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时事】朱学勤被指涉嫌抄袭事件新看点 -- frnkl

共:💬99 🌺171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新看点之八】易中天也被扒粪

      豆瓣网友找出来的:易中天先生,如此"著书"当否?或这个外链出处 中华读书报2007年1月31日

      ,作者尹宣。

      背景:尹宣是2003年1月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宪法之父’詹姆斯·麦迪逊所著《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一书的译注者。易中天著《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取材于此书。

      朋友把一本书放上我的案头:易中天著《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易中天先生在“后记”里说:“令人高兴的是,2003年1月,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尹宣先生翻译的美国‘宪法之父’詹姆斯·麦迪逊所著《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一书。麦迪逊的这部《辩论》记录了1787年5月25日至9月17日制宪会议的全过程,自始至终,一天不缺;尹宣先生的译笔又好,且注释极为详尽,因此读来不仅欢快流畅,而且惊心动魄,受益良多。”

        《辩论》的英文封面上,麦迪逊的姓名后面,没有“著”字;这本书的内容,是美国制宪会议代表的“群言荟萃”,麦迪逊是记录。《辩论》汉语译文初版,只署“尹宣译”,再版时,要改成“尹宣译注”:我为此书写了600多条注释,构成上、下两本书的格局;注释是此书的重要内容,占有相当篇幅,说明以示负责。

        《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后记”接着说:“我实在忍不住要把这个故事重讲一遍,以便有更多的人来分享这种感受。” (注:此为易中天说的话)

        过去,有许多人曾经把经典著作通俗化,后来,人们发现,其中不少对原著作了阉割和曲解。为此,许多先贤一再提倡:要读原著。

        《辩论》一书,线索众多,彼此纵横交错,制宪代表们在四轮辩论中,又爆发出许多灵感火花,大小故事,逸闻轶事,不一而足。要想理顺,然后综合叙述,需要功力。

        不少朋友劝我做个缩写本,把译文和注释中的重要内容,浓缩拉顺,讲个好故事。

        我做事慢,喜欢琢磨。好在,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第十条下,列举了著作权受到保护的十七个方面。

        没想到易中天先生是个快手,招呼也不打,捷足先登,就著起《美国宪法的诞生》来。其实,韩愈先生早就说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高潮在下面一段,关键词:版权。

        易中天先生的手法,是夹叙夹议。

        叙述部分,即基本内容,包括情节推进、人物评介,大体从一本书中提取:《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包括译文和注释。我越读越觉得书中的词句过于熟悉:我反复推敲而成的译文,字斟句酌写出的注释,星星点点化为易中天先生的“著作”。

        易中天先生把他的书称为“著作”,这就向读书界和书评界提出一个富于挑战性的问题:何谓著作?何谓改写?改写等于著作?或者,二者之间有明确界线?如果有明确界线,如何划分?或许,研究版权法的法律专业人员,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更多背景介绍,见外链出处

      早在1996年,沈昌文就把他(注:指尹宣先生)介绍给我们,说他是好得不得了的美国问题专家;后来,我们接受了他的译作《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麦迪逊著)。这是一部公认的经典著作,稿子刚一到手就好评如潮,李慎之、资中筠、……一串的专家都送来赞扬之声,甚至主动要求为之写评论、推介文章。我们把它列入辽宁教育出版社“万象书坊”中,与《甘肃土人的婚姻》(费孝通、王同惠译)、《埃斯库罗斯悲剧集》(陈中梅译)《从苏联归来》(郑超麟译)等著作比肩。因为我们知道它在美国制宪史中的分量,也想到百废待兴的中国需要了解、借鉴这些东西;我们更知道这不是一部简单的译作,尹宣为之投注了巨大的精力和智慧。他为了翻译这部著作,先是花费了4个月的时间翻译《美国宪法》和截至1992年的27条修正案。他说:“有些句子的结构,有如九曲连环,有的关键词,不仅有前置的限定词、后置的限定短语、又是还拖上不止一个后续的限定分句或条件分句。”后来尹宣读到李昌道的《美国宪法纵横谈》,知道复旦大学法律系已经收集到国内先后出现的12种美国宪法的译文,并据此译出他们的第13种译文。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学术精神。还有,尹宣为了让读者清楚地看到当时制宪代表对于《独立宣言》的种种争论,他也重新翻译了《独立宣言》,“把引起争议的原文注出,作为本书的附录一。”总之,译者类似的精心工作在书中随处可见,许多章节的注释文字远远多于正文,有些页面的形式,几乎让人想到《十三经注疏》。难怪尹宣说:“《辩论》汉语译文初版,只署‘尹宣译’,再版时,要改成‘尹宣译注’:我为此书写了600多条注释,构成上、下两本书的格局;注释是此书的重要内容,占有相当篇幅,说明以示负责。”

        2003年,一部经典的学术译著产生了。尹宣骄傲地说:“麦迪逊的作品是经典,是精品,我译时,认定它难以畅销,但必定长销,只要能在智者之间渐行渐远,哪怕藏之名山,也会存之久远。”他的判断很对,就在我写此文时,恰好一位年轻的法学博士来聊天,他看到我的办公桌上摆着《辩论》,感慨地说:“前些天同学聚会,还有人惊叹,辽教社竟然会出版这样的法学名著。”

      (易中天在该书)后记,他接着写道:“所以我实在忍不住要把这个故事重讲一遍,以便有更多的人来分享这种感受。重讲的原因,是因为尹宣先生翻译的这部《辩论》,不但是研究美国宪法和历史的重要文献,而且是一部标准的学术著作,阅读起来并非没有一定难度;……我一贯认为,学术是一种好东西,好东西就应该有更多的人分享;而要让更多的人分享,就只能换一种表述方式。这就是我写作本书的初衷。我想把这段过程,写得像侦探小说或者电视连续剧一样好看。当然,为了忠实于历史,我不能不大量引述《辩论》中的材料,……即制宪代表所有的发言,均引自尹译本《辩论》一书。……我希望这并不至于侵犯尹宣先生的著作权。

        不知情的读者一定会问:这是易先生的什么作品呢?我一句话也说不清楚,因为此书从2004年出版至今印了三次,大约用了三个“名字”:《艰难的一跃 ——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2004年第一版),《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2005年第一版,换了书号),《我们的反思》(2006年第二版,换了封面与开本;在封面上,“美国宪法的诞生和”变成了小字,其实与2005年版同名)。

      各位请看易中天赤裸裸的宣言“当然,为了忠实于历史,我不能不大量引述《辩论》中的材料,……即制宪代表所有的发言,均引自尹译本《辩论》一书。……我希望这并不至于侵犯尹宣先生的著作权”。摆明了欺负尹宣先生。也就是至诚君子尹宣先生,别人,早把易中天告上法庭了。尹宣先生对这种无赖行径,只好发了几句牢骚了事。可叹!。

    • 家园 【新看点之七】葛剑雄的公正性

      南方都市报4月11日报道

      他(注:葛剑雄)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对于汪晖20年前的论文存在的问题,在认定上,应是抄袭,在追究上可以从宽。如果换做自己,葛剑雄认为他会做出回应,但如果汪晖不做回应,那也没关系,可以认为他本人是已经默认了事实,对此没有异议。
      外链出处

      东方早报7月15日报道

        早报:外界有很多猜测,认为朱学勤涉嫌抄袭问题与汪晖有可比性,你是否这样认为?

        葛剑雄:没有调查结论出来前,这个不好说。对于“汪晖事件”,我也只是看了王彬彬的文章。目前为止朱学勤态度是很好的,主动提出调查。我希望媒体不要因为有人举报就来做判断,有人告不等于有问题,我们应该根据无罪推断原则来看。在结论没有出来前,他们都是普通人。至于当事人愿意采取什么态度,这是他本人的事情,朱学勤是这样,汪晖也是这样。除非你有非常充分的证据,否则不应该下结论。

      外链出处

      注:如果葛剑雄对于“汪晖事件”只是看了王彬彬的文章,那么他4月份对汪晖的评判是很不公道的;现在的表态,当然就公平多了,可惜不知道如果没有朱学勤的事,他的态度是否会发生改变。

    • 家园 【新看点之六】朱学勤打了谁的脸?

      汪晖的?当然。还有吗?有。

      (1)南方周末

      【朱学勤:学术规范问题应由权威学术机构甄别,而不能由网络、大众媒体做判断。】

      【朱学勤:在学术问题上,大众传媒应该更多关注当事人和批评者双方的行为反应方式、仲裁机构运行方式等,而不是对学术问题本身充任审判官。】

      注:南方周末在学术界没有机会处理王彬彬对汪晖的学术剽窃指控前就迫不及待地跳出来,是非常不恰当的。

      (2)看了王彬彬一文和媒体报道就跟着起哄的人

      【朱学勤:当然自信。我做了自检,发现Isaiah的指控并无根据。对很多只看过该文及媒体报道跟着起哄的人,我的建议是:读书吧。】

      注:这里朱学勤说的是自己的事,但对汪晖的是何尝不是如此。

      (3)部分打了就清华教授汪晖涉嫌剽窃公开信签名者的脸

      【记者:有人担心,在现有社会环境下,不论是母校还是工作单位,对自己的学生、有学术知名度的教师提起学术调查,能否做到公正?

      朱学勤:学术机构调查确实会存在某些弊端。但相比之下,它还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必须尊重。】

      对比:【我们也同意易中天的主张,在组成调查委员会时,应邀请贵院、贵校之外的学者,乃至海外学者参加】

      【朱学勤:据我所知,美国高校、科研机构的学术规范监督和惩戒系统具有高度自治,通常也需要有举报,再由学术委员会匿名调查操作。】

      对比【公开信:公示委员会名单和调查结果。我们同时要求,调查结论以及各委员投票意向最终能公布,以示公开、公正,接受公众监督。】

      注:公开信要求调查汪晖涉嫌剽窃委员会什么都公开,包括委员会组成还有每个委员的投票意向。

      本文所引朱学勤的话来自人民日报报道《朱学勤:大众传媒不应对学术问题本身充任审判官》

      题外话:老朱要是汪晖事件爆发之初而不是现在说这些话,我会非常佩服他。

    • 家园 【新看点之五】复旦朱学勤涉嫌抄袭调查委员会:关键词-保密

      人民网上海7月14日电 (记者姜泓冰)

      朱学勤教授表示,个人的学术清白应该由权威学术机构加以甄别,而不应由网民、媒体做判断。

      记者从复旦大学校方了解到,该校相关机构已经受理朱学勤的申请,决定启动学术调查程序,并已责成相关委员着手调查。朱学勤也成为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成立5年来受理的第一个由被指控抄袭者提出要求的学术调查、仲裁案例。

      为保证独立判断,按照规定,学术规范委员会由哪些专家组成、调查过程都须保密。复旦大学方面表示,不希望此事受到媒体追逐采访的干扰。

      注:作为对比,呼吁调查汪晖公开信要求针对汪晖的调查委员会

      (1)在组成调查委员会时,应邀请贵院、贵校之外的学者,乃至海外学者参加;

      (2)公示委员会名单和调查结果;

      (3)调查结论以及各委员投票意向最终能公布,以示公开、公正,接受公众监督。

      朱学勤教授则表示,维护学术研究的整体环境、学术尊严及学校名誉,是学术仲裁机构的应有职责。在复旦大学和上海大学进行学术调查期间,他不希望所谓抄袭事件变成媒体炒作的“口水战”,他决定只向相关机构递交自己的申诉,并平静等待学术调查结果。
      注:红字部分是否意味着朱学勤将不像以前许诺地一样公开对指控做逐条驳斥?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朱学勤已经被逼到这条路上了

          右派前面围攻汪晖的时候,说得那么狠,他必须要第一时间回应,第一时间自行要求调查,而且还必须说各种漂亮话、狠话。不过老朱毕竟没请公关公司,面对外面错综复杂的形势,说话远没达到滴水不漏的境界,现在只好不发话了。

          现在左派和酱油党趁热打铁,接二连三地查出朱学勤书里面的抄袭,不一定是好事。如果坐得太实,右派这边的师长完蛋,左派的司令也危险。从复旦方面的表态来看,他们显然是要保朱的,但如果被网民揭得千疮百孔,这个浆糊就不好搅了。

      • 家园 呵呵,明明是公开的

        兄台哪里来的小道消息呢?

          早报:能介绍下此次参与调查的学术规范委员会的成员构成吗?

          葛剑雄: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包括我在内一共有7人,主任是俞吾金教授,名单都是公开的,文理各个学科都有学者参与。内部也在分工。

        关于这个采访自己去搜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