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回答以及另一些事实还有其它 -- 史文恭

共:💬276 🌺3033 🌵10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 家园 照这个说法当初农民年收入60元应当抵现在6000元了?

              我也认为现在的人均收入比以前的增长有很多被通货膨胀掩盖的水分,可也还没到这个程度吧?按你这说法这三十年确确实实让普通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下降了。。。

              通宝推:纳米小洞儿,
              • 家园 别逗了

                80年代初, 中小城市双职工, 买台电视要攒一年的工资, 小孩一年也就过年才能置两, 三件新衣服。 就更不必说一个月两斤肉半斤油的限量供应了。 

                现在哪怕是在农村, 还有几个人的日子得如此窘迫?

                所谓三十年确确实实让普通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下降了, 只能糊弄对70年代,80年代初生活毫无直观印象的80后, 90后们。 

              • 家园 按工业品是没这个比例,按农副产品差不多
                • 家园 工业产品在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个很重要)建成后,

                  规模化的生产会导致产品的成本和价格都大幅下降,所以用工业产品的价格来才推测实际膨胀水平不是一个好参数,农业产品的产量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不太可能象工业产品那样大幅增加,所以可以用来作为推测通货膨胀的一个比较接近的参数。。。用农产品的价格推测这30年的通胀水平,大约在5-10倍之间,这30年所谓的辉煌去掉通胀的水分,其实是比较难堪的,增长当然是有,跟同时期世界其他国家比也算不错的,辉煌么,还是不要提的好。。。如果靠印钱来获得的增长也算辉煌,常公治下的1946-1949年才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段

            • 家园 现在5元你能看一次病吗

              一个破感冒也能要你好几百。

              大点病是不能治疗,现在农村也治不了,城市里也会让你一夜回到解放前。

              • 家园 你去那种小诊所,还是没有那么贵的

                肚子疼,拿一版诺氟沙星,也就一块钱,就好了.

                那时赤脚医生,没现在小诊所好

            • 家园 工农没钱不交会怎么样?会把你丢到大街上去吗?哪个院长敢?

              不管什么大病,到了医院就得好好的治,常常有给不起的,还不照样医治?除非当时定义的异己分子。最底层的工人农民,嘿嘿,不给治病?帽子就来了。

              当时的问题是资源极度稀缺,就这样,毛主席还用赤脚医生,给最底层的人民最基本的医疗帮助,即使是心理安慰,现在有木有?

              • 家园 看到您这一贴,又是周末,我就偷闲会一下

                这个故事我给我们公司的小孩儿讲过多次。

                1976年,我父亲地震中小腿砸断,8小时后,有解放军送他到天津空军的一个医院。

                我父亲两次手术后愈合特别慢,但是各种检查都显示断骨接的很好,只是长合的慢。

                我父亲担心家中老小,要求出院回家慢慢养,几次请求,医院坚决不允,其中一次对话是这样的,这段对话,我父亲每次提起都掉眼泪,我等我的儿子懂事了也会给他讲,我们家要一代一代讲下去。

                医生说,是毛主席命令我们必须把所有地震伤员治愈,如果你还没有痊愈而我们让你出院了,毛主席不高兴。

                在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的1976年,所有唐山大地震的伤员都是免费吃饭、住院,包括重伤员的陪伴,直至痊愈。

                通宝推:洗心,
              • 家园 好像我们那里的农民那时候都不去医院

                我75年生人,据我了解在70年代,我们那里(农村)在医院里去世的人几乎没有,因为他们根本就没到医院。如果医院真的能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他们收进去,并且没钱也都给治疗的话,我想情况不会是这样。我外公是例外,他六几年去过上海的大医院,因为他是香港同胞。

                • 家园 那是理想状态~何必抬杠

                  要分死亡原因。

                  那时候资源紧缺,而且技术力量也不能保证。如果只是小毛病,没必要去医院。而牵扯到死亡,那原因多了去了,一味去挖那句理想状况的描述而抬杠,没什么建设性。

                  而且,不要忘了那时候人的观念。选择在什么地方终老,选择在什么地方下葬,怎么保持某种礼仪性的规矩,都会对当事人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最后也是比较重要的原因,通常会被忽略掉的。农村的很多老年人包括其子女,通常抱着一种“听天由命”的、对死亡的被“豁达”心态。被,是说无奈,类似于“穷人命大”的逻辑。其根源在于自身的经济考量。反正就要死了,何必多花钱去苟延残喘?显然,这不符合普世派的理念,但对于这些人来说,通常都很残忍的“平常心”那种“淡定”。这点在改开以来,不光是面临死亡时候,就算一般的病,也成了穷人的基本心态。

                  《楢山节考》,估计会让很多人情感上难以接受,但这就是现实。残酷了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