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追忆血的岁月--抗联第六军女战士李敏采访记 -- 萨苏

共:💬24 🌺46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追忆血的岁月--抗联第六军女战士李敏采访记

    昨日,在一位抗联史专家的帮助下,萨有幸采访了原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女战士李敏老人。

    在见面的时候,我忍不住打量这位在周保中将军身边的“小鬼”。东北抗日联军全盛时达到数万兵力,但能够在1945年杀回黑土地,血祭军旗的,不足两千人,连两任司令官杨靖宇,赵尚志都先后战死沙场,战斗之惨烈可见一斑。

    当年残酷的战斗与岁月的剥蚀,使今天东北抗日联军的老战士已经十分寥落,但八十七岁的李老和我握手的动作却敏捷得令我吃惊,假如一起爬山,我未必是老人的对手。事实上,去年,老人曾为了重访当年战斗的密营,自己登上一千余米高的山峰,不用人扶助。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75年11月,原东北抗日联军部分老同志在北京相会。前排右起第二人为李敏。

    据其他抗联老战士提到,李敏当年就是以动作灵活著称的,否则,也不可能在锅盔山战斗中突出日军的重围。

    只能说,愿老人健康,长寿。

    访问老人,一方面是请老人谈谈抗联当年的战斗生活,另一方面,我在日本找到一批日军拍摄的,与抗联有关的老照片,也是请老人鉴别一下。

    看得出来,这批老照片吸引了老人的注意力,她一页一页翻看,不时流露出激动的情绪。

    原来,老人隶属于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这批照片中反映的宝清等地,正是第六军和第六军的友军第三军活动的区域,其中1938年秋季大讨伐的时候,虽然三军,六军主力西征,老人却正是在留守的部队!

    也许因为这些因素,这批照片,让老人感到特别亲切吧。她指着照片中的密营告诉我们,那就是他们的营地,窗户下面的几根木头突出出来,他们当时把它叫做“木棱子”。她同时辨认其中一名牺牲的抗联军官,极似她的老上级,第六军一师政治部主任徐光海,他们是一个村里面出来的(日军笔记中记为“第六师参谋长X海X”),而且回忆后来敌人把徐光海主任的头砍下来,后来挂到了县城里。李敏老人参加了那一次战斗,她称为1938年冬的锅盔山战斗。在那次战斗中,她回忆有三名男战士,四名女战士被日军俘虏(根据后来的记载,均被残酷杀害)。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李敏老人和笔者一起辨认日军照片中的抗联踪迹

    李敏是那次战斗中的幸存者,她从重围中突出去,好像只有十三岁(也有材料认为14岁)。

    李老回忆,这一战短兵相接,抗联突围很艰难,敌人用刺刀,我们用枪托,因为抗联的捷克和俄国造步枪上大多没有刺刀,有一种扁的,刺冬装的敌人也扎不进去(他们还用过德国造的步枪,四种枪四种子弹,都不通用,以至于有的时候一个抗联战士背几杆枪,为的是能把所有子弹用上)。直到后来缴获了一些日本步枪,才有些刺刀,这个东西我们自己打制不了。

    突围后,她靠抓老鼠吃活了下来,找到部队。她回忆后来曾重新回到锅盔山战地,在雪地中发现了徐主任的遗体,只有身体,没有头。于是,他们火葬了战友,继续前进。有些说法认为他们没有回到原来的战斗地点,这是不确切的。事实上,包括八女投江的部分战士遗体,抗联部队后来都曾发现并收敛。

    关于抗联的军装,她回忆抗联不但穿苏式军服,而且有晋衔条例,颇为正规。今天还有两名制作军服的抗联女兵在世。

    三十年代画报上的抗联画像,就是那样的服饰。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李敏老人提供了一期三十年代《救国时报》的复印件,可见上面抗联的服装果然是苏联红军式的。她在上面的签名是“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战士李敏”

    我们曾在一张日军照片上发现了一面抗联军旗,并认为是抗联第三军警卫团的团旗,李老看后辨认出来,这不是“警卫团”团旗,而是第三军“留守团”的团旗,1938年第三军第六军主力西征,留下一个“留守团”在姜立新指挥下在老根据地坚持抵抗斗争,就是这个部队。姜立新,赵尚志的警卫团长,老抗联叫他的外号“姜秃爪子”,表面上不雅,听的时候才明白何等亲切。估计留守人员都是警卫团这些人,只是旗子上的字是“留守团”,而不是“警卫团”。

    李敏老人还回忆了当时子弹奇缺的情况下,抗日联军怎样侦察和袭击日军的汽车,夺取子弹的战斗。

    时间不觉晚了,正要告辞的时候,进来一位老爷子,见了李老就敬礼,是原来五军的,1941年(或42年)伪满军反正后参加抗联,现在住在湖北,已经不能说话和听了,但用笔还可以交谈。

    明天老抗联十余名聚会,我也去,还带了两个刊物,一个报社的记者,希望能给他们留下较好的纪念。

    [完]

    元宝推荐:MacArthur,黄河故人, 通宝推:笑任平生,立金洪海亮,思炎,老财迷,谢蕊,Che,艾卡特,量子,bigwolf,诸葛神候,南京老萝卜,钱塘江,回旋镖,行走的考拉,妖猫drake,一无所之,埃尔文,喜欢就捧捧场,山远空寒,天涯浪子,zchen75,njyd,路人癸,坤若,stamilo,建丰,廖石,糖油果子,渡泸,愚弟,赫然,匿名:1
    • 家园 不知道老英雄们看了这照片会有何感慨

      UKSAS:给大家上几个图

      老萨应该让老人们看看。反正我是热泪盈眶。

    • 家园 她是战士中年纪最小的那一个

      是秀气的小姑娘,动作像猴子一样敏捷。

    • 家园 高中时听过她的报告

      时间太久了,虽然大部分内容都忘记了,但老人给人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老太太很朴实,说话实在,都是大白话,没有一点官腔。

      八卦一下:老太太说她那时候很小,刚来月经时什么都不懂,就向那些老同志请教(其实就是比她大几岁的十七八岁的姑娘)。老同志告诉她要平时多攒写破布条,当然有卫生队的纱布更好。讲到这里,我们同一排的男同学都互相眨着迷茫的眼睛。分明是在问:“老太太讲这段谁听懂了?”

    • 家园 萨军门辛苦,抗联战士万福!!!
    • 家园 是陈雷的夫人么?
    • 家园 不合时宜地提一个醒:关于团旗要多方考证

      如果老人的回忆是孤证,最好注明是她的证词,不做最后结论。我们现在能接触到的遗物,于当时的人究竟有多大重要性,必须谨慎。

      另外我觉得应该永久记录的是老人流露的感情细节,哪怕是你个人的主观感受都没有关系。因为这或许是后人唯一无法再考证的历史细节。

    • 家园 李敏是陈雷的夫人?
    • 家园 我从史料考证出姜立新团长,可惜没能知道警卫团改番号留守团

      三军警卫团成立是有抗联文件记载的,于是抗联序列只记载了警卫团,根据老人的回忆看,警卫团改番号留守团的文件记录,在战事之中散佚了。

      另补充几个问题的史料:

      陈雷的《露营集》《过老白山遇战友》的注解记载,他随赵尚志返回国内,是在查巴气河边见到的姜立新。

      (“查巴气河”即查巴旗河,河流代码是AB5755)

      查巴旗河位于鹤岗与伊春交界一带,就在桦川的西北边,据此也可以判断姜立新没有参加西征,是留守在下江地区了。

      既是确认了:警卫团改“留守团”后,在姜立新指挥下在老根据地坚持抵抗斗争。军旗照片上,在桦川宝清交界一带的密营,就是留守团的团部。

      这样情况就明确了:

      团部被袭击,留守部队被打散后,姜立新又一次脱险,从桦川宝清交界一带,转移到桦川的西北边,继续坚持斗争。

      姜立新被称呼“姜秃爪子”,是这样的情况:

      《冯仲云传》提到姜立新——

      “在战斗中冻掉了10个脚趾和9个手指的姜立新”

      李敏确实和姜立新很熟悉,她曾是姜立新带的队员

      外链出处

      1936年她十二岁参军,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抗联小战士。记得那是1938年初夏的一天,她和小战友们正在营地排练欢送西征战友节目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冒着生命危险给李兆麟将军送来情报和报纸的第三军交通队长姜立新,是他让封锁在敌占区中的抗联战士们,了解了全国的抗战形势,知道了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已整编成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战最前线,这一消息极大的鼓舞了被日伪军重重包围中的三、六、九、十一军的抗日英雄们。

      抗联老战士李敏回忆说……

      当时根据中共北满省委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的指示,让我和两位女战友去苏联参加军政训练,学习无线电业务,同时随同姜队长和侦察员辛同志沿途完成侦察使命,那时我十六岁,小分队中还有两位大姐姐,二十三岁的李淑贞和三路军参谋许享植的爱人十八岁的张景素,负责拍照片任务的是那位中等个姓辛的男战士;队长就是侦察英雄姜立新

      ……

      通宝推:廖石,njyd,
    • 家园 可能话有些难听,你这真是在做抢救性记录

      河里很多文章集结成册后,应该列为中小学课外辅助读物那样就更有意义了。。。

    • 家园 凡是打鬼子滴,我的RP倍好!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7。本帖花:1

    • 家园 “还带了两个刊物,一个报社的记者”

      什么报啊?是不是有专访刊登?

    • 家园 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