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再谈四代 -- 晨枫

共:💬640 🌺527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外涵道的空气不参与燃烧吧。

                俺不懂F101, 但是, 外涵道的空气应该不参与燃烧吧。 典型的涡扇发动机应该就是一个带涵道的涡浆发动机。

                所有的发动机都有各个模块部分的温度压力分布曲线的。 不会倒流的, 如果倒流的话, 那就是喘振了,通常是出现了故障才会发生的。

                至于引射, 俺倒是觉得从压气机引气后,带到尾喷管部分冷却尾喷管的时候, 是一定会引射的,这么高的压力, 没理由不引射, 不引射太浪费了。 比如说飞机上的滑梯, 放下的时候, 就是用一个高压气瓶, 引射, 使得滑梯能够迅速充气。否则, 单靠那么个小小的气瓶, 怎么可能充得满一个那么大的滑梯。

                • 家园 谢谢科普,还要请教下

                  这几天我的确在想,从进气道引气的话,的确是会产生主发动机和引射进气道“争气”的麻烦,但是应该是可以通过修改进气道设计避免的,关键是从进气道引的气,在发动机加力燃烧室后面被引射进入混溶室的时候,会不会回流呢?我想只要飞机尾部喷口处不产生燃气倒流,应该不会在混溶室产生回流的,因为引射的压力就是利用高压气流背后的真空效应“吸气”,反过来相当于填补了燃气留背后的真空,“推”了燃气一把,可以这样理解吗?

              • 家园 说得也是啊,我又要想想了
            • 家园 所以说将信将疑啊

              听起来这个办法是不错,但不知道是真是假,脑袋都要想破了我

              • 家园 不用想破脑袋了

                这个方案在一个特定情况下是可行的:速度极高,进气动压超过喷口压力。这实际上已经达到冲压式发动机的状态了。不过这样长长的管道压力损失太大。要这样的话,还不如在后机身喷管前的位置开一个辅助进气口,像SR-71的发动机一样,没有必要舍近求远。

      • 家园 这个思路好像有些道理,不过代价有点大

        航空用引射混合器是早就出来了的,但似乎都是大型民用航空发动机在搞。红外抑制用的引射混合器也有,不过为此在制空战斗机里面专门设计一个进气道,加一个混溶室,并且加长机身,不知道是不是可行,重量和结构代价太大了。不过,有传言说太行大改长度有所缩短,大概是减少了压气机级数。再加上四代本身比较长。这样也许不需要加长机身太多。

        但如果能够产生极大的效益,说不定tg疯狂突破一下,破罐子破摔,真的用上了。反正拼发动机不是美帝对手,老子搞旁门左道算了,再说,在进气道内部还有一部分附面层,这个外周进气道刚好可以把附面层空气直接利用了,压气机放气门的空气也可以直接放进去流进混溶室。这个混溶室,可以看做加力燃烧室的延长,也可以看做一个引射加力燃烧室。据说,喷气引射装置,效率高的可以引射喷出气体25倍体积的空气,假如真的用这个思路,只要能够引射发动机喷气流量10%的空气,效果就很可观了。

        这个段子要是真的,恐怕就是泄密了。

        • 家园 《科技日报》曾泄过这么一段:

          引射器技术,即用一种高速主动气流抽走另一种被动尾气。它在众多气动设备领域作用至关重要,其先进与否直接决定飞行器的性能。

          在某型跨超声速风洞建设中,科研人员曾大胆突破常规风洞的设计技术,在国际上首创了采用某引射器方案,实现了跨声速风洞常压与增压运行,试验雷诺数为世界常规跨声速风洞之最。

          某重要成果,凝聚着全国十几家科研院所、上百名科研人员的数年心血。但在最后调试时,却出现了一个不小的问题。基地科研人员改换多种试验方法,仍然未达到应有效果,一时间现场气氛紧张:数年心血可能毁于一旦。

          以气动设计专家廖达雄为首的科研人员果断决定:取消原先成熟但已落后的技术,改换为先进的引射器技术。当时有不少人心里直打鼓,

          这种技术从理论上说效率挺高,但从未真正验证,工程上能不能用,用了行不行?

          至今很多人清楚地记得那45天背水一战的情景。制造出小的试验模型,从加工到试验,前后不到10天,而以往一般是1个月;天天高强度试验,能源也吃紧。所有人员都在现场全程配合安装公司完成加工任务,没有一天睡过好觉,人人带着“红眼病”上班……

          验收当天临晨4点,他们完成最后一道工艺,试验一次成功,受到总部领导高度评价,并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关键词(Tags): #国防科技
        • 家园 非对称的DSI是否就是这个作用?
          • 家园 我也只是猜测,航空门外汉而已

            你的意思是不是这样,非对称的DSI,只是将主要的空气流量中的附面层清理后放进主进气道,而其余的含有较多附面层气流的“脏”气流则直接放进外周进气道,然后进混溶室参与引射?

            不过我感觉没这么简单,能够超音速巡航的四代的DSI的空气流场情况比较复杂,不对称也不一定就是这个用途。也许是因为进气道截面是向下斜切的缘故。f35的dsi也是不对称的。

            • 家园 DSI应该和这个无关

              兄弟我正在写四代进气道说起的一系列荤话,会详细解说DSI。我觉得DSI跟空气引射混容无关。但是用冷空气混合涡轮后燃气降低红外特征是很正常的思路。我们大概齐说一下:

              现代的涡扇发动机的外涵道气流在加力燃烧室之前与燃气混合,既增加了推力也降低了燃气的温度,同时还增加了燃气的含氧量,为加力燃烧提供便利。所以这是很正常的一种方式,不是新概念新技术。

              飞机在超音速飞行时,如果进气道不是可调的,如F22,可能会出现进气的空气质量流量大于发动机最大空气质量流量,这时如果不采取办法,会造成发动机进气阻滞。一般采取的办法就是在进气道旁边开放气门,将多余的压缩空气放出去。这样就浪费了压缩空气的能量。现在有一种办法,就是不在进气道旁边开门,而是在发动机周边开放气门,当进气量过大时,放开发动机周边的放气门,让空气通过发动机机匣流到尾喷口,同时对发动机进行冷却。流过发动机的空气被加热,然后流入尾喷口,与高温燃气混合,降低了燃气温度,同时增加了发动机推力。这种设想不知有没有实现,如果实现既可以降低红外特征,又可以增加推力。

              • 家园 谢指点

                我也觉得DSI不是干这个的,主要功能还是分离附面层,昨天自己想象了下,这个外周进气道如果存在,很可能是一根独立的管道。

        • 家园 呵呵,谢了
    • 家园 深入浅出,连俺这种军盲都看懂了

      另谢晨大铢钱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4 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3。本帖花:1

    • 家园 请教一下

      由于F-22的机翼靠后,后缘为了避免和前进方向垂直而必须前掠

      为什么后缘要避免和前进方向垂直?

      • 家园 和前进方向垂直的面和线都构成强烈的雷达反射

        哪怕是在机翼后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