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康西瓦 -- 老老狐狸

共:💬43 🌺102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整理】康西瓦

    从新疆叶城向东,就是通往西藏阿里的新藏公路,国道编号219。

    过了三十里营房前行百余里,便到了康西瓦烈士陵园。这里海拔四千七百多米,白云封护,雪峰拥卫,虫鸟绝踪,万籁俱寂,是天地间最安静的一座陵园。

    康西瓦,维语的意思是“有矿的地方”,位于昆仑山与喀喇昆仑山交会点的正北方向。两条山脉的碰撞在此处形成了一个海拔4700多米的大坂,因此,康西瓦也是新藏线上令人生畏的10个大坂之一。

    1962年中印反击战结束后,一部分烈士的遗体被运到山下的叶城县革命烈士陵园,还有一部分烈士的遗体被运到了当时西线前指所在地康西瓦。首长们在东面的山脚下选了一个地方,由部队和支前民工一起,为烈士们修了一个安息的家,是为现在的康西瓦烈士陵园。

    陵园里105位英灵组成了特殊群体,几十年来,他们排着整齐的方阵,背靠祖国的大山,面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栉风沐雨、斗雪迎霜,默默地注视和祝福着从身边经过的每一位战友、每一台军车,以永远年轻的生命和无言的忠诚,守卫着祖国的边疆。

    在这世上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园,不灭的英灵,无悔的青春,将天边春色永葆于天地间至为高尚、圣洁的一个位置。

    点看全图

    雪峰之间的康西瓦

    点看全图

    遥望康西瓦

    点看全图

    沉默的方阵

    点看全图

    顶天立地的纪念碑

    点看全图

    战友的敬礼

    点看全图

    凡是上山的人,不论职务多高,不论公务多忙,都要去看看烈士。给他们点支烟、敬杯酒。每逢清明,烈士墓前摆满了在高原难得一见的鲜花。汽车团的几十台大型运输车跑车队,路过康西瓦的时候,一律减速慢行,跟烈士打招呼的喇叭声响成一片,在山谷中久久地回荡不息。三十里营房驻军各单位的领导,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到康西瓦向烈士报到,然后还要自觉地定期去汇报工作,下山的时候都要向烈士们去述职,非常认真地讲评自己在山上的工作表现。这是几十年来自发形成并任任相传延续至今人人都遵守的不成文的规矩。

    “康西瓦海拔这么高,离内地又这么远,烈士的家人来看一次多不容易。为什么不搬到山下呢?”面对我的提问,他们又一人一句地继续谈了下去。

    据我们了解的情况,近些年基本上没有烈士的家人来扫墓。毕竟,这地方离内地太远,海拔也太高,交通又不方便,你们两个记者上来都惊动了南疆军区的首长,那普通人要上高原就更不容易了。前些年,道路及生活保障条件更差,我们觉得,上来的可能性就更小了。现在,40多年过去了,烈士们的父母大都不在人世,兄弟姐妹也都过了花甲之年,烈士牺牲的时候大都18、9岁,大的也不过20多一点,几乎没有结婚。你想,老家的人谁来看他们,又怎么来看他们?不过,你放心,从咱边防团、南疆军区、新疆军区,直到兰州、北京,各级领导和官兵都没有忘记康西瓦。那儿可是一年四季人迹不断、烟火不息。我们敢说:在全国的烈士陵园,去康西瓦的人数不能算最多,但有人去的天数和去的次数,除了天安门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我们的康西瓦!

    多少年来,各级领导都非常牵挂康西瓦。前些年,新疆军区和兰州军区的首长专门指示部队,计划把烈士陵园迁到山下的叶城。 那次,在你们坏车的地方也出了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事儿。

    三十里营房驻军派了一个班的战士,拿着工具,乘座一台运输车去康西瓦,为烈士墓的搬迁做准备。70多公里的路才走了一半,轮胎就爆了。换上备胎没有走多远,又爆了一个轮胎。第一次爆的是后轮的外侧轮胎,这次是后轮的里侧轮胎爆了。在内地换一个轮胎也就是几分钟的事,但在高原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大家一起忙活了半天,才把轮胎换好。等车开到219国道与烈士陵园路口的时候,车子又熄火了,怎么打也打不着,怎么修也修不好。没有办法,战士们只好徒步走到了烈士陵园。在一位烈士的墓前,大家敬礼、敬烟、敬酒,然后怀着崇敬的心情,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烈士墓。结果,大家都惊呆了:40年的光阴洗礼、40个春秋轮回,烈士的遗体保存的极为完好,面容栩栩如生,一切的一切都如同发生在昨天。带队的干部立即决定迅速恢复烈士墓的原貌,同时,把情况向上级汇报。等他们拿着工具登上汽车的时候,那原来怎么也修不好的车,一下就好了,拉着他们一路顺利地返回了三十里营房。

    听说这件事一直报到了兰州军区。首长说,烈士的遗体保存得这么好,说明他们离不开康西瓦,就让他们在康西瓦安息吧。从那儿以后,再也没有人提烈士墓搬迁的事情了。

    永远守卫祖国边疆

    点看全图

    高原训练

    点看全图

    62年对印反击战

    点看全图

    举起手来

    通宝推:桥上,仙仙,梓童,Lioncat,奥森,不系之舟,裴骅,红茶,回旋镖,春秋的老胡,卢比扬卡,潮起潮落,拖拉机,Adolf,阿布可,柴门夜归,路人癸,xtqntd,一介书生,友竹,多数,喜欢就捧捧场,渡泸,方恨少,只看不说话,bluesknight,住在乡下,埃尔文,mezhan,苏鲁锭长枪,芷蘅,kmy1810,菜菜丛,njyd,李根,左手拈花,千岭,盐城闲人,巅峰背影,
    • 家园 中印边境行

      http://bbs.8264.com/forum-viewthread-tid-836579-extra--authorid-33749362-page-1.html

      为什么打赢了战,丢的国土却更多了?憋屈啊!

      梦野那本书因为提到藏南,居然不能在国内出版。是因为怕愚民们知道真相?官僚们到底是怎么想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日本人一年一度的“北方四岛返还大会”。

      瓷器国的劣根性不改迟早有一天还会被人敲成一地碎片的。

      • 家园 这种先入为主之见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为什么打赢了战,丢的国土却更多了?憋屈啊!

        实际上东线的实际控制线在1962年中印之战前后基本没有变化;西线(也就是西方所说阿克赛钦地区)的实际控制线应该是向南移动了一些,但主要是出于防守地形方面的考虑,并非为了多占领土。至于说藏南地区,从来就不在土共控制之下,在土共入藏之前,前西藏地方政府就与印度签订了条约,把藏南划给了印度,虽说土共口头上不承认前西藏地方政府的签约行为,但要改变实际控制线也要看土共的能力和当时的国际局势。至于说“国土丢的更多了”,我不知道你是从哪里得到的这种印象,不论是土共官方媒体、西方媒体、印度媒体都没有这种说法,我只见过两类人持这种说法,一类是台独,一类是轮子。

        • 家园 商榷一二

          中印针对麦线的拉锯应该说一直没有完全停下来过。62年之后在与不丹交界的麦线的西段略有后让,把原来控制的沙则哨所让出了。在62年后在附近还发生过针对某些高地的争夺和挤压行为。在东线中段帮起这里中方往南推进了一部分。在东线东段双方双方基本保持原来的控制范围。在东线整个态势上,中方正渐渐取得主动。

          印度对藏南地区的实际占领也是印建国后逐步推进的,哨所推进到麦线甚至麦线以北地区是59年以后的前进政策中才有了实质性的快速推进。49年以前,将公对此地无暇顾及,印度建国后一段时間,此地由西藏地方政府实际控制。49-59年期间西藏的情况不用再说,在藏南地区,TG打嘴炮,印度占实地。

          前西藏地方政府和英方(非印方)签订的西拉姆条约,没得到当时的中央政府同意,特别是其中就是麦线的相关划线问题,是被偷偷塞进条约的。从民国政府到新中国政府对西拉姆都没有承认。

      • 家园 对于62年的中印之战,这话题说来就长了

        好在河泥深厚,记得有好几位大牛曾发过长贴,老兄有时间可以挖挖!

        贴个天涯上的帖子:中印边境行传送门

        里面照片很不错!

        为什么打赢了战,丢的国土却更多了?憋屈啊!

        这确实是一件很诡异,违背常理的事。

        一般来说,表面违背常理的事,背后依然有符合常理的逻辑。所以对于这里事情,我觉得先把功夫做到位,尽量了解事件背后的支撑依据和逻辑,而不是很匆忙下结论,做道德评价。

        要讨论中印边界,我个人认为,马克斯维尔的《印度对华战争》,值得一读。

        另外可以下点功夫,比如:

        西姆拉会议哪几方参加的?谁和谁签订秘密协议?

        民国建政后,西藏地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关系?

        中央政府代表是从哪个方向进入西藏的?

        十七条和平协议具体内容?

        进藏公路什么时候通车的?到边境的公路呢?路况和运输等级如何?

        以49年、54年、59年为节点分析中央政府(pLA)、西藏地方政府(臧军)、印度政府(印军),各自行为、相互位置、可运用的硬实力等,也许可以管窥当年决策的背景条件。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看着这些朴实的文字和图片,真的哽咽了。向烈士们致敬。

      没说的,虽然很穷,马上要负资产,但是宝推

    • 家园 我有一个同学,前几年在内蒙的一个哨卡

      我也不知道什么地方,反正他说那个地方叫前八十后一百二,意思是往前走八十,往后走一百二十公里才有人烟,那沙尘暴挂起来,刮的是石头,都能把人打住院了,向解放军致敬!

    • 家园 这样的陵园不应该搬下来

      据我们了解的情况,近些年基本上没有烈士的家人来扫墓。毕竟,这地方离内地太远,海拔也太高,交通又不方便,你们两个记者上来都惊动了南疆军区的首长,那普通人要上高原就更不容易了。前些年,道路及生活保障条件更差,我们觉得,上来的可能性就更小了。现在,40多年过去了,烈士们的父母大都不在人世,兄弟姐妹也都过了花甲之年,烈士牺牲的时候大都18、9岁,大的也不过20多一点,几乎没有结婚。你想,老家的人谁来看他们,又怎么来看他们?不过,你放心,从咱边防团、南疆军区、新疆军区,直到兰州、北京,各级领导和官兵都没有忘记康西瓦。那儿可是一年四季人迹不断、烟火不息。我们敢说:在全国的烈士陵园,去康西瓦的人数不能算最多,但有人去的天数和去的次数,除了天安门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我们的康西瓦!

      多少年来,各级领导都非常牵挂康西瓦。前些年,新疆军区和兰州军区的首长专门指示部队,计划把烈士陵园迁到山下的叶城。 那次,在你们坏车的地方也出了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事儿。

      这些烈士已经不仅只是烈士父母的儿子、烈士亲属的亲属,他们还是几十年后中国人的前辈、几百乃至几千年后的中国人之祖先之一。

      几十年后乃至更远的以后,任何一个中国人来到这里,睹园即知自己的先辈和祖先曾为此国土而浴血奋战。

      我们该做的是修缮保护好这样的陵园乃至所有的烈士陵园。

      • 家园 不应该搬,历史的见证啊。

        送花赞扬 关闭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 家园 全爆

      送花赞扬 关闭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 家园 爆了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 家园 向为祖国献身的烈士们致敬!
    • 家园 当时西线的印军指挥较好,没犯什么错误。

      所以西线反击战相对于战果来说牺牲比较大。

      • 家园 西线是何家产!

        当时中印间主要就是西线的争夺,阿克赛钦的归属。本来中方是有意东换西的,也就是说东段以分水岭为基础划界,换取印方在西段承认中方主张。老印两边都要,这就谈不好了。

        东段翻过雪山,就是从上往下打,只要这一波后勤能撑住,以当时中印军队素质对比,PLA肯定有收获。

        西段地形不一样,双方都在海拔4000以上,拔点作战,难度很大。

        • 家园 我家一个老邻居就是曾在西线当侦察兵的

          他说过印度步兵战斗力不强,但是炮兵打得很准,有时候生活做饭,他们的炮弹能打到锅里,所以他们经常就吃冷饭,不生火了。真是很艰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