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黄连腌制的橄榄 -- 史文恭

共:💬212 🌺1678 🌵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黄连腌制的橄榄

    这是一个沉重的故事,如题所言,您所能咀嚼到的,除了苦涩,还是苦涩。唯一的亮点是,黄连是能降火的。

    (一)

    对于历史的观察者而言,他们的困惑在于如何界定一个历史时代。因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她的一段特定的历史进程,是一个活的进程,也就是说,这段进程的发生,发展,高潮,走向反面,最后完成螺旋式上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这一进程的核心,或者说其内在的驱动力,往往既是这进程推向高潮的动力,也是其走向反面的必然。所以, 要完整地观察一个历史时代的进程,必须从头看到尾,从开始的喧嚣看到落幕的寂然,然后,我们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心跳和喘息,感受到那湍流其中历史人物的浮沉和悲欢。

    在俺看来,文革十年正是这样一个例子。-----现在有一些聪明的学者,提出文革实际上仅仅进行了三年,他们认为前三年的文革是一种新的尝试 ,革命性的大民主,对于中国文化的一个新贡献等等。对于这样的看法,俺总为那些被蹂躏的名词们,诸如“文化”“尝试”“大民主”之类惋惜,经过那十年的人是不会用如此轻飘飘的词汇来形容他们的苦难的,更不会同意让几十年后的那些所谓的学者们用空洞无物的概念为了他们的目的来涂抹那段岁月。对于文革的一个全面的把握,只能在仔细看清楚这些“大民主的尝试”后来的结果后才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来举个例子吧,假设你是一个高中生,胸怀着把红旗插遍全球的梦想,谋划的都是如何征服华盛顿,饮马莫斯科河的霸业。-----突然,伟大领袖一声号令,“革命了!”,从此不必上课,全国任意免费旅游,对之前在你头上的作威作福的老师们可以大声唾骂,对以前只能在报纸上瞻仰的高官们可以查查他们如何打桥牌,如何享受,还可以挖挖他们之前坐牢时候有没有叛变的黑底子,对于青年人来说,这样的生活是否很快乐,很激情呢?

    但是,且慢,假如历史告诉你,当你经过了这样的幸福岁月后,全国的,连续三届的高中毕业生都会在应该学习的大好年华内被送到农村和边疆,长时间地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是在一个大学生还非常稀缺的国度里,这个转折你是否能够接受呢?

    而这还仅仅是开始,在农村苦了几年后,你听说了,当年跟在伟大领袖后面的“永远健康”的林副主席跑到国外摔死了。然后你开始明白,原来让你热血沸腾的理想和信仰是被在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所支撑的,那个最虔诚的布道者却是最阴险的背叛者,既然看起来本应是最忠诚,最可靠的那个写入党章的副统帅都跑到外国去了,那么,对于其他的追随者们,又怎能不面面相觑,心怀忐忑呢?

    之后,作为青年人,你们终于明白了现实的生活是如何的现实和艰难,你们不得不挖空心思,想方设法地跑回城市,而当你们终于回到已然是拥挤而变的实际的城市时,当初无忧无虑的高中生已经成为面临就业,成家种种现实压力的青年人,此时,他们才发现流逝的岁月如何的宝贵,他们丧失的教育对于之后的成长如何的重要,----那么,在这个时候,对于这些曾经如此纯真地,全身心地投入到那个信仰的一整代的青年人而言,这样的一个剧烈而生动的经历,对于他们意味这什么?--------就是作为TG所领导的左派中国的最重要的那根支柱从此崩塌了。文革起始阶段的狂飙所凭借的正是年轻人对信仰的坚贞和投入,但十年文革的最大结果就是告诉了这些年轻人,---你们不过是棋子,你们所秉承的理想,正是你们被操弄的原因。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在八十年代初存在主义能够在中国的大学生之间流行的本质原因。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文革之初,看似豪迈的外交部长陈毅元帅怒吼的那句致命的预言到现在依然令我们感到沉重的所在。

    在1967年一月,接见留学生代表时,他说: “。。。 我不是乱放炮,我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要我看,路线斗争要消除后果要很长时间。现在的文化大革命的后遗症,10年、20年不治!

    用一句话来说,文革的历史作用,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言,就是左派中国理想最盛大也是最悲剧的一个葬礼。它的贡献恰在于它的否定。

    待续。

    史文恭:(之二)

    史文恭:【原创】黄连腌制的橄榄(之三)卑劣的高文谦

    关键词(Tags): #黄连腌制的橄榄通宝推:米宝,文化体制,acxp,酸酸,muiaao,柳叶刀,parishg,dfindy,惟快不破,wooxiao,切地雷,韩信点兵,自以为是,
    • 家园 呵呵,教头一篇东西

      下面一堆极左的牛鬼蛇神都迫不及待跳出来了,不过看来看去就那么几个,扯来扯去也就那些陈腔滥调,一点新意也没有,让人失望呀。

    • 家园 花立场坚定的好文

      唏嘘一下, 曾几何时, 在河里连否定文革都很少有人敢理直气壮了。 花教头此文, 以一句老话共勉:

      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

      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 。

    • 家园 没有惟物的现代工业思维,有些事是理解不了的。

      没人会点石成金,毛泽东也不会,要工业化,还是后发追前发,不可能按步就班。

      毛只有打朝战,给引进苏式军重工打下基础,再转西给引进四三打下基础,并坚持自主,在石化粮布完成前,调人去农村,为不断增加的人口,用人力与水力等传统手段建设生产粮布,直到有计生条件时开始发避孕用品,四三完成多用化肥化纤,就行了。

        

        

        但这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所以朝战时大部分人是反对的,这还是在中国自身是共产党国家基础上,转美时毛事先把可能反对的人都打倒了,但还是出了林彪,如果不先作工作,以刘少奇已经可以从毛秘书那里先看到文件,和有人能监听毛的情况看,肯定搞不成。  

        

        如果你还不理解,最简单的法子就是找个《帝国时代》之类游戏玩一遍。

        

        

        最初始只有几个农民,和少量资源设施。

        

        

        积累人口和资源,升级,建设施,把农民变成军人和工人,

        

        用相应资源来建设施作升级,并与其它国家竞争,

        

        

        这是最基本的工业思维了解方法。

        

        

        如果连这么简单的方法都不能叫增加理解,那就只能作封建士大夫了。

      高技术条件下的军事变革及应对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iiup7BH6eeM/

      通宝推:做外贸的,
      • 家园 闲看埃及

        在穆巴拉克执政的30年里,尽管GDP在快速增长,但大部分人口在过去20年中一直生活在贫困线下,面对腐败、高食品价格、失业率高涨,许多埃及人已失去信心。

        我们的30年是不是一样

        • 家园 开罗有很多人住在墓地里,中国有吗?

          开罗1700万人口,跟北京差不多。但是很多人连贫民窟都住不起,只能住在墓地里,俺可是实地考察过滴。

          北京的城乡结合部,比如唐家岭,确实是脏乱差,但是跟开罗的贫民窟比起来可是强多了。

        • 家园 最根本的区别--他们是“大部分一直生活在贫困线下”

          这是和我们最根本的差别。

          我们是大部分人逐步向好但离期望值还有很远--因为期望值比现实上升的更快,反过来说我们认为总会越来越好的--贫困线下的人口无论是绝对数还是比例都在下降。

          政府这几年确实对中间部分压榨得厉害,但对真可能活不下去的那部分还是在努力救济的,为了不真发生不测。

    • 家园 有些事其实细看,是很有意思的.

      有些事其实细看,是很有意思的.

      1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大庆探明,早前中国在低水平的石油应用上,也只能满足百分之四十的自给,探明后就不一样了,不倮可以低水平自给,还能保证石化粮布,解决当时中国最困难的基本生活.

      2

      六五年中国油在低水平上,实现自给,此后开始大量向西方出口(苏不缺油),并用赚到的钱,为日后四三方案,赚到了购买资金(中国也出 出其它东西,但除基础资源大多都是洋人可要可不要的.).

      3

      六五年油自给,六六年就文革,用三年左右,把党内有能力动毛的人全扫下了台.

      4

      六九年,在没人能对付毛的情况下,中苏在珍宝岛暴发冲突,打的莫明其妙,苏联资料显示是中国中国埋伏,中国则用前期不断的小冲突来解说.

      但实际上林彪政变时,想从地方上调一个排,都是困难的,政变人员是把单个人抽出来,搞了个另外的集训队,成员实际都不知道是要用他们搞政变.

      这种情况下,没有明确的命令,怎么可能就和苏打这么大的仗,

      这一仗的直接后果是,美国知道中苏有问题,开始考虑拉中国.

      5

      中美在七二年正式接触,走向并轨.

      6

      林彪政变,现在一般说林政变只是为私欲,但电影<周恩来>里有一个场面,大意是是林在政变前,说和美国人交往没好下场.

      这只是个电影场面,但事后想想,林政变后可是向苏跑的,林也是老革命了,后来一些资料显示,他很多行为和想法,并不太私人,倒是有不少退一步的思路.

      那么他政变,除了个人的问题,有没有,对脱苏转向美的不适应哪?

      7

      从以上的事来分析,就可以有如下的判断:

      A

      中国在朝战中出了死力,叫苏信任中国,给了中国一五六项,叫中国有了基础的军重工.

      B

      但是中国人口不断增加,而就算计生,套也好药也好,也是要相应工业的,不是说作就能作的,直到七十年代初有这个条件,才开始下发计生用品(独生是改开后的,但少生政策是此前的).所以基础的粮布很紧张,就算定量票供,也很紧.

      C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国发现有大量油,但这东西向西能换钱,苏联却不缺.

      中苏开始出问题.

      D

      毛把党内有可能打击他的人,用三年全摆平了.

      E

      然后和苏撤底翻了.

      F

      和西方合作,先卖油赚来钱,再用这个钱买西方的石化设备,用化纤化肥,完全解决了中国的基础粮布紧张.

      G

      但是这要个长周期,在事刚启动时,虽然毛已经把党内可能阻止这事的人,事先全摆平了,但还是有人不适应,于是就有了林彪政变.

      H

      虽然最后要用石化粮布,但这个工程最终是在八十年代才完全完成的,

      所以,票供并没因改开而取消,到八十年代初才完成,并计入邓的功绩.

      I

      这个最终完成,距发现油有近二十年,离和美国建立关系,开始启动四三方案也十来年.

      这段时间,人口还在发展,粮布还紧张,同时工业却不足,所以把百万在城市没有工作的青年,动员到农村,开荒种地,兴修水利.

      这在开完荒,修完水利,而四三没完全完成,但逐部的发展也见效后粮布紧张也部分缓解了,活干完了,问题又缓解了,工业发展了,又因时间原因,有了大量的原城市工作人员退休,这就需要人了.

      原来城里没活,农村有很多需求,就调在城里没活的人去农村,现在通过工作,农村活干差不多了,城里可干的也多了,就开始返城.

      知青返城也不是改开后的事,不同的是,改开前是城里多一个工,就出一个返城名额,当然现在谈这些,一般是用返城名额争夺中,一些腐败现象来包的,一谈就是谁为返城和村长睡了觉,所以一般人不注意.

      J

      改开后一刀切返城,又把整个事悲情化,于是知青下乡,虽然原就说是叫他们去农村工作,并没说是去享福,去了后也实际是工作,并且取得了成绩.

      前面的返城又都用和村长睡觉之类作了抹黑,知青劳动功绩,那些生产出的粮,开的荒,修的水利,对国家当时紧张生产的重要性,也一句不提,于是就成了毛的所谓迫害罪.

      而这又成了,知青回城后,干部以恩人自居,不管知青工作问题,造成大量失业,又丧失理想的知青,走上黑道,以至治安大混乱.

      并进一步引发严打.

      K

      知青问题没有认真反醒,除了对不起知青外,另一个后遗症就是九十年代的无保下岗.

      无保下的思路,来源很多,但其中一个,就是知青回城时的路数,不管不顾,最后都造成了大量悲剧和犯罪潮.

      通宝推:大熊甲,
      • 家园 知青问题和工业建设问题的思考

        我一直是将人的培养看作是工业社会的基石。那么如果培养出来的工业化人员不能够在工厂里面就业,显然他们学到手的知识无法发挥。农民需要的知识和工厂建设者需要的知识完全是两个不同领域内的东西。此外,工业化社会需要的组织架构,也不是农业能够提供的。只有在工厂里面,人们才能半自动的被组织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跃进跃进的是组织方式。试图在当时技术环境下,在农业实施工业化组织。这个失败的实验验证了农村农业难以支撑工业化组织方式。

        从这个角度上说,知青去农村本身就是浪费资源的行为。道理是显然的:当时中国工业社会的建设速度的相对缓慢,使得这些知青没有工厂可去。他们只能去农村。

        但是为什么在有了知识青年这个基础,农村提供的粮食还颇为稳定的情况下,这些青年不能建设新工厂呢?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个很好的讨论切入点。看看到底是那些资源限制了当时的工业发展。

        我尝试性的解释是合格的组织领导者急剧缺乏。领导的培养需要时间。而在当时情况下,各类规模组织的领导者都急剧缺乏。人们难以自组织。一开始156个工业项目已经极大的耗尽了历年储备的干部资源,后续的发展自然就要缓慢下来了。

        肯定还有其他答案,希望各位能多给提示。

        • 家园 因为建工厂是要时间和资源的,不是想建多少一下就有了。

          而人口的增加及连带的粮布压力增加,在石化粮布完成,和避孕用具的相关生产上去前,是持续增加的。

          所以在此期间,要先把人力投入到农村,用原来的人力投入和水利建设,来缓解粮布压力。

          等技术引进了,有了足够工厂,再把相应人力从农村调回来。

          不信你想想,那么多人下乡你听说过那缺人么,再一个证明就是,改开后,工厂都建了,还开放了私营,但还是没法完全吸收全部知青。

          • 家园 不好意思很久才回你的分析

            我当时就有和你后半部分类似的想法,觉得有工厂了才能让新培养出来的劳动力有地方就业。

            不过我还记得当时突然就想到了156个项目建设问题。然后发现,项目建设的时候就需要很多劳动力。如此推论,那么这些新毕业的劳动力,就可以和原先的比较有经验的工人混编,开始建设新工厂。

            但是这样就需要比较多的有经验的工人,而这些工人,通常是被定义成了领导人员的一类。因此就有了我原先的推论。

            不过民生物资的限制,的确是个重要部分。现在中国超大的轻工业产能已经让我有点忘乎所以,忘记当时窘迫的时分了。

            看来要了解中国前30年经济发展情况,需要更多的了解当时农业发展概况。农业需要投入那些东西,那时候能够投入哪些东西,都需要了解。不过对于现阶段我这种五谷不分的人来说,试图了解那时候的原始农业如何发展太难了。

            我只能根据听的比较多的名词瞎估下。可能需要水,肥,种,药?细化的话就是水利建设,肥料收集以及施肥技术的培育扩散,良种培育以及农田管理,驱虫技术等等。基本上就是在无/少工业辅助情况下将现代化农业技术知识尽可能的普及到农村。越想越复杂... 头大

            当时农业发展方面你有资料么?如能分享不胜感激!

            • 家园 由于SC玩完,一些既有资料完了,只能给你一部分.

              另,谈建国初的问题,同时要看民国的资料,因为连着的,另外有些资料看时,要去除相应的倾向性,多看技术层面,才比较好理解:

              http://wyrnjia.blog.163.com/blog/static/551808082009931101014743/

              1975年美国国会研究报告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4/200610/11365.html

              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cxcmzk/20100701/2363936.shtml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8eF9Fr7oiyc/

              郎咸平上海宝钢内部讲座关于毛泽东部分

              专家称计划生育使中国30年少生4亿人非事实

              数学:关于“文革末年的经济生活”一文

              http://lizaohe.blog.sohu.com/132175619.html

              民以食天 60年吃的变化

              http://read.guanhuaju.com/files/article/html/26/26773/2549762.html

              温饱及小康 下编·民以食为天(1) 粮油肉蛋凭票证定量供应40年(1)

              http://tieba.baidu.com/f?kz=596781639

              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唐人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21852

              另一种视野:民国时期国外学者与中国农村调查

              http://tieba.baidu.com/f?kz=307568884

              【专题研究】民国时期田赋征收人员的结构及其素质考察

              http://tangsong.blog.hexun.com/3499102_d.html

              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

              ——以20世纪30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为中心(之一)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3831

              农学留学生与民国时期中国南方水稻的改良与推广

              http://economy.guoxue.com/sort.php/467/1

              国民政府 / 农业、农村、农民

              http://economy.guoxue.com/sort.php/48

              民国通论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7463

              政府行为与农民负担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24322

              民国时期皖南永佃制的比重、分布及性质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7206

              20世纪30年代知识界关于乡村建设运动的论争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0576

              江村农民:20世纪30年代日常生活举证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907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物流探析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21852

              民国时期国外学者与中国农村调查

              http://wyzx015.blog.sohu.com/124789625.html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53048

              【铲地系列三】大垄单行与三铲三耥

              http://www.chinasuntv.com/pro/zhidao/

              上山下乡背后的经济变革概要

              http://www.gotoread.com/mag/1631/contribution82316.html

              对民国时期农村高利贷的考察

              http://www.gygov.gov.cn/gyszx/724800264053194752/20070701/49293.html

              民国时期贵州农村高利贷盛行的原因

              有大量相关图表,资料

              农业、农村、农民

              http://economy.guoxue.com/sort.php/326/1

              http://hxfbw.com/channel.asp?id=34

              • 家园 看到美国1975年国会报告

                里面有句话,大体意思是中国在当时国内的科技情况下,已经到了农业发展极限。这句话非常有意思。

                为了解决当时人们的吃饭问题,必须超越极限。也就是说为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只能向农业上面超额投入劳动力等等生产力因素。

                而70年代后期的化肥厂等等农业辅助设施的建设,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这才使得国内更多的劳动力得以从农村解放出来,投入工业建设。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中国在20-30年内,将普遍是文盲的中国建设成为了一个中等教育相对过剩的国家。这种教育速度是前所未见的。而农业的限制,60年代到70年代,阻碍了中国向全国彻底工业化国家转型的发展轨迹。

                大概对当时情况有了一个了解,多谢提供资料。如果理解有所差异,还请斧正。

                • 家园 大约如此,其实类似问题,直到现在,以中国今天的工业程度

                  也没完全解决.

                  最近一次的危机是一些人想推行,缺乏实际保障的城乡一体化和土地私有.

                  一些文人,甚至直接拿出小农时代的古书,和通过把给周扒皮翻案之类活动来支持这类活动.

                  可惜相关讨论多在SC,现在那里完了,没法引证叫你看这些相关讨论.

                  只举一个小例子,他们举的古书主要是《沈氏农书》和《补农书》,以及一本民国县志.

                  本人不才找不到这三本书,但找到了前一本农书的创作时间,是崇祯年,后一本是清初对其的补充,其内中一片美好,和崇祯末年的全国性混乱,真是绝妙的对比.

                  那本县志更有趣,只在另一篇引文中,找到一段略长些的引文,只多了几句话.

                  但就这几句话,就能看出这个描写有多不靠谱,因为如果只引常用几句只涉及一些饮食的,尚难说有什么问题,但虽然没引全文,但只多引了后面的几句,就给我们承现出一个问题,那就是那县志里的农民的生活,基本上和现在欧洲福利化国家快差不多了.

                  还有个叫高王凌的,更是瞪眼说胡话,生是把清末民国时,大量因地租问题,引发的社会冲突,及相应的租税征收不完全,作为当时社会矛盾不深,可有效调节的证明,这种几十年不断的冲突明明是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铁证,老家伙生是能用来作和谐证明.

                  所以说,有时看资料,是不能看完就完了,要用点心思作作思辩,不然很容易被人忽悠了.

                  因为很多人谈历史问题,是有相当强的现实利害背景的,利如上面谈到的土地问题,背后就是相当巨大的社会财富问题.

                  面上是几个文人书生,后面是一堆大佬,面上可能跳着脚批政府,实际上哪?比如任志强,以批政府为乐,可他自己就是政府官员.

                  大谈国资不该存在,可他自己就是负责部分国资管理的.明明是官,却要搞的好象不是,真恨国资,离远点不就完了,不行,还要把着,不是为了把这份国资变成自己私产,难道还是为人民服务么?当然他也只是个马前卒,他那个位没后台是坐不上的,上了还能这么折腾,足见他后台老板想要的更多.

                  大量想当俄式寡头和新地主的人,是一向不闲着的,且其中不乏有相当行政影响力的人.

                  JY梦想(第三版2)

                          

                          

                          断臂残刀疲败兵 

                          

                          打倒毛主席,

                          否定前三十。

                          国资全盖住,

                          民功歪隐之。

                          骗说全无一,

                          方便以后食。

                          

                          

                          

                          再削邓陈李,

                          顾家抹黑周。

                          小的更别提,

                          功臣全贼子。

                          中权归文艺,

                          国分豪强自。

                          

                          

                          树起胡赵旗,

                          中国戈叶聚。

                          寡头分工企,

                          新主兼并地。

                          高利贷收齐,

                          买办忙生意。

                          

                          

                          民国复制起,

                          相应祸承继。

                          谋者早图避,

                          张爱玲主义。

                          携得刮肥利,

                          出国串秧子。

                          

                          百年梦终毁,

                          精英全无敌。

                      

                      

                      我就没见过,不喜欢拉帮结伙的自由派,没有眼球饥喝的个人主义者,不把世界缩到自己小心眼里的普世者,和不破坏公共的公共知识分子。

                  这两个节目不错,郎属于国外回来的比较靠谱的,宋他们算是国内比较靠谱的,当然也各有毛病,观点也不完全一样,甚至有冲突,比如郎对国家投入大工程看不上,宋他们比较喜欢.

                  对应着多看看,然后作自己的判断,比较好.

                  大家谈

                  http://video.baidu.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B4%F3%BC%D2%CC%B8&fr=ala0

                  财经郎眼

                  http://video.baidu.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B2%C6%BE%AD%C0%C9%D1%DB&fr=ala0

                  http://video.baidu.com/v?word=%C0%C9%CF%CC%C6%BD&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102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