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解放军唯一一支现役军鸽部队揭秘 -- 桃源客

共:💬35 🌺32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解放军唯一一支现役军鸽部队揭秘

    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5月18日应邀在美国国防大学发表演讲,引经据典、近一小时的演说临近尾声时,陈总长提到:二战期间,美国援华的“飞虎队”曾带去数百只信鸽。今天,这些信鸽的后代仍在中国成都军区的一支部队服役。

    “鸽子,是和平与友谊的象征。在通信手段高度发达的今天,信鸽曾经具有的军事通信功能已大大弱化。中国军队保留这些信鸽,更主要的是为了铭记中美携手抗击法西斯,并肩维护和平的光荣历史。”

    将军的外交辞令自然是无比圆润河蟹,按下不表。且让我们来探寻一番这支解放军军鸽部队的底细。

    云南昆明关上,原美国空军志愿“飞虎队”军鸽训练旧址,驻扎着解放军目前唯一一支现役军鸽队。其前身是“昆明军鸽队”,现为营级建制的军鸽基地,隶属成都军区通信兵部管理。自成立以来,已为部队输送军鸽5万多只,为边海防部队培训军鸽员1100多人。

    军鸽具有“简便、灵活、快速、准确、保密”的特点,最适合在边防、海防地区使用。军鸽还有许多现代通信技术无法替代的作用,它不受气候、地形、电波、雷达干扰,具有惊人的飞翔耐力和归巢毅力,能在千里之外的异地,凭着地磁感应和生物钟导航飞返故里。在敌后侦察等特殊条件下,无法或不允许启用现代电子通信设备,或有线电信可能被窃听、破坏的紧急情况下,军鸽通信这一“原始”手段仍然是最佳选择。

    军鸽队的历史,记录了这些“无言的勇士”们立下的赫赫战功:

    1958年,在云南边境剿匪的战斗中,一羽森林黑品系的军鸽,带着箭伤飞行几十公里,将军事情报及时送到领导机关。部队立刻派出骑兵,歼灭了这股匪徒。事后。这羽军鸽被授予“英雄军鸽”的光荣称号;

    1960年,某边防小分队在西双版纳勐巴拉森林中国境中心查线时,与蒋军残匪遭遇。小分队一面与敌周旋,一面顺风放飞两支军鸽。一只虽被残匪射中,仍带伤奋力与同伴飞回指挥部。收到情报后,附近的连队马上赶往支援,全歼敌人;

    1973年,边防民兵岩英在滇缅边境丛林执行巡逻任务时,发现3名敌特侵入国境。他从背篓里摸出鸽子,写上情报放飞。因及时召来边防部队增援,将敌特擒获;

    1977年,“高原雨点”军鸽参加我国西部核试验穿越蘑菇云,从新疆飞回昆明,空距2750千米,历时31天;

    新疆喀什阿勒泰,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把正在巡逻的某部10多名官兵困在茫茫雪海之中,官兵们孤立无援、弹尽粮绝。带队干部从腰间摸出一对军鸽放飞天空。在近-40℃的低温下,两只鸽子搏击风雪,飞行近100公里,把消息传回团部,3个小时后,救援队员带着热水和干粮赶到;

    近年,驻滇边防某部“风雪垭口排”一名战士突患重病,由于连队处在深山峡谷,缺医少药,卫生员急中生智,把病员的情况写在纸条上,塞进4只军鸽的脚管里,将它们放飞。2小时后,4只军鸽整齐地飞回来,带回了从团部取来的药品,战士终于得救。

    历史上,建国初解放军各大军区曾相继组建了11支军鸽队。昆明军鸽队也是其中之一,鼎盛期该军鸽队最多有几十人、军鸽4000多羽。后来历经百万大裁军和50万裁军,全军只有昆明的这支鸽队硕果仅存,编制也大大缩小。细究起来,军鸽队保留在昆明绝非偶然,离不开“地利,天时,人和”三方面的因素。

    昆明地形复杂,多山多植物,所谓“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另外矿脉众多,形成高山强磁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军鸽训练,而且此地出师的军鸽可以飞多种地形和气候。

    云南训养和储存军鸽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80多年前。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法国人修建越南至云南昆明的滇越铁路时,就引入一批通信鸽在铁路沿线传递信件,作为辅助通信。

    30年代,云南省主席龙云为加强滇系实力,自行从国外进口技术和武器装备,购买大批枪炮子弹之余,也不忘引进军马、军犬和军鸽(主要是法国的西翁和德国的卡利拉斯。前者在普法战争巴黎被围困期间,有近20万只放飞以维系与外界的联系;后者体轻,但可以带60克重的微型照相机。)

    40年代,可称云南军鸽的黄金时代。主要来源为美军军鸽、日军军鸽和国民党军队军鸽。美军军鸽经史迪威将军之手发展壮大。他在云南昆明组织飞虎队,通讯部门大量使用军用鸽为部队战场服务。二战期间,美军在昆明服役的军鸽总数约有5000只,战后在中国遗留500多只。1944年,日军由缅甸攻占滇西松山,惨烈的“松山战役”后约有二三百只日军军鸽流落于民间,品种多为比利时的安特卫普鸽。怒江对岸驻防的国民党第26集团军,则多半使用安特卫普鸽与中国的“红血蓝”配出来的军用鸽,另外还有一些意大利的赛罗拉鸽和德国的莱茵鸽。由于这些鸽子全部用于战时服务,可以说个个都是精品,绝非一般的民间品种可比。

    到1950年,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派出官兵到苏联学习军鸽训练与饲养,学成后带回200羽苏联鸽子和波兰鸽子,随即在昆明组建了军鸽队。

    20世纪60年代,鸽子被列为禁养动物,全国各地的信鸽协会遭到冲击,连部队也不例外。随后,各军区军鸽队的编制相继被撤销。幸亏时任昆明军区司令员的秦基伟,由于抗美援朝时在战场上曾捕获美国军鸽,深知其重要作用。在他的鼎力支持下,昆明军区保留下了全军唯一的军鸽队。同时,因为变成“独苗”,全国20多个信鸽协会以及其他军区军鸽队都把精品送到昆明军鸽队“留种”,也算是意外的收获。

    1976年,军鸽队从军犬队分出,并入原昆明军区某部,编为军鸽组。70年代末,又引进了大批外国名种。进入80年代和90年代,昆明军鸽队已拥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种鸽子。1990年,再次扩编为军鸽队。2007年,军鸽事业还在发展。目前军鸽基地在沈阳军区建立了军鸽通信点。在特种兵、空降兵、南海舰队、东海舰队、边防部队的行列里,都可以看到军鸽矫健、轻盈的身影。

    说到军鸽队,不能不提大名鼎鼎的“军鸽王”、我军历史上第一位军鸽副教授陈文广。陈文广1931年出生于广东肇庆,七七事变后他与家人到昆明投靠祖父。在昆明东升小学读书时,《最后一课》和《喜阿米》这两篇课文成为他人生轨迹的重要转折。通过《喜阿米》,他第一次知道了信鸽,从此他也一发不可收拾地迷上了信鸽。抗战时期,美军驻扎在昆明关上的通讯部门有8卡车军鸽,通讯兵们打旗语、吹口哨训练军鸽的情景,令昆明人大开眼界。碰巧,美军鸽队队长谢约翰是个祖籍广东梅县的华裔,陈文广去看训练时与他结识并成为好友。1945年底美军撤走前,谢慷慨地送给了陈文广和小伙伴们62只军鸽和通讯管、巡逻箱、空投笼和医疗箱,让他们喜出望外。

    解放后,陈文广想把这群久经沙场的军鸽全部送给部队,为新中国的军鸽事业做一点贡献。几番努力未果,年轻气盛的他斗胆直接给周总理写了一封长信。后来,这封信先后被总理办公厅批转中国科学院和中央军委,最终军委通信兵部委托有关单位会同军区通信机关对陈文广和他的鸽子进行了考核。专家们当场拍板:"陈文广是个人才,一定要让他训练鸽子!"之后,陈文广和他的鸽子如愿以偿被批准加入通信兵行列。

    50多年来,陈文广呕心沥血,培育出“高原雨点”、“应验系列”、“森林黑”、“小麻佐”等著名军鸽。让陈老尤为自豪的,是经受了氢弹爆炸考验的“高原雨点”鸽。

    1977年8月的一天,西北戈壁滩我国核试验基地。在距离核弹爆心50公里处,已悄悄地埋伏了50个特殊的"通信兵"―25对"高原雨点"军鸽。随着总指挥一声令下,戈壁中心腾起一条火龙,紧接着一朵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遮天蔽日。与此同时,只见50个黑点迎着辐射、顶着冲击波,一头扎进了剧烈翻卷着的蘑菇云,直奔爆心另一头的鸽巢。爆炸后的几十分钟内,研究人员惊喜地看到,蘑菇云中,有几十个黑点穿云破雾飞了出来,真的是陈文广的军鸽!数一数,整整回来了45只,只有5只未归。然而,正是这5只失踪的军鸽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军鸽史上的奇迹。

    原来,这5只丢失的军鸽在穿越蘑菇云后并未飞返试验基地设的鸽巢,而是转头直奔它们遥远的故乡―昆明。途经塔克拉玛干沙漠、天山、阿尔金山、昆仑山、青藏高原、祁连山,连续穿过5种恶劣的自然环境,飞行空距长达2750公里,此纪录至今没有任何国家的军鸽能够打破。

    取样表明,5只军鸽身上的放射性物质比同等距离别的动物高出许多倍。但令人惊奇的是,军鸽的眼球没有被烧伤,毛羽及内脏也无损伤,而其他生物都因核辐射而受到严重伤害甚至死亡。后来,参加试验的各单位人员在北京集中总结学习。试验总指挥长张爱萍在总结会上表扬:昆明军鸽完成了在核战争条件下,以辅助通信手段保障通信畅通的实验课题。今天,这5只功勋卓著的鸽子中,还有1只活在陈文广的家中。这只军鸽现在已经32岁了,它的子孙也都成绩优秀,有的立过战功,有的拿过比赛冠军。说起这些功臣们,陈文广的脸上总是掩不住自豪的微笑。

    陈文广退休后,创办了“云南高原信鸽研究中心”。每天不论刮风、下雨,他都要骑着单车往返二三十公里去军鸽队看鸽子。他说这一辈子与鸽子结下了割不断的情愫。

    点看全图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战争的来临,军鸽并没有被淘汰。俄罗斯、美国等西方国家仍设有专门的军鸽训练和研究机构。仅有4万现役军人的瑞士,在军队中服役的军鸽就多达4万余羽,与军人的比例几乎是一比一。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设立的军鸽研究所,对军鸽的功能进行了新的探索,军鸽的用途也渐渐超出单一通信的功能。

    据报道,美国海上救险专家利用军鸽帮助救险人员在海上寻找失踪者。实验表明,军鸽的辨认准确率在90%以上。美军也曾尝试利用鸽眼的定向功能,将军鸽放置在火箭的控制系统中,使军鸽不断调整火箭运行方向,确保弹体准确攻击预定目标。

    据悉,我国军方有关专家也提出了将军鸽的特性和微型电子设备结合,通过携带微型电子成像和通信设备,对战场进行小区域实时隐蔽图像侦察的构想。

    可以预见,军鸽这支特殊的队伍还会在未来的战争中建立新的功勋。

    元宝推荐:szbd, 通宝推:加楠,迷途笨狼,ifuleu,
    • 家园 有一点不明白

      将军鸽放置在火箭的控制系统中,使军鸽不断调整火箭运行方向,确保弹体准确攻击预定目标

      利用军鸽可以做到实时控制火箭?

      • 家园 维基上有一段介绍:

        原文如下:

        During World War II, Project Pigeon (later Project Orcon, for "organic control") was American behaviorist B. F. Skinner's attempt to develop a pigeon-guided missile.

        The control system involved a lens at the front of the missile projecting an image of the target to a screen inside, while a pigeon trained (by operant conditioning) to recognize the target pecked at it. As long as the pecks remained in the center of the screen, the missile would fly straight, but pecks off-center would cause the screen to tilt, which would then, via a connection to the missile's flight controls, cause the missile to change course.

        Although skeptical of the idea, the National Defense Research Committee nevertheless contributed $25,000 to the research. However, Skinner's plans to use pigeons in Pelican missiles was considered too eccentric and impractical; although he had some success with the training, he could not get his idea taken seriously. The program was canceled on October 8, 1944, because the military believed that "further prosecution of this project would seriously delay others which in the minds of the Division have more immediate promise of combat application."

        Project Pigeon was revived by the Navy in 1948 as "Project Orcon"; it was canceled in 1953 when electronic guidance systems' reliability was proven.

        这一源出美国行为学家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的奇思妙想,还真让NDRC破费了不少。其结果,类似淮夷老师所绍介的“眼神杀羊”术,止于传说罢了。

        • 家园 谢回复

          这才比较合理。

          其实LZ原文说“美军也曾尝试利用……”,是我看成了肯定语气

          • 家园 不好意思。

            原文您可没看错,那是俺弄清原委以后,赶紧回去修改的。

            要不是您质疑一下,这不就马虎过去了?

            本人才疏学浅,向来从跟帖中获益良多。饮水思源,力争有回帖必复。感谢捧场!

    • 家园 长见识啊~~想起我以前编的一则假新闻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防部官员表示,日前(2月23日),在美国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起飞时坠毁的美空军B-2隐形轰炸机可能是由于一些低级错误加设计及制造上的缺陷引起的。

      这名官员接受本社独家专访时表示,在关岛安德森基地除了驻有美空军和海军的部队外,还有一直神秘的从未向外界展示的特殊秘密部队,即美军的信鸽通信部队,由于信鸽能够在核爆产生的强电磁环境中不收影响的进行长距离定向飞行,所以在冷战结束多年后,美军依然在通过基因生物工程技术,提高信鸽的飞行和定向能力,这次的b2坠毁事故很可能是由于信鸽部队违反操作规程,释放经过基因改造的不惧强光强声的特种信鸽,被b2吸入发动机造成的。

      这名官员还表示,他曾多次在国会举行的秘密听证会上作证,要求将b2这种昂贵的且带有设计制造缺陷(具体细节这名官员以国家机密为理由拒绝透露),并由具有光荣历史的509轰炸机中队使用的飞机退役,以免对中队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也有消息人士透露,美国防部拟将509大队换装,改造成巨型平温层飞艇部队,以避免飞机坠毁玷污509大队的历史~~

    • 家园 有一点不明白。 鸽子有归巢本能,是不是只能单向传递信息?

      能否从固定点的巢,向巡逻中的运动点传递信息?

      • 家园 有关往返和移动通信训练:

        以下摘自《军鸽 一支不可忽视的特殊“小兵种”》:

        在单程通信训练的基础上,可以开始进行往返通信训练。往返通信是利用军鸽的食欲和栖息欲加以训练,即一地给食,一地给住,使军鸽在吃住两地之间养成有规律的往返飞行。

        郑洲说,这种训练需要注意的就是对于中途落地自寻食物的军鸽要强行纠正,纠正无效的就得淘汰。

        由于军队的作战任务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军鸽训练在单程、往返的基础上升级难度,进行移动通信训练。郑洲强调,移动通信训练要使用刚出巢的幼鸽。

        训练前期首先建立移动鸽舍。移动的鸽舍一般选在昆明周围视线开阔、四周没有树林或者建筑物的地方,以方便幼鸽熟悉移动鸽舍。将幼鸽从固定鸽舍转移到移动鸽舍后,首先进行与人的亲和、熟悉移动车、信号等例行的基本训练。然后,采取将鸽舍入口进行一定角度的变换,让军鸽进行辨认不同方向的方位训练。这时的鸽舍位置是不动的。

        完成这个训练以后,再进一步升级,将鸽舍移动50米,训练军鸽归巢。成果稳固以后,再移动200米,一直训练到在60公里以内,地点至少变换7个以上后,才能达到实战要求。

        郑洲透露,实际上,实战中为了保证安全,每次都是放飞两羽军鸽执行同一个任务。因为军鸽执行任务途中很可能会被老鹰捕杀,这就需要对军鸽进行防鹰训练。

      • 家园 这个好象不大可能,

        除了人以外,应该没有一种动物能做到这一点,狗狗也只能跟着气味找。

    • 家园 咱大清时候军队就在使用信鸽了!

      在剑桥晚清史上读到这个细节

      可能是洋务运动时,与洋枪洋炮、铁甲舰一起从欧洲引进的吧

    • 家园 很喜欢听故事
    • 家园 我一直以为是“鸽子团”~

      原来是鸽子营~

      每个大区还有狗狗团~

      狗狗是城市里常见动物中我最怕的~

      • 家园 你没见过大老鼠吗?

        狗狗是城市里常见动物中我最怕的~

        狗一般情况下还有人控着。但大老鼠却是任何时候都横冲直撞的。

        几十年前在我家花园沟渠里呆的大老鼠们,根本不把三只家猫或人放眼里。

        • 家园 可能大老鼠不在“城市里常见动物”中~

          我见到的都是小耗子~

          本黄是个80后死肥宅,一般城里见到过的动物不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