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竞争经济学》精义 -- 乾道学派

共:💬50 🌺18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竞争经济学》精义(续4)案例:二手车买卖过程中的博弈

        萨氏说:“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和交易数量的机制。”那么买者和卖者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呢?萨氏举例说:“如果我同意以4050美元的价格购买交易商的‘二手货’福特轿车,这就表明该汽车对于我的价值高于4050美元,而这一价格也高于交易商眼中该汽车的价值。这样,二手汽车市场就决定了二手福特车的价格,并通过自愿交易将汽车分配给那些对其具有最高价值的人。”

        然而,这一例子值得仔细解析。事实上,任何有购二手货经验的人都知道,二手车的价格取决于买卖双方的诸多复杂因素。如果是二手车主(甲)直接与买主(乙)交易,甲会尽可能隐瞒车的真实状况,提高车的表面性能,使购车者在试车时感觉良好,同时夸大车的优点,而忽略车的缺点,还可能得编造卖车的理由,比如要到欧洲定居或常驻,比如失业了养不起车,总之不是因为车不好,而是因为其他理由才卖车。乙则会尽量挑剔车的毛病,听听发动机,瞧瞧车的磨损程度,开着车跑一段,仔细听甲的介绍,努力通过追问发现其自相矛盾之处,以便突破甲的动听谎言,打压其车价。也就是说,甲乙双方都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卖或买的“内定”价格,而是在相互地较量,甲方漫天要价,乙方就地还钱。虽然要价和还钱都不能太离谱(比如要价至少不能超过新车,还价不能低于一堆废铁的价格),但实际成交价的变动余地仍然是非常大的。考察车的基本情况还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会谈具体的价格。这时候就要看甲乙双方谁更有耐心、有技巧,谁更能调动对方的非理性因素。如果甲接受过多个购车者的询价,其他人表达的接受价格较高,那么甲就不容易放低价格;如果乙询问过多卖车者的车况,乙就容易压低对方的售价。如果甲收入较高,没有时间继续等待下一个买主,没有时间进一步讨价还价,甲可能就会接受一个较低的售价;反之,乙可能会接受较高的售价。如果甲比较富于同情心,而乙又善于诉诸这种同情心(其难度在于既要显穷,还要保持一定的体面,以便让对方认为值得同情),甲可能会接受较低售价;反之,乙可能会接受较高售价。如果甲虽然并不想多花费时间,却表现出有足够的时间,并不在乎买卖是否成交,那么甲可能获得较高的售价;反之,乙可能获得较低的售价。甲乙双方斗智斗勇的结果,则是在某一个价格达成交易。因此,这一价格的实质是双方力量较量的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总是有利于强者一方的。正如杠杆,无论两端物体的轻重多么悬殊,从理论上来说,总可以找到一个使杠杆平衡的支点,尽管这个平衡点会非常靠近重物一端。仍以刚才讨论的二手车交易为例,最有利于甲方的情况是,售价很高,但实际上当乙方回去使用了二天后,发动机就需要大修,大修费用加购置费完全有可能超过购买新车的花销。也就是说,甲方实际上是将一堆废铁卖成了好车。很显然,乙方吃了大亏。这能怪谁呢?表面上看,交易是自愿的,讨价还价是充分的。而实际上,由于双方掌握的二手车信息不对称,双方斗智斗勇的力量不平衡,这个平衡点是极不利于乙方的。

        这个故事还可以继续下去。如果二手车购买者普遍感到吃亏上当,就会使二手车市场声誉败坏,需求低迷,形成供过于求的格局。虽然在这种情况下,仍然难以排除刚才分析过的情况,但乙方占便宜的可能性却无疑是增大了。有的二手车主在屡屡求售不得的情况下,心生焦躁,遇到一个懂车的精明的买主,就可能以低价出售好车。这时候的价格平衡点就对乙方极为有利。

    • 家园 《竞争经济学》精义(续3)——市场机制的两面性

      四.市场机制的两面性

      1.消费者眼中美妙精密的市场机制

      只要我们有钱,无论是极端复杂的计算机,还是普通的大米面条,转眼间就可以成为我们所享用的物品。这些物品可能经历过无数道加工和交易的环节,可能汇集了世界各地的工人、农民、工程师、科学家、教师的智慧,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结晶,而这一切都是在没有中央计划的前提下自发进行的。如此,我们怎么能不赞叹这个市场机制的美妙精巧呢?

      2.当事人眼中的市场机制

      然而,当我们不是作为消费品的享受者,而是作为市场机制的当事人感受市场时,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

      在市场机制的当事人来看,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为谁生产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要有利润或报酬,而这就意味着每一项经济活动的实质都是利益的争取。斯密认为,正是每一个当事人对利益的追逐促成了一个自动和谐的社会生产体系。而在当事人看来,由于利益冲突存在于每一项经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在每一次冲突中利益平衡点都偏向于强者方,结果则是利益越来越向强者集中,形成“弱者愈弱、强者愈强”的两极分化格局。由于冲突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而和谐是市场经济的现象,因此,市场经济的“和谐与精密”总是与“失业和破产”相联系,总是被周期性繁荣(通货膨胀)和萧条(通货紧缩)所打断,总是伴随着大大小小的战争。

      3.地下经济

      不仅如此,由于市场经济将一部分人打入弱者的冷宫,使他们没有可能参与有法律保护的市场运作,弱者们慢慢开辟了法律保护以外的地下经济战场,形成了走私、毒品、赌博、色情、职业杀手等地下经济行业。一些地下行业的龙头老大又常常摇身一变,收购、控制合法经济中的公司、企业,甚至成为政府要员。我们看到,在许多国家或地区,如澳门、香港、台湾、印度尼西亚、意大利、俄罗斯、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地下、地上经济渐趋合流,黑、白两道共同操纵国家政治。实际上,这些都是市场理性的逻辑结果,而不是市场不完善的结果。在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等西方主要国家中,虽然还不能说已经形成黑白两道共同操控政权的局面,但地下经济的规模和水平都堪称世界一流,而且黑道对白道的渗透也是无处不在,在某些地方政府、某些议案、某些政府项目中,黑道甚至已经掌握了主导权。

      4.市场经济的忧患

      从宏观历史来看,当人们津津乐道于二个世纪以来的无数发明创造时,当人们享受着计算机、Internet(互联网)、移动电话、飞机、汽车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这两个世纪也是血与火的世纪,而且我们同时也享受着被污染的空气、水、阳光(紫外线增强)。前者固然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后者也是市场经济的孪生儿。展望二十一世纪,核战争的阴云是否真的已经消散(美国人用NMD(国家导弹防御体系)、TMD(战区导弹防御体系)在提醒着世人),资源枯竭的危险是否真的已经被技术克服,环境污染能否靠拍卖污染权来治理,都还是未知数。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地相信市场能自发地解决一切问题,每个人追逐个人利益能自动带来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无疑是十分危险的。遗憾的是,恰恰是在这个时候,市场教条在被神圣化。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9/7/15/185622.html

      • 家园 《竞争经济学》精义(续3)案例:从一包方便面看市场参与者

        当我们在市场上买方便面时,就可能会琢磨,125克的油炸方便面卖1.60元,有多大利润?面粉0.8元/500克,则面粉成本是0.2元,植物油及其他辅料的钱能有多少呢?就算也是0.2元吧。工人的工资有多少?恐怕超不过0.1元。乖乖,每包方便面要赚我1.1元,真黑!

        这番话如果被方便面厂的老板听见了,他立刻就会大叫起来:冤枉啊!我不但没赚钱,还赔钱呢。你算的只有原材料和工资费用,没有算固定成本。我花了1000万元投资建设了5000平方米的厂房和10条生产线,每年生产1000万包方便面。如果只生产一年的话,每包方便面的固定成本就要1元钱;如果按5年折旧计算,每包方便面的固定成本便是0.2元。这1000万元钱我是从银行借来的,每年光利息就得100万,每包方便面平摊的利息就是0.1元。你别看商店的零售价是1.6元,其实我给批发商的价格只有1元。你算算,每包方便面我赚你多少钱?才0.2元。还没完呢,要是我在电视上不打广告,这方便面能卖到1.6元的零售价吗?不能。好,我一年的广告费是100万,折合每包0.1元。这样,我就只剩下了0.1元。还要17%的增值税,按批发价减去固定成本和原材料价格及广告费用算,0.3乘以17%是0.051,我还剩0.049元利润。还没完,这剩下的利润还得交所得税30%,我就剩0.035元了。市场有风险你知不知道?今年我能卖出去1000万包,能赚35万元,要是明年我只卖出去800万包,我立刻就要倾家荡产。因为销售收入减少20%,而固定成本、利息和广告费却一分不少。实际上,我是在给银行打工,给批发商打工,给地主打工。

        批发商一听也叫苦不迭:你给我打工,我给谁打工?不错,我从你这里是1元钱进货,但我送给零售商只有1.2元。你以为批发生意好做啊?我一年批出去方便面100万包,每包赚2角就是20万。但现在一个摊位费就是10万,各种税费少说也得有5万,我还得有一辆送货车啊。光这辆车的油钱就是2万,还不说司机费。好在是我老婆开车,要是别人开车,一年还不得2万、3万?你算算,我还剩多少钱?其实真正赚钱的是零售商。

        零售商一听就火了:我赚钱?那你来干!每包方便面我是赚0.4元钱,不瞒你说,所有商品我的批零差价大概都在25%左右。但是销售量上不去啊!你看现在商店多如牛毛,都以为开店就能赚钱,把商业区或商业门面的房价抬得高高的。结果呢,消费量就那么大,商店一多,每家商店的营业额就上不去。去年我的营业额有5000万,批零差价有1250万。但我一年光房租就是500万,员工工资200万,日常消耗品象电力、车辆等50万,打折促销费250万。我贷款不多,才500万,利息50万。这就去掉了1050万。毛利200万,除去17%的增值税77万,还剩133万,再去30%的所得税,就剩下93万元了。现在我们周围商店都在进行自杀性打折销售,或者标低价,你说我们跟不跟?跟上去,是亏损;不跟上去,更得完蛋!商店关门了,员工无非再换一个地方。我呢,就得背上一辈子还不完的债,实在逼急了,我只好跳楼。要早知道是这个结局,我开什么商店啊,真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

        员工也急了:你关门,我们干什么去?当初把我们招进来说得天花乱坠的是你,现在一挥手把我们赶走的又是你。这些年我们经常加班加点地干活,加班费那么低,我们也没说过什么。我们加班的时候你干什么去了?经营这么一个社区商店,你却飞到欧洲飞美国,飞到日本飞新加坡,你在郊区买的别墅、养的小妾都打入了成本,你以为我们不知道啊?经营好的时候,我们想着你也不容易,这些事情也就睁一眼闭一眼。现在经营不好,你就想那我们员工开刀?这些年你赚了多少钱,用公关费用的名义编了一个多大的关系网,你以为我们不知道啊?商店关门,你一是解雇,二是赖银行的贷款,三是带着你的存款和妻妾逍遥法外。这就是你那张关系网的真正作用。

        银行一听说有人要赖账,也来凑热闹了:是啊,有人总是说给我们银行打工,可有谁知道银行给谁打工呢?银行首先是给储户打工。储户把钱放到了银行里,年息是5%。这笔钱如果不贷出去,我们无法支付存款利息。但是贷给谁呢?贷给哪个项目呢?银行不是企业家,很难搞清楚某个项目究竟有多大市场风险,甚至企业家本身也不清楚风险程度,因此每一笔贷款实际上都是一项风险投资。我们银行的年储蓄量为10000亿人民币,贷款利息是10%,如果这些储蓄100%贷出,所有贷款100%连本带息回收,那么银行的确可以赚很多钱。但是,首先这储蓄不能100%放出去,因为储户经常要提钱,其次要上缴中央银行一部分作为存款准备金。这样就只有一半左右的钱可以用来放贷。赚来的钱总得要支付员工工资,购买新的设备,新增营业网点,这大概需要1%的利息。近年来经济不景气,银行呆坏帐率急剧增加,现在已经高达20%,这20%的贷款基本是连本带息都难以回收。在10%的利率下,10%的坏帐率就意味着收支基本相抵,没有盈利,20%的坏帐率就意味着银行要净损失10%的存款额。这样,就连支付存款利息的钱都无从着落。银行实际上是被市场风险套住了,是在给储户和那些破产倒闭的企业打工。

        在所有的相关者中,也许只有二种人在偷偷地乐,那就是商业或工业用地的地产所有者,以及资金拥有者。托祖上的福荫或个人的取巧(例如嫁给了一位垂死又无子女的富翁),某人拥有了一大笔资金,或一大块土地,靠着这些资产,他(她)就可以坐享利息或地租,而不必承担相应的风险。因为什么都是可以过剩的,劳动力、建筑商、方便面厂主、批发商、零售商、银行,唯独资金和土地总是相对短缺的。

    • 家园 《竞争经济学》精义(续2)——文化决定经济主题

      1.人及其组合体是经济活动的主体

      社会是有着不同需要、经历、文化、价值观和理想的人,为着各自的短期和长期目标相互冲突或合作、斗争或妥协的场所。(在和谐社会到来之前),冲突、斗争是绝对的、长期的、本质性的、无条件的,合作、妥协是相对的、短期的、现象性的、有条件的。社会本身没有主体性,甚至都不是一个客体,人、人的相互关系、人的思想和见解,才同时具备客体性。所谓研究社会,其实就是研究人及人的相互关系,人的需求、思想、主张、见解、爱好。人是唯一有主体性的存在,但人和自然却都具有客体性。人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有主体性的人形成了各种组合:国家、民族、家庭、政党、集团、宗教团体、学术团体、工会、学校、俱乐部等等,以及更广义的组合:社会。如果说这些组合有主体性的话,那么其主体性来自源于形成组合的人,来源于人与人的冲突与合作。同一组合内部不同人的共同特点或要求,形成了该组合的主张、纲领、特性;由于形成组合的人的不断变化,同一组合会重组、裂解或消散;又达成新的妥协,形成新的组合。

      2.价格是力量较量的妥协点

      真正的经济问题是不同的人和集团争夺资源和生产的支配权,讨价还价是各类经济活动的核心,价格其实是交易双方力量、智慧、耐心、勇气较量的妥协点。事实上价格机制是力量较量机制,是斗争和妥协的机制

      3.无限的欲望与需求来自于人的相互否定

      物品固然是有限的,对物品的需求却不一定是无限的。对于以拥有更多的物品为荣的社会风尚来说,对于以拥有更多的物品来肯定自己、否定他人从而确认自我的人来说,需求的确是无限的。经过经济学的熏陶和市场经济的体认,千年之交的世界的确充斥了这种标准的“经济人”。然而,人的“经济人”化本身却是一个历史过程。“经济人”其实也是内心充满了焦虑的人,拥有汽车者想拥有飞机,没有汽车者想拥有汽车。这常常不是因为飞机比汽车舒服快捷,汽车比自行车舒服快捷,而是因为“没有者”在“有者”面前感到自卑,“没有者”仰视、羡慕“有者”;是因为“有者”在“没有者”面前受到尊重,“有者”可以傲视、鄙夷“没有者”。正是基于对这种文化的透视,所以一些智慧者或选择了与人为善的积极态度,或选择了与世无争的消极态度,而其共同点则都是知足常乐,心态平和。这一类人不需要通过拥有更多的物品来确认自我,也就是没有无限膨胀的欲望。正因为如此,所以“经济人”化的过程总是不彻底的,充满着反复的,而且“经济人”的行为中也常常含有非“经济人”成份。

      这意味着,无限的欲望其实是文化的产物,而我们今天的文化则是欲望无限的文化。只有在这一前提下,稀缺才有可能是经济学的主题。但是,当我们懂得了无限的欲望其实来自于人的相互否定的话,那么稀缺只是现象,人与人的冲突才是经济学的真正主题。由于人与人的冲突有时候以组合的方式表现,因此在组合内又可以表现出人与人的一定合作,但合作的动力仍然来源于冲突。

      4.帕累托效率只是暂态效率

      如果冲突是经济学的真正主题,那么(西方经济学的)所谓效率就是个假命题。萨氏称,“更准确地说,在不会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前提条件下,一项经济活动如果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那么该经济活动就是有效率的。”(所谓帕累托效率)按照这一命题,当一项技术增进了产出,使技术人员和投资人都从中获益时,该项技术活动就是有效率的。诚然如此。然而,技术方和投资方为了争夺投资收益的份额却可能展开持续的较量,技术方可能保留关键技术以防投资方过河拆桥,也可能因为不满于所得份额而降低技术参数,或另寻投资人;相反,投资方可能设法取得关键技术,以降低技术方的地位,也可能隐满、缩小或夸大(视具体报酬支付结构及支付方式而不同)该项投资的市场价值。只要达成合作协议,这一较量在静态来看就是有效率的。但随着较量的持续,随着产品和技术市场的不断变化,将可能形成投资方控制技术方,或技术方控制投资方的局面,当然也可能合作破裂,甚至撕毁协议,对簿公堂。也就是说,帕累托效率其实只是静态或暂态效率、现象效率。由于冲突的持久性和本质性,从动态来看,经济活动的核心都是一方主导甚至主宰另一方,即一方的意志和目标将可以强加于另一方。虽然被强加的一方也有时也能获得经济上的利益补偿,但是他却会感受到自我意志被践踏,被凌辱,体验到失败。事实上,这种社会地位或政治结构上的不平等远远比生理上的舒适程度更令人关切。这正是象美国这样的物质丰裕社会却仍然使人强烈焦虑不安的根源。从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是失败的。它消耗了如此之多的自然资源,动员了如此之多的劳动资源,却并不能给生活于其中的人带来起码的安全感和满足感,甚至不能给人以起码的人格尊严。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9/7/10/184952.html

    • 家园 《竞争经济学》精义(续1)——矛盾论在经济学上的应用

      二.竞争经济学的方法论——矛盾论

      1.在全球政治经济的复杂而动态的食物链中理解经济现象

      一位正在攻读萨缪尔森经济学的学生概括说:在你的体系中,价格、工资、利润、地租、劳动、资本、垄断、竞争等最后都消失了,剩下的是力量对比、主导权等抽象概念,劳动成了追逐高级主导权,资本成了拥有主导权的代名词,整个世界的分工、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体系变成了弱肉强食的庞大而复杂的食物链,甚至工资与利润的区别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食物链中的力量强弱、地位高低。是这样的吗?

      是这样的。价格、工资、利润等概念是经济现象的静态的、孤立地体现,这是我们研究复杂经济现象内在联系的出发点。但是,同一商品在不同地点有迥异的价格,同一劳动力在不同国家、企业、职位有悬殊的工资,同一技术和投资在不同领域、国家的利润有天壤之别,同一货币可能价值连城,也可能买不到一包火柴,这些现象只能放到全球政治经济的复杂而动态的食物链中才能理解。这样,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关系,以至五千年的人类历史都将活生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2.竞争经济学的方法论是矛盾论

      世界是由无数矛盾的相互作用构成的,其中有物与物的矛盾,物和人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以及人内心的矛盾。经济竞争是人与人矛盾的一种,竞争双方利益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冲突,构成一对矛盾。

      矛盾双方力量总是不平衡的,其中有主导者,有被主导者,或者说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主导者可以获取“资本收益”,被主导者则只能获取“劳动收益”。因此,主导可以等同于资本,被主导可以等同于劳动。主导者在利益冲突中占优势地位,即对被主导者构成剥削。

      更进一步,矛盾从高级到低级,从主要到次要到再次要可以有无穷的层次,每一个层次都构成主导与被主导关系,例如沃尔玛的亚太地区采购经理与中国玩具生产商,生产商与受聘总经理,总经理与生产经理,生产经理与车间主任,车间主任与工段长,工段长与工人,工人与设备等。每一层次的矛盾处理都有利于主导者,从而形成弱肉强食的食物链。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消灭剥削既需要减少力量不平衡,例如民主制约、信息公开等;又需要主导者不利用主导地位获取较多利益,即不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有道德操守或信仰。可见,“竞争经济学”等同于“矛盾经济学”。

      3.动态的、整体的研究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静态的、孤立的研究方法相比,矛盾经济学对研究和学习者的要求更高。它要求将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看成一个庞大的矛盾综合体,研究其中每一对矛盾的具体情形,最终搞清低级矛盾与高级矛盾的相互作用,一国经济与它国经济的相互关系,经济与政治、文化、军事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与促进,从而达到或争取个人高级主导权,或改善、改变世界的目的。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9/7/8/184531.html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