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十字架与火焰 君士坦丁堡与泰西封的双重奏 6 -- 赫克托尔

共:💬320 🌺189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多谢提供打耳班关的资料

        大大开阔了那篇《亚战》老文的写作思路啊

      • 家园 亚美尼亚的独立性真是强啊。

        这时候被萨珊波斯狠揍,后来又被奥斯曼土耳其屠杀,依然坚持了下来。

        我觉得波斯人最大的失策在于没有把波斯文字传播过去,让亚美尼亚人有了自己的文字--以前已经有国家了,现在文明也发展到一个决定性阶段。要毁灭这个国家除了种族灭绝之外已经没有其他办法了,可他的地形又方便抵抗。

        到现在亚美尼亚人还在谴责土耳其人的大屠杀。不过法国人掺和这个事并把否认作为犯罪,算什么呢?不讲言论自由或者学术自由了?--德国是不是也有“否认纳粹暴行是犯罪”的法律?

        要是中国也这样玩,把否认南京大屠杀作为刑事犯罪,是否就可以据此对那些日本死硬右翼分子缺席判刑了?不知道西方那些人会是什么嘴脸。

        • 家园 非常期待把否认南京大屠杀算作犯罪

          法国人和亚美尼亚远隔万水千山,除了十字军期间法国人当过埃德萨伯爵之外,我实在想不出法国和亚美尼亚有什么深交,即便如此法国还替亚美尼亚起哄,中国凭什么不把屠杀同胞的南京大屠杀视为犯罪。

          • 家园 人家那是游说集团干的

            亚美尼亚的游说集团是很厉害的。美国老爷都给鼓动起来谴责土耳其了呢。

            所以说中国人要学的太多了,期待在欧美出现中国的游说集团

            • 家园 那是小国的玩法。

              他们自己闹腾没意义,只好鼓捣别的大国闹腾。

              我们自己就是大国,用不着去学他。只要直接上法国德国的做法,把“否认****就是犯罪!”的规则弄出来并自己执行就是!

              现在的差距是:没想到自己搞这个玩法!

              小国的做法,我们可以研究,却不一定要照搬。

    • 家园 有宝了!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 家园 【原创】第6季 山河破碎 第19章 龙战于野

      438年,继承野驴巴赫兰帝位的,是他的长子伊嗣侯二世(Yazdegerd II)。先帝的离奇死亡,很可能是权贵们搞的阴谋,那么作为受益者的伊嗣侯自然很可能是阴谋的参与者甚至主谋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伊嗣侯的银币,中央偏上是素描版王冠 =====

      伊嗣侯的银币正面上写着,【马兹达的信仰者,幸福的伊嗣侯,王中王】(Of the Faith -Mazdayasna, Yazdegard the fortunate, King of Kings)。王冠上有前后左右四个巨大垭齿,由于视角的原因,钱币上只能看到3个。王冠顶上有个新月,新月上方是丝绸制成的球状物,其体积比前代王冠小得多,新月后面是丝绸飘带。伊嗣侯的头发用丝带扎起,饰以珍珠。脖子上有硕大宝石项链,佩戴巨大宝石耳坠,身披装饰宝石的镶边斗篷。背面有字:【伊嗣侯之火】,两侧有丝带的火坛基座上有【正义】(Rast)一词,皇帝和一位皇子手持有枝叶的权杖相向而立,身披短斗篷。

      伊嗣侯刚即位,便召集僧俗贵族,发表了一通就职演说。他先赞颂了一下先帝巴赫兰的丰功伟绩,随即表示将对贵族和百姓施行仁政,更加专注于政务,为臣民和军队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对帝国的敌人给予冬天般的无情打击。说到这,笔者不得不提萨珊帝国的老牌政客—米赫尔-泥涅师(Mehr Narse),此人出自七大家族中的安息皇族远支米赫兰(Mihran)家族,在世宗伊嗣侯一世朝晚期的410年代末,受命担任宰相,或大维齐尔(Great Vizier)。米赫尔-泥涅师上台之后,改变了世宗朝早期的宗教宽容和睦邻政策,对内严厉迫害基督徒和犹太人,对外则仇视东罗马帝国,世宗的白日飞升,如果是弑君的话,那么身居高位的米赫尔-泥涅师,肯定脱不了干系。

      世宗死后帝国政局经历了短暂动荡,理应即位的世宗长子沙普尔被杀,权贵们拥立远支皇族库萨和即位,最终烈祖野驴巴赫兰靠莱赫米人的支持,才夺取帝位,而野驴即位之初的纵情声色的韬光隐晦之举,恐怕也不仅仅是欺骗东方的嚈哒人。笔者认为,即使米赫尔-泥涅师不是这些风波中的主谋,至少也是重要参与者。野驴巴赫兰打垮嚈哒人,胜利回师之后确实掌握了帝国实权,但并未彻底清算以泥涅师为首的僧俗贵族,反而对泥涅师恩宠有加,一再为他和他的家人加官进爵。泥涅师的儿子不少,其中身居高位的有3个,一个叫Zurwandah,受命担任祆教教会的二号职务—大叶尔勃(Chief Herbadh),也叫【叶尔勃中的叶尔勃】,【叶尔勃】是祆教的宗教法官;一个叫Majusnas,野驴一即位,他就被任命为Wastaryoshan-salar,意为【大司农】(head of the class of cultivators),主要职责是管理农业税;第三位叫Kardar,受封为Arteshtaran-salar,意为【太尉】。哥仨分别主管宗教和意识形态、财政、军事,可以说满门朱紫,富贵等身。泥涅师也因此非常富有,名下的土地跨州连郡不可胜计,庄园里面有1.2万棵枣椰(date palm)、1.2万棵橄榄树、1.2万棵柏树(cypress)。不仅如此,他还为自己和儿子们修建私人祆祠和火坛,据塔巴里记载,泥涅师的私人祆祠一直到《塔巴里史》成书的900年前后,依然在使用,此时距离伊斯兰征服已经超过200年了。

      伊嗣侯二世即位之后,泥涅师依然稳居高位,继续担任宰相,除了他确实有才能干之外,笔者认为,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参与了囚杀野驴巴赫兰和拥立伊嗣侯的阴谋活动。由以上回顾我们能看出,僧俗贵族的权势,在世祖沙普尔一世死后逐渐增加,转折点在伊嗣侯一世朝早期,身为酷君的伊嗣侯沉重打击了贵族们。随着泥涅师的上台,从伊嗣侯一世朝晚期到伊嗣侯二世的(410x—438)的约20多年间,贵族们的权势又在抬头。巴赫兰去世时只有38岁,伊嗣侯即位年龄最大也就20岁左右,缺乏军政经验和魄力,只能受制于泥涅师为首的贵族们。

      439年,刚刚即位的伊嗣侯,撕毁420—422年间的罗萨战争之后签订的和平条约,发动了新一轮的对东罗的战争。萨珊军队中除了波斯人之外,还有被东罗称为萨拉逊人(Saracens)的阿拉伯人、来自南俄草原的匈人、来自外高加索和东北安纳托利亚的马克隆尼人(Macrones, 也叫 Tzanni)、来自小亚细亚的伊索里亚人(Isaurians)。其中需要说说的是伊索里亚人。

      顾名思义,伊索里亚人来自伊索里亚(Isauria)—位于安纳托利亚中南部、高耸的托罗斯山脉西北。伊索里亚遍地是崎岖的高山深谷,间或有肥沃的山间盆地,为本地人提供足够的食物,也让此地自成一体,外人难以进入。自古形成的剽悍民风,让伊索里亚人形成了世代抢劫过往行人客商的传统。公元前70年代,伊索里亚成为罗马共和国的一部分,此地还算太平。到了260年左右,一个叫特雷贝利阿努斯(Trebellianus)的强盗,利用罗马东帝瓦勒良在埃德萨战役兵败被俘而形成的东方权力真空,割据伊索里亚称帝造反,虽然特雷贝利阿努斯很快就被荡平,可他对后世影响很大。首先,他的名字和事迹被写进《奥古斯塔史》,成为【30暴君】(Thirty Tyrants)之一,与著名的帕尔米拉女皇芝诺比亚、高卢皇帝坡斯图穆斯(Postumus)并列,他也因此成为第一个伊索里亚皇帝;其次,他的党羽们为旧主的事业所鼓舞,彻底与罗马帝国决裂,从此之后,伊索里亚人拒不承认帝国的统治权,公然建设公事和堡垒,攻略周边地区,成为罗马和东罗马帝国内部的严重内患,让帝国军民谈虎色变。帝国在此后200多年的历次围剿,都无法制伏这个桀骜不驯的民族。

      到了阿尔卡狄乌斯在位的400年代,伊索里亚匪帮越发猖獗,向北侵袭本都,向南骚扰巴勒斯坦,让帝国头痛不已。不过也是从此时起,严重缺乏优秀兵源的东罗朝廷认为,招安这些悍匪为帝国效力远比武力消灭他们更有前途,于是越来越多的伊索里亚人成为东罗的正规军,他们在东罗军队中的数量和地位不断提高,直到474年一个名叫芝诺(Zeno, 474—475, 476—491)的伊索里亚人当上东罗皇帝。当然不愿意为东罗效力伊索里亚人也不少,这次伊嗣侯的西征军中,就有一批数量不详的伊索里亚雇佣兵。

      伊嗣侯的初期进攻很顺利,因为此时东罗的注意力在西方,军队主力驻扎在巴尔干防御匈人,所以萨珊军队一路攻城略地势不可挡。伊嗣侯似乎对占地没有兴趣,沿途摧毁城市、屠掠人口,实行三光政策。根据东罗教士Theodoret (c.393–c.466)的记载,在提奥多西二世为迎击入侵而调兵遣将之际,上帝及时显灵,用一场疾风暴雨和冰雹,阻止了萨珊军队,特别是骑兵的推进,以至于整整20天,萨珊军无法前进一步。提奥多西二世对在东方打一场大仗没有兴趣,他派长期主持东方军务的安纳托利乌斯(Anatolius)将军,携带大量财物去东线,一面整饬防务,一面提出休战议和。本来伊嗣侯就没打算开疆拓土,出征只为荣誉和财富,既然对方求和索性见好就收,收了足够财物之后,带着战利品和掠取的奴隶退兵走人。这场规模不大的战争,在440年结束,前后持续不到一年,双方皆大欢喜。战后的数年,罗马、萨珊都抱怨对方在边境线上修建要塞是针对自己的不友好行为,几经谈判,双方都同意不再修建新的要塞和边防设施。

      440年代的前半叶,曾经臣服于嚈哒的寄多罗人(Kidarites)再度强盛起来,不断越境攻击萨珊帝国。前文说过,寄多罗人是月氏的一支,以其建立者寄多罗命名。420年之前,他们统治着阿富汗和中亚的部分地区,随着嚈哒的崛起和扩张,寄多罗人日渐式微,很可能臣服于嚈哒。不过野驴巴赫兰大破嚈哒,并把嚈哒赶到乌浒水以东之后,寄多罗人势力复振,征服了河中、花剌子模和阿富汗等广大地域,进而越过野驴在东疆树立的铜柱,不断侵袭萨珊东部的呼罗珊,杀人越货,无恶不作。

      面对新敌人,伊嗣侯召集大臣和贵族,商议如何应对,最终御前会议达成共识,决定采用步步为营战略。443年,伊嗣侯将大军集结在东方重镇尼沙普尔(Nishapur)—此城为沙普尔二世建立,一面以修筑要塞的方式向东推进,一面不断派遣小股骑兵与寄多罗人搦战。这些小部队无论胜负战果如何,回来之后都要详细汇报寄多罗人的战术、装备、优缺点等一切能得到的情报,然后萨珊军队根据情报做相应的整改,如此这般数年之后,萨珊帝国已经熟知对方的底细,并制定了详细的作战方案。

      450年,伊嗣侯亲率大军,深入土库曼斯坦境内,在野驴老爹当年大破嚈哒的木鹿战场附近,大破寄多罗人,伊嗣侯再接再厉,沿袭前例穷追猛打,追杀寄多罗人直到乌浒水,以一场大获全胜,基本结束了东方战事。之所说【基本结束】,是因为亚美尼亚又出事了,伊嗣侯只能将主力调往西线,此后的3年,伊嗣侯都在为亚美尼亚事物奔忙。解决了亚美尼亚问题之后,伊嗣侯才像季风一样,再度前往东线,经过一系列战斗,在456年,伊嗣侯基本摧毁了寄多罗人,其标志性事件,是伊嗣侯在重镇戈尔甘(Gorgan, Gurgan)修建城堡【伊嗣侯之城】(Shahristan-I Yazdagird)。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A:木鹿;B:戈尔甘;C:泰西封。伊嗣侯之城的位置不详,萨珊与东罗战争的路线同样不详,没法画。=====

      说到这,我们还得回溯一下,450—453年间的亚美尼亚究竟发生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迫使伊嗣侯皇帝被迫离开东方战场,欲知详情,请看下一章《亡国之战》。

      通宝推:铁手,
    • 家园 【原创】第6季 山河破碎 第18章 七美宝图

      强烈求助,现在我不能向微软的 skydrive 上传图片了,每次上传都得到如下提示

      Uploading Bahram_V-05.jpg to roma collapse

      Bahram_V-05.jpg

      Sorry, SkyDrive can't upload folders. Please upload the files that are contained in the folder instead.

      提示没看懂,我上传的是图片【Bahram_V-05.jpg】,不是目录(folder)呀!换了一个图床,就怕哪天这图床破案改行。

      =====================================================

      结束了嚈哒战事之后,巴赫兰转而着力解决老问题—亚美尼亚。428年或429年,巴赫兰五世废黜了亚美尼亚国王阿塔薛西斯四世 (Artaxias, Ardeshir IV),将亚国置于帝国的直接管辖之下,作为补偿,亚国保留了一些自治权。至此,亚美尼亚安息王朝灭亡。

      在巴赫兰的对外交往中,最有传奇色彩,也最扑朔迷离的是对印度的战事。在同时代的罗马史料中,没有关于巴赫兰印度战役的记载。但在印度文献和400多年后的《塔巴里史》当中,却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述,这些记载说,巴赫兰向印度的进军,征服和占据了犍陀罗(Gandhara)和信德(Sindh)。《塔巴里史》特意提到巴赫兰干掉了一头以杀人为乐的、阻断商旅的大象。随着他的进军深入,远在恒河中下游的摩羯陀(Maghadha, Magadha)和曲女城(Kanouj, Kannauj)国王商羯罗-婆须提婆(Shankar Vasudeva)将女儿Sapinud嫁给了巴赫兰,双方建立起友好关系。印度古籍《阿耆尼-普兰那》(Agni Purana)中关于乾达婆王国(Gandharva Kingdom)的记载中,保留了类似史料。在印度中西部的阿旃陀岩洞(Ajanta Caves)的壁画上,巴赫兰以波斯国王的身份出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与巴赫兰有关的若干地点 =====

      巴赫兰与印度相关文物中,最重要的当属乾达婆王国的钱币(Gandharva Rupiya)。在这枚钱币的正反两面,都出现了巴赫兰五世专属的星月标志。钱币的反面上,有一座装饰着吠陀式六角星的吠陀(Vedic)火坛,火坛的左侧有新月,右侧是阿维斯陀式星星(Avestan Star)。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乾达婆王国的钱币。注:不好意思,钱币反面的星月,我没找到 =====

      在内政方面,巴赫兰唯一值得一提的举措,是豁免天下三年钱粮,算是惠民政策。438年夏季,巴赫兰五世去世,关于他驾崩的细节,有两种说法,一是他自然死亡。另一种更加广为流传,他在伊斯法罕和设拉子之间的某处猎场,追逐一头野驴的狩猎过程中,不慎陷入泥潭,几经挣扎,反而越陷越深,直到彻底被泥潭吞没,事后他的臣子们挖掘泥潭企图找到王中王的尸体,可是直到整个泥潭被翻个底朝天,也没找到他的遗体。他的这种死法,与白日飞升的先帝伊嗣俟颇有相似之处,很有传奇色彩。

      2005年,一个胡泽斯坦牧羊人不慎落入一个 Dezful 城附近的山间岩缝,发现其中堆满了萨珊帝国时代的各种器物,闻风而至的伊朗考古学家,马上对这个岩缝做了彻底发掘,研究报告指出,岩缝中的器物属于巴赫兰五世时代,进而认定野驴被囚禁在这个岩缝中直到去世。由这些文字记载和考古发掘,我们可以完善一条证据链:巴赫兰五世在出猎期间,遭遇政变,乱党将其囚禁在岩缝中至死,对外则诡称他落入泥潭不能自拔而死,之后的大张旗鼓挖掘泥潭,是为了掩人耳目。无论真相如何,巴赫兰五世都死于438年或稍后,他总共在位18年,终年38岁。

      巴赫兰的在位时间并不算长,但他是库萨和一世之前,最后一位大破东方游牧民的皇帝,之后嚈哒、突厥相继入寇,让萨珊帝国丧权辱国,相比之下,巴赫兰的武功显得尤其突出。为了表彰野驴的丰功伟绩,我送给他烈祖庄皇帝的称号,谥法云:有功安民曰烈,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

      由于波斯官方和民间都对野驴巴赫兰推崇有加,巴赫兰在身后出现了很多关于他的诗歌和艺术品。其中最重要的是3部长诗,按时间顺序分别是:

      1. 菲尔多西的《王书》,描写了巴赫兰远征嚈哒的伟大远征。

      2. 阿塞拜疆诗人尼扎米(Nezami Ganjavi)写的一部长诗,成书于1197年,波斯文的名字叫《Haft Paykar》,意为【七位美女】(The Seven Beauties),也叫《巴赫兰书纪》(Bahram-Nama),美化一点的译法叫《七美图》。

      3. 印度诗人异密-库萨和(Amir Khusrow, 1253—1325)的《八重天》(Hasht-Bahisht, eight paradises)。这部长诗的材料基本上都来自《王书》和《七美图》,最多只能算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再创作。

      在此我重点说说《七美图》的内容,因为其中有很多我们读者喜闻乐见的内容。在波斯文化中,【七】是一个神秘的数字,波斯人的地理概念中,整个世界分为七大块或七大国,《七美图》的故事梗概是巴赫兰娶了来自7个国家的公主,让她们分别住在不同颜色的宫殿中,巴赫兰本人在一周七天之内,轮流临幸七座宫殿。

      星期六(Saturday),即土星日(Saturn day)早晨,巴赫兰穿上黑衣服,来到印度公主Furak居住的黑色宫殿。从下文来看,《七美图》中的印度,并非巴赫兰时代的笈多帝国,而是尼扎米时代的统治北印度的古尔王朝(Ghorid dynasty)。两人宴饮一白天,到了傍晚,巴赫兰要印度公主给他讲一个印度故事,于是公主娓娓道来。

      有人告诉一位印度王公说,有个小镇上的人,只穿黑色衣服,这激发了王公的好奇心,亲自前往探看究竟。此地的居民果然都穿黑,但没人告诉他为何镇民要这么做。为了揭开疑团,他与镇上的屠夫交了朋友。终于有一天,屠夫神秘兮兮的将其带出镇子,让他坐在一座倾颓的宣礼塔(minaret)下的一个篮子里。刚坐下,王公就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一片美丽的宫廷草坪上。宫廷的主人是一位豪爽的君主,他热情招待了王公30天,甚至每天都让王公都与宫廷中不同的女人过夜。众多美女中最美丽的那位叫Turknaz,王公打算占有她,Turknaz说可以,但你得再等一天,就能让你如愿。王公不同意,打算马上上手,Turknaz假意允许,但要求他闭一下眼睛。当王公睁开眼睛时,发现他已经离开了神秘的宫殿,回到镇外的篮子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黑色或黑暗正是欲望的象征。黑色是最难被再次染色的颜色,黑色也最难与其他颜色并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两个版本的英文版《七美图》,左图从左下角开始顺时针,分别是黑色印度星期六、黄色东罗周日、绿色突厥周一、红色俄罗斯周二、蓝色埃及和北非周三、紫色中国周四、白色伊朗周五 =====

      次日星期日(Sunday),即太阳日(Sun day),巴赫兰身着黄色服装,手持金杯,佩戴琥珀首饰,来到外表装饰黄金,像太阳一样辉煌绚丽的黄色宫殿,临幸身着黄衣的东罗马皇帝(Caesar)的公主Humay。到了晚上,东罗公主向巴赫兰讲了一个故事。

      一位伊拉克国王,根据他的星象学家的建议,决定终身不结婚,只与买来的女奴们厮守。然而在一位村妇的影响下,女奴们变得桀骜不驯,对他也越发不顺从,失望的国王只能将女奴们卖掉。不久后,他发现一个奴隶贩子手中有个极为美丽的中国女奴,打算把她买下来,奴贩子警告他说,这个女奴非常高傲、性格倔强,很不好对付。话虽如此,国王依然买了她。

      随着时间的流逝,国王越发喜爱这女奴,想方设法讨对方的欢心,可女奴却对他不屑一顾。无计可施之下,他只能求助于前文中的村妇,最终在村妇的帮助之下,女奴也爱上了他,两人过上了幸福生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庭幸福要建立在真爱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真挚的感情带来欢乐、健康和茁壮的后代。东罗公主说,黄色代表欢乐,就像金黄色的藏红花(Saffron),让食物芬芳可口,让人心情愉悦。

      星期一(Monday)—月亮日(Moon day),巴赫兰来到代表月亮的突厥公主Nazpari的绿色宫殿里。在野驴巴赫兰时代,突厥人还在阿尔泰山为柔然人做锻奴,但是在尼扎米时代,突厥人已经广泛分布于西亚,《七美图》中的突厥,实际上是指被成吉思汗追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阿拉乌丁-摩诃末(Ala ad-Din Muhammad II)的父亲阿拉乌丁-突骑施(Ala ad-Din Tekish, 1172—1200)治下的花剌子模帝国(Khwarezmid Empire),所以要么尼扎米对巴赫兰时代的民族分布不熟悉,要么《七美图》纯属架空小说。

      突厥公主的故事说,有位名叫比舍尔(Bishr)的青年,正直而诚实。一个偶然的机会,一阵风吹过来,掀起街上一位女性的面纱,动人的容貌让他立即爱上了她。苦于无法表达爱意而产生的内心煎熬,他决定去耶路撒冷圣殿山(Beit-ul-Moqaddas)朝圣。在漫漫旅途之中,他遇到一位名叫马里哈(Maliha)的自私自利的傲慢之徒及其妻子。在多日的沙漠旅途之后,他们一行在一棵树下发现有个盛满清水的巨大水缸,豪饮甘泉之后,Maliha突发奇想,不顾比舍尔的苦劝,非要脱光了衣服跳进大缸洗澡。马里哈的妻子伺候老公脱衣服的过程中,露出面纱后面的真容,比舍尔当场石化,原来她就是朝思暮想的梦中情人。等惊诧劲过了,比舍尔发现马里哈没了动静,他跑到水缸旁边定睛观瞧,才发现真相,原来这不是水缸,而是一口深井,马里哈已经淹死于其中。

      这个故事表明,年轻人的人品决定了他们的命运,比舍尔最终赢得美人归。绿色代表青春和热情,绿色服装能带来好运气,绿色服装也让Nazpari公主显得更加美丽。

      星期二(Tuesday)—火星日(Mars day),巴赫兰身着红妆,来到代表火星的斯拉夫(Slav)/罗斯(Russia)公主Nasrin Nush的红色宫殿,她向巴赫兰讲述了关于一位睿智的罗斯公主的故事。

      这位罗斯公主非常美丽,为了选择夫君,她规定求婚者必须满足她的所有要求,还要从一座迷宫中将自己找到才行。为此,相继有超过1000位求婚者死于迷宫之中。最终,一位勇敢的王子找到了公主,并实现了她的所有要求,娶到公主。这个故事歌颂了人类智慧、勇气、智慧和顽强,这些要素组成了胜利,而鲜血的红色正是胜利的颜色。

      星期三(Wednesday)—水星日,巴赫兰造访埃及公主Azarbin (或Azareyon)的蓝色宫殿。严格的说,这座宫殿和主人的服装颜色是turquoise色,即绿松石的蓝绿色,远远不是纯正的蓝色(blue)。到了晚上,公主对王中王讲了一个关于埃及商人马汉(Mahhan)的冒险经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绿松石,它的颜色并非纯蓝色 =====

      一天晚上,马汉和他的商队在一个镇子里停留,他晚上没事干,便把朋友们找来,一同宴饮。喝到半夜时分,他的手下跑过来建议他马上结束宴会,在天亮之前赶到下一个镇子,这样能节省一笔通行税。马汉欣然从命,醉醺醺的连夜赶路,等他出了镇子,突然发现自己置身于无垠的沙漠之中,身边的随从财货都不知所踪。他的不幸只是个开始,连续经历了1000种磨难之后,陷入绝望的他只能求助于神。最终他的祈祷惊动了先知Khyzr,后者结束了他的苦难。

      这个故事用了很大篇幅描写马汉之前的个人发展一帆风顺,而他也以极大的干劲让自己的财富翻倍,不过顺利的经商生涯助长了他的贪婪和为富不仁,直到他这次深陷沙漠。公主用故事赞颂了蓝色,因为蓝色是天空的颜色,象征着深邃和宽容。

      星期四(Thursday)—木星日(Jupiter day),野驴巴赫兰来到象征着木星的紫色宫殿,这里居住着中国公主Yaghma Naz。值得注意有2点,首先此处的紫色其实是Sandalwood色,即檀香木的颜色。其次,尼扎米所说的中国并非真正意义的中国,大致上是中国的新疆地区,在成书的1197年,专指契丹人的西辽,即喀喇契丹(Kara-Khitan),1197年的西辽皇帝是菊尔汗、天禧皇帝末主耶律直鲁古(1178—1211在位),他在日后被乃蛮王子屈出律架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檀香木 =====

      中国或西辽公主的故事,是关于两个年轻人的,他们分别是克伊尔(Kheyir)和沙尔(Shar)。这俩人长期一直不和,然而因缘际会,他俩共同穿越一片沙漠。沙尔抱着一罐子水跟在克伊尔的身后,不幸的是克伊尔不认识路,知道沙尔在故意骗他,所以他使坏,故意浪费沙尔的水和食物,当然沙尔也不傻,同样挥霍对方的东西。等大家的食物和水都没了,克伊尔也在烈日下干渴难忍之际,发现沙尔还有一罐子水,就向后者索要,沙尔说要水可以,但你得给我一只眼睛。最初克伊尔不同意,等他脱水虚脱倒地不起的时候,终于被迫同意交出眼睛。沙尔马上冲过去,挖出克伊尔的双眼,并抢走克伊尔的所有财物,即便如此也没给克伊尔水喝。干完了这些坏事,沙尔扔下满脸鲜血的克伊尔扬长而去。

      沙漠中的一位库尔德部落酋长的女儿发现了克伊尔,治愈了他,并嫁给他,最后克伊尔继承了岳父的地位,当了酋长。又过了若干年,沙尔落入身居高位的克伊尔手中,克伊尔几经考虑,还是宽恕了沙尔。这个故事指出人性中有善恶两个极端,善恶永远不能被消灭,但在具体事物中,善经常能战胜恶。在故事中,库尔德公主用檀香木的叶子治好了他的眼睛,所以檀香木及其紫色是善的象征。

      星期五(Friday)—金星日(Venus day),来到象征着伊朗的白色宫殿。身着白衣的伊朗公主讲述了一个听自她母亲的故事。

      一个英俊的年轻人回到家里,发现后花园上锁了,园中传出音乐和歌声。满腹狐疑的他开始敲门,敲了半天也没人搭理他,于是他转而撬开篱笆,踏入花园。看到一群美丽的少女正在载歌载舞的开party,起初青年还以为这帮人是窃贼,想报警,可少女们邀请他参加趴体,还允许他带走一个女孩。青年当仁不让的把他眼中最美的女孩带到花园的隐秘之处,想行周公之礼。然而其他女孩不断过来捣乱,一再阻止他的非分之想,最终青年按当地的婚俗,明媒正娶了这女孩。这个故事表明,纯洁无暇的美德才能持久,挣快钱而不务实的想法和做法将在未来遭到惩罚,而白色正是纯洁的化身。

      至此,野驴巴赫兰经历了从黑色到白色的星期之旅,恰好是从黑暗到光明,而他最后造访白色宫殿的日子,恰好是当年春天的第一个星期五,按祆教历法,这天是新年的第一天,也叫诺鲁孜节(Nowruz),按公历算,大约是3月下旬。《七美图》有个尾声,巴赫兰回到朝堂之上发现,他的大维齐尔以为他纵情声色而无法自拔,正在专权乱政,于是他果断诛杀了这位权臣,阻止了大权旁落。除了讴歌各种人类美德之外,《七美图》中有大量赤裸裸的色情描写,而这让它在后世中东、印度宫廷的宫廷中广受欢迎。

      由于尼扎米笔下的野驴巴赫兰英武睿智,相关故事绘声绘色,所以身为波斯皇帝的巴赫兰五世,也成了阿塞拜疆文化的一部分。今日阿塞拜疆首都巴库街头,有以巴赫兰屠龙为主题的塑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巴库的巴赫兰喷泉,右下角是圣彼得堡夏宫的参孙(Samson)与狮子喷泉,巴赫兰喷泉的设计的灵感很可能与参孙喷泉有关 =====

      随着野驴的去世,一个辉煌的时代随之终结,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章《龙战于野》。

      • 家园 其实我只关心七美图里面的

        大量赤裸裸的色情描写

        这个要翻译一下,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

        我越来越想找本七美图看看了

        ,尼扎米所说的中国并非真正意义的中国,大致上是中国的新疆地区,在成书的1197年,专指契丹人的西辽,即喀喇契丹(Kara-Khitan)

        另外西辽也可以算是中国的部分,可能不算核心部分。但是也是一个中国化的国家,属于宽义的中国地区。

        今日阿塞拜疆首都巴库街头,有以巴赫兰屠龙为主题的塑像

        应该是屠蛟像吧,所以我说是斩怪。我是坚决反对把各种动物都跟龙联系上的。

      • 家园 对叛乱论有点怀疑:没有不透风的墙

        一般来说,搞这种事不会一个贵族就能完成,而人多了总有闹矛盾的时候,这时候捅出来这事儿就很正常了

        要说等到2005年弄出来文字记载才知道是叛乱,我总有些怀疑。如果真是有记载,那市井中更应该早就沸沸扬扬了,看看天朝的雍正吧:人民群众本来就热爱8g,更何况是这样一个英明武勇皇帝的8g,后面的皇帝似乎还很烂

        另外:提示也许在建议你上传目录?或者新建目录,选定上传至该目录?也是瞎猜

        • 家园 文字记载来自900年左右的《塔巴里史》,考古是2005年

          这个证据链,其实我也不信,不过这是伊朗考古界的研究成果,我不好否认。

          • 家园 不好否认,但足以令人怀疑啊。

            2005年,一个胡泽斯坦牧羊人不慎落入一个 Dezful 城附近的山间岩缝,发现其中堆满了萨珊帝国时代的各种器物,闻风而至的伊朗考古学家,马上对这个岩缝做了彻底发掘,研究报告指出,岩缝中的器物属于巴赫兰五世时代,进而认定野驴被囚禁在这个岩缝中直到去世。由这些文字记载和考古发掘,我们可以完善一条证据链:巴赫兰五世在出猎期间,遭遇政变,乱党将其囚禁在岩缝中至死,对外则诡称他落入泥潭不能自拔而死,之后的大张旗鼓挖掘泥潭,是为了掩人耳目。无论真相如何,巴赫兰五世都死于438年或稍后,他总共在位18年,终年38岁。

            乱党弑君,会是囚禁而不是快刀斩乱麻的干掉么?不怕野驴逃出来复辟?

            而且给足(“堆满”)器物让他继续享受帝王生活?

            “山间岩缝”,不知是多大个坑。如果是露天的(牧羊人“落入”),野驴怎么在那里摆放器物生活呢?难道盖了房子?

            我愿意相信器物是野驴时期的,但很难相信物主是野驴。不妨推测为某人搬运那些器物也“不慎落入”岩缝了,或许更可信些。

            当然,乱党也可能是杀了野驴抛尸坑中,拿那些器物殉葬?可是“陷入泥潭”不会损失很多器物吧?乱党们没必要画蛇添足吧?就算不怕人追查。

    • 家园 【原创】第6季 山河破碎 第17章 高卢之争

      420前后,西罗马帝国的最大变数是高卢地区又来了一批新人类,他们就是来自北欧的勃艮第人(Burgundians)。不知在什么时候,勃艮第人迁徙到波罗的海中的博恩霍尔姆(Bornholm)岛—意为【勃艮第人之岛】。大约在250年代,可能是人口膨胀或生存条件恶化等原因,勃艮第人离开博恩霍尔姆岛,登上欧洲大陆,开始了他们南下征服的进程。到了4世纪中期,勃艮第人已经迁徙到易北河流域,369年他们协助西帝瓦伦提尼安一世对抗阿勒曼尼人。之后不久,勃艮第人被格皮德人打得大败,此后将近40年没有出现在史书中,可谓元气大伤。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A: 丹麦博恩霍尔姆岛;B: 德国沃尔姆斯;C: 法国斯特拉斯堡;D: 法国维埃纳 =====

      400年代末,以东哥特人拉达盖斯为首的蛮族大迁徙横扫整个高卢,从北向南直奔意大利;西哥特人阿拉里克则从西巴尔干起兵,屡次进犯意大利。此时还比较弱小的勃艮第人似乎只派出小股部队跟风起哄,主力留在莱茵河流域,小心翼翼的占据了拉达盖斯及其盟友留下的土地,进抵莱茵河流域。勃艮第一位知名的国王是君达哈(Gundahar, Gundicar, Gundaharius),此君与阿兰国王戈亚尔(Goar),于411年拥立伪帝君士坦丁的莱茵河驻军司令约维努斯(Jovinus),在上日耳曼的美因茨称帝。约维努斯则投桃投李的允许勃艮第人到莱茵河以西定居,君达哈趁机占据了包括沃尔姆斯(Worms)、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在内的诸多名城,建立起一个以沃尔姆斯为首都的勃艮第王国。约维努斯败亡之后,西罗朝廷没把勃艮第人怎么样,霍诺留皇帝承认了勃艮第王国的存在。

      此后的20年间,君达哈一直在扩张领土,蚕食或劫掠西罗的土地,搞得帝国政府不胜其烦。到了430年代,勃艮第已经成为西罗境内最大的不安定因素,西罗头号军事强人埃提乌斯决定一劳永逸解决勃艮第问题,不过当时埃提乌斯正在与波尼法提乌斯争权,汪达尔人趁机入主阿非利加,搞得西罗上下焦头烂额,始终无法集中精力对付勃艮第,直到432年,波尼法提乌斯去世,埃提乌斯一统西罗军界,这种混乱局面才有所改观。

      勃艮第人建国的同时,匈人内部再也加紧整合,前文说过409年匈王乌尔丁死后,匈人陷入分裂,他的3个儿子奥克塔(Octar)、卢伽(Ruga, Rugila)、蒙迪乌克(Mundzuk)和其他贵族割据一方,互不统属。其中的奥克塔是最强大的匈人领袖,他在430年进攻君达哈,赢得重大胜利,但他在战后的庆功会上暴死,不知是食物中毒还是某种突发性疾病所致。本来准备远遁的勃艮第人立即连夜发动反击,一举击杀1万匈人,稳固了王国的疆域。

      奥克塔死后,卢伽接管了他的部众和地盘,并逐步兼并其他匈人诸侯,成为当之无愧的匈王,这一系列变故,反而让走向统一的匈人,重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军政力量,为日后阿提拉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力量的增强让卢伽成为两个罗马帝国,特别是西罗内讧的仲裁者,在埃提乌斯与其政敌们的纠纷中,他基本上都站在埃提乌斯一边,多次为其出兵帮忙,埃提乌斯自然不能不有所表示,因此经常被政敌们攻击为匈人的走狗和代理人。

      434年,卢伽帐下的几个部落逃亡到东罗,寻求政治避难,掌握东罗实权的普尔喀丽娅长公主兼女皇,非常高兴的接纳了这些慕王化而来的远人。这给了卢伽讨伐东罗的借口,匈王打算动一动享受了420年罗萨战争以来10年太平而越发富得流油的东罗马帝国。匈军从匈牙利平原出发,一路南下直驱色雷斯,终极目标是君士坦丁堡。不过匈军的攻势在东罗的顽强抵抗下很不顺利,普公主和奥多希娅皇后的虔诚祈祷发挥了作用,卢伽被雷击命中,当场烧成焦炭,他的大军群龙无首,还染上瘟疫,导致大量非战斗减员,最终这场匈人对东罗的远征有疾而终,损失惨重。

      卢伽很可能没有儿子,或者没有成年的儿子,不过他死后匈人没有陷入周期性分裂,王位由他的侄子2个布勒达(Bleda)、阿提拉(Attila)兄弟分享。这哥俩都是蒙迪乌克的儿子,关于蒙迪乌克记载几乎没有,他唯一的事迹就是生下2个能干的儿子。关于蒙迪乌克(Mundzuk),有个很有趣的译法—冒顿,这多少可以说明匈人与匈奴有着某种文化上的联系。

      布勒达和阿提拉的双头政治格局,往远了说,像斯巴达王国的双王制;往近了说,像罗马共和国的双执政官和双帝制度。哥俩的地位并非平等,哥哥布勒达显然居于支配地位,他的军事能力也强于阿提拉,阿提拉更多的以助手和执行者的身份出现。两人上台之初非常团结,他俩收拢部众,一面组织人马准备复仇,一面派遣使者去君堡,邀请对方派使节来谈判。自觉军力不足的东罗朝廷不敢怠慢,派遣使团到马尔古斯城(Margus)—今塞尔维亚的Pozarevac,去见两位匈王。马尔古斯位于多瑙河中游,向东南可以入侵巴尔干腹地,向西可通往意大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次发生于435年的马尔古斯会谈,对东罗而言是彻头彻尾的丧权辱国。为了让自己矮小的身材在高大的东罗人面前显得更高大些,哥俩坚持在马上与对方谈判,这也从此成为两个罗马帝国与匈人谈判的惯例。双方签订的《马尔古斯条约》的核心内容如下:

      1. 东罗遣返叛逃到东罗境内的流亡者。

      2. 东罗将每年支付给匈人的岁币提高一倍,从350镑(约114.5公斤),提高一倍,达到700镑。

      3. 东罗向匈人商人开放市场。

      4. 东罗以每人8个金币的价格,赎回落入匈人之手的战俘。

      条约内容虽然屈辱,但对东罗而言,依然可以接受。因为此时的东罗非常富裕,每年230公斤黄金,依然是九牛一毛,按2011年11月12日的黄金价格—每克364元计算,折合8372万元人民币。东罗地大人多,国家统一,商业发达,有的是钱,武力虽弱于匈人,但依然可以一战,这种花钱买和平的办法,很充分的反映了双方的实力对比。合约签订后,东罗解除了外患,匈人解除了后顾之忧,可以专心西进,对付日益衰落的西罗和其他蛮族部落了。

      经过数年的征伐,布勒达兄弟征服了西罗境外的所有日耳曼和斯拉夫部落,势力日盛。与此同时,自我感觉良好的勃艮第国王君达哈,正在西罗境内东征西讨,兵锋远至比利时,搞得本来就疆域日蹙的西罗十分痛苦。436年,埃提乌斯把儿子卡里皮奥(Carpilio)送到匈人手中,换取他们出兵讨伐勃艮第王国。同样想着为伯父奥克塔复仇的布勒达兄弟欣然同意。次年,埃提乌斯的使者率先抵达沃尔姆斯,麻痹狂妄的国王。西罗、匈人联军则无声无息向沃尔姆斯逼近。在兵多将广的罗、匈联军的雷霆一击之下,君达哈兵败身死,2万多臣民成了他的殉葬品,曾经盛极一时的第一勃艮第王国就此灭亡。

      虽说君达哈的王国仅仅持续了20多年,可他的威名却通过民间传说流传下来。在中世纪的德文史诗《尼伯龙根之歌》(Nibelungenlied)中,君达哈被改造为勃艮第国王君特(Gunther)。这位国王以嫁美丽的御妹克瑞姆希尔特(Kriemhied)公主为代价,要求力大无穷、刀枪不入的英雄齐格飞(Siegfried),帮自己迎娶冰岛女王布伦希尔特(Brynhildr)。布伦希尔特拥有一条奥丁(Odin)大神赠送的腰带,使她成为著名的女大力士,所有的求婚者都被要求与其竞技,并每战必胜,君特没有足够的信心获胜,只能拜托齐格飞帮忙。齐格飞利用隐身头盔,帮君特赢得竞技,女王只得同意下嫁。到了洞房花烛夜,力大无穷的女王再度考验君特一回,将君特制伏。没办法只能请齐格飞再度出手,于是齐格飞制伏布伦希尔特,取走奥丁的腰带,这才最终让国王抱得美人归,齐格飞也因而迎娶克瑞姆希尔特公主为妻。史诗中的许多情节,都以勃艮第首都沃尔姆斯为背景和发生地,或者说沃尔姆斯在史诗中的地位,相当于《伊利亚特》中的特洛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君特洞房受辱 =====

      粉碎了勃艮第人的罗匈联军并未停下征服的脚步,埃提乌斯决心趁热打铁,灭掉西罗境内最强大的西哥特王国,以及困扰帝国超过百年的巴高达运动(Bagaudae)。还是在437年,埃提乌斯再度获得执政官头衔,西罗皇帝瓦伦提尼安三世与东罗李锡尼娅公主,在君士坦丁堡完婚。次年,埃提乌斯大破西哥特军,兵锋直逼西哥特首都图卢兹。见胜局已定,已经位极人臣的埃提乌斯,自恃身份太高,加上急于返回拉文纳处理国内事务,便将兵权移交给大将李托利乌斯(Lictorius),让他完成扫尾任务。陷入绝境的西哥特王提奥多利克,集中了全国的所有可战之兵,准备在图卢兹城下做困兽一搏。

      李托利乌斯和埃提乌斯相似,都在匈人中生活了很久,深受匈人习俗的熏陶,更何况他的大军中匈人比重甚大,所以他用东方的萨满教仪式,通过烤山羊肩胛骨,看骨头上的裂纹的方法,来占卜战事吉凶。占卜的结果是大吉,于是李将军下令展开攻击,不过他犯了个严重错误,匈人的轻装弓骑不善于在地形狭窄的加龙河谷作战,西哥特重装步兵反而更擅长这种作战方式,于是失去速度和回旋余地的匈人骑兵,遭到西哥特标枪和长矛血洗,罗匈联军一败涂地,李将军被擒。图卢兹战役在匈人战史上的意义非常重大,标志着匈人轻装弓骑对日耳曼重步兵优势的终结,从此之后,匈人领袖们只能通过权谋和外交,来维持对治下和外国日耳曼人的统治和优势,一旦匈人缺乏优秀领袖,治下的日耳曼人马上就会举兵造反,推翻匈人的统治。

      得到前线败报的埃提乌斯,立即派人求和,许以重金赎回李托利乌斯,心高气傲的提奥多利克毫不客气的用李将军的人头,作为自己的答复。439年,西罗和西哥特王国终于达成合约,两国和睦相处,互为盟友,当然西哥特人要承认西罗做名义上的宗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第二勃艮第王国的扩张 =====

      勃艮第王君达哈身死国灭之后,他的族人和后裔并没有被埃提乌斯彻底剿灭,而是安置在以日内瓦湖为中心的高卢南部,做西罗的雇佣军。见勃艮第人还算恭顺,埃提乌斯在443年扶植君达哈的儿子或家族成员君迪奥克(Gundioc)为王,第二勃艮第王国(Kingdom of Burgundy)自此建立。西罗解体之后,勃艮第王国进一步扩张,首都迁到里昂南方的维埃纳(Vienne或Vienna,容易与奥地利维也纳搞混)。埃提乌斯不是慈善家,他这么做有现实的好处。因为日耳曼人不仅是帝国边患,也是帝国军人的主要来源,已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埃提乌斯要做的,是扶植更多的亲西罗的日耳曼人,为未来的与匈人的终极决战做准备,勃艮第人的地盘与西哥特接壤,对后者也是个牵制。果然勃艮第人很给埃提乌斯面子,在451年的沙隆会战中,勃艮第人为西罗流血牺牲,为最终赢得会战做出巨大贡献。

      就在高卢风波迭起之际,萨珊波斯也完成了改朝换代,欲知详情,请看下一章《七美宝图》。

      通宝推:液化,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