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M2与通胀 -- MRandson

共:💬103 🌺433 🌵1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哎,富华上面说的很明白,你仔细再想想吧。。。。

                                那个公式不是直接算出超发。而是算出理论值。。。。。

                                然后用实际值减理论值--》得出超发多少。。。。。

                    • 家园 唉,真不想说你了

                      你如果假设P=1,那么现在实际M-理论M=0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你从这个方程中是算不出数字的,明白没?

                      ------------------

                      你能否想像每年1月1日我国的M2是最小的?比12月31日的要小一年的GDP数字?

                      但是你拿前3季度的GDP减9月末的M2,或者拿前1季度的GDP减3月末的M2,就可以得到有用的经验型数据。

      • 家园 斗胆诛心解释一下

        M2/GDP就算不和费雪方程相联系,它本身也是有意义的,根据麦先生的说法,这是表示金融深化程度的指标,比值越大,经济越货币化,所以1978年的比值比现在低很多也是可以理解的,托凳公、真人、核心等的大能,我们告别粮票、房票、自行车票已经有一些年头了。

        天朝这个数字比倭国和花旗国高,而且高很多,是因为人家比你更先进,金融进化的更高级,不要忘记后清现在还是不太看M3。不过把M2/GDP玩到了和别人含衍生品的数字试比高,对外没有战争红利还要时时刻刻防友邦惊诧,这就有点不河蟹。

        而安德森用这个数据的目的,无非只是为了证明货币超发了,更进一步,他还想指出超发的原因,并不是全因为外汇占款,风不是都从东方来。对于此,广大金融战线的干部职工表示嗤之以鼻,对其要打倒在地,拖出去在小jj上踩上一万只脚。

        另外有一点,天朝是个金融压抑的国家,信贷都是先要给SOE这个长子的,然后按照货币委员会某委员的说法,个人和经济体会自发弥补这种不均衡,就发生了漏损效应,漏损了,才有寻租的空间,内外监管部门也有了工作业绩和存在的必要性,改革开放才在不断的付学费中一往无前,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千年盛世,歌舞承平。研究这个问题,也是养活了不少砖家学者的,后来都是河蟹的文章发了,不河蟹的,连学位也未必拿了到。

        • 家园 关键是这个证明不了

          而安德森用这个数据的目的,无非只是为了证明货币超发了

          货币今年超发,马上或者稍后就会体现在GDP中,超发越多名义GDP越高,可以看一下用津巴布韦币算的GDP。

          所以你用M2/GDP怎么能证明超发了呢?

          • 家园 我没有证明超发。

            我也没有想证明超发,我只是说M2/GDP是金融深化的象征,是经济货币化的象征,我感叹一下它高了,只是想抒发一下“啊,中国年轻了!”或者“天朝威武”或者“KC好红啊”之类总在我心中萌动的激情而已。

            广义货币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至于存款是怎么来的,一笔贷款怎么变成存款,一笔正常的由存款变成的贷款在到期之后还会不会以M2的形式存在,这个问题安德森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或者我用一种通俗的话来表述,1、银行的钱是可以循环用的,只有在你借给别人收不回来的情况下除外。2、银行还没借给别人的钱,统计时不能算钱。

            至于有没有超发,超发了会不会通胀,会不会引起资产泡沫和物价高企,仅仅通过存贷手段就达到或接近于某些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在特殊时期的M3除鸡的屁水平有没有风险,这都是大家见仁见智的事情,很多人觉得泡沫没问题,泡泡浴还很享受。

            当然我也觉得他为了计算方便,用GDP的价钱,来代替了GDP的价值,GDP到底该值多少钱,多了想象的空间,有欠精确,但那是GDP的问题,不是他的问题。而我谈的只是M2/GDP,对费雪方程能不能约分没有兴趣。

      • 家园 举个例子

        假设人民币平均年流通速度是12轮,那么如果用M2跟一年的GDP相比,V的值就取12;和3个季度相比,V取9;和1天GDP相比,V取1/30……

        不管GDP取多长时间段里的,这个时间长度的因素都由V来抵消,所以这么比较是成立的。

      • 家园 正常情况下,贷款是要偿还的

        一个经济行为,比如说投资建厂,申请项目贷款。或者流动资金贷款,申请流贷。那么在贷款下柜的时候,贷款企业在银行的账户上就增加了一笔对应的存款。从总量上来看,M2要增加对应的数字。企业在贷款期间,陆续使用这笔存款。这时,会出现GDP增长的现象,同时这笔存款从该企业名下转移到其他企业名下,然后其他存款转移回来。当贷款到其以后,创造价值的过程完成,这笔贷款要偿还银行,于是M2要减少相应的数字。所以,正常情况下,对应的贷款的存款不会出现累积现象。

        如果这笔贷款还不回来。那么会怎么样呢?可能性之一,是银行从第二环款来源获得补偿,比如拍卖企业的抵押物。其他企业或者个人购买企业的抵押物,他们的存款减少对应的数值。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和国内民营企业基本都享受这种待遇。

        可能性之二,是第二环款来源无法覆盖损失,于是银行承担损失,甚至破产倒闭。这样的情况下,贷款无法收回,原有储户的存款便不存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要承担倒闭的风险。美国这几年倒了多少家银行。当然,大银行不倒闭这个问题另说。

        无论出现上面的哪种情况,M2都是要减少相应的数字,所以,对应贷款的存款不会累积。所以,在银行正常的贷款经营过程中,货币无法长期稳定增加。随着经营活动增加而增加,随着经营活动的减少而减少。存款不是简单的存量,不是那么好累加的。

        只要是M2和GDP相比,就不成问题。可以用M2/年GDP,也可以用M2/月(甚至日)GDP,只要你能统计出来就可以。这个比率选择的时间太短了不好,因为经营活动有季节性。太长了也不好,因为经济增长变化有经济周期。选择年比较恰当,而且使用数据也方便。只要两个数据选择的时间跨度是同一的标准,就可以使用。关于这方面的论文很多。

        那条新闻出现的问题是用两者相减,这个就不合适了。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M2/GDP比率超高,而且不断上升的问题,许多人都注意到了。易纲还写过论文,认为这是从计划到市场大量经济行为需要货币化的必然结果。到现在为止,这也是一种比较官方的解释。

        现在回到刚才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企业获得贷款都能创造GDP,也不是所有的企业在完成生产经营活动以后,都能出现M2减少的现象。

        比如,明明知道企业获得贷款并不是用于有效的经营,而强行给予企业贷款。那么就不存在创造GDP的过程。只有贷款增加,而GDP不变。

        如果明明知道企业还不上贷款,还继续给企业更多的贷款,使企业贷款到期以后能不断滚动,来借新还旧。这时,M2就不会减少相应的数字。

        或者,明明知道企业的第二还款来源是虚的,根本不可能覆盖风险,却照样给企业贷款。那么真还不上的时候,怎么办?

        企业已经破产重组,银行也不能倒闭,这时怎么办呢?

        这样种情况下,创造GDP的过程已经结束,但是对应的M2却无法减少。

        什么样的企业能获得这样的待遇?银行为什么能给企业这样的待遇?借钱不还这样的好事,为什么不能人人有份?

        所以说,易纲的解释是官方的解释,但是事情显然不那么简单。

        • 家园 简单地说企业依靠贷款而生存

          本身不能够产生足够的现金流。所以M2 只能不断增加,一收则企业和银行一起倒掉。M2的增量和GDP的增量不匹配本身也说明的是同样的问题。至于这种完全不理性的经济行为为什么不能得到制止,其实是很明白的事。

      • 家园 增量GDP的时间长度因素被V抵消了

        V是流通速度,也隐含时间长度。不同时间段的V不一样。

        所以费雪方程里V和T(即GDP)时间长度的因素是相互抵消的。

        • 家园 费雪方程没问题,我疑问的是把M2/GDP作为通胀的指标

          不过在这里再说一句,我觉得楼主对费雪方程的理解有个大错误。

          历史经验表明,费雪方程MV=PT(其中M 一一货币的数量 ; V 一一货币流通速度 ; P 一一物价水平 ;T 一一各类商品的交易总量)基本是成立的。

          P=MV/T,这里的M在现实经济中,比较接近的数据应该是M2,T则接近GDP。

          我来抄一段William J. Baumol和Alan S. Blinder的《经济学:原理与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下册30.1节的内容:

          “货币供给*货币流通速度=名义GDP

          或者用符号表示为:M*V=P*Y”

          此书的权威性可以从作者的身份看出来:两人都是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鲍莫尔曾任美国经济协会主席,布林德曾任美联储副主席。萨缪尔森的《宏观经济学》第18版(人民邮电出版社)17.B节也有相同的内容,写作MV=PQ,然后指出PQ就是GDP。

          可以看到,这里的Y或者Q就是MRandson的T。楼主的错误在于,GDP不是T,而是PT。事实上按照楼主的定义足以看出这一点,“P 一一物价水平 ;T 一一各类商品的交易总量”,P相当于单价,T相当于成交商品的数量,两者相乘才是总的交易货币量,即名义GDP。

          • 家园 这也是成立的

            以是否隐含价格因素来区分,GDP可以分成名义GDP和实际GDP两种,名义GDP扣除价格水平之后就是实际GDP。

            就像您说的那样,PQ是名义GDP,P是价格水平,而Q(或者Y、T)就是实际GDP。

            从楼主的讨论来看,他分析的对象确实是实际GDP。

            • 家园 你已经知道了实际GDP再算的话

              先把名义GDP除以P得到实际GDP,再用M2除以实际GDP得到P?

              这是什么?

              这样的算法我可以先说P是1亿,到最后不还是能自圆其说。

              • 家园 不是这样的

                老兄在概念上有点饶糊涂了:

                把名义GDP除以P得到实际GDP,这个说法是对的。

                再用M2除以实际GDP得到P,这个说法是错的,你看费雪恒等式:MV=PT。

                所以M/T=P/V,得到的不是单纯的P,而是P/V,V是货币流通(周转)速度。当然,在数学上可以把1/V看成P的系数,但这个系数有明确的经济含义。

                楼主的论述有些不严格的地方,不过分析得很有价值。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