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也谈技术圈 〔1〕 -- 南七

共:💬140 🌺137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也谈技术圈 〔外一篇〕

      承蒙大家捧场,在此一并谢过。我写这个东西的本意,是讲一些技术圈的细节和历史,总结一些半潜不潜的规则。如果您觉得好象是提了个醒,那我就很高兴了,这篇东西也就不算一无是处了。

      我本来不想分析大环境的,因为不是朝夕之间能改变的,非你我所及。我这也不用给党中央上万言书。看看河友的评论,都对大环境很关心,也很担心。“位卑未敢忘忧国”,是中国人的美德。我这话绝无嘲讽之意。虽然我这人修养不深,近乎没心没肺,但一直没有忘记中学语文老师的话,“读出师表不哭谓之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谓之不孝。”年事渐长,感触益深,偶尔思之,不觉涕下。虽然毫无用处,也写一点宏观的东西吧,瞎子卖布----胡扯,供大家批判。

      中国这些年的进步,和科技人员的努力绝对是分不开的。就算是私营公司的老板,没有国家培养的工程师/技工帮忙,纯买设备那厂也搞不起来。八十年代一度流行“星期日工程师”(那时可是6天工作制)。后来大概不少人干脆全天候进私营了。5-60年代的大学生很多是很玩命的。7,80年代有朝气,能吃苦,什么都敢想,敢干。习惯养成了就难改。就我知道的,都改革开放那么多年了,军工单位不少人还很玩命。有人在沙漠里调机器一连几天不下车;有人在海边做实验做到吐血。”又红又专”不是说说的,虽然这些人自己都不肯承认。

      但90年代以后,理想主义色彩渐淡,现在更不用说了。干活卖力的不少,不讨价还价的没了。我们党最喜欢的那种只知奉献,不知索取的人没了。是不是我国危矣?我们还能不能产业升级?

      虽然现在流行骂体制派,这事还真的只能靠体制。什么体制?你对中央有意见?没有,绝对没有。某人说过,“历史上来说,我们党不是左就是右,只有现在是最正确的。而且永远是现在最正确。”我由衷的同意他的说法。

      我说的体制是把科技创新和新产业发展搞成一个工业化的模式。有一大批人自然的在里面运作。如果说社会是一个人的话,这个工业就是这个人正常生理活动的一部分,不需要特别注意。说穿了就是美国的军工科研共同体,就是老艾总统警告大家的东西(当然他那时只提军-工,科研还不够大)。这个共同体里面,每个科技人员不过是个螺丝钉。发展的方向有时候很明确,有时只是大家有点想法,但很模糊。这个共同体,给每个成员布置的任务都不超出力所能及的范围。它不指望谁是爱因斯坦。凭整个机器的力量,它能做远远超出天才能力的事情。就像美国人打仗,不指望港片/好莱坞片里那种单挑百十人的好汉,也不指望有黄继光/邱少云,靠的就是机器,人就是零件。

      这个机器不是谁设计的,也不是谁能控制的,是历经多少年发展起来的。这个机器里,有人做数据收集,有人做分析,有人决策,有人做具体的项目,有人验证项目。项目也是层层分配。运行成本当然很高,想想它给大伙儿付的钱(说实话,说浪费超过50%算保守吧)。但收益也很高。

      共同体的极大发展,当然是在二战期间。今天美国大工业还深受二战影响。比如美国大农业的代表,MON/ADM/Cargill/Dupont,就是为了不浪费当时建立的化学武器/炸药的生产设施而推动了美国今天的农业模式。后来的发展都和战争/竞争分不开,冷战,越战,中东,和欧洲/日本的经济战,直到今天。美国人没有消停过。

      抛开悲天悯人的情绪不说,战争(包括经济战)的结果是一目了然的。所以这个共同体没有自欺欺人的余地。它必须打赢战争,否则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这个在战争中进化出来的美国科研/新产业机器,看上去可能很浪费,有时候也会失败,但长期来说,它还是最有竞争力的。你现在讲中国压倒美国,没用,人家的机器早就打过不知多少仗了,你的机器到现在还运转不灵呢。中国自己的机器不灵,结果是中国最能盈利的工业都是美国军工共同体的外围。

      本来想一篇结束的,看来不行了。

      通宝推:cococal,
      • 家园 可是美国就是靠这外围打跨苏联的
      • 家园 这个思维进路很有看头

        中国自己的机器不灵,结果是中国最能盈利的工业都是美国军工共同体的外围。

        可不可以说是原本的目标就不一致?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改革开放向美国学习

        一切向国际接轨

        就这没有向人家学习,也没有和人家接轨

      • 家园 忒世故了

        某人说过,“历史上来说,我们党不是左就是右,只有现在是最正确的。而且永远是现在最正确。”

      • 家园 ^_^,这个好,加句:有和没有大于成本的多少

        我说的体制是把科技创新和新产业发展搞成一个工业化的模式。有一大批人自然的在里面运作。如果说社会是一个人的话,这个工业就是这个人正常生理活动的一部分,不需要特别注意。说穿了就是美国的军工科研共同体,就是老艾总统警告大家的东西(当然他那时只提军-工,科研还不够大)。这个共同体里面,每个科技人员不过是个螺丝钉。发展的方向有时候很明确,有时只是大家有点想法,但很模糊。这个共同体,给每个成员布置的任务都不超出力所能及的范围。它不指望谁是爱因斯坦。凭整个机器的力量,它能做远远超出天才能力的事情。就像美国人打仗,不指望港片/好莱坞片里那种单挑百十人的好汉,也不指望有黄继光/邱少云,靠的就是机器,人就是零件

    • 家园 这几篇文章好,逐篇花

      南七大才,看来也是技术圈里混过很长时间的,能把事情说的这么清楚,不容易。话说中国技术发展,也是潮起潮落,10年为一拨。80年代开眼界,那会儿大学生有朝气,肯吃苦。靠这拨人带队,中国现在吃到了中低端。90年代大学生基础打的扎实些, 但没那个吃苦的干劲, 精气神差很多,靠这波人吃到产业中高端,有困难。大家恐怕得迷茫一阵时间。再往后,感谢互联网,虽然吃苦的人更少了,可眼界开阔了。中高端也许还是吃不上去,但新兴产业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靠这些人将来吃遍新产业,很有戏。

    • 家园 也谈技术圈 〔6〕

      最近Intel的葛老频频露面,恶毒攻击美国政府和人民。各大报小报政治觉悟也差,警惕性不高,还争相报道,以至流毒深远。简直成了美国朗咸平了嘛。套用阴谋派的说法,看来确实有人图穷匕见了。

      他的看法,和其他所谓名流的言论,恐怕代表了美国斗争的新动态。总结一下这一派的观点。

      一,美国重创新,轻发展,结果是替人家炸了碉堡,别人占了阵地。目前时髦的OLED, 光伏电池,都是美国首创,结果制造能力跟不上,让亚洲占了便宜。都说四大冤,什么“炒股成了股东,泡妞成了老公”(现在不算“炒房成了房东”了)。美国人也是,“研究作了先锋”。

      其实早在九十年代初美国人在总结为什么斗不过日本工业的时候就发现了,美国研发投入2/3在器件上,1/3在制造上;日本这个比例正相反。日本人的口号是制造是“mother technology”。这么多年了美国好像没什么改进。为什么?潜规则。在美国搞科研或是创投的同志都有体会,不赘述。

      二,美国缺乏vision和heart。与以前不同,近10年风投大部分跟风投往社交网站等等在前辈看来没有技术含量的东西。硅谷的“突破”能力 (breakthrough)在衰败中。更糟糕的是,风投总是在找exit strategy。有个笑话说,怎么识别venture capitalist? 就是不管在哪儿总是在找Exit标志的人。老葛对此很不满,好的公司就不应该Exit,Intel从来就没有想过Exit。有点林帅“枪声一响,老子今天就交待在这儿了”的意思。难怪人家能做大。

      硅谷的现状是一些大公司有很先进的研究,一些小公司有突破性的技术,但风险太大,没人支持,靠创始人苦苦支撑。风投基本上无所作为(可能偏激了点)。

      三,失败的教育。老话题 了。打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始就说美国教育在危机中。这么多年来好像就从来没出来过。个人认为,其实精英教育算成功,失败的在于差距太大。复杂,打住。

      四,公司税太高,全球第二。公司不容易拿到便宜的贷款。办各种许可太麻烦。这方面,亚洲(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是,日韩不知道)是天堂。欧洲也好的多(不知是否属实,反正有人表扬了挪威)。政府提供low tax, cheap credit, streamlined process. 工资倒不是问题。有不少公司反映,其实他们很爱国,很想把厂设在美国,毕竟离市场近,和各路人马交流方便。工资都不在考虑范围内。但是想到如何拿贷款,如何应对各种规章制度,就一筹莫展。相比之下,外国政府是补贴他们,让他们去创造就业机会。

      有人提议美国也应该学亚洲,办工业园。很多人(尤其是右派)盛赞德州,认为休斯敦和达拉斯是典范。不就是因为德州劳动人民觉悟低,资本家占了上风么?

      是非曲折,仅供参考。

      最后讲一个事。当年以色列袭击乌干达恩得培机场成功,正赶上美国企图袭击德黑兰救人失败丢人现眼。有人请以色列参谋长评价一下原因。将军是这么说的,“美国是个大国,思考问题可以用天来计算。以色列是小国,只能用秒计算。所以我们早在慕尼黑之后就建立了远程作战能力,这次在24小时内就完成了全部准备。”套用这个思路,我们可以这样估计:中美都是大国:

      1. 大国反应都是很慢的。中国恐怕更慢。大势形成,没有一两个世纪难以改变。

      2. 大国生命力是很顽强的。不管什么大事,挺几年也就过去了。

      本来不想多说的。想想还是写在这里把。在美国,社会有各种错误和不公,但个人有机会和能力来改变。你可以做正确的事。可以抗议。你能做的超过你的想象。听起来像好莱坞的陈词滥调,总归你能做些什么。

      在中国,你能改变的小于你的想象。毛主席都不行,何况是你?形势呵形势。

      本文以传言为主,模型为辅,没有参考文献和结论。老邓说了,“不争论。”

      (完)

      通宝推:cococal,
      • 家园 说点题外话

        没有美国在背后撑腰,以色列支撑不到一个星期就得灭国

        袭击乌干达,是靠的什么?民航运输机

        这是不是违反国际法?

        为什么没有人谴责?

        如果阿明够脾气,完全可以宣布击落一切以色列的民航客机

        1972年3月以前,以色列一直援助着乌干达,训练乌干达的军队,并且还协助修建了乌干达的恩德培机场。总之,以色列对乌干达军队的编制、装备以及恩德培机场的跑道等状况相当熟悉。

        曾经参与建设恩德培机场大楼的工程师,根据老的设计蓝图,参考美国宇宙卫星拍摄的卫星照片以及被释放人质的证言等,制作了同旧候机大楼一模一样的实物模型,供袭击队员最后训练用。

        还有肯尼亚的大力支持

        可是美国企图袭击德黑兰救人是什么样的情况?

        换成以色列人,死得恐怕真的是惨不忍睹

        • 家园 这个么,我们是讨论战术问题

          以色列参谋长的话,是来自一本美国人自己写的书。其中一章是讨论为什么美国特种作战表现不如以色列的。原文的提法是这样的:袭击乌干达的距离比袭击德黑兰远一倍。袭击德黑兰的部队无懈可击,却因为没提防沙暴而出师未捷身先死。在那个季节,伊朗沙暴是常见的。中央情报局知道的很清楚。所以是情报协调出了问题。另一个失败案例是袭击越南山西战俘营解救美国战俘。同样,部队表现很出色。可是美国战俘因为雨季早已转移了,没有达到目的。原文主要是对美国的官僚主义和低效率表示不满。

          另外,伊朗国王可是全面亲美的,伊朗部队和装备都是美国搞的。美军的出发基地也很近。美国人对伊朗的情况了如指掌。在这种情况下失败,是丢人了点儿。试想一下,八十年代某天,解放军报登出这样一条消息:“军委点名某特种部队袭击越南谅山某基地。我部于出发时遇山洪爆发,8名同志牺牲。其余同志已顺利返回营地。”这人还能抬的起头么?

          美国人脸皮厚,对成功失败的总结分析非常系统,有没有偏见不说,人家毫不掩饰,不服不行。所以他们后来能在格林纳达,利比亚,伊拉克打得一帆风顺。这是这个战争机器的可怕之处,“只要胜利不要面子。”

          还是那句话。

          余德利:“ 你想啊,象我们这样善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人,怎么能不进步呢?”

          李东宝:“ 是啊!进步的,怎么能不快呢!”

          • 家园 美国是最善于学习的

            所以,当时很不理解为什么胡锦涛送给人家大统领一本孙子兵法,想把美国教得更厉害?

            送本佛经,不是更好吗?要不,送本藏密的双修?

            对了,要是以色列也遇到沙尘暴了呢?本来天气预报就不怎么靠谱

            以前,由于是冷战,西方各国都包庇以色列

            现在不同了,暗杀了一个人,按理是小事儿,结果什么细节都给捅出来了,在国际上倍受欧洲国家敲打

            难道是摩萨德退步了?

            • 家园 关键就是学习

              孙子兵法美国人早有了.

              估计胡总的意思是笑话奥巴马, “你只配当孙子.”

              早20年以色列人就说摩萨德退步了。原因是,早期那帮犹太人都是历经艰险才投奔以色列的,所以经验丰富,剽悍狠辣,以铤而走险为天性。后来,不照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