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摘】闪击战:机动战的优点与风险 -- 晨枫

共:💬146 🌺909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苏军的行进中补给恐怕是受到蒙古战术启发的

            蒙古的骑兵都是带两三匹马,行进中换马追击。

          • 家园 这种打法已经和传统概念中的大纵深突破有点不同了

            这是优势兵力的集中使用、纵深突破,这是更有效地用兵,而不是用战术补偿兵力火力不足。一般说道大纵深突破神技,是指劣势兵力奇兵突进,打断对方指挥控制链和防御节点,导致防御体系坍塌。这就比较纠结,比如在十月战争以军渡河初期的不顾一切奇兵突进还是巩固滩头之争。

            • 家园 闪电战的概念我一直不得要领

              最近在微博上看了朱世巍的几句话,一下有茅塞顿开的感觉,觉得是比较说的通的逻辑。

              闪电战学说认为战争的核心要素是火力,火力可以杀伤敌方且不说,失去重火力的保护就难以集结兵力组织大规模军事行动,反之则能让对方无法组织有效防御。而火力要依赖大量持续的弹药补给,闪电战的目的不在于占领、杀伤或摧毁,而是切断或者威胁防御方的弹药的补给,使对方的重火力面临瘫痪的威胁,迫使对方在失去重火力保护的威胁下选择后撤或突围。而防御方要做的就是通过大纵深、预备队,全力保持防线上己方部队的弹药补给及重火力正常运作,直到对方突击队弹尽粮绝,选择撤退和突围。

              苏德之所以能在二战中取得辉煌的军事成就,并非他们武器好、素质高。而在于他们最先意识到随着机械化设备的成熟,重装备机动性的提高,战争的形态可以不再是拼消耗的埑壕战,战争的目的也不再是杀伤人员和夺取地盘,而是可以一场围绕火力和后勤的争夺。

              通宝推:jent,桥上,
              • 家园 闪电战的关键是机动+速度,给你个栗子:

                比如我是流氓,你是小萝莉,有好几个保安大叔挡在我们之间,你当然很安全啦。

                我左一闪,右一闪,从保安大叔身边钻过来了!保安大叔都是胖子,跑不过我,我以闪电般的速度过来。。。。你是不是花容失色?

              • 家园 这个比较反直觉

                运动中的部队不担心自己的弹药补给,反而要通过切断对方阵地战的部队的弹药补给起到动摇对方军心的目的,这已经是心理战范畴了。

                另一个可能是就地补给,蒙古骑兵风格的长途跋涉作战保证补给。

              • 家园 拿战开始,步炮协同就是强军的指标

                一战经验走了一段只强调火力,忽视机动的歪路。因为当时技术条件下,炮兵实在是快不起来, 但远程火力已经接近时代顶峰,迫使所有步兵用挖战壕抵抗远程。闪电战的成功,是对一战经验的颠覆。远程再强,唯快不破。固定碉堡再厚,没后方远程支持,只会被敌人的远程一个个敲掉。兼火力,机动,防护一身的技术兵器,坦克和碉堡拼血厚是拼不过的,但没有这必要。坦克野战,主要是对付敌人的机动力量。兼职干敲掉对手运输工具,封锁敌人机动,击溃零散抵抗步兵,这类清野,杀鸡用牛刀的事。攻坚之类的脏活,应该留给步兵和炮兵。对步兵来说,有坦克支援当然好,有前线战术轰炸机也行, 火力召唤选择越多越好,最好不需要等后面炮兵跟上。

                二战的经验是机动对机动,那打坦克最好是另一辆坦克,或者飞机。 隆美尔的狡猾就是以守代攻,用防空炮打坦克,用坦克打步兵,不需要一对一拼掉每辆英国坦克。沙漠里没加油站, 啃不动对方就放它进88炮的射程里,玩坦炮协同。

            • 家园 晨枫理想化了

              攻则不足,守则有余是正解,我的兵力不够防守只能用来进攻是网络小说的梦话。任何一个像样的指挥员,则策划一次进攻战役的时候,都要做到调集优势的兵力兵器火力,弱势的时候则通过削弱一部分方面,那些地方暂时进行防御,把抽调的部队攥成拳头在关键节点转入进攻。

              十月战争中虽然是沙龙缺德,但是就兵力兵器对比来言,以军当然在那里建立了兵力兵器火力的优势,绝非以军处于弱势

              • 家园 以军渡河的时候

                把两个主力师调集到渡口,但战线其他地方兵力和装备都严重不足,只是埃军已经不敢发动进攻了。就总兵力而言,以军依然严重处于劣势。

          • 家园 还是先说说如何组织防御作战吧

            苏联人也是经历了痛苦历程才掌握大纵深防御作战的精髓。

            第一个节点:乌曼战役

            当时苏军两个集团军意识到有被德军合围的危险后,乘上卡车向后撤退,结果脱离了防御工事的苏军纵队被抢先一步赶上的德军装甲集群合围在乌曼地区。这场战役让苏军损失了两个集团军兵力,而且使得斯大林认定以苏军低下的机动性、一旦脱离防御工事,在旷野上只有被消灭的结果。于是作出了不许西南方面军从基辅撤退,不许西方面军从斯摩棱斯克撤退的决定。

            我个人认为,斯大林在这个时间段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有自己道理的。面对闪击战苏联西部领土大面积沦陷,机动性和主动性低下的苏军与其脱离阵地在旷野上被敌人消灭,不如依托坚固阵地与敌人激战。虽然这样的结果很可能还是被敌人合围歼灭,但因为依托坚固防御要点坚持的时间不但长很多,而且还能消耗大量敌人有生力量,更重要的是能为最高统帅部调兵遣将组织防御争取时间。

            这个阶段,苏军还没找到对付闪击战的诀窍,只能用血肉之躯抵挡咆哮而来的德国战车。

            第二个节点: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从42年9月德军进入顿河大河曲开始,到43年3月德军第八集团军残部9万人向苏军投降为止,苏军算是找到了对付闪击战的门道了。

            德军兵峰集中在斯大林格勒一点上,苏军防御正面承受惊人压力,此时投入斯大林格勒巷战的苏军士兵生命只能延续几小时,军官能延续几天。但因为防御正面太窄,苏军有限的防御力量反而变得很顽强,反观德军虽然人数占优势,但没法像过去那样搞侧翼迂回合围苏军,因为有后方物资和炮火支援,苏军的抵抗惊人的顽强。加上此时城市已经变成一片废墟,城市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要塞。斯大林格勒像钉子一样吸引住德军主力,德军不能迂回也不肯撤退,给苏军从两翼合围创造了条件。

            这个阶段苏军摸到了对付闪击战门道,对付闪击战最好的办法是稳守反击,先用坚持防御消耗迟滞对方进攻,再用己方预备队对其实施合围作战消灭已经疲惫不堪的敌军。大道理没错,可是具体实施有难度。在哪里组织防御?何时投入预备队?在哪里转入反攻?都有讲究。朱可夫元帅在回忆录里提到,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的自信心大受打击,其统帅部用兵风格日趋保守和僵化,完全没有过去那种大胆穿插突破的胆识和锐气,而苏军在对付德军闪击战进攻的信心增强了很多。

            第三个节点:库尔斯克战役。

            库尔斯克战役苏军胜在预有准备,提前把库尔斯克变成了一个大堡垒,让德军飞蛾扑火。德军败在死打硬拼,机械地试图重演基辅战役的胜利。违背了闪击战的原则:突然和迅猛。此时,苏军已经能比较有把握的对付德军的进攻了,而德军的进攻越来越呆板,失去了过去的灵气。

            第四个节点:切尔卡瑟合围战。这场战役里苏军最大的亮点是近卫坦克第五集团军的表现,当突破口被德军封闭后,他们没有撤退,而是开足马力横扫了德军纵深,和对面接应的苏军汇合。

            总结:对付闪击战,首先当出现突破口的时候要尽早从两翼进攻,封闭缺口;当同时出现多个突破口的时候,不要盲目后撤,因为跑也跑不过对方,应当就地组织防御,消耗敌方有生力量后再组织撤退;放弃易攻难守地区,依托城市、山脉和河流构建防御工事,消耗敌军实力,趁敌军疲惫之际投入预备队歼灭敌军。

            通宝推:烤糊的卷子,迷途笨狼,林风清逸,梓童,铁手,青颍路,李根,桥上,独草,
            • 家园 团队思想发生了变化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的自信心大受打击,其统帅部用兵风格日趋保守和僵化,完全没有过去那种大胆穿插突破的胆识和锐气

              一个团队表现出来的共同思想,不是某一个人的个人思想,而是内部博弈的结果。

              斯大林格勒战役对德军整体军事思想造成的冲击,导致德军军事思想向负面转化。

              二战德军所受到的思想影响,来自于一战期间的阵地战传统思想,来自于对一战失败的反思。因此,德军一方面有一批深受旧式作战思路影响的中高级军官,一方面有一批主张革新旧式作战思路的中高级军官,而且由于一战失败,要求革新的呼声具有一定优势。同时由于一战失利根源于多种因素,其中政治因素的作用在一战后重新崛起的过程中被明显放大,因此革新在得到实践检验和确立统治地位一定时期之后培育出下一代军官之前,是不巩固的。

              表现在实战中,就是最初的德军通过一系列战争的逐步试验,树立了闪电战的信心,确立了革新派的优势地位,从而能够将这一信心贯彻到对苏作战中去。

              但是在对苏作战中,闪电战在最初取得了一定优势的局势下,在莫斯科战役前,旧式军官的个人需求开始起到影响作用。

              新式军官取得了很大的个人荣耀,旧式军官也需要通过部分功勋来实现个人的一些利益。独立领兵作战的辉煌战功,也必然引起觊觎者的效仿。统帅在这个时候也常常出现分润功劳、遍洒恩宠的心理,“适当”支持一下不得势的老资格军官,给他们一些安慰,并且给一些没有得到足够表现机会的新锐军官机会,安抚他们所有人的情绪。

              所以在初期巨大胜利面前,分兵在思想上成为决策集团的重要思潮。

              反对分兵的往往只有一少部分人:

              在初期的胜利中出尽了风头的、掌握着正确战略战术以及正确战略战术所带来的荣耀的将领。

              写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古代战例中的一个奇怪现象。在古代经典战例中,经常出现一个现象:初期取得大胜之后,随后的军事会议却爆发激烈争论,以至于需要“力排众议”,才能继续延续正确的战略战术打下去,取得最终的胜利。与此相反的现象就是,很多人先胜后败,惨遭逆推,沦落成为背景板。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思想变化了。

              统帅能否战胜这一错误思潮,首先自己能否坚持正确的决策,其次自己能否引导整个团队坚持正确的决策,是整个集团胜败的关键。这也是一个团队实现从优秀团队跃升为顶级团队的质的升华的关键节点。

              经典的战例有很多,但是我忽然想起了一个不是很经典的战例。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也出现过先胜后败的问题。后来老蒋不是通过解决内部问题取得了胜利,而是用钱砸赢了。这样老蒋在控制团队上始终不能越过最艰难的那个坎。

              希特勒显然没有能力引导整个团队取得胜利,所以他从莫斯科战役的时候就开始失败。

              当天平失去平衡的时候,一旦开了口子,就会迅速倾倒,不可收拾。

              莫斯科战役开始,德军的发展开始减速,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应该是整个转变过程的顶点,从向上转变为向下。到库尔斯克会战,德军的顶峰期结束,急速下降。

              在表面上,革新派军官一直主导了战争的进程,所以一系列的失败也直接导致了革新派的地位下降。

              斯大林格勒战役应该是消磨掉了德军革新派军官在体制内的主要优势。

              库尔斯克会战的时候,闪电战的军事思想就遭到了明显的阻力,战役发起时间一拖再拖,以至于战役发起的时候时机已经错过了。

              与之相对应的是斯大林。

              斯大林原本也是一个错误思想的拥护者。维斯瓦河畔的奇迹,他是一个不在场的参与者。苏俄红军势如破竹,兵临华沙,当几乎所有人都以为胜券在握的时候,却在维斯瓦河畔折戟沉沙。战前,苏俄红军原本可以集中兵力突破华沙,但是前线指挥官意见不统一,最后的决策却是分兵,给了波军反败为胜的机会。斯大林在此时是西南军事委员会主席,西南方面军在布琼尼的指挥下,而布琼尼与吐哈切夫斯基有矛盾,结果就是苏俄红军各自为战,没有打下华沙。可以说,斯大林以参与者的身份犯了与二战德国同样的错误。

              希特勒的军事经历仅限于中士,所以他并没有斯大林这样的高级军事经验。这样的差距在苏德战争的决策中越来越发挥出决定性作用。

              苏联红军随后在1944年中打出了号称“十次突击”的连续进攻战,充分表明了苏联指挥团队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统一的一致思想。

              希特勒在这个时候已经对团队失去控制。1944年7月更是爆发了刺杀希特勒的“瓦尔基里行动”。一批军官发动政变,一面刺杀希特勒,一面围捕纳粹。这起行动虽然失败,但是德国统帅部的矛盾与混乱也暴露在世人面前。

              统帅一个团队,里面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通宝推:庄汀,
              • 家园 很赞同您的辩证思想

                任何成功都不是幸至,中庸之道是非常可怕的集体沦丧之路。真理虽然最终会被大多数接受,但是在几乎绝大部分执行时刻都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

                关键词(Tags): #真理#少数人
              • 家园 这点倒是可以参照太祖

                太祖的大运动战理论也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凯申帝给他送了太多的经验包。另外没必要神话少壮派,古德里安他们嚷着在基辅部队还没被歼灭的情况下就要进攻莫斯科,这种冒险希魔还是不会出的。他们眼里只有自己的装甲部队,问题是后面的绝大部分步兵部队还得靠两条腿追,以当时德国的国力是不可能让百万士兵都装上轮子的。苏联的步兵部队打德军装甲不行,打这些跟在后面的德军还是可以的。

                • 家园 即便和对方步兵比苏军也不行

                  苏军到39年前总兵力也不过两百万出头,到41年战争爆发前急速扩张到五百万,其中一半是临时征召来的义务兵。这些士兵的素质是没法和战前入伍,经历过波兰和西欧战争的德军相比的。

                  有种说法,整个1941年苏军最高统帅部都没有任何像样的计划来对抗德军进攻,他们的工作完全是在德国同行的指导下完成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