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鬼话连篇:之:四十七:小 孩 子 见 鬼(续) -- 老光

共:💬8 🌺3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鬼话连篇:之:四十七:小 孩 子 见 鬼(续)

    老光:【原创】:鬼话连篇:之:四十六:死 后 托 梦

    有个朋友讲了件事。这事儿也是蛮蹊跷的,有些捉摸不透。

    朋友说:他老家有个本家大爷过了。按乡俗,要做满“五七”。

    何为要做这“五七”呢!依照道士老倌的说法,这人死了之后,还不会立即把“户口”迁移到阎罗王管辖下的阴间去。得有个缓冲期。 这缓冲期也就是三十五天左右的光景。于是,阳世间的人便把这三十五天,分成为五个“七天”,意即“五七”三十五天。

    有钱人家的规矩,为了讲排场,抖阔气,还兴得有“七七”,不消解释得,那就是“七七四十九天”呵呵!做“五七”,也就是逢“七”(从人死之日起,每隔七天)之日,便得要请道士进门来,敲敲打打,做一盘道场。

    从前的老规矩,“五七”服孝期间,不能剪指甲,不能剃头,不能刮胡子等等。因有古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人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的遗体,既然“受之于父母”,那就不得有丝毫损坏。尤其是服丧期间,更加不能。

    除此之外,民间还有为死人过“七”的传统。所谓“过七”,就是每逢到了去世长辈的逢“七”日子里,家里头所有的人,得带上祭供的酒菜,饭食,水果之类的祭品,还有香烛,纸钱等等,去坟墓前祭奠死者,给死者跪拜叩头作揖,这是老祖宗手里传承下来的习俗。

    这天,又是“逢七”之日。

    本家大爷生前只有一个女儿,并早已出嫁了。这女儿有个孩子,这一天,她带着四岁的孩子来祭奠父亲。

    在坟山前摆下水果、馒头之类的食物后,女儿又点上香烛,焚烧起纸钱,然后,正要带着家人跪拜叩头的时候,突然,这小孩子指着坟前大叫起来:“妈妈,妈妈,你看啰!姥爷不讲卫生哟,就用手抓哈来吃哟!”

    听见孩子这一喊,大人们听得是毛骨悚然!以后的“逢七”日,便再也不敢带这孩子到坟山前去了。

    这事儿怎么解释呢?无论如何,一个四岁的孩子是不可能,也不会撒谎的。撒谎对他根本就没什么意义嘛,要说解释的话,那就是孩子确实是看到他去世的姥爷了。

    老光:【原创】:鬼话连篇:之:四十六:死 后 托 梦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我老婆家里也出过这事儿

      她奶奶身体不好,每个儿子都轮流回老家照看老人,有时候会带着孙子回老家,照顾老人和照看孙子两不耽搁。老婆的一个叔叔就曾带着三四岁的孙女儿回去住过一段时间,孙女儿当然认得太太(太婆在陕西叫太太)。这期间她叔叔婶婶照顾老人疏忽了一次,老人就过世了(唉,实在是完全不该发生的疏忽)。

      安葬完了自己母亲,叔叔一行坐火车几百里地返家。几个月后的一天,孙女儿突然指着空空旷旷的阳台告诉她爷爷婆婆说,太太坐在阳台上呢。这一下可真把她爷爷婆婆吓得不轻,不晓得到庙里烧了多少纸钱祷告了多少回方才安心。(唉,谁知道老人是不是喜欢自己重孙女过来再看一眼呢,哪晓得吓坏了儿子和儿媳)

      • 家园 自己的亲人怕什么?即使变鬼也不会害亲人的不是?

        偶就是这样安慰过自己。那天晚上舅妈刚过世,偶要经过村里一个偏僻角落(这是小时候最害怕走的地方)。仗着几个月照顾舅妈的苦劳,自然就过了。当然,有一点害怕,但如果不是碰上舅妈刚过世更害怕——起码舅妈变鬼也不会害我。

    • 家园 说不清楚啊,花!

      倒是见识了这做七的讲究了,以前听人家说什么做七,不太明白,咱这身边的人好像大多不太讲究也不懂这些,什么喜事丧事生子添孙满月等等,没啥讲究的。

    • 家园 这种故事我也有一个

      说的是我内人她姐姐的孩子,老二,是个姑娘

      话说也是在她4岁多的时候,我内人的姑奶奶(因奶奶去世得早,孩子们都没见过,这个姑奶奶年轻时就守寡,一直跟着我岳父过,因此就相当于我内人的奶奶了)去世了。有那么一次,孩子她妈妈带着孩子经过村口的一个老庙,也不大,就是个破房子,孩子突然跟妈妈说,姥爹爹(就是内人姑奶奶)坐在那个庙旁边呢。把她妈妈给吓的。

      后来每次我跟内人回娘家,经过村口小庙,内人就要跟我嘀咕这个事。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呵呵

    • 家园 孩子肾气足,有时候能看见那种状态

      大人就麻烦很多,要修道好久才能回到那种状态,,,

      这个事情,佛经里面也讲,有道理的,

      你有心念送谁,谁就能收到。

      条件就是他在那个道里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