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毛泽东时期的经济发展速度 -- 北大28楼

共:💬498 🌺4517 🌵20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4
下页 末页
    • 家园 79年以前开始工作的投个票吧

      那时候过来的人活得好好的,79年以前开始工作的人投个票吧,哪年开始吃饱饭的,哪年的粮肉票限额是多少,比不靠谱的历史gdp更能说明问题。

      • 家园 不靠谱——因为没有考虑到分配

        主贴讨论的是增长,而你说的是分配,其间差着不少。

        葡萄曾经说,70年代经济增长并不慢,但人民生活没有明显改善,原因就是大部分增长都变成了枪炮和机械。

    • 家园 是谁解决了中国人民吃饱饭的问题?

      是谁解决了中国人民吃饱饭的问题?

      旁边有个史文恭罗列了一大堆所谓文革期间悲惨生活的“事实”,且不论旧中国留下来的是怎样的一穷二白(如果不是毛主席和社会主义,无论是蒋介石还是尼赫鲁还是邓小平,对内依靠精英,对外依靠帝国主义,有什么理由认为他们能搞得比印度强?那个时候就向全世界卖廉价劳动力,你一穷二白,80%文盲,婴儿死亡率千分之200,基础设施近乎零,技工基本没有,谁要你呀?)。。。

      且不论经过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在取得超过世界平均增长速度的同时,还奠定了工业基础,形成了足以令世界瞩目的技术能力;且不论在人民的实质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远远比其它国家大得多的进步,集中表现在人均预期寿命方面极大改善的奇迹。如果没有毛泽东留下来的健康有文化的劳动力队伍,你搞改开,谁要你呀?印度沾了个说英语的光,但是搞到现在,制造业就是搞不好,解决不了就业问题,警察还经常被游击队消灭。

      这些都不说,单说吃饱饭的问题。反毛的人动不动就说毛泽东时代吃不饱饭,是私有化解决了吃饱饭问题。单从事实上看,毛泽东时代人口由5亿增加到9亿,人均预期寿命又从35岁增加到65岁。如果吃不饱饭,这额外4亿人,平均额外多活了30年,难道会光合作用不成,会直接转化太阳能?

      今天咱们就较个真,认真研究一下吃饱饭的问题。既然要研究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算吃饱饭。人为了生存,平均每天需要热量大约2000卡路里,大约相当于一斤粮食。一年下来,就是180公斤,再考虑粮食加工分配过程中的损耗和分配不均的因素,那么人均粮食消费量大约至少需要250公斤。这可以说是狭义的吃饱饭,这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期,为了维持其人口生存所必需的。

      但是,人要生存,不仅需要热量,还必须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没有这些,就会营养不良,就会有饥饿感。为了补充这些其它营养成分所需要的肉类、蛋类、蔬菜可以折合成粮食当量(比如计算用多少粮食可以养一头猪,出多少肉)。

      如果是以素食为主的食品结构,保持营养均衡,那么人均直接和间接粮食消费量需要达到400公斤;如果是素肉食搭配的食品结构,需要达到800公斤;如果是肉食为主的食品结构(比如美国),需要达到1500公斤。所以,就广义来说,人均400公斤粮食可以算解决温饱问题,而只有人均800公斤以上才能算小康、吃得“好”(不一定健康,单从口感来说)。

      首先,我们承认,“改革开放”时期,温饱问题确实已经基本上解决了(当然仍有一部分贫困人口没有解决,姑且不论)。但是,说某某解决了中国人民吃饱饭的问题,说得应当是,经过某某或某种社会制度的努力,原来吃不饱饭的,变成吃饱饭了,而不应当是指在前人已经解决或基本解决吃饱饭问题以后,坐享前人的成果。

      查中国历年人均粮食产量,1950年为239公斤,1956年达到五十年代最高点307公斤。所以,在人民公社以前的小农经济时代,依据当时的生产条件,人均粮食产量大体上就是在250-300公斤之间徘徊,勉强解决最低限度吃饭问题,还不能真正实现温饱。

      人民公社初期,由于人民群众缺乏经验,组织混乱,又加上走资派搞浮夸风共产风的破坏。最主要的,人民公社刚刚建立,还来不及对农业的生产条件进行根本改善。恰逢1959-1961年空前的自然灾害,1960年,人均粮食产量降至建国以来最低点217公斤。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与自然灾害进行斗争;尽管遇到了大灾,国家没有发生动荡,也没有发生什么群体性事件,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

      众所周知,农业是高度依赖于自然条件的生产部门。农业产量要提高,灌溉、肥料、良种必须成比例提高,缺一不可。而建国初,农田水利建设尚未开展,石油极度短缺(从而没有化肥农药),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需要时间。在基本上是继承了小农经济的技术条件下,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极差,是不奇怪的。

      1962年以后,人民公社的组织逐步稳定成熟,形成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后来为实践证明高度适合中国农村农业的发展制度。1962年,人均粮食产量恢复到238公斤,1965年,增加到268公斤,1970年,增加到289公斤,1975年,增加到308公斤,1980年,增加到325公斤。1982年,全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实行人民公社制度的最后一年(1982年底公布的新宪法废除人民公社),人均粮食产量达到349公斤。可见,1962年以后,中国农业、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基本上是几年上一个台阶。1962-1982年,人均粮食产量由约240公斤提高到约350公斤,年均提高5.5公斤。按照这样的速度,再有10年左右时间,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就可以稳步保持在400公斤以上,彻底解决温饱问题。

      为什么在人民公社条件下可以实现粮食稳步增产呢?除了采用良种、化肥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无论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中国,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都与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呈高度线形相关。先看世界,1960年,1970年,1980年,灌溉面积比分别为21%,25%,和29%,同期的每公顷粮食产量分别为1.3吨,1.6吨,和2吨。基本上是灌溉面积比每上升一个百分点,每公顷粮食产量可以增加100公斤。

      再来看中国,1962年,1970年,1980年,灌溉面积比分别为25%,31%,和38%,同期的每公顷粮食产量分别为1.3吨,2吨,和2.7吨。1960-1980年,世界的灌溉面积比增加了8个百分点,粮食单产增加了700公斤;1962-1980年,中国的灌溉面积比增加了13个百分点,粮食单产增加了1.4吨。如果不是人民公社,靠小农经济、包产到户,能解决中国人民吃饭问题?

      无论是用世界平均数据,还是用中国数据,都可以发现,基本上用灌溉面积比乘三分之二,就大致可得每公顷粮食产量;这足以说明,所谓靠小农经济的那点可怜的自私自利的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的说法,完全是欺世盗名。

      吹嘘包产到户的,一般都会引用如下的数据,1977年,中国人均粮食产量298公斤,1984年,人均粮食产量390公斤,所以说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吃饱了饭。大家都知道,农业产量是经常波动的,如果故意挑出一个歉年做起点,再挑一个丰年做终点,都可以制造农业奇迹。事实是,一方面,直至1982年,中国农村还在普遍实行人民公社制度而不是包产到户。另一方面,1985年,人均粮食产量就下降到了358公斤。1996年,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点的412公斤,但是2003年又下降到333公斤。近几年人均粮食产量有所恢复,2010年达到407公斤。

      概括来说,在小农经济时代,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大致在250公斤至300公斤之间徘徊,在好年景勉强够吃,谈不上营养,遇到自然灾害就会出现饥荒。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大致在350公斤至400公斤之间徘徊,如果不出内忧外患,基本上可以算是温饱无忧。但是,如果问题是,到底是谁让人民吃饱了饭,或说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那就应该问,是谁或哪种经济制度使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由250-300公斤的台阶上到了350-400公斤的台阶?

      这个过程,小农经济没有完成,与小农经济在本质上一致的包产到户也没有完成。与小农经济不同,包产到户可以坐享人民公社建设的水库、化肥工业以及社会主义科技体制培育的良种。中国人均粮食产量由250-300公斤的台阶上到350-400公斤的台阶,几乎全部是在人民公社时期完成的(从下面的附图可以看得十分清楚,人民公社时期人均粮食产量在波动中上升,而此前此后都是围绕同一水平徘徊)。

      所以,有人恬不知耻,说是由他自己让中国人民吃饱了饭,那完全是贪天之功为己有。

      通宝推:盲人摸象,高中三年,qianji,凯尔勒,老老狐狸,大熊甲,jyzh,天涯无,李寒秋,春临,二至,surfxu,MOMOZONE,土八路,马哥,kmy1810,戴口罩的画眉,ifuleu,价值为零,金色阳光,李根,五福,陈王奋起,海峰,adrupal,苏苏苏,龙战于野,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77年开始, 引进的十三套大化肥陆续投产

        打破西方封锁后, 立刻就筹钱引进大化肥和化纤厂帮助解决吃饭穿衣问题。 十三套大化肥在1977年之后陆续投产。 灌溉是一方面, 化肥对现代农业产量的贡献你不能不考虑。然后还有种子的改良。

      • 家园 中国历年人均粮食产量(补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划线的奥秘

          你的图上面有三根线,分别是1950-1965,1960-1985,1980-2010.

          照理说,这三根线应该是连续的,但不知什么人画的,前后都要重叠5年.

          实际上应该怎么划呢?

          1、1950-1956(为什么是1956?因为1957年开始了人民公社)

          2、1957-1978(为什么是1978?因为当年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当年开始包产到户的试点)

          3、1978-2010。

          这样一划,我相信大家就会明白了。而不是你这种掩耳盗铃式的划法。

          • 家园 按美国人七五年的预估就是,以中国四三引进时间,和产能生成

            算,七九年无法实现粮食自产,但进入八十年代就可以了,这个预估完全是在,四三化肥的基础上作的,没考虑什么包产之类,不过美国人估计也不完全,他们对中国良种技术估计不足,对一部分水利也不确定,实际产能是,七十年代确实无法实现粮食自给,但达到他们估计的八零年的水平,提前了两年.

          • 家园 你还是忘了农业有丰年歉年

            每个时期的趋势线前后各有重叠,正是为了避免短期波动造成错误的印象。而你选的几个时期,小农经济恰恰是从歉年到丰年,人民公社你选从丰年到歉年,改革开放你又选歉年到丰年。

            再有,我可没有掩耳盗铃啊,而是光明正大地拥护人民公社。

            • 家园 北朝鲜至今还是人民公社呢

              可是倒是要国际上每年都要白给多少粮食,真不知道你说的人民公社到底好在哪里!

              类似的还有原来苏联的集体农庄,一直被后人诟病,你也是视而不见!

            • 家园 我选的是按照人民公社成立和包产到户开始

              这个不比你的更有说服力?

              再说丰年歉年,你也好意思说?为了给你的第二段贴金,你把起始阶段设到最低的1960年,把结尾设到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高点1984年后面一年。这一来一去导致这根线的斜率有多大改变你轻飘飘一句避免短期波动就能解释?

              • 家园 包产到户可是到83年底才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

                1982年6月,全国农村有67%的生产队实行了包干到户。从1983年1月至1985年,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的阶段。1983年底,全国农村以家庭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占农户总数的90%以上。

                然后85年就粮食大减产,忙总那里曾经提过85-88年粮食都是减产的,之后的1991—1995年这四年粮食产量在44624到46662万吨之间徘徊,年均粮食增长率为0.74%。

                怎么看包产到户的刺激效应也就维持那么几年。

                • 家园 你要搞清楚,我从没说过包产到户有利于农业

                  这是极其明显的事。

                  我说的是人民公社对农业生产也没有帮助,完全不如没有人民公社的1949-1958年!

                  包产到户唯一的有益处就是把农民从单纯的农业生产上解放出来。

                  农业从来就不是需要集体化生产的,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国外,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有集体化的成功经验。

                  • 家园 对国内坚持集体经济的例子你可能没了解呀

                    对国内坚持集体经济的例子你可能没了解呀,搞成功的例子还不是一个两个,知名度比较高的就是河南临颍的南街村,连小岗村的都跑到南街村去学习,你查查报道,很好玩的。。

                    可以这么说吧,改开后,个体农民靠搞农业成功的少,除了改开前期机会相对平等,发展空间比较大之外,到中后期个体经济完全是被大资本所碾压的,尤其是内陆地区。。单打独斗靠农业起来的少之又少。。

                    而当时的南街村华西村大邱庄这种,就是占了集体经济的优势,集团作战,管理高效。。很早就占据了优势地位,南街村的情况,就是靠面粉烧砖起家完成资本积累,然后围绕粮食深加工,搞了很多产业链上的各种厂。。一个村庄发展至今,里面居然还有个博士后工作站,还专门有个楼给外国专家住。。 这是发展成功到什么程度了? 内部居民福利优厚,基本就是供给制。。。我知道这个村的一个原因是我妈的家就离这个南街村不远,我妈有个舅还是那个村里的。

                    它的内部组织很特殊,基本就是文革时期公社的构架,里面还有毛塑像,要背毛语录,工厂社区民兵。。一应俱全, 产业覆盖也宽。。。工业农业旅游都有。。我在上海,我楼下的小卖部里就有他们的调料品,南德牌的

                    问题当然不会少,但一个连吃饭都成问题的村现在搞成一个城镇规模的高福利社区,百闻不如一见,老兄有机会不如去实地看看调查一下,你那个“农业从来不需要集体化生产的”结论经不经得起考验。

                    除了这个南街之外,还有很多,包括大寨后来也这样搞。。

                    前几年,还有好几个村的干部搞了个活动,说是要互联互帮走集体化道路。。后来如何,没跟踪过。。

                    实例不少的,主要是政治原因,不会在主流媒体上出现而已,但底层实践成功的例子不但有,还不少呐。。。

                  • 家园 谁告诉你农民要到包产到户的时候才从单纯农业生产上解放的?

                    人民公社是生产组织形式,从来就不是只干农活,你对公社的理解完全来自改开后的荒诞抹黑文宣。

                    “社队企业”这个名词你是不是没听说过?

                    大概55年就有了。

                    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业)、农(农业)、商(交换)、学(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装)”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为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在这样的公社里面,工业、农业和交换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文化教育是反映这些物质生活的人们的精神生活;全民武装是为着保卫这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全世界上人剥削人的制度还没有彻底消灭以前,这种全民武装是完全必要的。”

                    可见毛泽东设计的人民公社是一个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农村基层组织,从来就没有简单的把农民束缚在单纯的农业生产上。

                    到了70年,中央财政还拨出专项资金扶持地方发展小煤矿、小钢铁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和小机械厂,当时称为发展五小工业。

                    至于这种工农商学兵结合的集体化,对农业有没有帮助,反正从粮食产量,人口总量到人均寿命的增长,客观数据摆在哪里,你认不认为是成功都与事实无关。

                  • 家园 你要搞清楚,集体化49-58年也一直在搞

                    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国外,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有集体化的成功经验。

                    要赌这句话对不对吗?赌一万元怎么样?国内外农业集体化成功的例子可不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