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黄连腌制的橄榄 -- 史文恭

共:💬212 🌺1678 🌵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翻数据不难什么难?

          翻数据不难什么难? 要翻,要核实,要分主次,要组织。 文革这种事情是个山海经般的兴趣,历史学的难度。 个人态度就是欢迎来洗脑,谁洗得好就费神多看谁的两眼。

          就业不足到底是因为民企被消灭了,还是社会改变,工业化初步建成后过去的大量职业被新社会形态淘汰了? 当知青算不算就业? 当时民企如果未受限制能提供的就业机会比当知青整体上哪个多哪个好? 问题一大堆,虽然是看个热闹,也没法轻易接受你的论断。

          你写的段子短,论断多,需要知识背景太丰富。虽然有心看看,但所知不足与君论道。 我还是挑轻松好看的翻翻。

          • 家园 是民企消纳就业多还是国企多,网易那个浙江工商局长不就说了

            吗?不信的话统计局也好还其它什么地方的资料你都可以翻来比较嘛。

            至于毛泽东那二十七年间的失业问题是不是民企消亡导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也可以看,主编是武力,网上有PDF版下载。

            哦,对了,中小型民企占了雇佣劳动力的绝大多数这一点是全球通用的,概莫能外。

    • 家园 对以前只能在报纸上瞻仰的高官们可以查查他们如何打桥牌,如

      史妹妹觉得不对不该乎?对高官们只可仰瞻乎?

    • 家园 徐州下乡时间上晚一点...

      徐州是这样的...

      69年底先征兵...新兵走聊以后...去兵团和下乡动员开始...

      批准...迁户口...发票证(购买胶鞋...蚊帐...脸盆等)...

      70年元月上旬...去兵团的先走...

      当月中下旬...下乡的开始走...

      直到年中...大致走完...

      在这半年时间里...就算同时期下乡的聊...

      在俺们公社...最后下乡的是城市社会青年(三人)...

      有在校的初一到高三的同学(五十多人)...

      有文革前高中毕业考上大学...在校没毕业的(三人...和俺在一个村的北队...只待聊不到一年即调走聊...社员说镀金的)...

      有当地在县城上中学回乡的(一人)...

      还有一位南京的下放干部老王(待聊四年多)...

      后来在75年底来聊一位比新三届还小的同学...当时15岁...这人例外...是自己要求下乡的...

      以上说的这些人...在公社开会时...都在一起...

      公社全部人口2.5万...耕地5万亩...

      72年开始招生...73也招聊...后来就没有再招...

      俺们中学生里上学的只有三人...当兵的没有...其他公社有...

      余下的同学...招工从75年底至78年底陆续走完...

      有在乡下和当地农民结婚的同学三人...当时不招...都留下聊...

      当时的生活补贴...每月10元...只发了半年...这钱不到知青手里...只发到队里...

      刚到队里...有一些粉丝...白菜...白面...玉米面和豆油...

      这些菜只吃了一星期...以后就自己买聊...

      粮食队里继续供给...年底决分时分的粮食是下一年的口粮...

      半年后...到夏天时...队里盖聊三间土屋...房梁和床的木头...是县里提供的...

      • 家园 看您老二位这么聊,真是感慨

        希望我到您二位那会儿,也能有这种好心态。

      • 家园 你时间记错聊吧?

          在南京,68年下半年征了次兵。我们插队是10月23号离开南京的,到了大终11月份,在电台中收听到关于知识青年接受再教育的“最高指示”。大约12月上旬接到姐姐的信,说是她也要到内蒙来了,说内蒙又到南京(也许是江苏)要三万知青,她已经报了名。又过几天接到信说来不了了,调查一下全南京(也许是江苏)剩下还没下去的适届知青已经不足三万人,此事取消。

          这些事的具体时间记不准,但肯定在69年1月1号之前。

          关于生活补贴,我们是国家给总计400元,包括盖一间土房(在蒙牧区约12平方价120)、北方的冬装、被子、第一年的生活费。钱由大队掌握支出,不知花完没有,反正我的房子到走时还没盖。生活是大队供应粮食(到旗里买来给我们)再给好象是6块还是10块零花钱。

        • 家园 说江苏时间晚不对...要改为徐州下乡晚一些...

          以前只知道北京走得早...

          因今年要办退休...去年底去派出所找当年迁出户口的记录...

          我是批准去兵团的...因而在69年底迁出户口...

          临走前被告知取消去兵团改为下乡...

          同学聚会时得知...他们的工龄从69年算起...

          我因在70年元月25号下乡...档案里的时间也是70年(当时自报的时间)...

          在派出所翻聊几大本迁出记录...发现都是70年的...没有69年的记录...也没找到我的...

          一女警告知记录都在这里聊...找的人很多...并说江苏就没有69年下乡的...只得作罢...嘿嘿...

          又去市档案局...只有部分记录...也没有我的...

          • 家园 你已经到退休年龄了?不会吧?俺还差半年。

            “说江苏就没有69年下乡的”应该比较靠谱,至少是很少。按南京的情况,66、67、68三届初高中基本在68年底全部下乡了,除了初中部分升学的。再往后基本是高中毕业才下乡,而69、70、71三届的高中毕业生很少,而且南京的这三届基本全部留城分配工作。

              退休为什么要找当年迁出户口的记录?为算工龄?不知道你原上的中学有没有保留档案?

              俺当年把工龄改为下乡时间时单位就直接给改了,没要俺去找什么迁出户口的记录,不知道是俺个人档案里有还是就按俺填的表算了。

            • 家园 不知道徐州下乡为何比南京晚了一年多?

              俺这的造反派是听山东的...不和江苏一路...

              俺是67届初中...今年底退休...

              可能要称你哥...嘿嘿...

              是为找工龄去派出所的...找不到就算聊...

              据说你工龄再多...也只能算40年...

              学校的记录已丢失...同学是保存聊那个去兵团的批准书...

              我保存聊很多文革资料...包括串联车票...连后来参加的八一红卫兵证都有...就是那张红纸没找到...有意义的一张纸...

              • 家园 你年底要比俺小几个月,

                  按俺的年龄应该今年暑假后,但按俺们学校的办法,每年暑假办一次,暑假后的就得拖到明年了。

                  不过你聊啊聊的,还以为你才二十多。

                  徐州是江苏一个特殊地方,办事都紧靠山东。据说当年山东还向中央要把徐州要过去,江苏说徐州没了江苏就没煤矿聊,于是作罢。

                  关于工龄,40年是条杠,当年好象是规定退休时超过四十年工龄的可拿95%工资,不过现在拿养老保险的就不知怎么规定的了。

                  还有个办法,去找你当年插队处出证明,证明你是哪一年从哪迁去的户口。

                  当年的下乡知青应该有档案的,俺们的是从在公社建起。政府机关和学校把你的档案丢失应该是它们的责任,多找找它们的麻烦,看多找几个一起插队的同学做证明行不行。

                • 家园 好像父亲在...俺的年龄大不起来...

                  站板凳换灯泡...钻床底够东西也是俺的活...

                  三个20岁聊...

                  区划是江苏的...军分区是江苏的...野战部队是济南的...

                  文革时...造反派的头是铁路的...路局是济南的...

                  乱不乱?没法不乱...

                  建省前...徐州是山东的...一条线至连云港...都是山东的...

                  江南的纺织要煤...山东有七个矿务局...

                  就给聊江苏一个...徐州...

                  文革时...这造反派把居民的粮食计划也改聊...

                  以前不吃的地瓜干和燕麦...都吃聊...和山东一样标准...

                  后来...邓整顿铁路...

                  把那几个抓聊...才没人再提回到山东...徐州又回到江苏的怀抱...

                  原来的公社也证明不了...前几年两乡并一乡...也找不到人聊...

                  俺回去过一次...队长现已去世...副队长还在...

                  这些证明即使开聊...也不能作为有效凭证...局里说的...

                  俺不想它聊...

                  俺晚年的生活不会有问题...

                  就一年...小事情...

                  国庆节时...班里有个同学做聊少将...在12军请俺们吃饭...

                  俺把班主任请来聊...80多岁聊...

                  就是她通知俺...校军代表把俺改为下乡的...

                  她可不简单...福建前线海峡之声的播音员...

                  参加过第一届全军运动会...拿过冠军...见过朱老总...总理和...

                  俺和她一直保持联系...说好聊...等天暖聊...接她去俺的新工作室喝茶...

                  嘿嘿...

                  这就足聊...

    • 家园 知青问题 我要普及一个常识

      知青包括2种,回乡知青和下乡知青。前者是多数,即农民出身的学生,后者是少数,即城市学生。

      刚建国的时候,中学生紧缺,紧缺到大学招生,中学毕业生不够的程度。不得不动员一部分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和一部分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干部报考。所以那时候学生不存在什么就业问题。

      等到中学毕业生逐渐增多,大学没有同比例增加,这个问题就来了。

      这里还有个问题——城乡差别。其实严格说来,不是城乡差别,是工农差别问题。县城里的居民,许多也是公社里的农民,山野间矿山的工人,也算吃商品粮的城里人。对于一个极端缺乏工业的国家来说,提高工业待遇,让最优秀的年轻人趋向于参加工业-军事组织,这没什么问题。刚建国的时候,工业人口不足全中国的1%,许多城里人都是依附于进城地主,买办,对工业化毫无贡献的奢侈化三产。到了毛泽东时代快结束的时候,已经快一亿工业人口。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些工业人口的子女是否天然地继承了这个特权?

      知青政策的回答是不应该,当时的国民待遇是当农民,种地,为工业化提供粮食和资源。所以,下乡知青,回乡知青,都应该平等地先种地,再选拔出优秀的去读书、工作、参军。为啥下乡知青要抱怨,回乡知青就不能抱怨?我看都没啥抱怨的,因为在下乡知青大批下乡的同时,还在大规模招工,征兵。来源就是这两种人。招工数量还略超过下乡数量——当然招工数字也被回乡知青分享,所以下乡知青颇为不满。但为啥不满呢?为啥这个特权天生是你的呢?

      楼主说下乡知青优秀,回乡知青就不优秀?

      其实,这事归根结底是工业经济本身扩张不如工业化教育快造成的。解决起来也很简单——教育不要铺那么大摊子就行了。不知道谁赞成这个观点? 当然了,没有教育超前培养人口,就没有接下来30年的辉煌。从76年到80年代的低谷,中学生减少了将近一半,要是当年不铺那么大摊子,你们说,是不是就没有这个低潮了?还是照旧减少一半.........

      说下乡知青享受国民待遇,其实是超国民待遇了,他们有补贴,有安家费,还有知青办专门照顾。为啥不满? 下乡知青中,招工,参军,当赤脚医生和地方干部的比例,远高于回乡知青。他们为啥说下乡不公平?

      通宝推:洗心,鳕鱼邪恶,kmy1810,烟动午夜,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备战备荒

        还有一个大的国际背景。

        1968年,苏联发动突然入侵捷克,一天时间占领整个国家。当时中央是非常紧张的。苏联军方确实有入侵中国的计划,所以有了“林副主席一号令”,接着有了“备战备荒”的指示。

        大规模的知青下乡,正是这个背景下开始的。

        如果发生核大战,大部分城市人口肯定灭绝,把知识青年疏散到偏远农村,可以在战争开始时保留有生力量,为日后的持久战做准备。这就是“备战”的概念。

        解放后城市人口增加很快,城市居民也是皇粮的。在吸取“三年自然灾害”的教训后,知青下乡,可以扩大粮食生产,减轻粮食运输的压力,同时减轻城市的就业压力。这就是“备荒”。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