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异见分子 -- 淮夷

共:💬45 🌺42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您客气了

        老师的称呼不敢当。

        我读书的理解是杏仁体负责所有类型的恐惧,比如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对失败的恐惧,对公开演讲的恐惧,等等。

        敢看鬼片的不一定能成为异见分子,但是也许能成为恐怖分子。玩笑:)

    • 家园 好文章,不过有异议。呵呵,莫非我也是异见分子?

      对于从众心理,统计学有一个很好的解释是大数法则(the law of large numbers)。大数法则的意思是,当一个事件被试验很多次的时候,测定的结果趋向于一个稳定的平均值。这意味着,集体的智慧通常优于个人的判断。

      这一段我挑个毛病。大数定律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每次试验相互独立,即前面的测试对后面的测试没有影响。拿比线条长短的例子举例,如果八个人一人一个小黑屋,各自作出判断,这时候综合统计他们的答案,咱们姑且说八个人已经算足够多了,那么这时候统计出的结果应该符合大数定律。

      从众心理显然不能满足这个关键条件。不过从众心理还是可以从统计学找到些说法。我的理解,与其说从众是大数定律,不如说从众心理是一个后验概率的问题。就是一个人在做判断前,已经有了n个人做了判断了,那么他知道这些别人的结果后,再综合自己的独立判断,给出自己的结论。

      这符合一般人的认识规律,某种程度上也符合贝叶斯统计的原理,即后验概率(posterior)正比于似然度(likelihood)和先验概率(prior)的乘积。说得通俗点,在这个背景下就是你对一件事的判断和你对证据的判断以及你的先验知识都成正比。这里先验知识可以是你的背景知识,你的立场,或者是你看到别人的判断什么的,反正可以是主观的。而本来在贝叶斯统计里,概率有个定义就是置信度的,就是你相信某个判断是真的可能性。

      贝叶斯公式的这个形式可以说是人的认识论的一种定量表达,非常强大。

      前面是有点穿凿的扯。个人认为从众心理还是挺复杂的,不光光因为对别人判断相信不相信这个层次。从众还意味着安全感。世界上很多东西,特别是不好验证扯不清楚过于复杂的事情,集体意见未必是正确的,反而意味着某种收敛。用优化的术语讲,就是陷到一个局部极值里了,这个极值不够好但是够稳定,于是很无奈,这时候就需要多样性了。大部分多样性都发散到错误界和脑残界,有些运气好跳到有前途的方向了,还得克服万难把错误的东西拉过来,因为原来的东西都有惰性,这中间还有反复,有时候有的路长远看是好的,短期可能会引起恶化,于是也很有可能惨被淘汰。

      呃,从从众心理到集体正确到基因算法退火算法……真够扯的。

      • 家园 多说几句大数定律

        从大数定律直接跳到从众心理,确实是有点突兀,这是我的原文写的不好。所以,谢谢您提出这个话题,我顺便在这里多聊几句吧。

        严格来说,Asch实验里的个人逐一答题的设置,并不是独立试验,您说的很好,很有启发性,这个试验完全可以用贝叶斯解释。

        还有一种情形是我举的电影例子,类似例子还有王小丫的节目开心辞典,当选手因为某道题目拿不定主意而求助观众的时候,场内观众同时按下手中的表决器,这就是很典型的独立试验,大多数人的独立选择趋向一个均值,而那个均值往往就是那个准确的答案。

        从众心理的“统计合理性”在于,当人群数量(样本量)很大大的时候,集体智慧优于个人选择的特征是比较明显的。一个人固然可以按照贝叶斯方法去修订他的概率推测,但是假如他已经知道了N个人的选择结果,最省力的办法并不是应用贝叶斯而是直接相信大数定律的合理性。

        现实中,一个人几乎不会念及这些统计学的规则,而只是凭着直觉选择从众。所以我更愿相信从众心理是一种进化的结果,统计学的解释是一种事后的分析。

    • 家园 “固执己见”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普遍现象,坚持“异见”往往

      我个人的体会:

      “固执己见”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普遍现象,坚持“异见”往往也是每个人追求不“俗”的自然表现。这个既有导向偏激的风险,也是促进向上的动力。

      从这一点来说,自己能时时处处来自觉地以好的学习和讨论态度与别人交流,是避免偏见,误见和“井”见,少碰壁少跌跤少走弯路的唯一途径。

    • 家园 写的真好啊,谢谢分享。

      我都想去买一本了。

    • 家园 受益非浅,谢谢!
    • 家园 感谢淮夷再一次分享精彩的读书心得

      我现在看的闲书基本上是跟着您推荐来的。

    • 家园 很有意思

      克服恐惧是根本。林语堂说人生三大恐惧:名,利,和周围的人。

      但异见分子也很可能死的很惨。

      不过真正的异见分子是不在乎别人眼中的悲或福的。

    • 家园 关于那个黑球白球的。。

      我在抽之前想了一下,不透明的罐子,有50%的可能性白球概率多,50%的可能性白球概率少。。

      所以不论是白球还是黑球,不论我选择透明的罐子或不透明的罐子,其实都只是百分之五十的拿奖金概率吧。

      所以两次不论怎样选都是50%,透明或不透明的罐子只是偏好而已。。

      • 家园 尝试解释一下

        我理解您的意思是转换了一下概率的表述,但是,不透明罐子白球多的概率并不是50%,白球少的概率也不是50%。严格来讲,多与少的概率和白球黑球比例的概率,是一回事,换了一个角度的说法,但是没有实质区别。

        不透明的罐子,意味着无从得知它的概率分布,这种不可知性并不能直接等同于50:50。所以Asch的悖论的启示是人们有一个ambiguity aversion,这也算是您说的一种偏好,人们不肯尝试未知。而纯粹从数学角度说,尝试未知是一个更好的策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