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怀念廖厚泽师 -- 弦音醉舸

共:💬27 🌺6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怀念廖厚泽师

    昨日赵师兄msn发来留言:《廖厚泽经方临证传心录》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此书在廖老辞世十三年祭日之时面世,可谓赵师兄一番苦心!我虽不是廖厚泽老师之衣钵传人,但廖老为我医学入门的引路人,为其恩德,当为廖老医学心传的传播,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此书新版,我尚无缘一睹,不知内容,但从赵师兄描述“一九九八年五月,恩师廖厚泽先生仙去,先生生前之病例资料原件大部不慎遗失,幸有林强、龚明哲等师兄曾对重点患者病例复印存档,而使部分珍贵的病例、处方得以保存。”一语来看,我应该是熟悉书中部分内容的,因为我保存有林强师兄当年廖老医论及医案的复印件,廖老用药的经验与法则在我求学过程中曾用心整理研读,说“熟悉”,应该也不为过,所以可以负责任的为大家引荐。

    时光荏苒,一晃13载,廖老的音容笑貌仍能浮现于眼,在我甫入医学院校之门,便有缘遇廖老之授课,实为三生有幸。当年迎着北京冬日朔朔寒风,自和平里骑车赶往北医听课的热情,以及廖老的谆谆教诲,仍能时刻于脑海浮现,直到98年某月,突然被告知课程中止,当时我已经开始了求学路上自我成全的博览与杂涉,亦未留意何来变故,数年后,方得知廖老于98年5月11日仙逝。

    自己之后的求学路上,所遇师长虽多,对我成长亦多有帮助,但都谈不上深刻影响,唯有廖老让我一路偏爱《伤寒》,求索六经,并因此博涉研读灵素之书及各家流传。时至如今,在临床一番摸爬滚打之后,自己对《伤寒论》的理解与领悟已经跳出“丹医”的门墙,临床亦多用针灸、推拿等技术,但用药的轨辙与法要,依然是廖老当年的示教,则廖老之恩,永难忘怀。

    在此,深深缅怀廖厚泽老师,并对赵师兄的苦心努力,报以真挚敬意!

    • 家园 原来是和平里出来的高人!
    • 家园 看了兄台很多的贴子。说实话,

      中医有两个问题,不加以解决的话将只能是西医的补充

      1,make it visible

      这里不是想用英文。这是一个公司的宣传口号。百闻不如一见的说。不管是经络也好,还是阴阳也好,只要能够用什么方法,让人看到,而且是反反复复地看到,自然就让人信服了。

      2,统计可重复

      这是近现代科学的基石。一门医学的兴旺,传承,不应该靠着名医名人来。而中医的统计可重复性有多少被认真研究,认真纪录,认真保留。

      我是很喜欢中医的。所以不是想批评他。只是在想,上面两点应该是有志于中医的人认真思考的并实践的。

      中医不应该是神秘的哲学。

      • 家园 中医本来就不神秘

        ,只是大家不理解,《内经》那套理论,完全可以用现代医学内容翻译过来。

        • 家园 是的,对中医界的人来说,一点都不神秘

          但是对中医界以外的人来说,我说的那两点真的是非常致命的缺陷:

          1,经络在哪里?内息流转方式是怎么样的?阴阳是如何在体内平衡的。

          我说的可视化不是某几个人的实验,而是一整套的理论,设备,可以广泛而普遍地加以展示与验证。哪怕是可重复的数据的图示,都是可以接受的。

          医学成像是很大的一门科学。只是可惜,国内的中医界似乎没什么参与。

          2,我本人小时候是中医养大的。没办法,先天难产,又是在农村。但是我非常反感推广中医的人动辄拿名人的话,观点来说事,而不是踏踏实实地用统计,用病例来说事。去年在欧洲和一个搞中医的讨论,每当他说哪一个人就怎么怎么认为的时候,我总是要打断他,对不起,我不认识那个人。你有没有数据,有没有可重复的数据。

          3,我自己也承认,我喜欢中医。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中医界需要更多的培养现代的科学素养。而不是简单地肤浅地将现代西方医学的概念,手段拿来套在中医身上。这样做,是得不到认可的,也没有办法真正地发展中医。这不是什么西方科学不能包容中医的问题。这是中医没办法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的问题。

          4,至少在德国,有一项中医技术被德国的医学界认可,那就是针灸调整胎位。但是,这是建立在德国这边的大量统计案例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一直认为,统计,统计,统计!科学的,认真的,踏实的,可重复的统计,比什么偏方,古方,名老中医都对中医有更大的推动作用

          5,中医界需要敢于与现代医学界的人,病交流,探讨。但是必须用正确的语言。用病例,原理,逻辑,疗效来交流。目前还有很多的病西医在理论上,在实践上,都有很多的问题。那我自己的工作来说,就在广泛地与各类专家打交道。但是,这些都与中医没有关系。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医会缺席。

          6,一家之言,若有得罪,见谅。

          • 家园 你说的很有道理

            ,心颇赞同,但是要看到这中间的困难。中医理论因为流传几千年中有了太多的再演绎,导致本真不清,已然陷入了玄学境地,一边热衷于玄学,一边是强调实证的科学,这两者本来就很难有交集。

            二者我自己的理解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研究对象都是人体,两者毫无矛盾,所以这中间有融合的可能。按照我自己的经验,事实上《内经》时代的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在神经体液和系统论的层面上是完全可以互相理解的(目前的水平就可以),一点都看不出矛盾。但是即使我理解到这个,也没有精力继续往实验室这个层面继续研究,一来现代医学基础背后的物理学、数学及分子生物学以及我常提的神经体液学等基础还是不够扎实(精力都放在了理清传统上了),二来人生目标的定位也不在这里,我自己的定位是在于文化,医疗技术只是立身之本。

            我自己因为在三甲医院临床一线的关系(病房工作业务量很大,病种很杂),对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都随时在用,因而有机会两边都涉猎并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沟通,对于很大数量的中医从业者而言,很多人根本没两方面大量接触的条件,临床很多一开始就以门诊为主(这个很有局限的,大医院一般40岁左右(副高职称)的人才会去门诊,病房工作类似于充电,门诊工作则类似于放电了),只能靠对书本的浸淫试图去寻找秘径。至于你提到的有发言权的“中医”,有时候只是一个称呼罢了,对中医的内涵可能并不一定就真实的见解,这类人,要么是从领导岗位走上去的“名医”,要么是从科研岗位走上去的“名医”,从临床一线走上去的倒是不多。

    • 家园 其实针灸推拿在丹医中分量很重

      因为针灸推拿可以直接调节人体气机,而各种神针和隔空按摩就更是内丹外用之法。

    • 家园 刚看了一会《伤寒金匮汇证诠解》,其中一处深感得益

      即探察病人伤寒有汗无汗,需医者亲手探测患者尺部皮肤,甚或背项处,切不可轻率。这个我是深有体会。观察小儿外感多日,有时头无汗,但尺部皮肤确实很潮润。

    • 家园 作为门外汉,也久仰廖老大名,还知道他是周潜川先生的传人。

      我总觉得丹医的传承,十分神秘。先生如有时间,也请讲述一二好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