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如果文革再来一次, 你愿不愿意 -- 文森

共:💬459 🌺3465 🌵15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说句招草的话:这河里的,如果文在国内都是被阶级斗争的对象

      ;可偏偏大多都人在国外,安全得紧!国内的亲戚就招罪了,里通国外。

    • 家园 向主席他老人家请罪:文革伟业就是被我们这些落后群众搅黄的

      文革那年头,讲究的是大公无私。“灵魂深处闹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

      主席他老人家两口子想得很周到。为了全国人民的思想健康纯洁,专门创作了八部革命样板戏,八亿人民就看这八部样板戏。

      我们这些落后群众就是辜负主席的一片苦心,看样板戏,都能看出点黄色内容。比如说,当年我们最爱看“红色娘子军”,为什么?娘子军穿的是短裤,看芭蕾舞演员那半截白花花的大腿。

      当年有句话,找对象要找"吴清华的腿,阿庆嫂的嘴"

      可见盯着“吴清华的腿”的不是个别人啊。

      还有,当年很少放外国电影,最常见有两部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和“列宁在十月”。大家最爱看的是《列宁在1918》,关键是该电影里有一个“黄色镜头”,芭蕾舞“天鹅湖”,几个穿超短裙的芭蕾舞演员在舞台上又蹦又跳,我当年在一个军分区大院,凡是放“列宁在1918”,这个镜头一过,观众立马就走掉了一大半。

      到了改开,邓姐的靡靡之音一穿进来,全国人民的魂立马就被勾走了。““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 ,文革十年的样板戏全白看了。

      我第一次听见邓姐的歌,立马身子都软了半截,骨头都酥了。什么革命理想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文革问什么失败?

      就是因为想我这样的落后群众实在太多了。

      • 家园 可见你对自己太不了解了吧

        还有,当年很少放外国电影,最常见有两部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和“列宁在十月”。大家最爱看的是《列宁在1918》,关键是该电影里有一个“黄色镜头”,芭蕾舞“天鹅湖”,几个穿超短裙的芭蕾舞演员在舞台上又蹦又跳,我当年在一个军分区大院,凡是放“列宁在1918”,这个镜头一过,观众立马就走掉了一大半。

        到了改开,邓姐的靡靡之音一穿进来,全国人民的魂立马就被勾走了。““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 ,文革十年的样板戏全白看了。

        这可实在不是“全白看了”,而是实实在在的“继承和发展”——文革十年你看大腿,该开以后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这是一脉相承啊,怎么可以像你这样的菲薄自己呢?太悲催了

        • 家园 样板戏拍出来是让你们看大腿的吗?白费了主席一片苦心啊
          • 家园 是啊,从主席角度说在你身上心思算是白费了,

            但是从围观者角度说可不是白费啊,你们正自得其乐呢

            所以,从你们这些不屑于样板戏的小青年们来说,路线是一脉相承的。而这正说明了一个小事实:社会文化心理不是说一个政权的胜利就能一蹴而就的——改变文化心理或者重塑文化心理。

            而事实也证明了社会文化心理的反作用力也是巨大的——当然不是说你们这些不屑于样板戏的小青年的个体的力量——这种文化心理同样反作用于政权,使它倾斜或倒塌。

            我看到了样板戏对社会文化心理改造的一种努力,这种努力和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社会主义过渡、大跃进、文革、反官倒反腐败运动等对中国社会显性改造的方式也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人类社会不断运动的过程,我不把它们仅仅看做一个个个别的独立的政治事件,因此,我就没有看到样板戏有什么可被嘲笑的方面。

            人类社会从来就不缺少围观群众。为俄国侦探被日本枪决而山呼万岁的、雄奇小岛安居、大西南匪患、美韩觊觎鸭绿江、右派轮流坐庄、七千人大会公然推卸责任、你们看大腿、伤痕文学泛滥、西化递送投名状……也是一脉相承的,这同样是处于社会运动过程的常见现象。

            你有安于围观的前提,样板戏有诞生的依据。

            • 家园 你理解错了,我们当年看样板戏可是津津乐道的,没有任何不屑

              那个年代你不看样板戏,那真什么娱乐都没了。

              就像当年我们用肉票买的都是大肥肉,有谁说那不好吃吗?

              只是我们这些落后群众思想境界太低。把好戏看歪了而已。

              “围观群众”在任何时候都是大多数。

              不管什么革命,要想革命成功,就要想办法把大多数的“围观群众”变成革命群众。

              比如说土地革命,解放战争。当年为什么人民群众都积极支持?因为当年TG告诉大家:革命成功了可以分田分地,过上好日子。

              而文革十年,到913以后,绝大多数都成逍遥派了。

              • 家园 除了样板戏,还有很多其他文娱节目,质量很高的呀。

                安东尼奥尼72年到中国拍纪录片,好象是在上海拍了一个杂技演出,观众都很悠闲轻松,对事先没有通知而出现的摄影机都很好奇又害羞,舞台上演出的质量很高,第一个出来报幕的是个漂亮的木偶,报幕完毕之后,自己撩幕布进舞台,跟真人无二,台底下都笑起来了。

                怎么可能除了样板戏就没别的娱乐了呢。

                如果一直都是想着大腿啥的,那就难怪太祖说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了,梁启超《新民说》论公德论自治论自由论政治能力,也都是白论了。

                • 家园 以前中国老百姓最主要的娱乐就是听戏唱戏,特别是农民

                  文革期间,各种传统剧目都被打成了毒草,各个地方戏剧团体,都只能唱改编的样板戏。包括你说的什么湖北评书,文革期间也只能唱样板戏。

                  如果不听样板戏的话,那主要的娱乐就真的没了。

                  什么杂技,乐器表演。根本就代替不了戏剧的地位。

                  比如说,农民下地劳动,还可以一边哼几句戏文自娱自乐。陕西老乡还喜欢组织草台班子吼秦腔。

                  杂技和什么乐器表演有这作用吗?难道让农民一边劳动一边拿大顶?

                  还是让唱秦腔的去玩乐器?

                • 家园 要抬杠的话,除了样板戏,还有忠字舞,语录歌

                  除了样板戏,还有新闻简报。杂技团我从来没机会看过

                  全国人民能现场看杂技团演出的机会,恐怕只有少数大城市有。一年有没有一两次很成问题。

                  电影除了样板戏,还有“三战一袭击”,到七十年代还每年有那么三两部电影,比如闪闪的红星等等。

                  当然最大头,反复放的就是样板戏。不看样板戏的话,娱乐就少了很大一部分。

                  • 家园 不知道您当年在哪个地方,如此闭塞。

                    个人父亲当年在湖北农村里,他说乡下农村里弄节目都很多,湖北评书,大鼓,三句半等等,印象很深刻的是一个解放军的军乐队来演出,编排了用乐器模拟朝鲜战场上空战的节目,飞机起飞,呼啸而过,盘旋缠斗,射击,敌机中弹,志愿军飞机凯旋而归,非常逼真,很有戏剧性,大家都很懂戏,时而鬼鬼祟祟时而耀武扬威的声音就是美国飞机,如猛虎扑食的那种是志愿军飞机。。。。。

                    以前有网友跟我描述说文革时期如何割资本主义尾巴等等,个人说唉,谁割资本主义尾巴,恐怕只有吴思那种人尖子人精假极左才要割资本主义尾巴,就是在72年的林县,安东尼奥尼都拍摄到了一个很大的集贸市场,大家都很坦然,在买卖自产物品,只是对摄像机和意大利洋鬼子导演感到好奇和不安。

                    • 家园 这些节目是有,但还远谈不上丰富吧

                      这些节目是有,但还远谈不上丰富吧,关键是,涉及男女感情的文艺作品基本上没有了。人类永恒的主题么。

                      当时有位女同志,谈到某部外国电影的结尾处,年轻的姑娘终于在岸边等来了远航归来的恋人,情不自禁跳下水去,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她公开对大家说,要是我我也跳。结果几年后这位女士被捕以后,报纸上公开批判她说也要跳是不要脸。

                      • 家园 要说数量和种类,过去是没法和现在比的,不过质量方面,

                        您说呢? 个人不是替以前唱赞歌啊,也不是非要法先王,而是我个人觉得质量比较重要,实际比较一下,就拿一个《智取威虎山》京戏来说好了,这是一件艺术珍品,懂戏的人,懂意识形态的人,懂服装道具的人,都了解这部戏的好的,现在有作品能跟它来比么,能比为工农兵服务的么?

                        如果不讲艺术性,思想性,那么我们干脆推举日本最丰富好了,大量AV源源不断,极具观赏性,

                        • 家园 文化革命啊,有一个重生的过程

                          文革后期不管是样板戏形式的戏剧还是国产电影院,都是逐年增加的,而且使加速增长。说到戏剧,文革还真是春天,新的作品很多,反观近三十年,又回到所谓的几个传统流派,守着几出老戏,不过使劲模仿秀而已,以至于让人感叹京剧已死等等。总共也就十年时间,到文革后期有那么多原创电影戏剧,很不错的势头了。而且当时的群众参与度高,地方群众文艺创作演出也很热闹的。可以去看看老照片。

              • 家园 呵呵,这就是围观群众的典型表现嘛

                首先你的表现印证了我的一贯看法:改开前的群众自我感受是良好的,绝不是遇到经济崩溃边缘的群众的那种表现。这种表现表明了什么呢?那就是当时的生活状况即使不算相比以前的特别好,那也是“没的说”的那一种。 可是经过改开后舆论轰炸的群众呢?不说180度的大转弯,事实上确实增加了很多对文革时代的不满情绪——你就是个典型啦。

                所以说围观群众就是围观群众,缺乏主见是不争的事实;前面绳上吊根萝卜缨子一般也就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而亦步亦趋。

                这就是文化特征。

                为啥要文化革命呢?这就是根源。而根本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提高大多数的围观群众的认识能力——扫盲、普及教育、提高农村文化水平干什么用?这些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什么手段?用于提高你们围观群众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的手段,以利于你们自己拨开云雾以见真日,而不是需要毛共那样的保姆一直跟着。

                看看,保姆失去了,自己觉悟到要提高对事物进行正确的判断能力的不容易了吧?

                不要说913以后绝大多数成了逍遥派,准确的说,912之前一直就是逍遥派多。逍遥派才形成真正的文化氛围。

                • 家园 自我感受良好是因为没有选择的机会

                  那年头根本就没什么油水,一年到头也没几次机会吃鸡鸭,国营市场买肉想切块好的还要看营业员的脸色,大肥肉当然好吃了。

                  等到农贸市场放开,鸡鸭鱼瘦肉随便买。还有人觉得大肥肉好吃吗?

                  看样板戏也是如此。

                  当年样板戏里面的女性,都是“身穿红衣裳,站在高坡上,挥手指方向”的女革命者,连谈恋爱都不会发生的。

                  等到声音里都渗透着女人味的邓姐一出现,还有人听样板戏吗?

                  “可是经过改开后舆论轰炸的群众呢?不说180度的大转弯,事实上确实增加了很多对文革时代的不满情绪”?

                  压根就不用宣传,改开之后那几年,食物大大的丰富是铁的事实。

                  民以食为天,这比什么宣传都有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