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重阳之人(一) -- 弦音醉舸

共:💬59 🌺10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重阳之人(一)

    阅读之前我先插一句多余的话:千万别问我“气”是什么,我很难回答的上来,如果着实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可以先读一读王唯工“血液循環共振理論”,虽然我不全赞同他的观点,谢谢!

    ------------------------------------------------

    题注:1.中医理论中的“气”是什么?这是个让人纠结的话题。传统医学认为,人体中至少有四种气存在:“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它们各有所源,各司其职,至于脏气腑气什么的,是这四种气在具体部位的分布而已。

    2.1996年,邓宇等认为中医的气是现代生物学已经发现和尚未发现的生命活性三要素:「信息-能量-物质」流的统一体,我觉得比王唯工“血液循環共振理論”阐释的气要更符合临床一些,毕竟,共振理论无法解释幻肢痛中气感的存在,共振只是“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吧!好吧,我们开始文章:

    ——————————————————————————————

    《黄帝内经太素.量气刺》“余闻九针于夫子而行之百姓,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病益剧,凡此六者,各不同形,愿闻其方?!”

    黄帝说他自己在实践中,发现人的体质不同,针刺竟然产生不同的反应,有些人针还没扎进去,就已经有针感出现了;有些人呢,针刚进皮肤,就有了气感(插一句,我自己就是这种状况,针进皮肤就能在可期或不可期的地方出现针感);有些人呢扎针的时候可能有针感,针拔了,针感还在继续;有些人呢要多刺几次才出现那么一点点的针感;有些人呢,晕针;有些人针刺后症状加重。

    岐伯回答的也很简明:

    1.“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

    2.“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

    3.“其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沉者藏,故针以出,气乃随其后,故独行也。”

    4.“此人多阴而少阳,其气沉而气注难,故数刺乃知也。”

    5.(晕针和病加重)“其气逆,与其数刺病益甚者,非阴阳之气、浮沉之势也,此皆粗之所败,工之所失,其形气无过焉”。

    其中,提到了重阳之人,且“阴气多而阳气少”与“此人多阴而少阳”是两种不同的程度,前者是阴气略胜阳气,后者则是阳气严重不足,阴气大胜,故而两者相对应的针感出现状况也不同:前者针感残留,后者则数刺难得针感。那么这里的“阴气”和“阳气”又分别是什么?

    我们知道,人体之气只有元气(原气)、宗气、营气、卫气四种分别,其中卫气属阳,可以称之为阳气(但当期夜间入于脏腑时,因其循行部位由表入于里,故又可称之阴气,此处之“阴”与其本身属性无关,只与部位有关);营气属阴,可以称之为阴气(但当其循行于阳经之中,又可称之为阳气,但此时“阳”与其本身属性亦无关,只与循行所在经络有关);宗气则搏于胸中,为诸气之宗主也,“此气搏于胸中,混混沌沌,人莫得而见其端倪,此其体也。及其行也,肺得之而为呼,肾得之而为吸,营得之而营于中,卫得之而卫于外。”或可以王唯工“血液循環共振理論”所主张的共振来阐释,因其性质属发散属动,故属性为阳无疑;元气则不分阴阳,当其生,逢阳则助其发散,逢阴则助其收敛,是人体生发的根本动力来源,类似于人体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中之“三”之气—有自己的形体,但包涵阴阳。

    在这些基本理论的基础支持下,我们可以将这篇文章中的“阴气”“阳气”分析出来:阴气便是营气;阳气则有宗气和卫气。

    那么“重阳”之人,便是宗气和卫气兼胜之人,原文文字也支持这个观点:“黄帝曰:‘何谓重阳之人?’岐伯曰:‘重阳之人,熇熇蒿蒿,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

    原文中还有一问:“黄帝曰:‘重阳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岐伯曰:‘此人颇有阴者。’黄帝曰:‘何以知其颇有阴?’岐伯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颇有阴,其阴阳之合难,故其神不能先行。’”这个问题有点绕人,直接点讲就是说重阳之人中也有异数(重阳之人而神不先行者),这种人稍微接触一下就能看出来,因为这种人有一个特点:多怒。多怒这个表象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多阴”,我们知道,作为营养躯体的营气,与卫气同来源于食物,每天够用就行了,因为我们每天都会三餐供给,如果这个营气因为病态或者因为摄入过多而堆积,那么就是“多阴”,阴气过剩,就会带来很多问题。这个重阳之人兼多阴的人其实生活中颇为多见,举个例子,或许张飞张翼德就是这号人物:熇熇蒿蒿,言语善疾,举足善高,且多怒,哈哈!再扯远一些,重阳之人,尚为多阴所困,那平常如你我百姓,其能不时刻提防“多阴”之弊!

    另外,原文中“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一句要仔细讲一下。什么叫“易解”?历来都是敷衍而过,更谈不上合理的解释了。《内经》中医学理论的传承,在《内经》成书之前已历史颇久,《内经》不过是汉朝(或稍前的时代)那个时代人们的编著品,既是编著,必然已经存在误读误解。阴,古作“侌”,或加表示虚拟实体的“阜”作“阴”;阳,古作“昜”,或加表示虚拟实体的“阜”作“阳”。“侌”字从今从云,意为“正在旋转团聚的雾气”。“昜”意为“发散气体”。这里的“数怒者易解”一语,其实是“数怒者昜解”,也就是说多发怒是伤阳气的,这里又出现一个恶性循环链:“多阴–多怒–伤阳—多阴”。

    通宝推:月下,花大熊,大畜噬嗑,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好文章,顶起来。
    • 家园 请教一下,我的舌头边缘有牙齿印,是什么虚还是什么旺?
      • 家园 你大概属于

        怎么吃也吃不胖一族?

        • 家园 惭愧,我身上只有两个地方胖

          一是脸,二是胃部.

          而且是不吃就胖,天天去健身房还是胖......

      • 家园 没什么标准

        因为压根就没标准。

        胡万林当初被判刑,有人问他的方法违反了哪一条中医理论了,不同的人可以给出不同的答案。

        这大体就是所谓的辩证,个体的真相。没有标准,没有确定,天知道辩证个体准确与否。

        • 家园 传统医学的流传

          ,几千下来,泥沙俱下,您就先别苛求标准的出现了,先把自己理清楚才是实际的,当然,也可以借助现代医学,特别是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与进步,来淘金。

      • 家园 我们自己无法判断自己虚实,表里的原因

        是因为疾病是复杂的,几乎没有人按照教科书生病。

        舌头有齿痕,说明有些胖大,在中医教科书里有相关的论述

        但是没有哪个医生能单凭此下诊断,遣方用药的。

        你可以参考网上有些问诊单,这样还稍微靠谱些。

        复杂一点的肯定要见本人。

        还要刨根问底打探隐私滴。嘿嘿

      • 家园 舌头边缘有齿痕是脾虚,消化吸收功能不好

        如果没说错的话,同时伴随的是容易虚胖,早上起来有些浮肿。如果年轻,出现症状时间不长,可以自己熬薏米绿豆粥吃,另外加强锻炼。如果时间比较长了,最好看看中医大夫,中成药的话以健脾丸等为主。以上都是臆测,如果恰巧蒙对了,也需要医生确认。

        • 家园 您这个就是教科书式的机械中医论

          ,我这么评价请不要介意。如果真机械的用哪些理论来套的话,可不可以说是心阳虚,火不生土,故有这些见症;可不可以说肝虚,本来舌两边也是候肝的,肝木不疏土,故有这些见症;可不可以说是肺实,肺气不承脾脏输来之水津,故有此见症........中医是活泼泼的生机灵动的一门技术,照着教科书那么用早就废掉了,现在也差不多快废了。某一见症在疾病的某一环节出现,是随机的,要具体分析的,哪些见风就是雨的专家建议还是不要去看了。

          • 家园 所以我说是瞎猜

            因为我自己最近这几年断断续续的有楼主所描述的症状,久病成医,自己看了些中医方面的书,也自己设计了一些饮食调理的方子,调整了自己的生活习惯,这些症状已经渐渐消失了。看到楼主的询问,忍不住显摆经验来了,其实我也知道中医是一门艺术,每个病人都是一幅作品,正如艺术家笔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幅画,没有人得完全相同的病。像我从小就是脾胃虚,所以有病先调脾胃,基本都能解决问题,楼主也一样需要辩证施治。

            • 家园 辩证论治是有争议的

              把活生生的气机定位一个平面的铁板一块的“证”,是有问题的,对“证”的推崇是近现代的事情。

              • 家园 可是从伤寒论开始就已经推崇辩“证”论治了

                总不会是张仲景被人遗忘了近千年以后才被重新找回来了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