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一个80后对文革时代的非理性看法(二) -- 河蟹还是河蟹

共:💬536 🌺4015 🌵31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6
下页 末页
                • 家园 ....

                  del

                  • ....
                    家园 嗨,迟到一步看不到
                  • ....
                    家园 刚刚得到消息:孟买连环爆,伤亡过百。
                    • 家园 ...

                      del

                      • ...
                        家园 印度和我们的区别在于印度根本没有工业化

                        借老大您的话,印度错过了工业化的班车。

                        印度在一代人内看不到适合工业化的制度、教育等等社会的准备。

                        他们的一切是亘古不变的从3000年前就流传下来的超级稳定的社会。

                        这样的基础是无法工业化的。60年前的中国就是那样

                        然后我们有了毛,有了脱胎换骨的。刻骨铭心的30年,整个社会再也回不去那个等级社会了,所有人心中都有致富的平等渴望,虽然我们不平等,但是今天的中国人看待工作仅仅是工作,而不是印度人那样的天生等级,命定的。农民可以成为亿万富翁,精英不好好奋斗也会扫地出门。这对于印度人是不可能的。

                        在印度和一个印度朋友(阿格拉人)经过阿格拉的贫民区,该朋友一脸蔑视的看着贫民区的人和物说道“rabbish”垃圾!

                        我的心里一阵震撼!那是发自内心的鄙视,那就是阶级吧。今天的中国人,即使是乞丐,我们也不会认为他们不是人吧。

                      • ...
                        家园 想问的问题是:是否美帝阴谋挑动印巴战争?

                        毕竟越南软了,都在抓反华示威分子了;菲律宾危害不大,暂且可以不理--南海一时半会儿打不起来了。

                        美帝是否要在南亚制造战争--如果美帝以粮食和金融(在印度投资的地产和股票)做威胁,以武器和领土做诱饵--印度是否会就范。

                        非战争手段是什么?

                        也许我真的多虑了。

                  • ....
                    家园 明白了。
          • 家园 市场是什么?

            个人对于建国三十年充满了敬意,但是并不认为对于计划经济体系下积累的技术可以迅速适应市场竞争。

            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市场是什么?

            从接触“市场经济”这个词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有先贤说过“市场需求敌得过一百所大学”,也因为西经了解市场供需均衡价格的模型,尔后比较振聋发聩的是何新的断言“市场是一种资源”,再就是《天道》里面丁元英做哲思状说“市场不是取之不尽的资源”。

            有技术不一定就能有市场,比如(坑定不如葡萄的例子突出和光鲜引人注目的啦)电梯。

            最近很吸引注意力的电梯,大陆自身的电梯出现的并不晚,1958年到1959年,北京建设十大工程,十大工程安装了81台电梯,其中包括北京站的4台扶梯,扶梯主要借鉴苏联技术。这就是说,大陆的电梯发展比能够直接获取英美技术的台湾早很多。但是,国内几大电梯厂在改开后迅速消失。

            市场是什么?或曰市场就是需求,人的需求。简言之市场就是有需求的人。

            先说说改开后欧风美雨冲击下的计划经济体系如何吸引国内老百姓的视线,再谈保持计划经济体系下研发的连续性,有木有?我们知道从思想观念到产品种类,国内计划经营体系完败。

            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因素占据了主要作用。在人心向洋的时候讨论继续保持计划经济的先进性,确实不合时宜。

            改开后一直延续到2001年,都在对国企大倒污水,有很大一部分是舆论导向的不正确,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实情。个人以为过去几十年是国内企业,包括国企和民企,甚至以往的乡镇企业,血汗工厂,“王庙村”在内的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企业生存意识,企业家经营理念,乃至于企业本身,企业家本身脱了几层皮,才得以脱胎换骨改造成功的必由之路。回顾过去,能用“激荡三十年”这样轻描淡写的概括吗?能说截掉这三十年让计划经济时代的技术和全球性的市场经济全面对接吗?那些倒下的企业和企业家恐怕会喊冤哪。

            葡萄显然不是这个意思,但恐怕会容易引起一些朋友的相关联想。

            个人的意见:

            1、市场经济相对于计划的优势在于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多元化,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讲,效率会更高。企业可以倒闭,但产业的发展不会因为个别企业的困顿而失去活力。在研发上,主体也能多元化,在市场竞争的驱动下,试验的效率更高。河里晓兵老师用物理的概念讲过类似的道理。

            从这点讲,我是反对国企占据行业利润的大头的,因为这有可能扼制整个行业的发展。然而由于中国官办经济的现实,这一点恐怕不可避免,即形成“局外人对谈中讲到的”国有垄断资本集团(简称DMC),其他所有的企业个体都必须依附于这样的集团才可能生存(发展?会有自己的发展么?)。

            或曰,国企只占据战略行业,但由谁来区分,谁来限制,谁来监督?世界经济历史上有见过抑制自身不参与暴利行业的经济集团吗?

            比如,央企在房地产行业中占据的份额几何?中信集团进军房地产后才有了董事长口中的“跨越式发展”。葡萄啊,你的关于计划经济下的技术跟踪优势为何没能在改开后保持,这个问题不是很适合问董事长老大人吗?

            2、市场换不来技术,已成定论。但是市场的培育,发展并不能一蹴而就啊,人们的观念更不可能无缝对接啊。有木有。与其为那些断裂的技术,企业喊冤,还不如为支撑这些国企走过几十年的普通工人,农民喊冤。

            3、个人认为现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值得有多么骄傲,或者说断裂的技术和项目、企业有多么可惜。中国也并没有整体性的进入新阶段,后面的硬仗多得很。多难兴邦,其关键并不在于多难,而在于“人”,在于利用新的“生产关系”顺应和创造新的“生产力”。私下里认为中国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是要吸引人才流入,聚合全球人力资源。这需要什么条件,不能说太细哈。

            还有,葡萄别老删帖了,最近也没什么太出格的东西。现在的政治论调虽然量很足,但是已经可以察觉到对普通群众的吸引力在削弱。小民们每天累死累活的,又要加班,又要计算着水电费,过江费,网店税费,(没有加班费哈)哪有心情管什么左右之争。除非左手西施右手貂蝉?

          • 家园 似乎可以 把晶体改成“晶向”

            “同一工艺同一温度下,晶体变化是不确定的”

            fcc

            bcc

            110

            11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