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简述】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对华东战区的战略指导 -- 思想的行者

共:💬113 🌺159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简述】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对华东战区的战略指导

    在中共四大野战军中,我比较熟悉的是华东野战军军史,毕竟华东战场也是解放军打得最好的战场

    我还是根据个人的记忆,稍微理一下我所理解的毛泽东对华东战场的战略指导的问题,毕竟在华东,粟裕所起的作用太明显了,似乎遮盖了其他所有的人,那么毛泽东的贡献呢

    1,华东初战,毛泽东与陈毅粟裕电文往来,确立内线作战原则

    毛泽东是一个高度重视主动权主导权的人,所以当解放战争全面爆发的时候,从掌握主动权的角度出发,很容易理解毛泽东要求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外线出击的要求,因为进攻相对于防御是一种更具有主动性的行为

    与粟裕将军相比,毛泽东毕竟没有那么多的直接的军事指挥的经验,所以,当粟裕把内线作战的诸多优势告知毛泽东以后,毛泽东就支持了粟裕的看法

    实际上,在毛泽东指导中央苏区的三次反围剿的时候,也主要是在内线歼敌的,即利用了根据地良好的民众条件(特别是在封锁我军消息方面)

    (2)两淮失守,山野华野合并,毛泽东促进山野华野两个野战军的联合并且确立了指挥机构

    毛泽东要求几位领导人陈毅粟裕饶漱石邓子恢们要经常在一起,确定战役指挥由粟裕负责,给华野确立了领导核心

    在此前,粟裕将军想要主动放弃海安,需要向邓子恢张鼎臣他们报告,不得不骑车赶了很大一段路,再召集会议

    毛泽东要求几位领导人在一起还是有着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的

    此后,当面临敌军四面围攻的时候,陈毅曾经设想过山野华野分家,毛泽东明确表示不同意,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开始了大融合

    3),确立以山东为主战场的战略

    宿北战役对整编69师以歼灭性打击并重创整编11师以后,薛岳指挥国民党军继续前进,其鲁南部队是快速纵队和整编26师,拥有大量的(在当时装备条件下)坦克,试图切断山东和苏北苏中的联系,而在南线,第七军,第74师部队也向我军压迫,粟裕曾设想出击两淮,特别是打击占领涟水并且打击了我六纵的74师,但是由于74师与其他部队密集靠拢,没有战机,粟裕因此思考了毛泽东的电稿,领会到了毛泽东的战略意图,即占领鲁南以后,全局皆活,苏中即便是暂时丢掉也能够恢复的思想,确立了鲁南作战的决心,并且明了了鲁南作战的战略意义

    由于毛泽东指明了鲁南作战的战略意义,因此粟裕们发现要稳定鲁南,需要对国民党的主力部队进行沉重打击,而不是打击弱敌,粟裕因此确定了打击敌快速纵队,26整编师,并且此后强攻枣庄(工矿多,工事坚固)的决心

    鲁南战役华野实现了战役战略企图

    3,决战孟良崮前夕的重要电报,提醒粟裕:保持最大兵力,保持耐心

    国民党军兵败莱芜以后,吸取了教训,实施了部队密集靠拢的战法,我军以”耍龙灯“的战法不断寻找战机,但是一直没有找到,粟裕们决定分兵,以几个纵队朝鲁南出击

    这个时候粟裕们接到了毛泽东的电报,要求粟裕保持最大兵力,保持耐心,总有歼敌良机

    这是一个重要指导,从事后的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来看,如果没有毛泽东的保持最大兵力的指导的话,那么此后能够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吗?

    ---可以说没有机会,此后的孟良崮战役中,我军军力应用已经达到了极限。

    而性急跑得快跑到鲁南的王必成纵队则成了粟裕手中的一支奇兵,历史有时就是这样的奇妙

    4,七月分兵的战略决策

    在歼灭了74师,我刘邓大军6月30日强渡黄河,拉开了战略进攻序幕,这个时候毛泽东要求华野一分为二,实行外线出击

    外线出击以后,华野西兵团在南麻临朐两个战役中都没有打好,是不是分兵的战略决策出了问题呢?

    我认为不是

    ---daixu

    • 家园 【整理】粟裕回忆录中对七月分兵质疑的回答

      我们当年执行军委分兵的方针是必要的。如果我们将眼光局限于山东,在内线坚持几个月当然是可以的。因为当时山东还有五十多个县城在我手中,而且连成一片,胶东、渤海、滨海三个地区还可以回旋,在内线歼敌的条件还是存在的。但是,刘邓大军在六月底将南渡黄河,军委已经告知我们,我们必须以战斗行动来策应刘邓大军的战略行动。当然,策应刘邓大军南渡可以有另一种方式,如果我们在七月初能集中兵力打一个象孟良崮那样的大仗,将敌人牵制在鲁中,对刘邓大军的配合将是有力的。无奈当时难以肯定数日内必有战机出现,而刘邓大军按军委规定日期出动,我们不能以作战行动作有力的配合,这对全局是不利的。这就是我们立即执行军委分兵的指示的主要原因。同时,集中与分散是兵力运用上的一对矛盾。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我军的作战原则,所以集中是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并不排除必要时的分散,分散也是对付敌人的一种手段。孟良崮战役发起前,一九四七年五月上旬,军委曾指示我们不要分兵,我们遵照军委指示改变了计划,但当时我们也不是绝对不分兵,而是留下六纵隐伏于鲁南,后来这一着在孟良崮战役时起了重要作用。我们分路出击,就可以将敌人扯散,而我军则可以由分散转为集中,以歼灭孤立分散之敌。也就是先以分散对付集中,再以集中对付分散。后来战局的发展果然如此,沙土集战役就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

      外链出处

      • 家园 关于七月分兵

        关于七月分兵失败的原因,其实最好总结就是粟裕那封没发出去的电报。

        这份电报甲一条就指出了自己过于乐观,对于敌军的行动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并因此导致错误的部署。误判敌军会相继撤退,八军不敢进攻,开始把部署的重点放在截断敌之退路。错判五军和欧集团西移是对付刘邓,而实际还是对付华野。错误的认为敌人的重点进攻被打破,实际上敌人只是做了局部修改。

        甲二,三,四条实际上是承认自己在兵力部署上轻敌,所谓“七月分兵,失去重点”。我的感觉是,在华野做出3路部署之后,任何一路想一次歼敌一个整编师,都基本不可能。即使没有暴雨,即使没有预设的大量子母堡,仅凭野战工事也不过是交换比好看一些罢了。华野之前的鲁南和莱芜太过特殊,敌人均有重大失误,而孟良崮之后,华野比较熟悉的敌人对野战防御方面都很有心得,想吃掉一个中等以上的整编师,至少要3个强纵4天以上的时间。

        加上两个月无战绩,急于求战,目标过高。过去9个纵队集中使用,每战只要求歼敌一个整师加援军一部或大部。这次手里只有2个强纵,2个不满员的弱纵,仍作歼敌一个师的打算。

        甲五,六条承认了在战术方面轻敌。对敌人土工作业只迅速认识不足“仅四小时,每班即完成一个地堡。在我围攻之下,敌更日夜加修,其工作速度实为我军不能计及。于是仍采速决战法,只未能奏效。”“过去敌人不敢增援。。。较前大为积极,其增援队攻击甚猛,而我军之重心又置于攻坚方面,故南临两役均因援队逼近而撤回”

        这份电报所承担的主观责任比大多数网友所说的大的多,而且是真实的原因。奇怪的是这封电报陈谭均不同意,认为仅仅是军事部署和战术指挥上的问题。高层无法达成共识,粟裕只好发了封短电,自请处分。

        相反本帖很多指责并不切实。

        南临两战,损失很大,但参加的四个纵队建制完整,重武器损失不大,且因在内线,伤员安置,人员补充较为方便,伤员伤愈后归队即是老兵,谈不上伤了元气。此后胶东保卫战虽然同样打了很多消耗战,内线各纵却是越战越强。虽然有许世友善于带兵练兵的因素,内线作战亦是原因之一。

        还有人说华野的风格是“胜可以大胜,败也可以很难看”,但是凭我的记忆,一野,四野都有败后崩盘事迹,但是除了金门那种极端地形之外,三野没有,叶陶一路那么狼狈,一个师缩成一个大团,都没有混乱,甚至做诱饵的部队都成功突围了。

        至于对比羊山集和南麻,并因此脑补出华野高层没有到前线了解情况就更荒唐了。就算不考虑敌人的素质差距,南麻打了几天,羊山集打了几天。刘伯承是了几天之后发现的问题?发现问题并指出之后,又用了几天解决战斗的?何况这种指责根本就不是事实,南麻战役阵中日记多次记载粟裕到观察所,粟传有更详细的说明。对付这种密集阵地防御,如果重武器方面没有压倒性优势,想要迅速解决战斗,就只能承受巨大牺牲。或者牺牲速度,稳扎稳打搞土工作业。当然并不是说有针对性的训练,不可以提高速度,减少牺牲,而是说这种提高和减少,都比较有限,不能根本性的解决问题。

        最后一点,粟裕在回忆录中没有把仓促分兵做为失败的理由,相反他说的是分兵虽然仓促,但是必须进行。仓促确实增加了难度,却绝对不能把这个说成失败的原因,粟裕也从来没有把这个列作失败的原因。

        • 家园 粟裕将军的果敢是建立在精确的计算的基础上的

          敌军构筑一个工事要多少时间,我军要攻克一个工事要多少时间,粟裕将军对这些了如指掌。

          有了这些对细节的了解和计算,粟裕将军在大局上才更果敢,像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那样的仗在林彪他们看来都不可思议,但是粟裕将军却打得非常顺手。

    • 家园 华野和李先念都是战略弃子,是吸引敌重兵为其他战区创造条件

      李先念中原突围大部被灭,而华野却是越打越强,最终成为决战主力。

      由于吸引了敌主力,粟裕的战役布置只能打5天,因为5天后敌人的重兵就会集结包围。

      而东北、中原,一打就是1个月,因为其周围敌人的兵力不足。

      注意了这个前提,才能知道粟裕战役指挥的精湛。

    • 家园 续:为什么要挺进中原

      接上贴:青色水的回帖其实已经说明了从战役的角度南麻临朐战役失利的原因,总之一敌情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敌人使用了地堡战术,在张灵甫部被消灭以后敌人更加重视防御了),我军外线兵团出击以后内线兵团实力下降,以及下大雨等等原因

      但是南麻临朐战斗的失利实际上对粟裕此后提出三个纵队不过江的战略性建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如果没有在南麻战役中以及后来的土山集战役中整编11师表现出来的顽强使得粟裕们对中原决战的规律性----即五军,十一师的骨干作用对国民党中原防御体系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了深切的认识,粟裕才能“斗胆直陈”建议三个纵队暂不过江。

      失败或者说挫折时成功之母。

      回到七月分兵的战略决策上来

      首先

      七月分兵确实打乱了国民党军在张灵甫阵亡一个月以后发动的再一次的全面进攻的部署,大量的国民党军队被调到外线,使得内线只剩下64师,11师,9师,25师,客观上形成了打歼灭战的战机

      其次,七月分兵是战略反攻的序幕

      为什么要挺进中原?为什么得中原者得天下?

      历史一再的证明了中原的得失的重要性。

      有人认为当刘邓大军南渡黄河,挺进鲁西南以后,刘邓陈粟大军互相配合,可以与国民党军来一个大决战,即使南线大决战---后来的淮海战役大大提前。

      但是陈粟刘邓毛泽东们没有这么做,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如果当时就与敌军决战的话胜算有多大呢?

      为什么只能在中原决战而不能在山东决战?

      中原相对于山东有两个优势

      第一,便利的机动条件提供的战场回旋余地

      第二,便利的机动条件提供的后勤保障

      从南麻临朐两战的失利来看,我军面对变谨慎了的敌军,很难速战速决,而敌军凭借着便利的中原交通,可以从中原调来大量的军队和武器弹药,而我一旦面临着诸如南麻战役的失利,由于山东战场回旋余地小,要实行转移很困难(南麻临朐两战失利以后,由于国民党军主力在外线,所以我军可以相对从容很多的休整)

      举了例子,如果诸如豫东战役这样的决战发生在山东战场,当我军一下子难以吃掉区寿年的整编72师,和黄伯韬兵团,而胡琏兵团,第五军则不断逼近,我军往哪里转移呢?

      肯定没有如同在豫东那样的从容

      因此向中原挺进具有相当的战略意义,从此后的国民党军的失利来看,正是解放军不断攻占中原的大小城镇,甚至是攻占诸如洛阳开封这样的大城市,获取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的后勤物资---突出的例子是开封战役,我三八纵队攻占开封,而开封是国民党军最重要的后勤补给基地之一;迫使国民党军为了保证自己的后勤运输线而滞留大量的兵力,最后国民党军赖以进行机动的运输线只剩下陇海路和津甫路---我军在淮海战役中一占领宿县,就切断了徐州集团的后勤补给线,最终迫使国民党军不得不放弃徐州

      在豫东战役淮海战役中,由于中原的便利的交通和我军不断攻占大小城镇打通了根据地,使得我军的后勤补给和伤员运输非常的便利(电视剧豫东战役曾经有一个镜头说明运送开封战役中的伤员的队伍中甚至有来自于河北省的担架队)淮海战役中的庞大的小推车车队也是因为我军占领了中原的广阔的腹地,使得民众支援战争可以非常的便利

      当然中原还有一个优势是众多的人口提供的兵源,丰富的物产等等,加上便捷的交通,宽大的战场,这些使得中原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战场。

      毛泽东的挺进中原战略毫无疑问是个大手笔

      • 家园 【整理】粟裕对豫东大战的解释:为什么我军敢于打大仗?

        攻打开封的考虑:

        攻打开封这样一个有四十万人口,并经过日伪军和蒋军长期设防的城市,在华野来说虽是首次,但我军在两年来的解放战争中,曾先后攻克过敌重兵守备的枣庄、峄县(今峄城)、泰安、莱阳、许昌、洛阳、潍县(今潍坊市)等城市,积累了较丰富的中小城市攻坚战的经验,攻坚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部队熟练地掌握了炸药爆破技术。炮兵建设有了相当规模,华野有一个特种兵纵队,每个主力纵队有炮兵一个营至一个团,每个师有炮兵一个连至一个营,每团有一个炮兵连。炮兵的射击技能也有提高,不仅能进行抵近射击和直接瞄准射击,而且学会了间接瞄准射击。部以增挥员也初步懂得了炮兵运用的一些基本原则,能根据炮兵的特点赋予任务,发挥炮兵支援步兵作战的作用。同时,第三和第八纵队长于城市攻坚战。因此,攻克开封还是有把握的。

        围歼区寿年兵团的考虑

        经过长期作战,我们对华野各部队和师以上主要指挥员比较熟悉。他们都乐于担负最艰巨的战斗任务。华野外线兵团的几个主力纵队,总的来说,都是能攻善守的部队,即使是蒋介石的王牌整编第五军和整编第十一师,对他们也望而生畏。但各纵队在攻坚、野战、阻击等方面又各有所长。第三和第八纵队在开封战役中伤亡较大,但因打了胜仗,土气旺盛,只要利用作战间隙把机关勤杂人员和解放战土补充进去,部队的战斗力会很快增强。第十纵队虽经长途跋涉,比较疲劳,但建制完整,实力坚强。第一、第四和第六纵队自渡黄河以后,只打了些阻击战,齐装满员,士气正旺。睢杞战役开始,我们就把第一、第四、第六纵队和中野第十一纵队由阻援集团改为突击集团,用以围歼立尽未稳的区兵团。把减员较大的第三和第八纵队以及第十纵队、两广纵队组成阻援集团,用以阻击邱兵团。在围歼区兵团的过程中,我们又根据情况变化和作战需要,就近转用兵力,对突击和阻援两个集团的力量作了必要调整。由于及时地调整部署和转用兵力,充分发挥了各部队的长处,照顾了各部队的实际情况,结果既歼灭了区兵团部和整编第七十五师,又阻住并大量杀伤了敌人的援兵。第三是组织好突击和阻援两集团的协力作战。

        攻击黄伯韬兵团的考虑

        在战役指挥中,组织转移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与下一步作战任务的衔接,而且直接影响战役本身的成果。战役打得很好,如果转移不当,也会转胜为败;反之,战役进行得不顺利,但转移得当,就可以减少损失,改变不利态势。为此,我们对当面敌情和如何组织部队顺利转移的问题再次作了分析研究:被包围的整编第七十二师是被歼后重建的部队,战斗力不强,已构筑较坚固的工事转入防御,我只用少数部队予以监视,该敌就不敢出动,对我军转移影响不大。援敌黄邱两个兵团遭我阻击后不甘失败,仍由东西两面向我对攻,胡兵团也正由南向北攻击前进,尤其是黄兵团,增援积极,已进抵帝丘店附近,对我军从战场东部撤出威胁较大,如不对该敌以有力打击,我军携带大批伤员,将难以顺利撤出战斗;即使撤出,各路敌人也会尾追而来,使我军陷于被动。于是,我们决心乘黄兵团经长途跋涉,尚未全部展开,战斗力相对减弱之机,先声夺人,给运动中的黄兵团以歼灭性打击,为我军顺利撤出战斗和进行休整创造条件;与此同时,迅速歼灭区兵团残部。这样,既能歼灭更多的敌人,又可对邱兵团起威慑作用,使其在我军撤出战斗时不敢紧跟尾击。

        结果

        睢杞战役的最后一仗,我军不仅把黄兵团打得焦头烂额,而且使邱清泉不寒而栗,起了一箭双雕的作用。在我军与敌脱离接触时,黄百韬仍惊魂未定,一动也不敢动。邱孙两兵团遭我回击后,也未敢再进。而我军却在多路援敌逼近的情况下,一下子跳了出来,进入预定地区休整。当敌人查明我军位置时,我军已休整一周了。

        外链出处

        • 家园 粟裕爱打运动之敌,不爱打“弱敌”

          这是粟裕区别于其他将领的独到之处

          • 家园 确实如此,善于抓住运动中的战机

            七战七捷的如黄路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等等都是这样

            敌在运动中,往往没有来得及构筑好野战工事和对我侦察,指挥官还没有做好准备---我军长途奔袭,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等等

            粟裕最拿手的我看还有战场转用兵力,在给敌人制造假象、利用敌假象方面更不错

            例如七战七捷第一战初战宣家堡,83整编师一个团部顽抗,王必成都有些着急了---电视上这么描写的,粟裕说别忙,恰好钓大鱼,让薛岳以为我军主力还在这里围攻83师......

            • 家园 林彪是狮群战术,好埋伏;粟裕是猎豹战术,运动中一击致命

              林彪只在围歼廖耀湘的时候,达到了运动中穿插分割敌人,但这是在辽沈胜局已定,廖兵团已如惊弓之鸟的情况下,无意识达成的。

              而粟裕从天目山战役,就开始追求这种战术效果,当然代价也是巨大的,作为特种部队使用的华野1、4纵,战争后期运动突击实力消耗殆尽。

              • 家园 你大概不知道解放军即俘即部补得做法吧?

                1纵四纵到后期不行了?我看不出

                粟裕在进行沙土集战役筹划和豫东战役筹划的时候都是考虑到俘虏补充进解放军的时间和对战斗力的影响因素的

                例如七月分兵以后,粟裕考虑我外线兵团几个纵队打了几个消耗战,实力下降,所以一边和毛主席建议增调第六纵队和炮兵纵队出发到外线,同时筹划沙土集战役,南北夹击,俘虏敌军官兵,补充进来

                你的说法有意思,送花

                豫东战役也是这样,我三八纵队攻城有一些伤亡,粟裕就计算,要补充俘虏兵需要多少时间,而在此期间内,该两纵队可以执行怎么样的任务

      • 家园 不是没有提前中原决战的可能,可惜中野、华野的指挥无法协调

        2大野战军的协作,直到淮海战役的第2阶段打宿县,才算基本完成。

        而七月分兵时期的中原,中野尚未经过大别山的消耗,刚围歼一个整编师气势正成盛。而华野是围歼74师的虎狼之气。但单独一个野战军实力仍然单薄,如何合并是个大问题。

        这个问题一直缠绕在中原决战过程中,豫东战役,东面徐世友放走黄伯涛,南面刘陈邓顶不住11师,都是具体体现。

      • 家园 豫东打的其实不是很好

        由于山野打兖州没有牵制住25师,粟裕的兵力实际不占优势,但粟裕在打开封和歼灭区寿年兵团后还想吃掉黄百韬吓退邱清泉,耗时太长,犯了和南麻一样胃口过大的错误,不仅撤退中损失了部分伤员,而且在酷暑下连续作战的外线兵团战后异常疲惫,以至于没有参加济南的攻城活动。

        • 家园 这一点上我不怎么同意王外马甲和你的观点

          1、4、6、8这几个豫东战役“伤亡较大”的纵队,在济南战役中承担的任务是和其他兄弟部队一起阻援和打援,准备和邱清泉、李弥、黄伯韬这三个老对手好好来一次野地浪战,争取敲掉其中一个的,结果由于阵容太严整,这三个家伙都缩了 对手胆小,打援集团没捞到仗打,可不代表打援集团无力攻城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