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是什么? -- 水风

共:💬31 🌺14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历史研究我觉得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一个是试图解释为什么会发生。对于第一个问题,在理想状态历史学家应该能达成共识。现实问题,主要是资料不足,尤其是古代史,现有的资料很难做到beyond reasonable doubt,绝大多数情况只是preponderence of evidence。对于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选择史料建立自己的narrative。这方面的争论,历史学内部我觉得很难解决。现在历史研究引入统计学方法,会有一些帮助,如果有足够多的资料数据,会得出比较让人信服的结论。不过,这样的情况不会太多,而且这样更像是社会科学的研究,不像是传统历史学的研究了。

      就你说的这本书,我没读过,在网上看了一些review,觉得就具体问题上,作者的观点没什么特别的新奇,就我在图书馆闲来没事读书积累起来的美国历史知识来说,基本上都是我以前知道的。比如Woodrew Wilson是个种族主义者,John Brown的一生非常复杂,但在很多方面是个伟大的人,不过我确实觉得这个人有点精神不正常。这本书是批评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叙事过于简单,许多历史的复杂方面没有包括进去。但是中学历史教科书由于它的性质,篇幅不可能很大,对历史无可避免要进行很大的取舍,去掉次要因素,保留主要因素。到底应该怎么取舍,就要看选择人和评价人的政治观点和口味了。这本书的作者属于自由派,当然对美国尤其是南方的保守主义的政治观点看着不顺眼。就我读过的大学历史课的阅读书目来说,由于没有篇幅的限制,一般各种不同的观点都包括进去。当然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局限性,我们今天认为很平衡,各方都顾及到的叙述,在将来很可能会被认为是有很大偏见的。不过,我觉得历史学家如果努力,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达到比较公正的立场的。

      通宝推:海天,
      • 家园 其实

        这本书是批评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叙事过于简单,许多历史的复杂方面没有包括进去。

        这本书要说的是要指出美国中学教科书中的政治倾向性(以白人男性为尊)。这不是简单的由于篇幅问题而进行删改。书中也列出了一些教科书企图通过模糊语言来掩盖历史事实的例子。

      • 家园 你说得非常对

        这本书对于正儿八经地学过大学历史的人来说,的确不值得花时间去再读一遍。但正如作者指出的,美国上过大学的人里面,只有不到10%的人会去选修历史,所以我还是推荐那些没读过的人去读一下。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一点,不是他所叙述的历史事实,因为其中的很多我都知道了;而是他是以带有自由主义倾向的社会学家身份,来阐述历史教育问题。他是我看到的第一位,敢于指出,以他的视角所看到的美国历史教育,以及社会大众眼里的美国历史,实际上,就是政治化的美国历史。

        这对于信奉美国言论自由,学术自由已久的我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震撼和冲击。

        • 家园 历史

          不是吧,至少新保守在80年代猛喷历史教育过于轻视白人,变成反美意识形态的中心。从这个看来在教科书摆向自由主义方向之前没有经历自由主义者的批判是不太可能的。

          至少在葛兰西甚至更早就已经谈论知识也可能是一种隐藏的霸权这类观点,不可能到了这么久才在美国衍生到教育界考虑这个问题。

          卡尔有本 历史是什么 就是涉及历史角度的问题。

          对某些不光彩的细节而语焉不详的东西中美教科书都一样。我就见识过十年前左右定稿的天朝大学世界历史教科书里面对东欧在慕尼黑事件中的作为只字不提的。

          • 历史
            家园 教科书篇幅有限,必然要有所取舍

            到底取舍的目的是为突出重点,还是为尊者讳,还是剪裁歪曲历史,不好一概而论。

            比如讨论马克思生平和理论的章节,我觉得实在没有必要提到马克思和女佣发生关系,生下私生子后由恩格斯抱去抚养的事情,如果加了倒是编者别有用心。即使是马克思的传记,只要不是篇幅很长,不提这件事,我也完全能够理解,因为马克思的学说值得讨论的比这件事重要的很多。当然7,8百页的大部头还不提,我觉得就有些不对了。

            类似的,Martin Luther King Jr.博士论文剽窃,以及他同许多其他女人发生关系的事情如果是美国通史,即使是专门研究50,60年代断代史的著作也没有必要提到。因为这些不影响我们对他一生成就的评价,而且对于读者理解美国50,60年代政治,社会,文化的变化没有帮助。当然如果是他的传记应该讨论这些问题。Thomas Jefferson和Sally Hemmings的关系比较复杂。如果是美国通史不提这件事我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教科书把它作为一个专题,讨论美国奴隶制以及种族关系的复杂性,也未尝不可。Jefferson起草独立宣言,宣布人生来平等,他也认识到奴隶制的罪恶,但是看不到任何解决方案。Jefferson在文章中极力反对种族之间发生关系,混血儿出生在他开来是违反自然规律的罪恶,但是我们现在几乎可以肯定他是Sally Hemmings孩子的父亲。因此如果将这件事加进教科书也有道理。

            • 家园 1111

              不,保守派争论的还没有那么细节和学术性。他们争论的是涉及意识形态的范围。不过我也记错了,争论的是一份后来被修改的教学大纲,而不是成型的教科书。不过新保守兴起时对自由主义、多元主义的猛烈抨击里面不会少了中学教育一面。毕竟这个教学大纲不会是突然的爆发。

              美国史教学标准···于1994年完成···林恩·切尼抨击:请想象这样一份教学大纲,华盛顿只露一面而没被说成第一任总统···全国妇女组织的成立是重要事件,而国会第一次会议不是···标准提及19次麦卡锡主义、17次3k党、Harriet Tubman6次,格兰特1次,罗伯特·李、富兰克林、爱迪生、爱因斯坦、莱特兄弟干脆不被提及

              不过,有些细节对于树立有益的历史观是有意义的。马克思的私生活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说明人不可能是圣洁无暇的神棍。如果习惯集各种高贵品质于一人头上,当学生日后知道各种黑历史后恐怕会出现被骗的逆反心理转向,至少中学的教科书就应该让学生了解到圣人不存 这样的基本道理。捧杀 这个是应该在教育中小心的。尽管不可能把所有人的负面写上去,但是作为基本观念的树立还是有必要把几个典型弄上去,一句历史的局限这肯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 历史
            家园 我等生得太晚

            80年代,还在上小学呢,等可以看明白以后,里根的新保守主义已经占了上风。

    • 家园 其实,我是心有疑惑,但是……功底不扎实

      对于美国历史,有不少疑惑……

      简而言之,对于美国历史上那些关键历史点上,凡是靠所谓“伟大人格”完成的关键历史选择,都觉得很有点想法。

      一是他们建国时候的那些伟人,我不相信没有利益驱动,依靠自己的宗教或者政治信仰,可以达成那些目标。

      二是美国政治和经济由腐化走向清廉的过程,其中一些人的作用,实在很难理解。比如罗斯福任命的联储主席,好像是肯尼迪总统的叔叔?号称是最大投机客之一了,为什么上任以后就翻脸不认人了,我绝不相信这个是良心发现。

      这本书有中文版吧?应该拿来翻翻,呵呵。

      • 家园 我读过的美国历史书里

        强调所谓“伟大人格”完成的关键历史选择很少。只是研究南北战争的著作里一般都强调林肯的作用。西方现在的历史学家也都很受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影响,只是不只着重于经济因素,也强调社会,文化的因素。很少有人认为历史是几个“伟大人格”建立的。

        “一是他们建国时候的那些伟人,我不相信没有利益驱动,依靠自己的宗教或者政治信仰,可以达成那些目标”

        当然有利益驱动,但是他们的利益:要求独立,要求建立比较强大、不专制(他们并不喜欢后来的民主)的联邦政府,同普通美国人的利益是一致的。

        “二是美国政治和经济由腐化走向清廉的过程,其中一些人的作用,实在很难理解。比如罗斯福任命的联储主席,好像是肯尼迪总统的叔叔?号称是最大投机客之一了,为什么上任以后就翻脸不认人了,我绝不相信这个是良心发现。”

        我在别处讨论资本主义,大家都说资本家是只认利益,冷酷无情。Joseph Kennedy有政治野心,而且想让他儿子成为总统(JFK是他的儿子,不是侄子),因此他只认自己的利益,获得政治资本,翻脸不认人没有什么奇怪的。而且我觉得人的行为比彻底自私模型的描述要复杂的多。良心和正义对人的行为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当然影响多大随人而异。

        • 家园 说到这里了

          过去对于历史的描述,往往随着作者和读者的改变而不断地改变。

          比如说本书作者就很推崇自下而上的群众性力量对于历史的作用。而这与作者的自由主义立场是分不开的。我们也要看到,这与美国社会潮流的改变也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现在还是麦肯锡时代,这本书不要说出版,作者直接就给关监狱了。

          美国的教科书中历史书的改变恐怕是最大的,如果你有机会能够比较几本20世纪早期出版的书籍的早期版本和80年代以后的版本,就会发现我并不是夸大其词。(我只读过一本早期的,

          • 家园 麦卡锡主义其实相当程度上也是自下而上的

            44年的时候美国和苏联还是盟友,但是45年之后双方关系急转直下,苏联占领了半个欧洲,在40年代末,在这些国家建立起共产主义政权。49年,共产党在中国获得内战胜利,再往后朝鲜战争爆发,因此在普通美国人看来,共产主义是迅速扩张,取得节节胜利,以美国为首的“自由世界”是节节溃败。很自然的反应就是找替罪羊,认为有内奸。而且,30年代后,美国的知识分子明显往左转,并且美国国务院里确实不少有苏联间谍,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普通美国人还是很支持对共产主义的攻击,以及将共产党员清除出美国政府。象尼克松在HUAC那么卖力,从日后中美关系恢复来看,我觉得他本人对共产主义到不见得有多大的仇恨,但是他知道他的立场在普通美国人很受欢迎,这也成为他在政治上迅速上升的资本。

            类似的,麦卡锡在1950年Wheeling Speech时,作参议员还不到一任,被认为是温和派的共和党,很少涉及共产主义的问题。但是他任内没什么建树,很可能在1952年会输掉大选,于是选择了攻击杜鲁门政府有大量苏联间谍,支持率迅速上升,成为美国政坛最有影响的人之一。但是麦卡锡只不过是个普通的首任参议员,即使在共和党内很多人也瞧不起他。他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影响是因为他的观点得到了大多数美国人的支持。1950-1952年,凡是和他作对,被他攻击对苏联过于软弱甚至是苏联间谍的很可能会输掉大选。麦卡锡1953年后影响迅速减弱,一个原因是他根本不做调查,胡乱咬人,历史学家研究,他揭发出来的苏联间谍没一个是真的。但是更重要的是随着朝鲜战争结束,美国人的歇斯底里逐渐平静下来,趋于理智,不觉得苏联和共产主义是那么大的威胁,可以容忍左派意见的存在。

            我从来没读过美国中学的历史教科书。经你这么一说,我会到学校图书馆找一下,看看他们是怎么写的。

    • 家园 高山仰止啊,俺都不敢动笔了...

      谢道长铢钱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4 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3。本帖花:1

    • 家园 楼主上菜了

      不错,回头找来读读

      尼采的那句话很受教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