贵及资本子弟占有绝对优势的教育资源成为“拨乱”的现实“成果”,

        想一想,“一刀切”,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这是属于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当年反右为什么会“扩大化”?不就是不愿意做细致的工作吗?

        反毛者总拿文革时代出现的反面事件说事,这些反面事件的执行人和其思想基础是什么?从今天的事实我们看不到它们的影子吗?

        所以说,我们都不必避讳文革时代出现的这些阴暗事例,不仅可以大讲特讲,而且应该明确实际的责任者和思想来源,而不是“一刀切”的要求最高领导人承担他实际反对的事物。

      • 家园 照这说法,现在的胡倒有自知之明

        摘了入世的桃子,除了救灾在有些人的眼里就基本上不做所谓的正事,都是些想做,最后结果都是错的事情.这样需然不能给后来者指出一条伟光正的道路,起码可告诉他们有些路是有雷的千万走不得.

      • 家园 在“拨乱反正”之后就退休,已经是大灾难了

        在“拨乱反正”之后就退休,已经是大灾难了

        如果胡乱邦在某个单位当当纪委主任,那就形象好多了

    • 家园 亲不亲,阶级分,好不好,路线分

      胡执行的是一条什么路线?有什么后果?代表了谁的利益,又损害了谁的利益?几个问题一问,自然心中有数。

      要说民心所向,大家去搜搜张钦礼葬礼的视频吧。那可是地地道道的民心,绝没有有心人在背后搞用死人压活人的。

      • 家园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芙蓉姐姐,是红火人,但不具备审美价值.
    • 家园 俺来唱唱反调吧

      俺觉得胡主任和紫阳真人在思想上有很多一脉相承的地方。都是有理想有热血的政治家,或者说,因为受理想主义影响,不能成为成功的政治家。善弈者造势,然后顺势而为,势不成而强行者,死无葬身之地。他们两位主要的失败之处就是太迫切地想要改变中国的状况,而没有考虑到现实条件和国情是否允许,前一位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上,后一位主要体现在经济上。

      至于说个人能力和私德,用开国老一辈的标杆来要求显然是高了些。我共建国的那个集体,都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同样关于子女经商问题,社会环境不同,其实没有太多可比性。

      现在回忆起八十年代初的那一段,物质生活水平肯定没有今天这么好,但那个时候我共和广大群众中间,还存在着一种叫做理想的东西。呵呵,有些在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了。

      明治维新,以很少的流血就完成了国家的工业化转型,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范例,然而同时不彻底的转型也就留下了军国主义这个恶魔,导致后来战败的命运,千千万万年轻人流干了血不算,半个多世纪抢来的海外利益一把丢光,自己也沦为半殖民地,还被种了两棵蘑菇。曾经感叹大清国为何没有出个大久保利通,而今天看来,大久保利通和西乡和尚分道扬镳,西南一战之后,当他被武士刺死街头的那一刻,其实日本后来被种蘑菇的运数就已经开启了。日后的年轻武士们刺首相、刺大臣,直至无人能够制。有一种类似的感觉,胡主任在会议室里突然病发不治,及随后的一系列发展,或许有些东西从那一刻起也就注定了。

      1920年代,完成了明治维新和日俄战争的日本,站在军阀混战的中国旁边,他是胜利者。三十年后,输了二战的日本,站在五大国之一、被邀请参加驻日盟军的中国面前,他是失败者。四十年多后,完成了经济奇迹,成为全球第一大债主的日本,比起刚刚被通货膨胀、“光明女神”弄的有点狼狈的中国面前,他又像是个胜利者。二十年后的今天,眼看要把全球经济第二的位置和东亚地区经贸金融的主导权拱手相让给我们的时候,谁又成了胜利者?呵呵,在历史面前,我们都太渺小了。

      • 家园 好文。政治这个东西的确要看远点啊
      • 家园 关于反调的小反 胡是 赵问号

        胡的理想主义色彩确实浓,口号虽然变了,骨子里还是革命气质,嫡传红小鬼。赵的路子虽然相类,实质是tg官僚转型官僚资产阶级者

        • 家园 俺的理解

          真人就是想走资本主义经济路线,智囊团里颇有常春藤的经济学毕业生。

          这样做的出发点,兄台下面说的“久仰求伸”非常精确。按照当时的国际经验,很容易得出管制=短缺,自由市场=富足的结论(实际上当然远非那么简单,从华盛顿共识在各国迥异的实践结果就可以看出来)。中国人勒紧裤腰带干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就不能像西方人那样,牛奶面包、洋房汽车?

          一个过好日子的理想而已,可惜步子迈的太大了,难免摔倒。

          • 家园 说句老实话,当时根本没什么预测的技术。

            当时中国处在经济转型期,跟今天的中国有很大区别。今天的中国,其市场经济体系,已经比较成熟,但80年代刚改革开放几年,而且保留了极大的计划经济成分。

            中国在那个时期,是有专门去计算怎么“计划”的部门的,就是调令全国各产业各国企如何定价、分配,但算来算去,也算不出来。与此同时,中国人又特别喜欢走极端,既然这些算不出来,那么当时的“右派经济学家”,就大力鼓吹西方的自由市场理论,用一个所谓的“帕累托最优”,来解释经济,也不需要计算,全部扔到市场上检验得了。

            中国经济学家接受西方的教诲,几乎都是“被动”的,以前是马克思,后来西方经济学,就引进了两种,凯恩斯主义和自由市场主义。中国人在80年代,接受过经济学教育,就会使用这3招儿,别的又不会。这三招,都属于比较典型的“文科生游戏”,就凯恩斯主义,还有点儿“理科背景”,可由于凯恩斯主义偏向于政府干预,还是有点“左”的,与80年代“拨乱反正”和“去毛化”的大背景有出入,因此,并不是太受人看重。

            还有一个极度重要的原因。在80年代,计量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还没有像今天这样普及,就算是美国,也只能说在发展中,但应用层次领域,并不成熟。中国更落后,恐怕连知道这些的都很少。因此,中国在管理层方面,尤其是经济决策智囊团方面,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很好的统计工具,去做一些定量研究,每一个经济决策出来,到底对社会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因此,也就无法有效地预测和评估各种方案的优劣。

            因此,不管谁是最高决策者,比如真人,他那些个政策,只是听张五常,弗里德曼,还有他的一些嫡系右派智囊团忽悠,就是反对意见,也不过是吴敬琏这些“文科生”在提。整个决策层中,几乎没有能够定量研究的人,所以,这个政策,究竟是好是坏,完全就是拍脑瓜的结果,就是“方针路线”的结果。因此,一旦出个昏招,那就是昏到底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