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砖家的业余教育经验(原载于sonicbbs) -- 砖家

共:💬904 🌺6644 🌵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来说说我们当时的情况

              班级:

              我们当时是一种农村的初中,但是在入学的时候分了,快慢班。两门功课总分在180分以上(总分200)选了一共56个人。

              站在现在看这种分班,其实加剧了师资的差异之外,还毁掉了两拨人。

              一波是本来在小学,一直比较领先,有自信的人,但是抗挫折能力比较差的人,一进快班后,成绩老排在后面,导致自信心丧失。产生认命的想法。

              另外一拨是被分在了慢班,但是有潜力的人。老师,家长,包括他们自己都会给自己贴上标签,我是慢班的。这样到后来的时候这种人会自暴自弃。

              后来制度有所改进,就是能上能下。其实不改变问题的本质。

              师资:

              那个快班基本上部署了学校各方面最强的老师。其中有位老师,对我们的影响十分巨大。他教会了我们该如何学习,教会了我们对待学习,对待新知识的态度。

              他其实主要就是三招:

              1.预习

              2.上课不让记笔记

              3.课后认真做习题,他认真改作业,不看答案,看过程。然后就是错题集

              有了错误以后,你必须的订正,订正直到合格为止。

              还有一个就是,建立我们不要完全相信书本,权威的观念。

              其实这几招,看起来很普通,但是完全认真执行好的很难。

              比如说预习,其实在培养自学能力。如果有学生能够通过预习,能看懂,或者有问题,那么老师帮他解答,要远比灌输给他该怎么做要容易的多。

              上课记笔记有个副作用,就是分心,不能专心听讲。很多女生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把笔记记好,总想着下课后会好好看。但是上课该理解或者动脑子的时候没有集中精力。其实“课后看”这种思路,就好比现在常见了,我下载了电子书后,我会好好看的自我安慰思维差不多。所以他很不鼓励记笔记。

              做习题,其实是巩固,检测学习结果的工具。我们当时也有习题册,但是不像其他学校,有好几本。我们每个学期就一本“教育局官方”的习题集。他的道理做的题目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做精了没有,是不是自己完完整整从头到尾一丝不苟的做完了。每个题目都详详细细的做过一边。基本上不存在任何盲区。考试的不怕不怕了。如果你做多本习题,其实很多习题都是差不多的。做了很多重复的劳动,得不偿失。另外不停的订正是个自我矫正的好过程。只有不停不停的思考,改进改进,才能提高。

              另外一个当时课本和习题集都有答案。有的课来说,你搞到答案,万事ok啦。但是他就说ok。答案我不给你撕掉。 首先,答案有的是错的。你抄答案,我就知道了。其次,你过程错的,答案对的。那也是错的。我不会看你答案的。

              好了,我们就算有答案,也不敢信。我们都得自己算一遍,才知道对还是不对。

              后来,我们那个的数学,期末考试平均分是99(总分100),比市重点的还高。反正后面三年我们的数学基本上来说都是优势科目。

              后来离开学校后,才发现这些方法深深的影响了我们。高中的数理化基本上一大半是自学的,只有不懂得地方才找老师问,或者好好听。当时对化学感兴趣,高一时,就把高中三年的化学都学了,高二把大学的无机和有机化学都学了。而且同学聚会的时候发现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

              另外还养成一个习惯,你说啥,只有我验证过,我才信。不是老师说啥,书上说啥就是啥。

              过了这么多年,我发现这么多老师教的东西中,只有这位数学老师教的态度和问题的处理方式最管用。

              通宝推:迷途笨狼,jboyin,strain2,打铁的,独草,我爱我家fh,
              • 家园 你们这个好老师看到了初中教育的实质

                初中教育很关键的一个任务就是把小学里记忆式的学习转换为构建式的学习,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汲取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通过简单重复把知识机械记住。这就好比从地面学习转向初教六初级教练机。初教机界面友好,可以容忍较多误操作,这和初中学习是很类似的。

                但是这样的老师很少,大多数初中老师依旧沿用小学里的那一套,还是通过简单重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通过多做题目让学生记住各种题型,似乎花时间多就是认真,他也负责,就算学生最后学不好,他也不会被指责,因为他已经很负责了。

              • 家园 说的太好了,我这会不在纠结孩子上的普通班啦

                学习方法确实是太重要了,其实人与人的差距就在思维方式上,思维能力的提高才是万法之源.我自己初中成绩不错,但靠的死记硬背,到了高中分在重点班,第一次考试就糊了,从此后数理化就一落千丈,自己给自己贴了标签,彻底放弃,连高考都没参加!

            • 家园 谢谢捧场

              你居然拿毛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和我打比方,那折杀我了,我怎么敢跟毛主席的这篇雄文相提并论呢呵呵

              其实对事物的判断力从哪里来?我觉得第一位的是要搞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的基本目的和基本方向是什么;然后再看,摆在眼前的这样东西,先不管别人说是好还是坏,它有什么特点,我想得到的它能不能满足我。要暂时撇开周围人的说辞,仅从常识、证据和逻辑上判断是真是假,是好是坏,适合我还是不适合我,这样,就能把问题理清楚了。而这方面做的不好的人,他们恰恰错在不是先搞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从常识、证据和逻辑上来判断眼前的这件事是否适合自己,而是用传闻、流言、周围人的评价、如果“成功”后自己有多么得瑟,如果“失败”自己有多么丢人等和事物本身无关的因素来左右自己的思维,被功利心、虚荣心蒙住了眼睛,这样就别指望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了。

              以进高中的时候是不是要进重点班这件事情来讲,人们容易犯的错误,是不从重点班的本质、相关的证据和逻辑入手,而是一味地从社会上对重点班的吹捧入手,一开始就没有想过去搞清楚这个重点班到底有多好,相反,是外人说怎么好,那就一定有怎么好。接下来考虑的,是自己如果进了重点班,说出去多么有面子,以后能遇到多少“好老师”,高中里能比平行班同学多做到多少“有用的好题”,“学习环境”有多好,今后进重点大学,找高收入工作,买好房子,找老婆……完全是利欲熏心,那还想得清楚?还有起码的分辨能力?

              所以我觉得,关键是要学会用常识、证据和逻辑思考问题,而不是用功利心来想问题。

              关键词(Tags): #功利心#常识#证据#逻辑#思维
          • 家园 呵呵,你的这种想法很有代表性

            因为对教育的基本规律基本原则不清楚,对不同阶段的小孩需要做什么事情不清楚,又情绪化地希望自己的孩子什么都要好,要给孩子争取一切看似有利的条件,于是陷入到了和所有人攀比的地步。跟有钱人比谁在教育上钱花的多,跟从小学特长的学生比谁特长多,跟有关系的家庭比谁路子野能进“好班”……比来比去觉得自己最失败,最累。其实大可不必。

    • 家园 我的第一个管理推荐给你了啊。有实际借鉴意义的贴子。
    • 家园 写得太让人“害怕”了

      要我是家长,估计会讲一样的话,一样被驳地汗颜

    • 家园 六、谈谈“高一风暴”

      前面我已经说过,初中学生升入高中,特别是升入重点高中后,往往成绩会出现巨大的波动,多门功课开红灯。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高一风暴”。那么,高一风暴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解释这个问题就得讲一下小学到中学不同阶段学习的特点。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的知识非常简单,所做的题目也是那些例题的简单翻版和少数的变种,变化也非常小。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不讲究什么学习方法策略,只要上课专心听,回去多做题,认真仔细,就能得高分。而小学课堂上也会反复地炒冷饭,一些很简单很基础的东西也要反反复复无数次操练,练到学生不耐烦为止。所以小学里基本上不存在跟不上、听不懂的问题。在这段时间,一些女孩子的数学成绩往往会特别高,频频满分。一些家长也会禁不住沾沾自喜:别人都说男孩子理科好,女孩子理科不如男孩子,我们女儿理科倒很好嘛。其实在这个阶段,根本谈不上理科好不好文科好不好,数学在这个阶段只是基本的算术,对逻辑思维和运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这种意识的要求非常低,只是一种简单的模仿。此时的数学成绩高,只表明小孩细心细致,不容易出错,谈不上是理科方面有优势。当然,细心细致对学习来讲肯定是个好习惯,对今后真正学习数理化知识也很有帮助,但如果只是满足于此,甚至就此认为孩子有理科天赋,那就错了。

      进入初中以后,各科目开始涉及到一些真正需要逻辑思维的东西了,试卷上的得分也不再单纯地决定于哪个学生仔细哪个学生粗心,而是开始考验学生是不是具备了比较完善灵活的思维品质。这个时期是一个珍贵的转换期,一方面学科上对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开始有要求,小学里带出来的只需要照搬照抄死读书的方法渐渐地开始不灵了;另一方面学科知识还是比较简单,上课节奏还是比较慢,学生可以大胆尝试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用担心会跟不上。可惜的是,相当多的学生没有抓住这个机会,他们满足于小学里带出来的习惯去学习。这样做在初中里会非常累,但因为初中的东西毕竟不难,还允许你用蛮干的方式去学,最后成绩还不会很差甚至还很优秀。在这里,一些老师的做法很值得批评:他们宁愿去表扬这些靠死读书事倍功半去取得高分的人,也不愿意去表扬那些在磕磕绊绊、看似偷懒的过程中渐渐领会学习方法策略的人。他们总认为前一种人可以作为鼓励学生刻苦学习的榜样,而后一种人会鼓励学生偷懒。这种僵化的只图眼前的思想违背了初中教育的目的,而这些听了老师的话继续蛮干下去的人,虽然大多最后会取得好的分数,可是他们却错过了培养学习方法策略的宝贵的三年机会。而进入高中以后,当小学里带出来的习惯彻底变得不管用的时候,他们的灾难就来了。

      很多家长和老师对高中学习和初中学习的区别有非常粗鄙的认识,简单地认为“高中难,初中简单,高中里老师十分只讲六分,另外四分要靠学生自己去学”,于是又简单地认为“高中学习最苦,要自觉地做更多的题目”。这种认识非但不会缓解高一风暴带来的冲击,反而会加剧与激化这种冲击。高中学习比起初中,一是上课的信息量更大,内容更加紧凑,需要学生专注地去听课,稍微开下小差,回过神来老师已经讲了好几步了,就听不懂了。二是高中的学习不能再依靠题海战依靠把所有的题型都做完来解决。初中里题目虽然有变化,但变化不多,哪怕上课知识点没学好,只要多花力气反复地把所有可能的变化题型都做过,考试问题也不大了。但高中里同样一个知识点能出的题目太多太多了,一个学生根本不可能都去做完,题海战就变得不灵了。三是考题对学生的思维深度、灵活度和完整度有更高的考验。初中里的理科题目,给出的条件都是最典型的,只留下了理想状态下的情况,其他情况通过条件限制都去除了;而高中里不会这样限制,这就需要学生有分布讨论问题,分情况考虑的思想。这是初中里很少涉及的。而把初中和高中的区别仅仅看成是题目难,老师讲得少,要做更多题目,反而使那些习惯于靠题目学习的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其中的一部分人再也没有翻过身来,彻底地沉沦了下去。

      关键词(Tags): #高一风暴#学习方法#转换
      • 家园 题海战或者说多做题,还是有必要的

        可以加强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 家园 太对了!!!我就是在高一风暴里沉沦下去的一个!!!!!

        1996年中考自然150满分,1999年高考物理+化学总共150……

      • 家园 说点个人的学习经历

        高中的时候我也碰见了这种风暴,数学可能对学生们来说是道坎,迈过去就一窍通百窍通,物理化学都能随之提升;迈不过去没准就一窍不通了。我一开始数学150分的卷子只考70多分,第一次71,第二次72,听课我也认真听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也认真做了,但是一到考试的时候就是不会。成绩上不去,一般的办法就是多做题,买参考书,但是效果不大。

        真正的转机是调位置把我调到第一名的那位女同学后边。我虽然当时逻辑抽象思维不行,但我很会观察模仿。我平常就仔细看她是怎么学习的。她首先听完课看课本,反复的看。做题也不多做,就做完老师给的题,也是反复的看。我也跟着学,反复看。看上几遍就看出门道来了,书上一页的内容,真深入进去思考其实信息量是很大的,我就琢磨每个字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变一变行不行,这样才逐渐掌握了比较好的学习方法。有了正确的路子,剩下的就是自己刻苦努力了。最后高考的时候是我历来考的最好的一次。

        • 家园 有了正确的路子,剩下的就是自己刻苦努力了。

          这句话才是关键。

          我在这里发帖讨论,说来说去就是在解决这个“有了正确的路子”。

          但总有一些人就是要偷换概念,好像一强调“有了正确的路子”就是在否定努力,否定他们“从农村苦出身”的荣誉感,就是站在了劳苦大众的对立面在为既得利益阶层摇旗呐喊。

          我认识不止一个“农村苦出身”的朋友,甚至还有河里的朋友,他们在离开农村走进大学走进城市生活后,都对自己过去经历过的比较落后的教育手段有了反思,有的说道“要不是读大学了认识了很多新同学,我还真不知道自己过去走了多少弯路,如果一直呆在农村,可能我到现在还会认为读书就应该是那样读”,很显然,他们的孩子在今后就不大容易再走这样的弯路了。但就是有一些朋友脑子还转不过弯来,把对落后教育模式的善意批评看作是对他个人奋斗历程的否定,感情用事情绪化地抵抗,动辄“我就是农村出身,我当时不拼命能行吗?”“要穿草鞋还是穿皮鞋?”,技术问题态度化,技术问题道德化,这点很遗憾。

          • 家园 对对对,其实方法和努力是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

            设想如果我根本不喜欢学习,根本不愿意为学习付出努力的话,那更不会观察探索好的学习方法了,就算别人手把手的教授该怎么学也是徒劳。

            另一方面如果一根筋,把成绩不好的原因简单的归结为做的题不够多,一味的追求“量”的积累,透支精力狂做题,不加总结,也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是效果可能达不到最优化,事倍功半。

            热爱学习,愿意为学习付出艰辛的努力,这是前提,是基础。

            有好的学习方法,适合自己的方法,能针对自己的弱势加以改进,找准自己问题出在哪,这是搞好学习的指南针。

            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事半功倍。

            高中三年是非常关键的三年,以后可能就没有这种效率极高的学习环境了,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好好把握这段时间,不要留下遗憾。等时过境迁之后,回想起来,高中那会儿要是有高人指导指导我,我自己再多努力努力,没准人生就改变了呢。

      • 家园 我的“高一风暴”

        楼主分析的很好。我刚上高一时,大概有一个星期?或者稍多一点时间,上课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自己也很痛苦,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其后,慢慢适应,才改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