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回国杂谈 – 变迁 -- r33300

共:💬24 🌺17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回国杂谈 – 变迁

    近来网上见不到兄弟我,好多人以为咱潜水了,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最近趁着孩子春假和机票打折回了趟国,这两天倒时差,趁着现在还算清醒赶紧上来冒个泡,免得大家伙惦记。

    说点儿啥呢,说点回国的一些感受吧。话先说前头了,现在大脑还处于中国时区,写出来的文字难免有些驴唇不对马嘴的,大伙别较真儿,也别见笑。

    先说说回国后的感受吧,谈一谈国内的变迁,此次回去是我来加拿大五年后的第一次回国探亲。这次回去一共去了两个地方,一个是我的家乡石家庄,另一个是我来加拿大之前居住过的最后一个城市--上海。我觉得这是两个很有代表性的城市,一个是一线城市,一个二线城市,值得说说。

    先说石家庄。

    经常在电话里听到父母说石家庄在我走后已经大变样了,一直没有什么感觉,觉得他们可能是夸大其辞,这次实地走了一趟觉得这个城市的确是面目全非了。

    城市里主要的干道都已经打通打直,原来的街巷都已不复存在,我印象中的标志性建筑要么已经完全隐藏在一片片的高楼大厦中,要么就早已经被推到重新盖楼了。总之,除了街道的名字还能够和旧时的记忆联系起来,其它的一切都已经和我记忆大相径庭了。

    大部分交通流量较大的街道上实现了立体交通,在市区中心寸土寸金的地方基本上实现了立交桥连接,而在以二环为代表的环城主动脉道路则修建了大量的高架道路用于分流和提高车速。所有的这些东西基本上是在近五年内建成并启用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高架桥如今在一线二线城市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

    大街上车很多,行人也不少(当然这是相比较与加拿大来说的,实际上比较当年行人的确是少多了)。骑车上下班的人还有,但是很多都是电动自行车。但是更多的是汽车,而且是私家汽车,款式样式多样,再也不是旧时的单调和统一。

    临街都是新建和在建的楼房,一个统一的特点是高层居多。据说09年之后市里就再也没有批过多层和小高层,所以只能盖高层。房子没有盖好就基本上销售一空,说明房地产在政府多次踩刹车后仍然欲罢不能,这个我在后面的帖子里会详细谈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填充了城市的大部分空间

    总之一个感觉,这个城市像极了2003-2005年的上海(当时兄弟我一家正在上海打拼),一个蒸蒸日上的现代化城市正在初具规模。

    某天有空在父母住的居民区周边转了一转,发现中国特色的路边摆摊基本上已经绝迹。代之以各色的便利店和售货大棚。在各个小区的结合处盖起了一些大棚,政府充分利用了土地国有的这一便利条件轻易地使这些建筑开发商的边角废料变废为宝,这个恐怕是其他任何地方的政府所羡慕的中国特色了吧。

    路上汽车多了起来,直接带来的问题就是交通拥挤问题,这在任何国家的大城市都一样。但是与别国不同的是,或者说另一个中国特色是汽车和行人的抢行问题。每次坐在副驾驶位置我都替外面的行人捏一把汗。不过每一个国内的司机似乎都有绝佳的空间感和驾驶技巧,同时还要有一个稳定的心理素质,否则的话您的车将会寸步难行。

    这倒不是说中国人完全失去了传统的温良恭俭让。为了让孩子们体验一下国内的公交车我有意地带孩子上了几次公交。我自己的经历是,无论何时,无论车上有多拥挤,一定会有人给抱孩子的我让座。所以说汽车问题只能是一个短期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必将逐步建立起适合于自己的交通文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种行人穿越在车海中的情景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事情是,和亲朋好友几次聚会中,但凡开车的司机都能做到滴酒不沾。细打听之下才知道原来是最近发布了一个新的法规,酒后驾车直接拘留15天,没有任何回旋余地,说明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汽车带来的负面作用并且正在逐步加以改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再说说上海,兄弟我一家出国前曾经在上海打拼了两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外滩留影,兄弟我在背后闪闪发光的凤梨头中度过了难忘的两年

    上海乍一看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不大。这也难怪,05年离开上海的时候就觉得上海已经没有地方盖房子了,高架也早已建好,城市进行基本建设的空间的确不大,如果说有变化,那只能发生在上海的周边地区。但是在上海待了几天后感觉上海也在变,她的变很多发生在细节上。

    比如说,当年我坐公交上班喜欢看车上的电视(这个当年在全国似乎是首创,现在石家庄这样的城市也基本上普及了)。每当汽车钻进过江隧道的时候,信号就会中断,这也难怪,地面之下那么深,况且又是在黄浦江下面,哪里有信号呢?

    某天坐出租过隧道的时候突然发现邻座的亲戚一直在打手机,同时也注意到过往的公交车上的电视屏幕并没有出现黑屏或者马赛克,这才恍然,原来有关部门早已把天线拉进了隧道。

    再比如说,又有一天出去吃饭。很普通的一个餐馆,吃的是涮羊肉(领导要开羊荤),刚刚一落座就有服务员递给我一块包装好的眼睛布,我没有想到的人家都已经想到;没吃多久二丫就开始对饭菜不感兴趣,一直闹着要玩儿,这时就有餐馆服务员上来征求我们的意见,由他把孩子抱走好让我们能够尽情享受,餐馆的一角就划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专门让孩子们玩儿,并有专人负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餐馆服务员现场拉制作面条是这个餐馆的特色项目

    这些点点滴滴虽然都是小事情,但是从一个侧面说明服务业的进一步深化和人性化。

    全文完

    关键词(Tags): #回国杂谈通宝推:海底鼠拨土,njyd,李根,
    • 家园 眼镜布,还有功夫面

      这不是一家普通的餐馆,是鼎鼎大名的海底捞。

      业内工资最高的餐饮企业。

      等位的区域有点心,扑克,比较夸张的是有美甲的。

      我常去的那家,生意太好,把隔壁生意清淡的茶馆盘下来做等位区。

      在国内开车那是要有相当的技巧的,我记得有次车上拉了一个美国回来的,一个台湾来的。美国回来的那哥们一路上就在说,你能在这样的交通环境下开车这么顺,真不容易,这人都怎么走路的blabla?台湾来的就淡定多了,台北......好象也差不多

      还有隧道里的信号,隧道就那么短一段,解决起来当然容易。地铁就不保证了,我比较熟悉的二号线,基本过了站进入隧道那就没有信号了。还不说二号线,三号线全程都在高架上跑,照样有没信号的地方。

      看来,即使是国内出去不久的,这个回来走马观花的感受和我们这些天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感受也是有相当区别的。

      这大约也属于城里城外,抑或是距离产生美。

    • 家园 传闻石家庄要彻底大修中山路中心段

      将之变成整个的绿化带,火车站、铁轨整体埋入地下,不知是不是这样?

    • 家园 国内的服务那是没得说

      饭馆里服务员恨不得比客人多。

      有的地方也相当地人性化。去年初带着小孩回国,在上海入关,很多人排队。工作人员看到我们推着小孩,马上主动过来把我们带到另一个没人排队的通道。后来又一次带着小孩回国在北京入关,也是有工作人员主动带我们走快速通道。机场工作人员态度也很好。相比之下回到美国,机场破破烂烂不说,也没人管你带不带小孩,照样排队,感觉是到了第三世界。

    • 家园 美国百货大楼被人开飞机撞了那天我在石家庄

      平生就去过一次石家庄,那次从北京去石家庄,跑跑华北制药的项目。印象中石家庄是个典型的华北城市,灰扑扑的,所到之处都是二层火柴盒楼,没见高楼。也许因为我去的是工厂区,大平原上也不缺地皮。。看照片变化是太大了。

      那个日子我记得贼牢!记得从北京六里桥坐大巴去的,回来也是大巴到六里桥。回来路上的电视新闻中,赫然是冒烟着火的那俩美国百货大楼。新闻一直在叽里呱啦的报道,我都看呆了。。。

    • 家园 在海底捞吃的涮肉?
    • 家园 中国再干十年,发达国家都是浮云。

      俺丈母娘去了趟美国,说就纽约还行,但是还是比较破。

      咱最近跑了趟宜兴跑了趟绍兴,共同的特点是自行车很少,电动自行车也少,都是汽车。宜兴干脆基本没有自行车,至少我没有看到过自行车在路上开过。怪不得tg说12五要卖到3600万辆/年。

      • 家园 我的父母对美国的看法也是如此

        2008年他们从深圳来看我,我住在弗吉尼亚的Richmond,暑假带着他们一路向上,去了费城,波士顿,纽约...,结果回来说没有想象中的好,论硬件比深圳要差。特别是richmond,在他们眼里就是个小乡下。说以后不想再来了,没意思。还是待在国内舒服。

        再说说我的高中同学,我是87级深圳中学的,去年回去和同学聚会,感觉他们都过得很不错,有房有车对他们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基本上都在各自的行业担任着中高层管理者的角色。我是2000年来美的,我的一位在深航的朋友就曾对我说过,你离开的时候正是国内大发展的时候,那段黄金时代你错过了。

        我对中国的发展始终是抱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就像你说的,再这么干个10年,发达国家都是浮云,对此深以为然。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