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试看来日之中国究竟是谁家之天下(一) -- 北大28楼

共:💬304 🌺2455 🌵3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培养社会主义的人,何其难也。
                    • 家园 又回到那个问题,即便是社会主义也属于阶级社会范畴

                      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必然还是阶级社会特有的那些,尤其涉及到人性本质,并不会和资本主义的有多少区别。

                      • 家园 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 家园 意思是启蒙教化有用,但不是一个持续作用

                          大众的素质是正态分布,极端的好和极端的坏都应该是少数时期,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都必然要向常态的那个水平回归,而决定这个常态水平的则是社会所处的特点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与结构特点。

                          换到普通语境就是,可以在历史的周期里跳跃式发展,但却不可能跳出历史周期率,所以文革的失败有其必然性。

                          • 家园 主席啊,这两段比较难懂啊。

                            1.你这里说的周期率好像不是中国朝代更替的那个,似乎应该作社会变迁(奴隶---封建---资本---社会----共产)理解,是不是?俺这样理解了:如果文革代表的大众素质的均值是较高级的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产生的(极好),当时实际的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生产力水平(极坏),所以最终文革失败,大众素质向资本主义对应的均值靠拢,对不对?

                            2.下文你们提到的收敛和发散是说的什么啊?能不能解释下。

                            3.要想不继续在资本主义社会阶段打转徘徊,只能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到达社会主义阶段应有的水平。所以如果像葡萄说的去工业化那么就不可能迈进下一个阶段,执政党的合法性将受到挑战。

                            • 家园

                              1、周期率我的理解就是前人实践的经验总和,这个总和代表的是一般现象和一般模式。在周期里跳跃就是在一般模式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尽量避免一般模式带来的普遍性问题,从而比一般模式更快的速度发展。但显然一般模式之所以是一般模式是因为他代表着普遍规律对主观的约束,个体或子系统在其中钻空子的尝试不可能永远成功。

                              2、收敛可以看作治或者相对保守,发散可以看作乱或者相对自由

                              3、所以说中国政治上应该是要收敛,因为经济上明显已经发散不下去了。

                          • 家园 那么那个常态值难道没有在上升吗?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普通民众对政治以及其它公众事务的热情和认知能力都是普遍上升了的。社会主义出现之后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我不知道。

                            • 家园 是在上升,但统治阶级的那个也在上升啊。。。

                              事物纵向客观来说肯定是在发展,但横向比较又总是处于平衡,特矛盾的一个东西。

                              • 家园 将来收敛还是发散,不清楚

                                不过传统资产阶级已经没落了,如他们推翻贵族一样,被官僚和形形色色的职业经理人代替。我感兴趣的是,再进一步会是什么样子。

                                • 家园 欧美应该是发散、发散再发散

                                  中国的话必须收敛一下。从60年前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到20年前的只有中国才能救社会主义,再到3年前的只有中国才能救资本主义。

                                  现在既然已经决定不再旧模式上狂奔,就必须好好借此理顺思想和关系,争取在未来的衰世中喊出只有中国才能救世界。

                                  • 家园 大致我也觉得如此,不过可能稍微比你乐观一点

                                    只要中国不挂掉的话,欧美的生活水平就会慢慢滑坡。穷则思变,欧洲毕竟是马列的故乡。发展中国家里,毛泽东思想可以在南亚和北非得到传播,没准在尼泊尔之后还会取得新的胜利。想要改造世界秩序的话,中国应该支持这样的运动。

                                    从更广的范围看一下人类历史的话,不公其实是分层次的:

                                    1. 基于血缘的不公

                                    贵族的财产就是比穷鬼多。但是这一点其实越来越没落了。虽然资本家可以跨过逃税,但长远看资本全球监管是可以实现的。全球高遗产税也是可以实现的。

                                    2. 基于权力的不公

                                    比起古代,现代统治者操纵平民的人身权力已经大大缩小了,但是操纵公共财富的权力增加了。平民刚刚学会了抱怨税收、福利减少,但是还没学会考虑参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网络其实在促进这方面的进步,这个世纪应该有可为。

                                    3. 基于能力和年龄、经验、知识的不公

                                    我相信科技最终会抹平这些差距,使人与人之间做到完全的可以互相替代。

          • 家园 能者居之还是能者据之?

            能者有多能?这不也是个伪命题?能多久?不能了就换?那天下经得起这么折腾吗?

            • 家园 不先据有,何居之有

              回到最近常说的逆取顺守。暴戾无道或者积弊难返而灭亡的枭雄或王朝虽然比比皆是,但靠德化得天下的却更是闻所未闻,倒是因为崇儒尚文亡国的有不少——当然这其实是废话。

              因为如果是以“民本”为世界观、历史观,那么肯定怎么都说不拢。但如果能跳出以“XX为本”的局限,想来观感和视野就会不同。

              天下最大的折腾,莫过于人民当家作主改朝换代。人民之中千奇百怪、良莠不齐,是个大杂烩,是组织协调成本最高的。真要有朝一日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了,恐怕也是破坏性最强,创造性最低的一群。相应的,君权神权这类组织难度更低的小群体才是现实的。

              但得益于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组织人民的难度在降低,所以人民在社会结构中的话语权重也相应的增加。但人民本身构成与利益结构的复杂性却并没有减少多少,甚至因为工业社会的细化分工,还增加了。

              所以,近现代的民主时代,与其说是民本的实现,不如说是因为人民对于统治阶层的经济依赖增加,统治阶层的柔性控制手段加强,使得统治阶层有了向人民让渡更多政治权力的空间。

              关键词(Tags): #民主(说了就走)
      • 家园 九十年代以来左派思潮的变迁(再续)

        九十年代以来左派思潮的变迁(再续)

        九十年代另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大概就是王山的《第三只眼睛看中国》了,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本书影响极其深远也不为过。《第三只眼睛看中国》出版之后,在海外有刘宾雁对其作了“全面”的批判,而在国内,那位“胸怀坦荡”的王蒙老先生看了这本书后大动肝火,气急败坏,不顾风度地亲自操刀上阵。

        刘宾雁也好,王蒙也好,虽然对《第三只眼睛看中国》的批判都是极其“全面”的,然而大量的篇幅却都不约而同地花在了对“洛伊宁格尔”这个名字的质疑上。90年代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洛伊宁格尔”显然是借助了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对外国的神秘感及以及盲从盲信的心理制造出来的噱头。那时候王山尚是默默无闻,而这样一本挂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洛伊宁格尔”名字的伪作却值得刘宾雁或者王老先生这样的人物去大力批判,这本身显然更值得深思。

        按照大多数的看法,多认为《第三只眼睛看中国》主要是在褒毛贬邓,反对改革开放。王蒙甚至不无嘲讽地称地说“尽管本书作者很作出一种毛泽东的知音的样子”。但如果因此而认为这不过又是一本为体制内保守派张目的书,则是有些偏颇了。

        表面看来,这本书是反对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的,以至于若干年后有人认为王山强调的是与“威权主义”并无二致的“秩序主义”。然而尽管看起来都是在强调“威权”,《第三只眼睛看中国》却与何新“稳定压倒一切”的“威权”是有本质的区别的。而最大的区别就是当时对包括文革在内的历次革命与改革的态度。

        从何新的立场来看,显然是趋向革命不如改良的保守态度的,这从《中国当代文化备忘录》当中对历史上的历次革命及改革的负面态度就可见一斑。书中在对北宋王安石的改革进行评价的时候甚至表现出了让人难以接受的、罕有的刻薄,而何新在评价八九的时候更是将其与文革比拟起来,并宣称八九与文革一样为巨大的“灾难”。

        但《第三只眼睛看中国》与何新的立场实质上却有根本不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待文革的看法。尽管同样也是将八九与文革比拟起来,王山的书中更多的是对文革持有的同情态度。而这就是王蒙所指的“尽管本书作者很作出一种毛泽东的知音的样子”。这其实也是刘宾雁或者“胸怀坦荡”的王蒙老先生居然为了一本托名伪作而大动干戈的根本原因:这本书实际上在九十年代揭开了从另一个角度认识文革的序幕。

        九十年代的思想界是受到很大的压制的,因而何新也好,李泽厚也好,王山也好,都不约而同地讲起了“稳定”,讲起了“秩序”。这倒也是合情合理的---经历了八九之后,对风声鹤呖草木皆兵的政府而言,“稳定压倒一切”是任何人都不允许触碰的、没有一丝一毫讨价还价余地的红线。那么不管是出于政治投机也好,又或是掩藏真实观点也好,给自己附加一个“威权”的包装自然成了不二的选择。而他们的真实的观点之间的差异,其实可以从对包括文革在内的历次革命与改革的态度可见一斑。

        在李泽厚那里强调的是文革的巨大“灾难”,由此而得出革命不如改良的结论,因而质疑辛亥/五四/四九的革命,最终的目的当然是推动作为革命党的中共于自己的过去决裂。在何新那里强调的也是文革的巨大“灾难”,由此得出稳定压倒一切以及循序渐进的结论,因而质疑八九,然后进一步质疑以及八十年代以来的激进的改革路线,最终的目的是推动已然走在资本主义金光大道上的中国向社会主义方向转向。而在王山那里,他对八九的态度是比较暧昧的,并通过将文革与八九联系起来,引导一些同样对八九态度暧昧的自由主义倾向重新审视文革。虽然《第三只眼睛看中国》的书名里面的“第三只眼”不无炒作之嫌,但从立场来看,倒也确实可以认为这是与李泽厚或何新不同的“第三种”观点。

        通宝推:李根,readerg,kmy1810,大山猫,李寒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Emyn抽空聊聊温家宝在国外的讲话?

          链接出处

          第一,坚持依法治国。一个执政党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并且严格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需要改变以党代政,把权力绝对化和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为此,必须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这个任务是邓小平先生在30年以前就提出来的,我认为在今天尤为紧迫。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