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摘】闪击战:机动战的优点与风险 -- 晨枫

共:💬146 🌺909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入侵者只有德军?

                    那些仆从国呢?德军再牛X,就靠德军能占领那么大的一片地方?而且同样的苏军部队,在卢金罗科索夫斯基手上和在巴甫洛夫手上能发挥的战力是完全不一样的,罗科索夫斯基手上只有几辆kv坦克就把德军一个装甲师打残了。

                    • 家园 巴普洛夫?条件反射那个?
                      • 家园 巴甫洛夫,西方面军司令员

                        主动把苏军送入敌人包围圈,在他指挥下一个星期内西方面军就完蛋了,后方竟然是从德军战报获得这个坏消息的。最先被枪决的一批苏军将领。基辅保卫战和维亚济马好歹还支撑了几个星期的。

            • 家园 我一直对战役中的“包围”不太理解

              “合围”在战争中似乎是一个令人胆寒的名词。远的有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被围,近的有淮海战役六十万围八十万的战例。似乎被围一方都是凶多吉少。可我始终不懂,如果绝对兵力没有优势,不能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那你把对方围上有什么用啊?特别是如果对方给养充足,这战线究竟是外凸还是内凹,有啥区别吗?不就是对着放枪吗?何况,被包饺子的一方,其实内部联络还很紧密,战场调动比合围方省事得多。

              求教达人在理论和实战高度解惑啊。

              • 家园 兵力展开问题

                被合围部队的兵力更难以展开。

                兵力展不开就没有战斗力。

                你的防御战线就那么长,战场支撑点就那么多,你放太多的部队,人家一炮就干掉你很多个。

                然后你外围防御工事被破以后,恶性循环,越往里缩,兵力越难展开,对方一炮能够干掉你的人越多。

                例如孟良崮战役,打到最后74师就剩两个山头,共军的总攻炮火打得不要太爽

                • 家园 被围部队只要建制完整

                  兵力能够展开,不被分割包围的话,进攻方一时半会也拿他们没办法。

                • 家园 有道理,特别是被战术包围之后,亏就比较大了。
              • 家园 士气因素

                秦军的士气比赵军要高多了,所以秦军包围赵军。淮海战役的时候,辽沈战役已经结束了,徐州国军已经胆裂,华东和中原共军士气如虹,国军心中只剩下一个逃字,被包围以后战略物资又得不到补给,不败才怪。

              • 家园 合围的过程是对被围者不断打击的过程

                一般来说,在野战中,被围者正是因为不断失败,生命线不断被切断,才最终被围。在整个过程中被围者都在遭到打击。

                在被围的过程中,被围者的作战意志固然受到不断打击,其后勤也在不断遭受打击,自身携带的战斗力(冷兵器时代主要是粮食,体力,箭矢,以及数量较少的刀剑枪矛橹盾车辆。热兵器时代主要是粮食药品和弹药)也在急剧下降。这样,到被围之后,其作战潜力已经受到了极大削弱。

                特别是野战中携行给养普遍不足,所以野战中一旦被包围,通常就意味着极其短暂的生存期限。

                如果给养充足,形势则会明显不同。

                有两个比较经典的战例,李陵匈奴突围,李光弼太原保卫战。

                李陵匈奴突围战,始终处于被包围状态,但是始终能够击败敌军,从容撤退。这一方面是由于李陵部战斗力强大,另一方面,在战役后期,也是匈奴完全不了解李陵所部的损失情况(说明匈奴从未掌握战场)。到了最后战败,李陵所部是因为压力巨大、内部矛盾爆发,机密泄漏,匈奴终于知道自己已经将李陵压迫到了极限,于是决死一战。一开始就脱离后勤的李陵由于长期没有补充,箭矢用尽,战争潜力耗尽,最终失败。在战败总结中,李陵说:“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数十矢的说法,大约与现代炮兵所谓“三发炮弹”是指每门炮三发炮弹类似,是指每个射手数十矢。每个射手数十矢,大约是一两场战役的消耗。以李陵的战斗力,大概只要再坚持一两次战役,就可以成功突围。但是,经过迭次血战,李陵的战争潜力已经消耗净尽,无力再战。结果强大的李陵只能遭遇失败。李陵匈奴突围战,充分说明了后勤能力对军事行动的限制。红军时代,寻淮洲指挥下的红七军团也是因为子弹打光,最后失败。寻淮洲指挥红七军团伏击敌军,结果打到关键时刻,敌军就要崩溃的时刻,红军的子弹却要打光了。最后只能选择强行冲锋。寻淮洲战死在冲锋的道路上,红军拼死夺回他的尸体,被迫撤退。

                李光弼守卫太原是另一个经典战例。此战李光弼以不到一万的兵力,面对优势敌军(据说有十万)坚守50多天,获得胜利。

                此战不同于一般的野战,主要是依托既有工事进行的城防战。同时叛军的攻击时间也不算很长。

                顺便说一下李光弼的事。李光弼是个有决断的人,敢作敢当有决断。

                太原节度王承业,军政不修,诏御史崔众交兵于河东。众侮易承业,或裹甲持枪突入承业厅事,玩谑之。李光弼闻之,素不平,至是交众兵于光弼,众以麾下来,光弼出迎,旌旗相接而不避。光弼怒其无礼,又不即交兵,令收系之。顷中使至,除众御史中丞,怀其敕,问众所在。光弼曰:“众有罪,系之矣。”中使以敕示光弼,光弼曰:“今只斩侍御史;若宣制命,即斩中丞;若拜宰相,亦斩宰相。”中使惧,遂寝之而还。翼日,以兵仗围众至碑堂下,斩之。

                这一句“今只斩侍御史;若宣制命,即斩中丞;若拜宰相,亦斩宰相”,端的是干脆利落,当年读到这一句,赞叹钦佩不已。

                如果被合围的人都能像李光弼一样坚决果断,我想合围者一定不能得逞。然而世界上哪有那么多李光弼呢。

                即便是如李光弼一样坚决果断,很多被围者也只不过是能够突围而已。如果迫于形势,连突围也不成,那么就只有失败了。比如经典的张巡守睢阳。张巡以七千余人的兵力,面对敌军主力,坚守睢阳达十个月之久,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长得多,也惨烈得多。

                除开信心之外,被围者最大的危机,就是战争潜力只有消耗没有补充。

                关键词(Tags): #李陵#合围#李光弼#战争#潜力通宝推:silencsrv,预备役师的防化,
                • 家园 最好能搞清歼灭战和攻坚战之间的差别

                  你举得第二个例子实际上是攻坚战,而不是歼灭战。

                  歼灭战:主要目的是消灭对方有生力量,最常采取的战法是在运动中调动-包围-分割-消灭敌人。打好歼灭战特别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目标,一般是突出、孤立之敌或位于易攻难守之地之敌。进攻时必须突然迅猛有力,抓住敌军突出孤立瞬间将敌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这是歼灭战的要义。对于防御方而言,一旦发现自己有被包饺子危险的时候,要不顾一切迅速与主力汇合,或者就近撤退到有防御的要塞中固守待援。防御时必须时刻注意保持防御体系完整,不能被敌军分割破坏。

                  攻坚战:主要目的是占领或拔掉对方交通要点、防御要塞,而不是消灭对方有生力量。攻坚战的难度比单纯歼灭战大很多,进攻方常常要付出很大代价才能得手,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花大力气打攻坚战。

                  整个二战陆战战场,我觉得战术价值高超的战役有这么几场:

                  闪击西欧:曼施坦因的“镰刀战术”第一次应用,装甲部队漫灌过阿登森林。

                  基辅战役:从战略层面上说基辅会战拖住了德军主力,错过了攻占莫斯科最佳时机。从战役层面说,基辅会战是一场完美的歼灭战,一次消灭了对方整个方面军,在世界战争史上绝无仅有。

                  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保卫战:这一战虽然最终结果也是德军胜利,但苏军表现出很强的进攻精神:敢于在德军进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时,从对方后方登陆,威胁德军后方,这是整个战役里苏军最大亮点。

                  叶利尼亚突出部战役:这一战可以被理解为苏联人的平型关大捷,虽然歼敌人数不算多,但是苏军开战一来首次胜利。更重要的是,这次战役里朱可夫首次实践了步炮坦协同攻击,合围歼灭德军突出部力量,算是为日后实施更大规模合围作战练了手。

                  切尔卡瑟合围战:这个我就不说了,攻防双方都表现出不错的战术素养。

                  • 家园 嗯,城市攻坚和一般来说的野战还是不同的

                    既设工事的成熟程度和复杂程度,等各种因素还是区别很大的。

                    这个帖子主要是想说合围的意义,条件差异越大对比越鲜明,所以都带上了。

                    • 家园 打仗,有输有赢才精彩

                      让我选的话,我想选:

                      孟良崮战役:当时74师位置有点突前,但不厉害,和友军联系也不远。但陈毅粟裕下定决心,敢于穿插,硬生生把74师从国军一字队列里拿刀子剜出来,然后一口吃掉,这是需要极大胆识和勇气的。这一仗打赢了,对国军震撼极大;打输了,华野能不能跑掉都成问题,因为国军在外侧已经对华野构成反包围之势。所以后来毛泽东对粟裕说:吃掉74师,第一个想不到的是蒋介石;第二个想不到的就是我毛泽东。

                      三下江南里吃掉千里马师那一仗:国军千里马师善于奔袭作战,当时胡奇才部顶着极大压力,不少人都主张撤,只有胡奇才反对:因为一旦他的部队脱离工事往后跑,那是跑不过千里马师的。结果靠硬顶硬是把千里马师活活顶死。

                      豫东战役:豫东战役算是国共打了个平手。无论是粟裕围歼区寿年兵团,还是邱清泉的大迂回战法,两军指挥上都有亮点。说明只要有相当的进攻精神,国军也能打出漂亮的仗。

                      葫芦岛大撤退:锦州失守、长春陷落、辽西兵团全军覆没,杜聿明临危受命收拾东北残局。他到任后向前线部队发出攻击前进的命令,向后方部队发出转进命令,但一直不告诉他们去哪,直到登船时候才知道要撤回关内。就这样把人心惶惶的十万国军安全撤回关内,特别是52军,徒步撤回关内。撤退不太好组织,经常演变成一场溃逃,但杜聿明能把人马一个不剩的撤回来,算是辽沈战役里国军的一个亮点。

                      最后要说的就是金门战役:解放军输在轻敌上,国军赢在防守顽强上,战役本身没太多可说。

                      我为何不太肯说内战里这些事情,因为是中国人打中国人,再精彩死的还是中国人,没什么光彩的。

                      通宝推:林风清逸,
                      • 家园 52军徒步撤回关内?

                        你我不在一个星球吧?哈哈,开玩笑。

                        52军不是从营口乘船撤回来的?101还挨了主席的批评吗?

                        九纵急追,重武器没跟上,被52军打了反击,未能攻进码头。但52军也是人多船少,最后上船的操家伙打死好几个后面的兄弟,扔下所有辎重,开船就跑,还被共军用扔下的炮打沉了一只船,好像没有跑掉的有一个多团吧。

                        这是我的记忆,可能不太准,但你讲的肯定不对。

                        • 家园 在国军方面的描述中,辽沈战役中确有一只部队徒步撤回关内

                          或者准确一点地说,是徒步撤到葫芦岛,再经由船运撤回关内。但这只部队的番号不是52军而是第6军(即青年军第207师)。

                          话说青年军第207师为师辖旅编制,一个完整军的实力,当时正在改编为第6军的过程当中,所以辽沈战史中青年军第207师和第6军指的是同一只部队。战役过程中,该部第3旅随廖耀湘兵团行动,在辽西被全歼,其余主力参与防守沈阳。在沈阳城破的短暂战斗中,该部曾进行过短时间的最后抵抗。眼见着各守城部队树倒猢狲散了,据说该部队官兵曾相约“1.不投共;2.想法逃出去",故纷纷抛弃武器装备,混出沈阳。因为该青年军部队到东北后曾经大量招收东北籍青年学生入伍,解放军对这些号称返乡的青年学生十分宽大并放行,所以在这些熟悉东北情况的本地青年混杂导引下,该部队有相当数量的官兵三三两两赤手空拳地经陆路徒步逃到葫芦岛,再经由船运撤回了关内。就是这么一段不堪回首的事实,后来却被国民党渲染成整建制在敌境中强行长距离徒步突围的典范,并写入各种军史。

                          您回复的那位河友可能是知道这段典故,但弄混了番号。

                          关键词(Tags): #军战史通宝推:李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