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诗文独立古今间”的狂士金堡 -- 古城老农

共:💬842 🌺10273 🌵5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清用于替代厂卫的,不是八旗,是密折制,也就是官员制度性的

                相互打小报告,如果一个专门机构来风闻报事,那会成为官僚的公敌,但如果是官僚之间么,今天你踢我,明天我阴你,就形不成气候了.

                当然八旗也是压制汉臣和士绅的重要力量,但他们代替的不是厂卫的职能.他们本制上类似于皇族.当然制度上明对皇族是防的,清用的比较多.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一般的皇族政权,建国初人数很少,且多是可能有继承权的,所以多用难免生事,而八旗是民族,而且使用的是奴才制,平时是以奴才自居的,虽然有继承权的也争的一塌糊涂,但大部分,实际上比汉人高一等,但理论上又是家奴的人群,起到了一个相对好的平衡作用.(其实士大夫们的称臣权,在尊严上有点可笑,这个臣实际还低于称奴才的,岂非奴下奴,纵称臣不称奴,又有何用.)

              • 家园 满清的确靠垄断军事力量来维持政权。

                不过要说用武力逼迫富豪乡绅交出银子,似乎就不确切了吧。

                清朝初年的几次危机,消灭南明,三藩之乱,围剿大顺大西,内地的地主土绅起了巨大作用,甚至到了太平天国,清廷已经几无可用之兵,最后来保卫摇摇欲坠的政权的,也正是身份卑贱的汉族地主。如果清廷真的一直是倒行逆施,民怨沸腾,受到各个阶层的唾弃,那么这些危机的任何一个恐怕都会彻底结束这个外来政权吧。况且在生产力没有得到什么突破性发展的情况下,全国人口从明的1亿左右,增加的3-4亿,应该是阶级矛盾得到了一些缓和,至少在经济领域。当然,在文化领域,可能是毁灭性的失败,因为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不是密切关联的,尽管到了一定时期会有一个瓶颈。

                • 家园 人口的增加据说和土豆跟玉米有关。

                  占多大比例不好说。不过这些东西好吃又高产,欧洲人口增加也跟这些作物有关。

                • 家园 满清政权之所以能建立起来

                  首先就是在明末的农民战争中,汉族士绅官僚为了自身的阶级利益集体倒向了满清。清初灭南明,围剿大顺军和大西军,本质上汉族士绅官僚联合异族的军事力量剿杀农民军。

                  其次,满清统治者对汉族士绅官僚的态度。满清统治者对汉族士绅官僚是采取又打又拉的政策,一边用科举制笼络汉族士绅地主,一边又用剃发易服和文字狱这些政策进行精神上的打压和奴役。

                  等满清政权初步稳定以后,更是通过文字狱这种政治高压手段,在康雍乾三朝一百多年内,连续的打压东南的士绅地主。雍正朝又通过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火耗归公等一系列政策,把明末沉积在东南的银子,通过政治手段强行收取了上来。明末阶级矛盾之所以尖锐,就是士绅官僚阶级截断了朝廷的财源,逼着明朝朝廷把财赋转嫁给大量破产的自耕农身上,这才是引起明末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雍正通过打压汉族士绅官僚利益的政策,充实了财源,极大的缓解了明末以来的阶级矛盾。摊丁入亩的政策更是释放了大量隐瞒人口。如果没有满蒙八旗贵族的军事武力做后盾,雍正是做不到上述的政策的,也就谈不上缓和阶级矛盾。

                  而对于汉族士绅地主阶级来说,只要能在科举制下继续做官,头上的主子是不是异族,对他们来说没本质区别。这个异族主子虽然天天拿文字狱逼着他们钻故纸堆,虽然这个异族主子让他们和草民一起纳粮,但总的来说是要依靠他们进行统治的,无非是他们做官没有在明朝的时候那么舒服了,明朝的时候他们可以想怎么骂皇帝就怎么骂皇帝,皇帝还拿他们没办法,这个异族主子可骂不得,别说骂,一不小心说错话,异族主子都要他们的脑袋的。这就是明清士绅地主阶级的依附性和软弱性。

                  到了清末,汉族士绅地主阶级主动为满清政权挺身而出就可以理解了,太平天国起义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以打破儒家那套科举制和满清异族主子的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汉族士绅地主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必须挺身出来和异族主子站在一起,剿灭农民军。这个和明末士绅官僚集体降清是一个道理,再加上太平天国又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一言蔽之,阶级仇压倒民族恨。从阶级的角度去分析明清的历史,很多东西就能理清了。

                  通宝推:惟快不破,李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