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十四、尼克松的change(一)1900资本需要新的寄主 -- 西瓜子

共:💬145 🌺1465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十四、(四)分裂的世界之一——自我殖民的美国

      1918年,战争结束了,赚钱赚得手软的美国人忽然发现,它们的好运结束了。

      战争创造的巨大需求瞬间消失,大伙儿再也不会疯狂地将订单送到美国,用最高的价格抢购美国人生产的大炮、步枪、子弹、军需、粮食;同时,大伙儿再也不会为了支付这些订单,而将本国最优质的资产用最便宜的价格卖给唯一有支付能力的大客户——美国人了。

      一双警惕的眼睛盯上了美国人——它们长在当今世界霸主英国人的脸上。

      英国人被美国人上升的势头吓坏了。

      战争的匆匆结束,以及英国人对德国人的宽大态度,表明英国人已经意识到这样一个现实:战争的久拖不决,一定会使得霸权转入美国人手里——“帝国霸权的最大威胁”这个标签,被英国人从德国人身上取下,贴在了美国人身上。

      毫无疑问,美国人会感到极其遗憾——本国一次千载难逢“战略机遇期”就此过去,而沿着这个“战略机遇期”所提供的道路走下去,和平而静悄悄地将世界霸权拿在手里,简直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

      很不幸,这样的事情,在2008年也发生了一次。只是这一次,英国人的角色变成了美国人来扮演,而美国人的角色则换成了中国来扮演。跟1918年的美国人一样,中国人失去了梦寐以求的“战略机遇期”——2008年,美国人决意从伊拉克抽身,从而断绝了“美国人发债打仗,推动世界大繁荣,进而世界市场吃下中国所有产品”的经济模式。

      据说,那些日子,有天真的中国人跑去华盛顿,对美国人提出了建议——“中国人直接大规模购买美国国债,以换取美国人继续大规模吃下中国产品的购买力”,被冷笑的美国人一口回绝。

      后来,有人评论,这意味着战争,美国人发起的全球“去杠杆化”将会捅破200个国家中的某些倒霉蛋的资金链,后者被逼无奈之下,铤而走险发动战争乃是其唯一的选择。——瓜子叹息,美国人再大公无私,也不会拿自己的千秋霸业开玩笑啊!

      *********************************************

      然而美国人对这种窘境并不感到陌生,说白了,不过就是人家把大门关上,拒绝美国人进去做生意了么,这个局面,自从19世纪末美国人开始出门打劫的时候就存在了,这次只是再次面对同一个场景而已。换言之,1914年——1918年之间的全球市场忽然向美国人无限制开放的美好日子,美国人只能就当是自己做了一个短暂而无比美丽的梦吧。

      仅仅短短四年时间,美国人得到了全球市场全部购买力的支持,就使得美国人从债务国一步跨入债权国的行列,国力遥遥领先于世界一切强国(包括那个当前的全球霸主英国人),那么,若是再来一场战争,依然将美国人之外的全部列强拖下水,而逼迫这些倒霉蛋们再次无限制购买美国人的产品的话,那等待美国人的将会是什么?

      若是用厚黑的阴谋论思维来推理下去,人们当然会得到这样的结论:热切盼望者人类再次进入第二次世界混战的主儿,在1918年后的日子里,除了美国人,绝对不会有别人啦!

      同样,怀着无比的虔诚,每日里,向世界四大主神老君、佛祖、真主安拉、耶稣的神位行礼致敬如仪、并且挨个上香供奉以此表明自己十二万分之盼望战争绝对不要打起来的“和平狂”们,自然就是靠了无数的屠杀和卑鄙的阴谋攒下巨大家当的英国人(作为原料供应地和产品倾销地的335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和法国人(作为原料供应地和产品倾销地的110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啦!

      然而,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件事情能否变成现实,完全取决于对立双方的力量对比。而1918年的世界,执掌世界霸权的,当然是国际秩序的庄儿——英国人和法国人,所以,即使美国人再热切,也会发现自己的愿望不能实现,于是美国人伤心地回归老家,关起们来自己玩。很快,人们发现,在北美的大陆上,飘起了一杆大旗,上书四个大字——“孤立主义”。

      ***********************************************

      同样的话,瓜子不得不说上两遍——这同样的事情,在100年后,也发生了一遍。只是,这次,急着要从伊拉克战争脱身的,换做了当今的世界霸主美国人,而无比盼望美国人将战争继续下去的,则是一大群国家——趁着全球大繁荣形势加紧建设欧元区及其外延(“地中海联盟”)的欧元区双核法德,趁着高油价恢复元气、进而一心想要掀翻石油美元体制、从而建立“石油卢布”体制、进而问鼎天下霸权的俄国人,最后那位主儿,自然是乘上全球化末班车、趁着全球市场最大限度对自己开放而全力推进产业升级的中国了。

      只是,2008年,随着一声声的“change”,力主在伊拉克停止战争的,竟然是那个七年前不顾一切开战的美国人自己。而这一次,大伙儿即使恋恋不舍,却还是让美国人退出了伊拉克,扭转了世界政治斗争的大势,没办法,谁让人家是今天的大庄家呢?——英国人和法国人抚今追昔,心中应该别有一番滋味吧,呵呵。

      ***********************************************

      然而,玩“孤立主义”,是要有本钱的。这个本钱,使得美国人可以稳稳坐下来,等待世界局势发生剧变。而在此期间,人们每次向北美大陆遥望,就会看到一个遵守现有世界秩序的“乖孩子”,而非一个横冲直撞,力图挑战和颠覆世界秩序的“坏孩子”。

      话说到这里,我们心里都明白了,这个本钱,我们提到过,就是美国人那幅员广阔达到939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及附属其上的所有可用于生产循环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消费能力和人力资源。这就是美国人做乖孩子、玩“孤立主义”的本钱。

      实际上,若是将美国人看做是一个“小世界”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内部殖民”的体系。

      南北战争之前,美国南方是按照“国际规则”,积极参与了全球化体系:向世界最大的工业品制造商——英国人卖出原料如棉花,继而向其买入工业制成品。说白了,就是依赖于英国人,继续做英国人的经济殖民地。

      北方的工业家们对这个格局非常不爽:

      在他们的心里,美国南方的原料当然应该属于美国北方的工厂;

      在他们心里,原本在美国南方种植园里的黑人奴隶们,当然应该被“解放出来”,进入北方人开设的工厂里面当包身工,或者被“自由”地纳入大农场中的“农业工人”中去——健壮之时,榨干他们每一滴血汗,衰老疾病之时,一脚踢出门去,按照行业术语来讲,这叫“be fired”;

      同样的,在他们心里,美国南方的工业品订单,也当然应该属于美国北方。

      于是,他们决心将南方从“全球化(当日主宰世界的英式全球化)”的圈子里面拯救出来,而将其纳入美国北方资本的体系中去。

      翻开历史课本我们就会发现,力量对比决定南方必败:北方23个州,面积占全国3/4,南方11个州,面积占全国1/4;北方2200万人口,南方900万人口,其中400万是心怀不满的黑奴;北方工业生产能力尤其是军火生产能力占压倒性优势,而南方除去有限的军火生产能力之外,其他工业能力接近于零——别忘了,人家压根不玩工业品,特产是烟草、棉花和种植园好不好。

      所以,尽管有英法当后台老板和亲密盟友,南方的失败还是板上钉钉——虽然他们得到了几十万支步枪的援助,但是,这个数目,跟北方每年上百万支步枪的生产能力相比,不值一提。

      南方是个大蛋糕,1865年之后,北方工业资本乐开了花:

      *南方的棉花掉转了方向,不再装上大船,穿越大西洋而进入英法的纺织厂里,反而是溯河北上,源源不断进入北方(说具体点,是进入美国东北部)的工厂里面;

      *南方的黑奴被“解放了”,他们离开了奴隶的角色,“自由”地进入工厂里面当了工人,或者在农场里面继续干农活——只是他们的角色变成了“农业工人”。

      用马前卒兄的话来讲,他们原本当奴隶的时候,作为奴隶主的私人财产,其生命和健康问题多少要被主人考虑,然而进入了工厂体系后,他们发现,工作时间和工作条件与从前相差无几,而其健康问题再也不在雇主的考虑之内了——这点“改变”,让瓜子想起了国企改制和下岗再就业,其共同点在于,劳动者原有的微薄的保障亦被剥夺,而更加利于资本的利润率。

      *南方的工业品订单转向了北方,从此,北方工业资本获得了一个巨大的销售市场。

      有了这个资本,华盛顿和华尔街以及新英格兰的大佬们就可以淡定地继续做他们的乖孩子。只是,做“乖孩子”的这份本钱,乃是美国北方冲撞了1860年代的国际秩序,将美国南方从英法殖民体系中抢来之后的结果。然而英法不能对此多说什么——那到底那是人家自己家的事情呀!再加上德国人三番四次出来当那个坏孩子的榜样,于是,时间一长,大伙儿也就半真半假地把这件事情给忘掉了,忘记了美国人也曾经冲撞过国际秩序,抢在德国人前面也当过“坏孩子”。

      美国人的幸运,在于他们还有第二份本钱——西部。

      西部这个名词,在瓜子看来,并非名副其实。原因在于,瓜子对其的定义是除去1783年独立时十三州之外的全部美国领土。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美国开国之日,仅仅有十三个州。在这十三个州的基础上进行数次扩张之后,今日美国的规模才得以形成。所以,我们或许可以将其称之为“美国核心”。这个“核心”中,弗吉尼亚(含现在的弗吉尼亚州和西弗吉尼亚州)、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佐治亚四州,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日后名列蓄奴州行列,表明其以种植园经济为主。而余下的9个州,面积共计大约40万平方公里,境内经济以工业经济为主,这便是未来美国工业资本的源头。

      换言之,美国工业经济的核心(原始内核),不过即是发源于这区区约40万平方公里而已。在美国内部(尤其是在1865年整合南方经济之后),作为这“内核”的殖民对象,面积则达到900万平方公里(940万平方公里-40万平方公里)——刨去夏威夷、阿拉斯加、波多黎各等海外领地,单单本土亦达到785万平方公里(含核心区的40万平方公里)。

      做一个粗略的推演,若是考虑到法国人本土50万平方公里对应了110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英国人本土24.4万平方公里(今日英国面积,若将1922独立的爱尔兰计算在内,则为约31万平方公里)对应了335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美国人的差距并不算是数量级级别的。

      话说到这里,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何美国人(说具体点,应该是华尔街、华盛顿和“美国内核”)可以气定神闲地坐观成败。人家是有本钱的。这个本钱,是坏孩子们先天缺乏的。

      套用一句某个特殊人群的口头禅,瓜子可以说:“坏孩子”,所以坏,是体制的问题,不是人品的问题。

      通宝推:金口玉言,amyxiao,高粱,笑一笑十年,
      • 家园 写的不错,但是能不能分析一下中国的情况呢?

        中国本土也有960万,但是49年以后仅能做到军事上的自保和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工业发展相对缓慢,或者说发展快但远远没有可持续性和实现正反馈,所以很奇怪为什么中国就打不出“孤立主义”的旗号来有效的发展自己的工业经济呢?我自己总结,其实中国也是有机会像美国一样孤立发展的,但一方面第一代TG领导人的革命惯性思维太严重完全瞎搞,另一方面也是时不待我,没有时间这么自然积累,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快速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利用资本主义现有的科技成果与资金,取得跳跃式发展。不知道我这样解释对不对?

      • 家园 现在倒是可以直接购买美国国债了
    • 家园 十四、(三)英国人,以及大伙儿从一战中学到的教训

      英国人并非天生就是这么窝囊,遥想一战之前的数十年间,面对其他任何人(尤其是德国人)的挑战,英国人向来是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在这些“针锋相对,寸步不让”之中,最典型的表现,莫过于英国人声称,德国人造一艘“无畏级”战舰,英国人就要造两艘了。而其海军战略,则要保持英国海军军力要超过尾随其后的两大海军强国之总和。

      同样的,在战争肇始之初,英国人毫不犹豫就投入了战团:1914年7月28日大战爆发,8月4日,在德国加入战团的三天后,英国人就卷起衣袖冲进了群殴的人群。

      话说到这里,我们分明感到事情有些不太正常。

      每个人都知道,至少从路易十四时代开始,在欧洲大陆,两百年来,英国人介入纷争的原则乃是“以财力支持盟友作战,而尽量避免出兵”,即使出兵,也顶多是以少量军队参战,起辅助作用。

      但是,这一次,面对咄咄逼人的德国人及其盟友,英国人很明显是红了眼,一改执行了几百年的政策,动员了帝国的一切资源,一心一意地加入了战争。

      作为这一现实的表现,我们第一次看到了一桩奇景——向来专注于海军发展的大英帝国,这次派出了百万陆军参战,他们和法国陆军一起,扮演了协约国在西线战场的主力。

      而我们若是细细观察这支军队,就会发现其兵源不仅仅是来自英国本土,很多士兵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南非、加拿大等殖民地——实际上,按照海军大臣丘吉尔(日后的英国首相)的设想,所进行的“加里波利冒险”(英军突袭土耳其加里波利半岛)行动中,总计78000人的进攻部队中,除去一个师的法国人外,其他所有士兵均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而葡萄强力、反复推荐的《阿拉伯的劳伦斯》这部奥斯卡获奖影片也反映了一个现实:英军在中东不能对德国人的盟友土耳其人制造大麻烦,他们必须依靠阿拉伯人。

      这些反常的举动,让我们得到一个结论:英国人疯了,他们的疯狂来自空前的压力。

      这个压力,是资本施加在他们身上的。

      原来,在19世纪下半期所进行的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人已经落在了美国人和德国人后面。所谓“落在后面”,指的是产品竞争力已经落后,质量差、或者成本高、或者质量又差成本又高。可以想见,这种产品能卖得出去,那才叫个奇怪。

      局势,随着时间的进展,不断在恶化。

      1870年之前,英国人的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占绝对优势,压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对抗。然而,在此之后英国人发现事情慢慢有点不对头,到1870年,在德国市场上,英国人的纺织品和金属工业产品被德国同类产品击垮。随后不久,德国人就将这些产品推进了英国本土市场,并且在英国市场上不断扩张。作为这一惨淡情景的最宏观表现,则是1880年,英国人在世界总贸易额中所占比例为1/4,这个数字到了1913年则变成了只有1/6了。

      1880年到1913年,英国人的殖民地扩展了千万平方公里——至此,全世界最富饶的土地都掌握在了英国人手里。然而,英国人在世界市场份额中所占的比例却大幅下降——事情很清楚,英国商品在本土、帝国殖民地内部和世界市场上全面溃退。

      英国人的脖子后面冒出丝丝冷气,它们的心情,同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率领七千蒙古骑兵在山东菏泽高楼寨陷入十万捻军重重包围之时相差无几。

      陷入如此境地,也就难怪英国人违反常规,拼尽帝国一切资源跟挑战者决一死战了。这个挑战者,就是阴阳怪气把伦敦称为“站着茅坑不拉屎的自私鬼”的德国人了。

      英国人根本不担心战争,因为两百年以来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英国人向来是越打越强,甚至,即使战争暂时受挫,英国政府的信用和英国人融资也不成问题。

      然而,这一次却不一样。战争一天天打下去,英国人发现情况越发不妙。英国人手里的银子如海水般淌出去,融资却成了大问题,英国人无法靠债券来解决开销问题,只好把自己的海外资产用跳楼价进行了清仓大甩卖。

      然而,大甩卖也卖得让人憋气。英国人环顾世界,发现清仓大甩卖的主儿不止它一家——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奥地利人、土耳其人都在为筹钱打仗发愁,这个时候,最残酷的现实出现在甩卖者面前——卖家多,卖品多,而买家少。

      实际上,够分量的买家,只有一家,那就是美国人。

      英国人用失落的眼神环顾欧洲大陆,发现自己数百年来的传统融资对象(也是英国国债的购买者)——欧洲——现在都加入了战团。它们要么跟英国人一样发愁筹款的事情,因而同英国人一起挤在了清仓大甩卖的人群里;要么变成了英国人当前的敌人——日耳曼人这个时候会购买英国债券,以利于英国人买枪买炮来干掉自己么?

      我们不难想象,作为唯一可能的买主,美国人尽可以用最挑剔的眼神和最挑剔的态度来对送上门来的甩卖品挑挑拣拣。

      瓜子虽然不在场,却也可以想象一下当日的情景,简直是阿拉丁按照魔法师指引进入了宝库的翻版——阿拉丁进入到了满是宝贝的洞穴,看到了银币,就丢掉了布袋里满满的铜币;看到了金币,就丢掉了银币,又把金币装满布袋;看到了宝石,又丢掉了金币,把布袋装满宝石。

      美国人有无数的钱可以支付各个甩卖者,这些钱是甩卖者自己“送”给美国人的。这些在欧洲打得焦头烂额的倒霉蛋们把法国、俄罗斯欧洲部分(俄罗斯工业精华所在)、奥地利(奥匈帝国)和巴尔干砸了个一塌糊涂,这些国家自然没有能力生产战争物资和其他产品来支持战争,剩下的英国人和德国人的生产能力也不能满足整个阵营的需要,所以敌对双方不约而同做出了相同的决定:向这个星球上唯一有能力大量生产战争物资和其他必需商品的主儿——美国人买。

      倒霉蛋们第二次陷入了同样一个倒霉的境地——这次他们发现买主多,而卖主只有一个。大家争抢的后果,则是唯一的卖主尽可以得到最优厚的报价。

      于是美国人发现自己变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高价卖出商品,再拿倒霉蛋们刚刚送到自己手上的钞票去低价收购倒霉蛋手里的优质资产。

      滴答!怎么回事?瓜子擦一下嘴巴,发现自己走神,把键盘滴满了黏糊糊的口水——罪过啊罪过!

      通宝推:xiaobailong,破鱼,笑一笑十年,友竹,老醋花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不知西瓜子看些什么书?

        前年我就说一战很重要,让兄台写写。虽然现在的结果是二战的结果,但二战本质上不过是一战的延续的。兄台一出手,果然不同凡响。所以好奇一下,兄台看一些什么参考书?

        • 家园 我想跟大家看的差不了多少

          黄仁宇的几本书,钱穆的那本历代政治得失,二月河的三个系列的前两个,毛选,加上几本先秦诸子的书,金庸的武侠小说系列,加上电影《黑客帝国》第一集,萨特的“个人选择”的说法。

          这些是可以启发思路的。

          我觉得我在浦东蹲着的时候,做了些思维整理工作,和一些在脑子里面进行的游戏,比较重要。

          重要之处,大约在于尽量将各家观点糅杂在一起、以及能够容忍不同观点同时存在于我的脑子中这个奇怪的“本领”——虽然这些观点经常在我脑子里面互相交战,让我有种精神分裂的感觉。

          又,所以又提起尼克松以前的事情,就是因为想到了老兄的话,觉得很多看似荒唐的事件,如一战二战中英国表现的判若两人,其实用“资本的本性”来解释的话,是都可以说清楚的。

          我常常想,或许很多时候,看问题的角度决定我们的观点。

          • 家园 我觉得这本书也不错。瓜老大看过吗?

            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2010年版)

            我认为是精品。

            • 家园 绝对高人,20年前的东西,现在看还是震惊

              什么是穿越时间的迷雾,这就是

            • 家园 这本书比较新,我没有看过

              老兄推荐,有机会碰到一定留意。

              最近,看的书有两套,一套是布罗代尔的《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另外一套,是斯塔夫里阿诺夫的《全球通史》。两位大师级的人物,让我受益匪浅,前者可以补一下我对资本主义的一片空白的了解,后者开阔视野,值得花大功夫去仔细看。

              • 家园 后面的书,读了不下5遍

                从高中开始读,后来有空翻一遍,不过这个书的观点还是比较老的,还是站在西方文明中心论基础上写出来的。

                现在这本书,就是翻历史事件时候,翻出来对照时间。里面的观点并不支持。

                • 家园 嗯,主要是他的视角非常宽广

                  这点让人看眼界啊。

                  • 家园 说一个办法

                    在你通读一遍之后,看目录,脑子里面过一遍,看看能不能马上回放你看过的。

                    3遍,你基本上能把1500之后的脉络大概搞清楚,时间点的先后极为重要。因为搞以史为鉴的都是从那点事情说事。所以不要仅仅看一个个事件,还要看时间,尤其是同时间全世界发生什么,这才是全球视野。

                    比方说,我现在很奇怪的是三大泡沫中的 密西西比泡沫和南海泡沫,这两个大泡沫居然在同一时间在两大国家同时发生,几乎是前后脚,过程相同,结局相同。要知道英国、法国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两大强国。

                    然而所有描述这些历史的都故意的忽略这两大事件几乎同时发生的事实!

                    此外,对于泡沫的描述都是泡沫崩溃后误国误民。100年间英法不能提银行和股票公司云云。

                    不过据我所知,似乎这这个时间前后英国、法国都没有特别大事,英国是1689年光荣革命之后到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中难得的不打仗的时间,法国也一样。

                    法国在路易十四之后,国家财政几乎破产,经过密西西比泡沫之后法国在金融崩溃之后居然没事,随后参加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这场战争主要是普鲁士和奥地利打的。

                    真正影响英国和法国国运的是 1756年打的七年战争

                    • 家园 I smelt a conspiracy

                      in the Mississipi bubble: By the hand of John Law, the French King tried to attack the aristocracies by draining their money intothe bubble. But I have no proof, so this is just a conjecture.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