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关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随便说两句 -- 边寒剑

共:💬88 🌺33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老兄分析得是,我是过于迷信书面的数字了

            主战派所谓“成都守军尚有数万”,说不定都是晚清八旗那样的军队了。而且蜀国末世,即使还能有一点力量,也未必能动员发挥出来。三国演义里,我记得也有写过吴国使者谈蜀国国政日非、人民“面有菜色”的一段。

            谈到谯周,我没仔细看过三国志,只从三国演义的角度看,这个角色对于主角来说,是应该最先干掉的。没有一点贡献,只能报丧。读历史也好,读文学也好,每看到这种人,我都想起秦国的人殉制度,这种人实在都该拉去殉了才好。

    • 家园 刚刚在当当网上定了一套,可惜没有张国良老先生的评话
    • 家园 【整理】关于诸葛亮平定南蛮

      其实根本就可以早平南蛮,但是由于诸葛亮的固执,致使平南用兵发生战略错误。且看气概文鸯兄如何写的(要注意的是平南蛮史书并未记载,完全是罗贯中虚构,然而他的虚构更能体现出他的思想):

      纵论诸葛亮系列之平定南中

        夷陵之战后,刘备羞忿而亡,诸葛亮很快将蜀汉军政大权独揽手中,处于蜀国权力顶峰的诸葛亮终于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了。刘备在日,在军事上一直没有给诸葛亮发挥的空间,这恐怕令诸葛亮十分郁闷。诸葛亮出仕前,自比管、乐。管仲治理齐国,使国力暴涨而称霸诸侯;乐毅以弱燕几灭强齐,代表的是灭人之国的军事才能。现在,诸葛亮终于可以在军事上大展拳脚了。

        诸葛亮平定南中。蜀汉建兴三年(公元二二五年)春,诸葛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注中增加了对孟获的“七纵七禽”;资治通鉴中又增加了“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翻开《三国志·蜀书十三·蜀书十五》,在李恢、吕凯、马忠、张嶷、张翼传中,南夷的叛乱就从来没有间断过,而且就发生在诸葛亮在世之日。

      马谡的“心战为上”,应该说没有错,错在诸葛亮的理解。应该使南夷全体百姓心服,而不是仅使孟获一人心服。诸葛亮对孟获的“七纵七禽”,无疑扩大了战争规模,增加了双方的伤亡,使仇恨更深。诛除首恶,以儆效尤;宽恕协从,以安人心;扶持善良,以正民风。这是平叛的不二法则,诸葛亮恰恰反其道而行之。每纵一次孟获,孟获回去后,都要杀一批心向蜀汉的首领和良民。而作恶多端的孟获却没有得到任何惩罚,最后,南中百姓只剩下对孟获的恐惧和对蜀汉的仇恨了。

        “七纵七禽”,孟获就真的心服了吗?恐怕更大的可能是黔驴技穷而不得不服。退一万步讲,就算孟获真的心服了,南中的所有部落,能都服从孟获吗?能服从一个屡战屡败的首领吗?还有,孟获要是很快就死掉了怎么办?平定南中,是一场实力不对称的战争,从军事上讲,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从效果上看,诸葛亮刚刚离开南中,南夷立即复叛,和诸葛亮平定南中前一样,依然要靠镇将平叛。

      旁白:且看二擒孟获之后董荼奴等人如何说的

      却说董荼奴引蛮兵到了夹山峪下寨。马岱引军来迎。部内军有认的是董荼奴,说与马岱,如此如此。岱纵马向前大骂曰:“无义背恩之徒!吾丞相饶汝性命,今又背反,岂不自羞!”董荼奴满面惭愧,无言可答,不战而退。马岱掩杀一阵而回。董荼奴来见孟获曰:“马岱英雄,抵敌不住。”获大怒曰:“吾自知汝原受诸葛亮之恩,今故不战而退,正是卖阵之计!推出斩了!”诸多酋长再三哀告,方才免死,叱武士打讫一百大棍,放归本寨。诸多酋长皆来告董荼奴曰:“我等虽居蛮方,未尝敢犯中国,中国亦不曾侵我。今因孟获势力相逼,不得已而造反。我等皆想孔明神机莫测,曹操、孙权犹自惧之,何况我等蛮夷乎?孔明更有活我等性命之恩,无可为报。今欲舍一死命,以杀孟获去投孔明,以免洞中百姓涂炭之苦,亦可以保全妻子。”董荼奴曰:“未知汝等心下若何?”内有原蒙孔明放回的人,一齐同声应曰:“愿往!”于是董荼奴手执钢刀,引百余人直奔大寨而来。此时孟获大醉于帐中,各人提刀而入。未知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看看,如此一来,杀掉孟获即可平定南方,但是有此心的董荼奴等人是何下场:

      孔明忻然,又请孟获回到大寨。饮酒至晚,获辞去,孔明亲自送至泸水边,以船送获归寨,孔明自回。

        

          是夜,孟获来到本寨,教心腹数百人先伏刀斧手于帐下,欲要谋杀董荼奴、阿会喃等这一般儿蛮将。使命到董荼奴、阿会喃寨中,只推孔明有使命至,将二人赚到大寨帐下,一声炮响,尽皆杀之,弃尸于涧。

      如此一来,谁还敢投降蜀汉?投降诸葛亮?若二擒时已杀孟获,何至有七擒?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

      • 家园 原来看过一本专门写诸葛的传记式小说

        说七擒是诸葛和孟获一起演的一出戏,孟获是想归顺的,奈何内部顽抗势力太强。于是就打了七场仗,把反抗势力的兵力都消耗了。

      • 家园 我看到董荼奴(一说董荼那)、阿会喃被诱杀的时候,也和你

        一样,觉得诸葛亮不太地道。这般放走孟获,这厮回去肯定要找部下报复的,而且会大伤归降者之心。

        但要换个角度看呢,勉强说得过去的是,董、阿二人只是洞主,即使他们真心归附,也没有孟获这个级别的有影响力,从后文书看孟获还找来了不是属于他管辖地域的其他方面的参战人员,善于驱兽的木鹿大王和乌戈国的生化人兀突骨(身有鳞甲,刀箭不能侵)以及简直是终结者的藤甲兵。仅仅是董、阿和杨峰降了在诸葛亮心目中意义不大。

        就如同当年解放战争,肯定是打垮打服老蒋才是最重要的,局部的滇军卢汉、青宁二马之类的洞主级别,降与战二者意义不大。

        不过诸葛亮未能保住投诚者的性命,确实是失算

        或许他也懒得算

        平定南方,诸葛亮抄袭了连弩(原来洞中之人多习弓弩,一弩能发十矢;箭头皆用毒药,但有中箭者,皮肉皆烂,见五脏而死),后来在战争中运用上了。可藤甲兵这门技术为什么没有仿制一把,这倒是我一直以来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乌戈国的军兵俱以焚杀,但国民尚在,制作工艺应该可以山寨啊……

        • 家园 我看主要原因还是他们两人警惕性太低吧

          同样是诱捕,杨锋父子在孟获被放回后并没被清算,而董阿二人仅凭孟获的一个口信就轻易过去,作为有案底在身的人,显然是太大意了,至少也要和蜀军取得联系再去不迟,再不济,和那些行动时同盟的酋长一起过去,孟获投鼠忌器,也不见得敢杀。从他二人的行为处事来看,政治上十分幼稚,就算孔明杀掉孟获,他们二人能控制的住南蛮么?孔明七擒孟获的目的就是要扶植一个在南蛮有号召力,但又能为蜀国控制的领导人,反复擒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说服孟获,更重要的是把南蛮的鹰派集中起来,一次性解决掉最桀骜不驯的那部分,这样哪怕以后再有反叛,地方官员也足以解决。孟获就是这样的一块磁石,就像曹孟德平西凉一样,不怕西凉兵强,就怕西凉兵分散,平定起来麻烦。为了这个战略目的,董阿二人的性命只是小筹码。

          • 家园 文章里面已经写了

            一个屡战屡败的头领,焉知还有多少威信能让手下那些酋长服他?如果孟获还有兵,没准还要接着打,八擒八纵,甚至十擒十纵等等

            • 家园 他杀二人的时候仅仅才两败

              第二次败还是被手下出卖,何来屡败之说?杀掉这两人也并未使得南蛮诸酋长人人自危,主动投诚,孟获的号召力还是惊人的:

              却说孟获受了三擒之气,忿忿归到银坑洞中,即差心腹人赍金珠宝贝,往八番九十三甸等处,并蛮方部落,借使牌刀獠丁军健数十万,克日齐备,各队人马,云堆雾拥,俱听孟获调用。

              如果真的他已经人心散尽,如何能纠集这么多人?何况当时他的老巢三江城银坑洞尚未攻下,怎见得杀掉孟获就能收服人心,弄不好反而让孟获成反抗民族压迫的英雄了。高祖也是在九里山一战才定天下,孟获为首的鹰派长期盘踞南蛮,影响力不是杀掉一两个为首就能平定,那样做和给中箭者动手术仅仅锯掉露在外面的箭头一样。

              • 家园 你这都是想当然。孟获还是南蛮的首领。如果不是首领呢?

                那么底下的人还会听吗(比如那些新调来的军队)?比如说董荼奴他们二败之后就把孟获杀了,虽然董荼奴他们不一定能做成南蛮首领(做了首领更好,更听蜀汉的)。如果做不成的话,南蛮为了争夺当头领,必然几派之间互相征伐,南蛮大乱,这样难道对于蜀汉不是更好吗(远的汉朝分化匈奴以及分化西域各国,以后的杨坚分化突厥等等)?

                你说这几条哪个不比七擒孟获才臣服更有利?

                • 家园 南蛮对内自相残杀,对外可未必

                  杨坚和汉朝之所以能够以夷制夷,关键问题在于他们有稳固的内地支持,可以拉一派打一派,而诸葛亮当时的战略重心是北伐,不仅需要蜀地的人力物力,也要搜刮南蛮的人力武力,而南蛮能留的部队只能是少数,稳定的南蛮才是上策。孟获在南蛮的作用就像串钱的绳子,杀掉孟获钱滚得到处都是,收拾起来就更难了,蜀国拖得起这种拉锯战么?

                  • 家园 南蛮何时完全稳定?再说蜀汉内都是孔明一人把持,怎不团结?

                    不说不同朝代的,就说同时代的,袁熙袁谭时候可以拉一派打一派,韩遂马超可以打一派打一派,就是南蛮不能,对不?

                    • 家园 蜀汉北有曹魏,东有孙吴

                      实力都绝非短期能平定,能像汉隋时期那么全力对付蛮族?不能一次性解决掉蛮族的最不稳定因素,大兵撤走,蛮族又要闹独立,这样周而复始蜀国国力拖得起么?曹魏能够对二袁拉打结合,根本原因正是刘表的骑墙态度,当袁谭向刘表求救的时候毫无反应。而蜀国一旦大兵长期陷入南蛮的泥沼,孙吴和曹魏可不是傻子。七擒之后的南蛮尽管仍有叛乱,但幅度没有七擒前那么大了,单是一个方面军司令就可以解决,至于你说的马超韩遂之间的离间计,也是曹操出动主力和联军打成僵持以后才得以实行,韩遂投降后马超再兴,仅仅夏侯渊出马就打垮了,这正是曹操那次重点打击的效果,这次马超连自己的老母妻子都保不住了。诸葛亮的七擒每次打击都集中在拒不放下武器的铁杆部落,打击到最后就算孟获还想反,但已经没有愿意追随他造反的部落,这个时候他不死心也不行了。

        • 家园 其实气概文鸯兄每回之后的评论都很精彩的,这里附一篇

          下面就粘贴一段(希望气概文鸯兄没有懒虫妹妹和马亲王那么大的破坏力):

          比如: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077(孔明遗计救刘琦)

          以下为录入者气概文鸯注:

              不敢多带人马,只带十数骑出东门,且战且走。甘宁

            料得黄祖走荆州,诸将皆西门拦住,宁独离东门十数里等

            候。祖料得脱了虎口,

          毛本改为:

              甘宁料得黄祖必走荆州,乃于东门外伏兵等候。祖带

            数十骑突出东门,

          罗本中,表现出了甘宁不同凡响的智慧。荆州在江夏西面,故诸将多在西门拦截黄祖;黄祖料定西门难以冲出,必须绕路东门;人多目标大,故黄祖不敢多带人马。这一切皆在甘宁的预料之中。甘宁之所以不在东门外直接拦阻,而远离东门外十数里等候,是为避免出现与东吴旧人争功的局面。

              祖马上泣告曰:“我不曾轻视汝,汝何反吾?”宁叱

            之曰:“吾从汝数年,多负勤劳,累立功迹,汝以常人相

            待,吾岂容汝哉!”

          毛本改为:

              祖于马上谓宁曰:“我向日不曾轻待汝,今何相逼

            耶?”宁叱曰:“吾昔在江夏,多立功绩,汝乃以劫江贼

            待我,今日尚有何说!”

          甘宁怎会自己把“劫江贼”挂在嘴边?待劫江贼是何种待法?好像应该杀头。罗本中的“以常人相待”意思则表达的非常准确,就是有功不赏、有能不用。甘宁是武将,不是耍嘴皮子的文官,“今日尚有何说”不符合甘宁的性格,“吾岂容汝哉”才更符合甘宁快意恩仇的性格。

              权亲采其发而恨之,掷之数次。众将言曰:“留回江

            东祭祖。”权命以木匣盛贮了,

          毛本改为:

              权命以木匣盛贮,待回江东祭献于亡父灵前。

              苏飞在槛车内,密使人告甘宁曰:“苏飞望将军垂救,

            事不宜迟。”

          毛本改为:

              苏飞在槛车内,密使人告甘宁求救。

              宁径入府,顿首再拜。权问其故,宁大哭而告之曰:

          毛本改为:

              甘宁乃入见权,顿首哭告曰:

          在《裴注三国志》中,“宁下席叩头,血涕交流。”要救孙权痛恨之人,必须表达出自己强烈的意愿和情感,否则很难感动孙权。毛纶父子以前常把书中人物的“哭”很不恰当地改成“大哭”,此处又很不恰当地把“大哭”改成了“哭”。

              权曰:“今为君免,若走去奈何?”

          毛本改为:

              权曰:“彼既有恩于君,吾为君赦之。但彼若逃去奈何?”

              宁曰:“飞得免分裂之祸,受更生之赐,逐之尚且不

            去,何况自走乎?若飞但去,宁将首级纳于阶下,代飞之

            死。”

          毛本改为:

              宁曰:“飞得免诛戮,感恩无地,岂肯走乎!若飞去,

            宁愿将首级献于阶下。”

          罗本是史籍原意。

              权赦之,遂置酒大会文武。

          毛本改为:

              权乃赦苏飞,止将黄祖首级祭献。祭毕设宴,大会文

            武庆功。

              权将玉爵劝蒙曰:“今克黄祖,乃卿先斩陈就之功

            也。”蒙顿首谢之。加吕蒙为横野中郎将。遍封诸将己毕,

          毛本删除。在《三国志》中还有“(孙)权举觞属(董)袭曰:‘今日之会,断绁之功也。’”罗贯中却弃而不用,独留孙权嘉奖吕蒙,意在体现孙权御人之道。孙权有意重用吕蒙,此举在于提高吕蒙的威信。甘宁此战虽居首功,但释放苏飞已经给了甘宁天大的面子,此时只需给甘宁实质重用即可。

              宁见来取,便将面前果桌以迎之。

          毛本改为:

              宁忙举坐椅以迎之。

          汉代没有座椅。

              其人年二十一岁,身长八尺,力雄胆大,曾在江中遇

            祖巡江将张硕,其人不避刀箭,跳过船杀硕于江中,其余

            皆砍于水内,夺其巡船而还。权大惜之。吴郡余杭人也,

            姓凌,名统,字公绩。

          毛本改为:

              乃凌统也。

          罗本中,史有其事。

              统叩头流血,曰:“统自幼随父事主,恨不得肝胆涂

            地以报之。今遇杀父之仇,安得不赴命乎!”权与众官劝

            之。统欲与宁共决胜负,

          毛本改为:

              凌统叩头大哭曰:“不共戴天之仇,岂容不报!”权

            与众官再三劝之,凌统只是怒目而视甘宁。

          毛本中的凌统成了窝囊废。

              东吴自此广造军需艨艟战船,分兵连络守把江岸;孙

            权令叔孙静引五千军守把吴会,将宗族分投镇守各处隘口;

            权自领大兵守柴桑郡;周瑜向鄱阳湖教习水军,以防江北

            之势。

          毛本改为:

              东吴自此广造战船,分兵守把江岸;又命孙静引一枝

            军守吴会;孙权自领大军,屯柴桑;周瑜日于鄱阳湖教练

            水军,以备攻战。

          罗本中,意在强调孙权取守势。

              报知刘玄德:“东吴破了黄祖,将黄祖头祭坟。见屯

            兵柴桑,其余宗亲分屯江岸各处隘口,未有渡江之意。”

          毛本改为:

              回报:“东吴已攻杀黄祖,现今屯兵柴桑。”

          强调孙权意在防守,不会再次攻击江夏。罗贯中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东吴的守势,阿鸯后面再作解释。

              玄德曰:“此行若何?”孔明曰:“此是因江东破了

            黄祖,故请主公议定报仇之策也。正欲主公去走一遭,荆

            州九郡,沃野万里,用武之地,已在掌中矣。某与主公同

            往。”

          毛本改为:

              孔明曰:“此必因江东破了黄祖,故请主公商议报仇

            之策也。某当与主公同往,相机而行,自有良策。”

          罗本中,诸葛亮欲外借强敌(孙权)的压力,逼迫刘表出让荆州。

          在罗本中,孔明详细叙述了申生、重耳之事,毛本删除,改为:

              孔明曰:“公子岂不闻申生、重耳之事乎?申生在内

            而亡,……”

              次子司马懿,字仲达,操命为文学掾,并掌典选举之职。

          毛本改为:

              司马懿为文学掾。

          此处“文学”,非今日文学之意。相当于现在文化部、教育部所管的事情。“掌典选举”就是负责青年干部的选拔。

            在本书上半回中,罗贯中用明笔讲述了甘宁快意恩仇;同时通过黄祖、苏飞的不同结局,讲述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在本书的下半回中,罗贯中则用暗笔描写了诸葛亮之短,致使刘备集团丧失了一次极佳的发展机会。

            《水浒传》里,我最喜欢的是武松,为什么?快意恩仇!人生若此,纵死无憾。

            手刃仇人,亲枭其首。

            生还恩人,涌泉以报。

            乱世男儿,三国武松。

            甘宁兴霸,快意恩仇。

            历史上对甘宁的评价是:“宁虽粗猛好杀,然开爽有计略,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兒,健兒亦乐为用命。”

            若非甘宁,黄祖大概完全可以逃回荆州,躲过身首异处之祸。其实黄祖对于甘宁,既无杀父之仇,也无夺妻之恨。只是由于心胸狭隘、吝啬成性,该给甘宁的让黄祖自己吃了“回扣”。其实,这点“回扣”对黄祖来讲,不过是沧海再添一粟而已。为这一粟,黄祖付出了性命的代价。另外,黄祖既不肯重用甘宁,却又无端耽误了甘宁的前程,徒结强怨,自己却什么也得不到,不智之至。

            苏飞放走甘宁,当时无非是可惜人才,绝不会想到自己会因此而拣回一条命。其实这件事对当时的苏飞来说,差不多是易如反掌;但对甘宁来说,却是再造之恩。

            天道变幻,世事无常。今日的强者,明日可能沦为弱者;今日仰你鼻息者,明日可能操你生杀之权。用一句电影《手机》里的话:做人要厚道。

            当江夏被破、黄祖被杀的消息传来时,诸葛亮可能立即想起了陶谦让徐州,此时正可借强敌(孙权)之压,迫使刘表让出荆州。正当诸葛亮想让刘备去荆州重演“陶恭祖三让徐州”时,刘表派人来请。

            去荆州的路上,诸葛亮说:“若令主公去征讨江东,切不可应允,但说容去新野收拾军马。”刘备当然明白,诸葛亮想用“拿一把”的手段,迫使刘表让出荆州,只不过这个借口太过拙劣。新野统共不过几千军马(演义中加民兵不过七千,历史上不过三千),收拾出来能顶屁用?所以,刘备根本就没采用诸葛亮这个借口,而是抬出来一个比孙权更强大的敌人、曹操来吓唬和挤兑刘表;并用黄祖不能用人以至失败,来提示刘表应该用他刘备。刘表当然明白刘备的用心,立即回以颜色:“吾死之后,弟便为荆州之主也。”我还没死呢,这荆州之主还轮不到你来作;换言之,你刘备想作荆州之主,就是想要我死。刘备听出此言不善,立即后退。偏偏诸葛亮这个书呆子,半点话外之音也没听出来,还以为那二位真在谦让,急的一个劲儿地朝刘备使眼色。这下轮到刘备着急了,怕诸葛亮一个憋不住冒出真话,杀身之祸立至。所以,刘备马上说道:“容思良策,以保荆州。”遂辞回至驿中。诸葛亮实在眼馋荆州,回去后马上问为什么。刘备、诸葛亮都素以仁人君子的面目出现,这些见不得阳光的东西,当然无法明说,只好再装把仁义。

            罗贯中为了说明诸葛亮不谙人情世故,马上把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件,诸葛亮遗计救刘琦,放在了二刘让荆州的表演之后。只不过史书可没有交待,刘琦的手段是刘备所教。此时的诸葛亮,在人情世故上和刘备比,简直就是白痴。在刘琦的一再逼迫下,诸葛亮才说出解救办法,刘琦对诸葛亮还能有多少感激之情?恐怕半点都没有了。刘琦感激的只有刘备。“孔明回,告玄德。玄德大喜。”刘备喜的是自己所料皆中;更喜的是结下了刘琦作为外援。

            不过书呆子也并非一无是处,起码照搬照套起书本上的东西来,比刘备来得利索。

            刘备与刘琦间的交往,刘表必定知晓。刘琦突然提出去江夏,刘表猜测可能与刘备有关系,召刘备商议是为看刘备目的何在。“东南之事,兄父子当之;西北之事,备愿当之。”以刘备在新野的数千兵马,当然无法当西北之事,这是公然向刘表要兵要权。刘表未给刘备一兵一卒,交给刘琦的也只是可怜的三千兵马。刘备不得不讪讪离开荆州。

            至此,刘备的此次荆州之行彻底失败,唯一的成绩就是为自己在江夏留了一条后路。

            为什么说刘表让荆州是假?

            首先,此时荆州的形势不同于当年的徐州。

            当年徐州外有强敌曹操,而陶谦又与曹操有杀父之仇,降曹一路已断。陶谦无能,儿子更无能,无法抵抗强敌曹操,徐州若破,陶谦便有灭族之祸。唯有不让徐州落入曹操之手,陶谦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和性命。陶谦没有选择,只有让徐州与亲近自己的能人。

            此时,荆州刘表有两个强敌:东面孙权,有杀父之仇,无投降之路;北面曹操,则有不敌可降之路。强敌东吴虽然攻破江夏,却旋即放弃,全军退回东吴,并全线采取守势。所以东吴起码暂时对荆州没有威胁。曹操代表朝廷,势力远大于刘表,一旦刘表降曹,曹操即可将刘表调入京城,委以高官虚职,刘表对曹操的地位就将构不成任何威胁,刘表自身也就安全了。刘表若让荆州与刘备,刘备将无法安置刘表。由于刘表在荆州强大的势力基础和刘备势力的弱小,只要刘表还在荆州,就会对刘备的地位构成巨大的威胁,刘表自身生命的安全也就可虑了。后来益州刘璋投降刘备,刘备立即将刘璋调出益州,原因就是刘璋在益州有势力基础,对刘备在益州的地位构成了威胁。如果当时刘备没有荆州可以安置刘璋,那么刘璋恐怕就只有死路一条了。历史上,让位的汉献帝、投降的刘琮、刘禅、孙皓皆得善终,根本原因是他们对当朝已无任何威胁。所以,刘表降曹的结局肯定要好于让荆州与刘备的结局,这一点,老于政治的刘表肯定清楚。

            其次,陶谦与刘表的让法不同。

            刘备刚到徐州,陶谦即当着孔融、田楷及徐州众官员的面,拿出印信,坚持让位刘备,并且众人一致赞成,直到刘备以死相辞,陶谦方止。最后,临死前,将刘备召到徐州,当着众官员的面,把印信交与刘备。

            再看刘表说让荆州时,现场只有三人,荆州无一官员在场,更无孔融、田楷类的名人为证。而且,还说得等他刘表死后,刘备才能为荆州之主;更不要说拿出印信了。最重要的是,此前、此后刘表从未提过此事。

            最后,刘表一直没有加强刘备的军力和权力,荆州又无一重要官员支持刘备,甚至策划和实施了擒杀刘备的行动。所以,即使刘表当时肯让荆州,刘备也没有能力接收。

            由于诸葛亮和刘备错误地判断了形势,导致此次荆州之行一无所获,错失了一次绝好的扩大力量的机会。

            孙权攻破江夏,诛杀黄祖,在江夏大肆劫掠一番后,全师退回东吴。这对刘表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如果对此不能有所表示,刘表将无法面对荆州官员和百姓。此时,刘表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能对东吴采取军事行动,为自己找回颜面;就连东吴都认为刘表必来报仇。遍观荆州诸将,皆是守土有余,而无胜任此任者。刘表认为,只有刘备最适合此任。无奈,刘备再一次让刘表失望了。

            如果刘备接受替刘表报仇的任务,刘备力量会得到怎样的扩张呢?为此,罗贯中作了一次历史上并不存在的预演。刘备刚到荆州时,江夏张虎、陈生叛乱,刘表给刘备三万兵马平叛。(注意,罗贯中编造的此次叛乱恰好发生在江夏。)此次若刘备率兵进驻江夏,刘表给刘备的兵力只会多于三万,绝不会少于此数。(演义中,荆州有二十八万军队;历史上,荆州至少有八万军队,刘表至少也要给刘备一万到两万军队。)并且还要把江夏郡交给刘备经营。到任后,刘备可以先借口整顿军队和地方,事实上,刘备也确需如此,暂不与东吴开战。不久后,曹操南下,已不用与东吴开战。

            如此,刘备不但力量上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同时,也避免了曹操南下时,首先被碾为齑粉的命运。

            有人说,诸葛亮不让刘备替刘表报仇,是怕影响“隆中对”中与东吴结盟的既定策略。结盟双方都是为利益而结盟,要想和人结盟,自己必须要先有实力,两手空空,谁和你结盟?即使曾经是敌人,在共同的利益面前也会结盟。猇亭之战后,蜀与东吴不也照样结盟了吗。国共打了那么多年,不也共同抗日了吗。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敌人。诸葛亮虽笨,这个道理还是懂的。

            对于东吴来说,此次江夏撤兵也是一次极大的战略失误。甘宁在向孙权献策时就说,夺取荆州,不可后于操。当时,曹操已平定北方,正在积极准备南下,已没有时间让东吴坐等刘表来报仇,然后再从容反击。曹操若听贾诩之言,便不会有赤壁之败。到那时,孙权坐而待困,唯有一降。

          • 家园 刘琦求计于孔明可不是小事情

            对于刘备集团来说,这是一块非常烫手的山芋:

            1 历来疏不间亲,轻易介入接班人问题轻则疏远,重则有杀身大祸,关云长和刘备关系够铁吧,因为刘封的子嗣问题被刘封记恨,十余年后危难时刘封孟达不肯救援,死于吴军之手,二丁和杨修更是血淋淋的例子。刘备本来就被刘表猜忌,这种建议是随便能提的?

            2 刘备建议刘琦出外戍边的办法表面上看是为了刘琦的人身安全,实质上是公开了刘表集团内部原有的分歧,在刘表年老,随时可能病死时,长子不但不留在襄阳,反而对外驻兵江夏,这是正常的么?只能表明刘琦对于依赖刘表保住自己的继承权毫无信心,必须用武力自保。荆州的文武将集团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要选择站队。如果蔡瑁张允捏造遗书,制造又一个沙丘疑案,刘琦该怎么做呢?这种建议是完全足以被套上离间骨肉的罪名,假如刘琦羸弱,没有这种心理准备,泄露这个机密,寄人篱下的刘备集团就有粉骨碎身的危险。

            3 正是因为如此,刘备才不好公开提出这个建议,之所以派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去执行,而且几次三番刁难刘琦,一方面是试探刘琦是否有这个武力自保的心理准备,另外一点,不排除万一暴露,把诸葛亮丢出去当替罪羊的可能,幸好,诸葛亮圆满完成了使命。

          • 家园 好文,见的彻!请问他全文发在哪里?献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