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隐形的人 -- 芷蘅

共:💬33 🌺8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隐形的人

    一个少年人,17岁,身量已长开,比父母都高,沉默安静。他出生不久,父母便离异,法院将他判给了母亲。年轻的母亲无力独自抚养他,将他留给了自己的姐姐,他的大姨。母亲一个人去了国外打工,纯粹的劳务输出,辛苦挣了钱,寄给他的大姨,希望能好好待他。他从小在大姨家长大,父亲母亲都是别人口里的人。还好在他刚刚懂事的时候,8岁,母亲从国外回来了,用这几年攒下来的钱买了房子,说是给他的,二室一厅。很快,父亲也出现在他的生活中,他觉得很开心,能和父母一起住在属于自己的家里,是他从小的梦想。

    梦想终归是梦想,很快,母亲又离开了他,去了上海,那个大城市。等他长大后,他明白了,母亲也有母亲的梦想,只是在母亲的梦想里,他排在了最后。他和父亲一起,住在母亲买给他的房子里。他是很奇怪,母亲无法和自己在一起,法院为什么还要将自己判给母亲。

    很快,2年过去,母亲在上海也站住了脚,给他的电话中说,要把他接到上海,上最好的学校。他也很开心,能和母亲在一起,在上海那个繁华的大都市,他有些向往。他等待了很久,后来,他知道了原因。原来母亲爱上了一个人,一个年轻的,比母亲小很多的男人。那个男人没有结过婚,在上海工作,但老家是农村的,男人的家里坚决地反对,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他。其实他还是很钦佩那个男人的,那人最终不顾家里的反对,与母亲结了婚。12岁,他也来到了上海,他管那个男人叫叔叔。

    他去了一所很好的学校,是寄宿学校,他只在周末回家。很快,他有了一个小弟弟,他看着他小小的身子,看着母亲抱着小弟弟时满脸的爱意,努力得想记起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时刻。接着,小弟弟的爷爷奶奶也来到了家里,看着他们,其乐融融的一家人,他感觉自己是个多出来的人。他也渐渐将自己从这个家中隐藏了起来。

    那年暑假,他在家准备好好逛逛上海。可是母亲说,回老家去吧,那里凉快。他不想回去,他喜欢上海。母亲说:“那去厦门玩玩吧,你还没去过。”“一起去吗?”他问母亲。母亲说:“你自己去就行,我托了朋友在那边招待你,我工作忙,去不成。”他不愿意去,可还是去了,因为他知道了,那时,叔叔的弟弟一家到了上海,要住在他们家里。他从厦门回来后,叔叔弟弟的一家人还没有走,但是他躲在房间里,彼此没有过照面。

    过年了,他被母亲送上火车,回老家过年,母亲则要带着小弟弟去叔叔的老家过年。叔叔家那边有很多的亲戚,有些知道他的存在,有些不知道,除了叔叔的父母,他们都没有见过他,在他们的眼里,他只是一个存在的符号,一个隐形了的人。

    通宝推:三笑,
    • 家园 无病呻吟

      脱离啦劳动和集体的力量,被自我主义所包围,世界上的一切都会是对我的欠缺。

    • 家园 这涉及一个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而活着?

      答案必然是各异。

      但我能够理解这位女性,她决定为自己而活着。身外的一切都是围绕着我,因我的精彩而精彩,随我飞升。中国人宋朝开始试图打造“国家-家-我”,秩序最大,最压抑自我。孔夫子推崇的顺序实际上是“家-国家-我”,美国个人主义是根基,近乎于“我-国家-家”。

      依照宋理学生活的中国人最累;依照孔夫子秩序生活的中国人最洒脱,真性情;依照美国生活的人,如果属于极少数的精英则最开心,如果不是精英的大众,则也不过是只蚂蚁,融入蚁群里懵懵懂懂的以为自己活着。

      从中国宋以后的传统视角看,这女性颇不道义。但我认为她为了自己而活,活得快乐(小鲜肉泡着,工作似乎也蒸蒸日上),儿子虽不开心,但也物质充沛中长大,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如果儿子有颗玻璃心,那是自己的问题,敲碎了说不定可以变得更强大。

      最近大疆总部外挂着老大的招聘启事,上书:在我仅有一次的人生里,我不妥协。

      • 家园 其实这些都不是可选项,妥协不妥协不决定于自己

        人以为自己在选择,其实是被选择。你自己只是选择的外在表现。

        为什么有的女人会为了孩子牺牲自己,有的女人则不愿为孩子牺牲,无非是两种情况,一种是爱不爱这个孩子,另一种是女人本身对小孩就缺乏爱、母性弱或者没有。

        但不论是哪种情况,表面上看是她在作出选择,实际是她的基因、成长经历(包括精神和肉体)在选择,而基因决定于她的祖先们(包括父母)的经历,成长经历也不决定于她。

        她的选择实际是在基因和成长经历的现实基础上对外部事务的反应。

        不论怎样,都会有不同选择的人,而是否符合道德其实取决于大环境的需要。

      • 家园 曹操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曹操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相比这位女性,曹操还是迂了。 做事但率性而为, 他者于我无干。 负也好,不负也好,都不在考虑范围内。 在本质问题--“为什么活着”上,不用考虑不相干因素。只需要考虑对达到目的有影响的因素就可以。

        追求这种精彩的人其实不少, 只是常常受到额外的“阻力” ,不能如愿也无人感叹罢了。

      • 家园 没错,这位女性的生活确实很精彩

        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每个人的侧重点不同。

    • 家园 五年过去了,那个男生现在过得如何?
    • 家园 男孩自己的性格并非没有问题,还有他的表达方式

      男孩的生活中并非缺少爱,但是他只不过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的逆反心理,把大家对他的爱忽视了。

      他的大姨一家人是爱他的,他的父母、虽然他的父亲母亲离异了,但是从文字中,他的父亲也并没有完全撒手不管。他的母亲,虽然有很长时间不在身边,但是,这不能认为是母亲的错。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母亲一直在爱他,虽然现在有小弟弟了,母亲自然会将关心更多的放在弟弟身上。

      成长过程中这并不是不正常的现象,很多孩子应该都会产生,但是应该是会过去的。周围的人不是应该强调他的处境,而是应当帮助他更阳光地看待自己的处境——虽然他是在一个重组的家庭之中,但是我并没有看出那个叔叔对他不是视同己出。

      男孩实际上是拥有幸福的,只要他自己去切实体验,不要去怨天尤人——那不是男子汉的做法。更主要的一点,他要懂得并且实际去爱,真正的去爱的他母亲,他的继父,还有他的弟弟,以及他的弟弟的爷爷奶奶,那也是他的长辈。还是那句老话,你付出的爱多,收回的爱一定会更多。吝惜爱,只会让自己更可怜。

      • 家园 你这都是鸡汤文,不解决实际问题
      • 家园 你的看法太乐观了

        一个处在青春期的男孩,就算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都可能会因为父母的做法,产生自己不幸福的想法。何况他这样的环境,确实是象你说的,只有自己付出更多的爱,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希望他能领悟到这一点。

      • 家园 不同意

        文中也没提及他大姨一家人怎么对他,他大姨一家怎么对他也只是你的想象。实际上寄人篱下的感觉大概是你没体会过吧。再怎么亲,也不是父母,大姨是母亲的亲姐妹,大姨丈,大姨的子女会怎么想呢?

        成长关键敏感的几年,父母分分合合,物质虽然越来越宽裕,但他的身份却越来越尴尬,我看还不如跟他父亲一块自在。

        他母亲支开他让他去厦门那段,看得我想抽人。

        他要懂得并且实际去爱,真正的去爱的他母亲,他的继父,还有他的弟弟,以及他的弟弟的爷爷奶奶,那也是他的长辈。还是那句老话,你付出的爱多,收回的爱一定会更多。吝惜爱,只会让自己更可怜。

        把人当耶稣了你。耶稣还说要爱你的敌人呢,真有几人能做到?

        不过同意长大成熟最终还是要靠他自己。希望他以后自己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

        • 家园 口头的教育再多再有道理,也不如不停的对孩子付出爱更管用.

          我认可孩子在大姨家就有些寄人篱下. 我现在姐姐们的孩子,他们小的时候也揍他们,可是那种感觉与他们亲妈是不一样的.

          孩子天性里就会把父母与他人划出不同的界限来的. 他会对外人客气,无论再疼他也是客气的.

        • 家园 在大姨家怎么就寄人篱下了?

          估计是你的想象吧,把亲戚想成洪水猛兽?大姨家的孩子不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么,哪有那么复杂?

          我的人生经历不需要告诉你,不过你对我的臆测是错误的。

          当然,我对现在的80后和90后的想法不了解,不过从我那个年代的经历看来,这个孩子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无病呻吟。

          • 家园 我也是按我的体会说说

            他从小在大姨家长大

            住一两个月是一回事,长住,又是另一回事了,我也是按我的体会说说。

            你的经历我也没兴趣了解。

            这孩子物质环境是不错,但一直寄宿到12岁,没多久母亲重心又转移到新家庭,被支开被留下,双亲的爱与关心的缺失那也是事实,不得不失就不错了,谈得上什么幸福。家庭完整的小孩,在外面出了再大的事受了再大的打击,再怎样都有地方可退,那就是家庭,他这种情况,能退到哪?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压力,人人都有自己的难处,没有谁对自己的生活、经历比自己更有发言权。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