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帝魔探险记 -- 晨枫

共:💬1457 🌺6638 🌵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8
下页 末页
          • 家园 没记错...一客就是一两面皮子做的

            做的薄,只数就多,相应的肉就多....

            做不薄,只数就少....

            譬如生煎的一客(也是一两面做的皮子)就只能是四只了

      • 家园 今天运道好,通篇读完了,还有机会送了首花!

        看完以后的第一想法是明天上午在家白相生煎馒头。

        • 家园 鼓掌叫好!

          届时通宝伺候!

          葛教授以前那篇生煎包文字的图片老早已变为叉烧包了,而且也没有做法方子。

          这次正好可以补齐。

        • 家园 葛教授,您开了食色通杀写法的先河啊!

          于是接着等下一锅……终于等到的时候,小心翼翼地捧着纸袋里的生煎馒头,白嫩丰腴的生煎馒头上,星星点点地洒着碧绿的葱花和焦黄的芝麻,炸成金色的底子看着就是充满了脆香。咳,不是斯堪迪纳维亚女郎那种淡不拉叽的麦秸色,是西班牙女郎那种浸满太阳热量的赤金色。上品的生煎馒头不光外表品相好,馅子也不是干巴巴的,是有汁水的,这个就不大好用女郎比喻了,避免引起不良联想,呵呵。这是最好吃的生煎馒头了。怎么能不好吃呢?眼巴巴地等了那么久,踮着脚看,皱着鼻子闻,肚子早就饿了。

        • 家园 哈,那就等你的生煎馒头啦!

          真是无限羡慕老葛小葛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魔都篇之三:啊,上海(下)

      在上海的时间不短,但天天在亲朋好友和闲杂琐事之间穿梭,外滩、南京路、淮海路、城隍庙、徐家汇都只能过门而不入,衡山路、新天地这些就更没有时间了。不过还是忙里偷闲到鲁班路照相器材市场和七浦路服装市场去转了一转。加拿大没有特别大的照相器材店,更没有大卖场一样的照相器材市场。去过最大的美国照相器材店是纽约的B&H,这是一家犹太人开的店,铺面大概一个大超市那么大,工作人员都是白衬衣、戴小圆帽、大胡子的犹太人,商品不是直接从柜台后拿出来,而是开单,然后架空小索道上吊篮直接从仓库里运到门口付账的地方,顾客像超市里一样在付账处排队付账。但就是纽约,也没有一个大卖场里集中了几十家照相器材店的地方。鲁班路新光照相器材商场正是这样一个地方,一个和南京路第一百货商店一般大的大楼里集中了无数家照相器材商店。顺便说一句,曲阳商务中心也是一样,不是一个单一的大商店,而是集中了几十、上百家大小店家的大卖场,相当于一个专业的shopping mall。进了鲁班路市场,器材党的人要口水狂流了,想象得到的所有和照相有关的东西都有,想象不到的也有。记得有四层,一层、二层主要是照相机和常用附件,三层是三脚架、照相包之类的通用附件,四层忘记是什么了。还有一个很专业的照相书店,选择非常丰富,也很精到,没有垃圾。大部分是进口的相册和照相专业书籍,价格也不错,心不黑。在国外没有看到过这样专业的照相书店,很大的照相器材店里有时有一块卖书,但品种远远不及这里,很大的书店里也会有一个架子的照相书,但品种有这里1/10就很不错了。照相机店没有多少惊喜,都是常规的牌子,全世界都一样,抵制日货的人要失望了。但是三脚架、照相包之类就百花齐放了,很惊讶中国有那么多牌子的碳纤维三脚架。我是不大用三脚架的人,十几年前买过一个Manfrotto铝质三脚架,除了最初三个月,以后平均一年用一次也不到,但看到那些碳纤维三脚架,脚也走不动了,天人大战300回合,最后买了一个Benro,带球台,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用呢。还有一个国产牌子的,也是碳纤维,一个腿可以拧下来作为monopod(单脚架?),设计很好,但刚度略差,最后没有买。一圈转下来,最后买了一个Sandisk的32GB的CF卡,一个580EX II闪光灯,两个BG-E6电池手柄(一个是给亲戚买的),一个Panasonic的DC电池(LP的小Panasonic样样都好,就是电池寿命不足)。

      七浦路是去给女儿买包。她看到包和鞋就走不动了,我来上海之前,特地给我发来一张图片,指定要买一个Mark Jacobs的包。七浦路的品种非常之多,但要指定牌子、指定型号还是不容易,最后买了一个Chanel和一个Gucci(给LP,不能厚此薄彼啊),当然都是A货,真货可买不起。“正事”办完了,也顺便瞎看看。记得上海第一个这样的市场是在华亭路。那里曾经是法租界的地方,后来成为旧货市场,程乃珊的《上海的风花雪月》里提到过这里。80年代时,这里成为牛仔裤和其他时髦衣服的市场。华亭路市场后来转移到柳林路,再后来转移到襄阳路,现在落户到七浦路,摊贩也从露天的街边摊位搬到室内。不过七浦路不是简单的华亭路搬家。这里已经成为服装、鞋帽、箱包和小挂件的超级集散地,不仅零售,也经营批发。两三个街区里,林立着好几个巨大的商业大楼,每一个都至少和南京路一百一般大,都是塞满了大小店家,兜售着各种想象得到和想象不到的东西。这里琳琅满目,人声鼎沸,只有血拼狂或者有熟人带着,否则来这里而不晕菜是需要坚强神经的。更重要的是,服装、鞋帽、箱包、小挂件的款式巨多,质量适合所有层次的需要,价格还是一如既往地平民化。更重要的是,模仿外国名牌的自然不少,但本土设计的更多。当年的华亭路、柳林路热闹是热闹,但80%的店家内容大同小异,有干劲的MM会一家一家去比较价格、讨价还价。其实不要说华亭路、柳林路,就是淮海路、南京路也是一样,千店一面。在七浦路直接比较就比较困难了,至少较少完全一样的商品。

      还抽空去福州路的书店看了一看。福州路过去称为四马路,还有人记得大马路一直到五马路是哪几条吗?不准放狗!地铁出来,从莱佛士广场穿到福州路,不知道这个莱佛士广场和新加坡有没有关系?和王府井百货大楼一样,一眼看到的都是外国品牌,感觉到了美国加拿大。接轨是接轨了,对中国人或许还有一点新奇,但对外国人却是一个不以为然,没有多少旅游者会到上海来买雅诗兰黛的,真希望多一点中国的高档品牌,不要主动放弃中国的零售阵地。有意思的是,像Estee Lauder这样的牌子,本来也就是一个名字,没有特别的意韵或者感情色彩,但雅诗兰黛这么一翻,顿时加了一吨诗意,高雅了好多,还有几分神秘。Patek Phillips也是,百达翡丽,谁翻的?公司应该给他/她发一个一吨重的奖牌。商场里太多的促销年轻人,穿得山青水绿,眼里只有焦虑和空虚,他们10年后怎么办?

      福州路多了些新房子,但没有太大的变化,遮天的法国梧桐挡住了很多暑气。看到音乐书店,记得原来在人民广场边上的,和培罗蒙做伴。当年在这里看卡带和CD,只有window shopping的份,根本买不起。现在……咱有钱啦,买了一盒《杜拉拉升职记》电视剧,再买了几张黑鸭子、西藏、蒙古民歌什么的。看来音乐书店的生意不好,店面瘪兮兮的,人也瘪兮兮的,选择很一般,只有正版CD保证质量的吸引力了。艺术书店要有意思的多,货多,料足,不过门口也堆了好多闲书、畅销书,没办法,要先揭开锅才谈得上艺术。

      上海书城还是那么大,人还是那么多。王府井书城应该也是那么大,不过没有上去。上海书城上去了,一楼是旅游和生活,包括上海本地介绍和世博,二楼是中外文学,三楼是经贸,四楼是文教(包括各种升学辅导和英语教学书),五楼是视听,六楼是科技,七楼是艺术。看来楼层地安排反映了人们的趣味和书籍销路。

      有意思的是,美加再大的书店,最多的是各种小说,包括外国琼瑶和魔幻,其次是各种非小说(non fiction),科技、艺术、旅游、儿童都由,但绝少有大片书架放置闲散文字的。所谓闲散文字,指的是散文、杂文、随笔、游记这些不大好归类的东西,像程乃珊的《上海的风花雪月》、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无数名家、非名家的各种集子。中国人好写闲散文字,写的是闲情逸致,或者风物典故,都是些精巧文字。这是西方很少见的。在罗伯特勃朗宁和罗素的时代或许还有一些人写这样的东西,现在如果有,在主流书店或者网站上也是见不到的。但中国书店、网站充斥了这样的文字,这或许是中西文化的一个重大差异,反映了中国士文化的底蕴。即使在人欲横流的今天,中国人依然对文人有一种根植于血液中的敬畏,所以有儒将、儒商的事情,人们也以文采为骄傲,所以有那么多领导题字的事情。

      军事柜台有很多书,从名将回忆录和“大德意志师”战史,到各种探秘、集粹,鱼龙混杂,还有很多战争题材的小说和传奇,看来还是集锦式的书销路好,很多是直接从外国集锦翻译的。看到《米格风云》和《仙鹤凶猛》,脆弱的心小小地激动了一把。说起来,在北京航空书店买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西工大的《战斗机气动布局设计》,是从人称“方宝书”的北航方宝瑞的《飞机气动布局设计》缩写的,最后加了一段中外现代战斗机简述,说到中国的“歼X”,看着先是觉得,“啊呀,怎么和我想得一样”,再看看,咦,这不是从我的《蓝色畅想曲》里抄的吗?我倒没有追究版权的意思,不过要抄也抄新一点的文字啊,那可是15年前写的呢。

      书城里每层还有玩具店、文具店之类的“第三产业”,到英雄金笔专卖店去转了转。读书的时候用钢笔,从来只用得起铱金笔,好不容易把老妈的老浪琴金笔拐来了,结果还给弄丢了。一直想有一支真正的金笔,原来在淮海路瑞金路口有一家文具店,路过必进去在金笔柜台前淌徉许久,做做白日梦。国外已经不大有卖金笔的地方了,非常偶尔看到也是Mont Blanc之类高不可攀地方。书城里看到英雄金笔专卖店,自然不能错过。各色英雄金笔很漂亮,差点买了一支镂花英雄金笔,结果只有一支我喜欢的样式,有点毛病,放弃了。可惜,就是这样的小批量的高级产品,还是老牌子,质量控制也不能保证,中国产品的精品化还有一段距离啊。

      上海书城那样的巨无霸书店实际上是商业行为,而不是文化行为。大卖场里对书目的选择唯利是图,很少考虑文化价值。营业员对于书既无热爱也无知识,最大的帮助就是能帮你查哪一本书在哪一个书架上,问他们问题是白浪费时间。相比之下,陕西路地铁站里的季风书店的选择就要品位高很多,可惜这样的地方太少。话说回来,有品位的书店少,说到底还是有品位的读书人少,或者说有品位又肯掏银子或者掏得起银子的读书人太少。在这个商业社会里,品位本身是一个很……说不清楚的东西。我们还需要品位吗?应该说是“是”,但商业社会里,什么都有一个标价,品位的标价是什么呢?

      到处都有人在手机上大声地谈生意,或者说着重要和不重要的事。地铁上还真听到一个女孩在电话里郁闷,刚下班离开办公室,老板要她回去赶一件什么事。看来这不是电视剧里编出来的事情。不过像杜拉拉里办公室对话中英文夹杂的说法,大街上似乎不大有。但人们说话都用最大的声音,即使在毫无必要大声说话的地方也是如此,似乎唯恐别人意识不到他们的存在,或者热爱听到自己声音的回响。说起来,手机我只会用最基本的功能,英文发短信还勉强,中文发短信就抓瞎了。在上海收到中文短信的时候,只能对着手机自言自语一声,“知道了”。

      不知道是不是个人的偏见,和北京相比,上海似乎多了一点效率和秩序,少了一点张扬和躁动,交通秩序要好一点,人们的焦虑度也低一点。

      街道干净了,绿化好了,但是传统弄堂和街面房子大片消失了。北京有胡同,上海有弄堂,这些充满人情味的传统街区一方面是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是现代生活水平的负担。北京和上海面临同样的城市改造负担,同样在摸索中……前进?兜圈子?走回头路?似乎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拒绝传统的虚无主义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拒绝变革的关门主义是害怕不可避免的现实的表现,如何在这两个极端里寻找平衡,这是需要大智慧的事情,也是人类永恒的摸索,咱们还是现实一点,研究研究上海的吃。嗯,学一回萨苏,呼唤铁牛。

      通宝推:本嘉明,常识主义者,
      • 家园 没想到曾经和晨大是如此接近

        鲁班路照相器材市场距离俺家距离不到三百米啊。

      • 家园 相机店

        得,先看跟帖再看原帖的,才发现说的是纽约同一家相机店。

        加拿大各屯没有什么大规模的相机店,不过卡屯的Vistek Camera和The Camera Store还不错,能淘到些有用的玩意儿。The Camera Store在downtown还有自己的小停车场,很方便。

        北京您老没去五棵松遗憾了,那儿有个摄影器材城,非常值得逛。

        • 家园 我喜欢Camera Store

          Vistek是多伦多的,把Calgary原来的一个点收买为分店,价钱和选择都不及Camera Store,好处就是地方大一点。

          • 家园 Camera Store

            The Camera Store名字起得太土了,第一次听说特莫名其妙。不过确实能淘到合适的器材。

            Vistek确实是多伦多的,原来去那儿洗照片,后来他们把洗照片的业务外包了,我就不去了。

      • 家园 以前的国营百货商店开单貌似就是在空中挂绳子飞过去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