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北洋 - 1 -- 阳明

共:💬6 🌺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北洋 - 1

    北洋

    一个混乱的时代

    北洋时代从袁世凯小站练兵开始,到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东北易帜结束。

    图:(北洋国旗-五色旗)

    图:(国民革命军陆军旗-铁血十八星旗)

    图:(国民革命军海军旗-青天白日旗)

    袁世凯-中华帝国的皇帝-北洋军阀的代表,死于民国5年,他一所手创的北洋军阀继而统治中国到民国17年,共统治了中国30余年。

    北洋之中,人才倍出。

    张宗昌-张大帅

    浓眉大眼,挥金如土,嗜赌如命,甲第连云,妻妾如流水。其山东督办任内,有人介绍一位法律系高材生给他任用,他随手批了“派在军法处”。怎知“派”字写错了,写成一个“抓”字,于是某君就糊里糊涂地给“抓”到军法处羁押,隔了很久,原介绍人以没有某君的下落,乃遄访张宗昌,问到这件事,张说好像已派到军法处工作,叫副官查问,才知不是派在军法处而是抓在军法处。

    这个故事确实是真的,可是其他有很多很多的故事都是附会或转借,有的是张敬尧的,有的是褚玉璞的,有的是韩复榘的,大家一鼓脑儿都用张大帅做代表。

    张作霖-绿林出身-亦称张大帅

    义重如山,清秀如书生。

    吴佩孚-北洋关岳-孚威上将军-玉帅

    吴氏的“四不主义”:不做督军,不住租界,不结交外国人,不举外债。

    五四运动的通电

    圣贤桑梓,染成异族腥膻;齐鲁封疆,遍来淫娃木屐。虽虺蛇已具吞象之野心,而南北尚知同仇以敌忾。与鞭一日纵敌,不若铤而走险;与其强制签字,贻羞万国,毋宁悉索敝赋,背城借一。军人卫国,责无旁贷,共作后盾,愿效前驱!

    抨击段祺瑞的通电

    全国之大,能否尽为一人所盘踞?

    疆吏之多,能否尽为一党所居奇?

    兆民之众,能否尽为一人所鞭笞?

    吴佩孚最终成为悲剧人物,部将冯玉祥害苦了他,冯于阵前的反戈一击令吴猝不及防应声落马。

    失败后其倔强到底,不出洋,不入租界。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大兵,他没有私蓄,也没置田产。

    冯玉祥-由士兵至将军

    1924年,驱逐被张勋复辟的清逊帝博仪出故宫。此举既是大清皇朝的终结,又是中华帝制2132年492位皇帝的终结。

    可惜其人一生多叛,就认为是为其理想而奋斗吧。

    插曲:

    清朝皇帝有两个巧合

    第一,清朝太祖高皇帝兴起于今抚顺市所属新宾赫图阿拉,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又监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抚顺――既是清朝首位皇帝兴起的地方,又是清朝末位皇帝被囚禁的地方。

    第二,清朝兴起时的皇后是叶赫那拉氏,清朝覆亡时的太后也是叶赫那拉氏。

    徐世昌-水晶狐狸

    阎锡山-种田顽固派

    在北洋军阀们扰攘不休,连连争斗砍伐时,他则在山西关起门来埋首种田,虽然这种关门建设成就有限,可是北方的军阀却不敢侵入山西,因此山西始终在安定中没有内战的创伤。

    唐继尧-气宇不凡,目光如豆

    本来他首创护国,打倒袁世凯,再造民国,厥功甚伟。后来却被部下顾品珍赶出云南,到了广东,孙中山先生拉拢他,勉励他,如果他留在广东献身革命,他的历史又当重写,而他志在割据,不久仍打回云南,做他西南王的美梦。

    北洋军阀第一人当然是袁世凯。

    第二级有三个人,就是所谓的北洋三杰,龙――王士珍,虎――段祺瑞,狗――冯国璋。

    而徐世昌、梁士诒、黎元洪则介于袁和北洋三杰之间。

    曹锟、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张宗昌、冯玉祥只算是第三级。

    旧中国的政治常由一种无稽的神话来衬托,首创这个玩意的是刘邦。

    刘邦出身微贱,可是他有大志,因此他便别出心裁,说他是赤帝之子,同时和他家中人相约,自己躲到山中,别人找不到他,家中人则一找就找到了他。别人不明白为什么刘家的人可以找到刘邦,刘家人于是绘声绘影地说刘邦到的地方,头顶上有一块彩云,只有刘家人可以看见。后来刘邦做了皇帝,这些便成为有真命天子的背景。从此每个皇帝或大人物就都采用这种方法衬托自己。

    袁世凯也离不开神话,因此传说他出生时,他的父亲袁保中就梦见了一只大蛤蟆爬到他的身上,而清朝末年也有西山十戾的说法。

    西山十戾是:熊(多尔衮)、獾(洪承畴)、鹗(吴三桂)、狼(和?|)、驴(海兰察)、猪(年羹尧)、蟒(曾国藩)、猴(张之洞)、狐(西太后)、蛤蟆(袁世凯)。

    这些形容多数是以每个人像貌相近于某一种动物,而冠以外号。如曾国藩害皮肤病,顺手一抓就掉下很多有颜色的皮,好像蟒皮一样。张之洞瘦小,形同猴子。袁世凯颈短、腿短、腰粗、走起路来是个外八字,每当天阴下雨时,他都爱张口嘘气,廿岁不到头发和眉毛都变白,这些在形象上都很像蛤蟆。

    袁世凯是不是以蛤蟆自居呢?当然没有人敢问他。

    癞蛤蟆和袁世凯的附会在北方传说很广,当袁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就有“南下洼”(地名)蛤蟆结队朝王的怪事,真的出现了一大群蛤蟆。民国3年袁大总统举行祀天大典,北方争传“蛤蟆祭天”。到了袁死时也离不开蛤蟆,因为中国俗语:“癞蛤蟆难过端午节”。袁死在民国5年6月6日,早一天袁已人事不知,6月5日正是旧历5月5日端午节。当时还有人说袁断气时,床下跳出一个大蛤蟆,怒目而视,不知所终。

    • 家园 希望有下文,或连接网址,先谢了。
    • 家园 慢慢踱过来,笑嘻嘻问一声:请问是原创么?

      --- 暗中准备一块大板砖,如果阳明说:“是。”马上就砸过去 -- 是原创这都是北洋军阀,军么!怎么不送到英雄本色阿?!

      • 家园 作者简介

        http://www.xxsy.net/lsxs/d/dingzhongjiang/byjf/001.htm

        作者简介

        --------------------------------------------------------------------------------

          丁中江先生1917年出生于云南昆明,是台湾一位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和近代史学家。其父丁石僧先生追随孙中山先生为同盟会早期会员。

          丁先生积二十年心血结晶,撰成《北洋军阀史话》一书,1962年起在台北《大华晚报》逐日连载,脍炙人口。1964年初版问世,自此前后共版七次,纸贵洛阳,世界各国大图书馆中,凡有中文藏书,必有《北洋军阀史话》。

          早年曾在重庆、广州、香港、曼谷等地创办多种报刊,六十年代后,在台湾三家电视台(台视、中视、华视)担任政治评论,影响颇著。

          1988年冬,云南耿马大地震。丁先生率救灾小组,携药品、衣物、捐款赴云南灾区慰问,从此致力于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以“两岸一挑夫”自况,矢志搭建两岸同胞互爱、互敬互助之桥梁。

    • 家园 北洋 - 2 杀之无赦

      东西两洋,欧亚两洲,只手擎之不为重。吾将举天下之土,席卷囊括于座下,而不毛者,犹将深入。尧舜假仁,汤武假义,此心薄之而不为;吾将强天下之人,拜手嵇首于阙下,有不从者,杀之无赦!

      袁世凯-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人,字慰亭,别号容庵。

      他出生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八月廿日。出世的地方是项城县北的张营。

      因有捻军,袁家遂徙居张营东廿里,筑寨聚处,称为袁寨。

      袁家在陈州府是一个世家,他的父亲袁保中(字受臣)在地方上位列钜绅,剿办捻军期间,筹办团防,平捻有力;袁的叔父是袁保庆(字笃臣)一向追随世凯的叔祖袁甲三。

      袁甲三是淮军中剿平捻军最有功勋的名将,最后官拜总督。袁保庆随袁甲三转战皖豫两省,颇著功绩。

      袁世凯排行第三,他的父亲因为自己兄弟袁保庆征战在外,年已四十还没有儿子,而自己却子女很多,因此便把袁世凯过继给袁保庆,为其养子。

      袁世凯过继到叔父家以后,颇获宠爱。他天性聪慧、好强、有决断,六岁启蒙,他的启蒙老师也姓袁,是个不第秀才,名叫袁执中,也是袁保中的远房族弟。袁读书写字虽然悟性很高,却极不用功,时常逃学。原因是保中和保庆俩兄弟对袁都很溺爱。

      袁世凯,善骑悍马。业师曲沼颇擅武艺,教以拳术,袁便以驰马试剑为乐。

      光绪元年(1875年)八月袁生父去世。次年秋天,袁返项城应乡试落第,他的生母刘氏和嗣母朱氏给他娶了一位于家的小姐为妻,袁这年是18 岁。

      袁习制艺不守绳墨,他喜读周犊山文,但又不肯卒读,仅摘取周文中豪迈不羁之句,朗朗成诵。对于引经据典,也不求甚解。

      他的老师王雁臣曾命题“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要他撰写一篇八股文。及呈卷,则所作之文,前后多不成句读,惟其中有二小段妙句,可资奇文共赏。

      句云“东西两洋,欧亚两洲,只手擎之不为重。吾将举天下之土,席卷囊括于座下,而不毛者,犹将深入。尧舜假仁,汤武假义,此心薄之而不为;吾将强天下之人,拜手嵇首于阙下,有不从者,杀之无赦”!王老师看完这篇文章,为之咋舌不已。

      袁亦喜作诗,但不谙平仄,不讲对仗,所赋律绝,多不合体裁;惟桀骜不驯的气慨,则跃然纸上,流露无遗。

      尝作感事诗七绝一首:“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肯;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

      又有登雨花台所作七律一首,题为《怀古》:“我今独上雨花台,万古英雄付劫灰;谓是孙策破刘处,相传梅锅屯兵来。大江滚滚向东去,寸心郁郁何时开;只等毛羽一丰满,飞下九天拯鸿哀”。

      诗以言志,可以看出他的怀抱。

      袁自幼好大言,归里守制时,有空即泛览兵书,虽不能通晓其意,但对客谈兵,每侃侃无作色。他曾经对一位老朋友说:“过去我好奋匹夫之勇,现在学了万人之敌,才知道好勇斗狠,实在没有什么用处。三军不可夺帅,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他的书房中摆满了六韬三略,阴符,兵经新旧各版,搜罗颇富。

      当时同县有汤侍郎公子名叫曲池的,有周郎癖,对宋元以来的曲本,广加搜集,无一不备。因此,乡人把这两位名公子称为“汤曲痴”与“袁书呆”取其同音,以资嘲笑。

      徐世昌未仕时,当过塾师,曾在洛阳、安阳、扶沟、淮宁等县衙办理文案诸务。光绪五年(1877年)馆于陈州李氏,与袁订文,袁年十九,徐廿五,两人交称莫逆,时相过往。

      徐欲入京应试,因阮囊羞涩,无法启程,袁素轻财尚侠,且自命和徐是道义之交,于是到处张罗,替他筹到一笔资金,以壮其行色。

      徐晋京,果然一试而酬。

      及袁返里后,和他音问渐疏。数年后,徐探知袁蛰居故里,便写信劝他出外谋事,为进身之计。

      袁经老友一番劝告,心为之动,乃筹妥川资,并携带家中仅有的细软古玩,遄赴上海,打算叩访当时以同知官上海水利厅的王雁臣老师。

      这时沪上青楼中有一名妓叫做吕商英的,三年前曾下嫁某巨商,以不见容于大妇,遂下堂重操旧业。虽年近花信,而秀丽依然。世凯偶于座上遇见,惊为天人。商英善琵琶,袁亦精此技,引为知音,遂成入幕之宾,晨昏颠倒,乐不思蜀。他赠商英一对联句云“商妇飘零,一曲琵琶知己少;英雄落魄,百年岁月感怀多”。

      不久他所携带旅费,都做了缠头之资。于是他找出两个鼻烟壶,为其叔祖袁甲三之遗物。壶各长三寸,口径半寸,质玛瑙,色甚鲜明,中现龙凤花纹,价值2000余金,托一位嫖友把这一对玛瑞鼻烟壶转押上海陆巡道,得 500金。

      事有凑巧,这位陆巡道是王雁臣的亲戚,陆便把这对鼻烟壶给王雁臣看。王一看,便认出这是袁家的宝物,追问何以会落到陆的手中。陆将经过说给王听,王始知袁已到沪月余,因流连平康对他避不见面,现在床头金尽,竟押售祖物度日,急急派人把袁找来,严加责备。

      袁被王老师严词责问,不禁潸然泪下,自怨自艾,缕述艰窘,王深知这门生才有余而德不足,遂于言词中,加以刺激,促其反省,允其暂住。

      袁在窘迫中获得安身之所,自感万幸。从此刻苦奋励,闭户读书,每日学作楷书与笔札,历时两月,足不出户。王雁臣每出入,尝暗中窥袁动态,见其奋勉攻读,一洗从前恶习,并察阅他所作的笔札亦渐流畅达意,便欣然出资为袁赎回二玛瑙壶。

      袁保恒病殁于河南开封任内后,叔父已死,没有人督教他了,这时他把所有的诗文和书籍都用一把火烧掉,自己对自己说:“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郁郁久困在笔砚之间以自误岁月?”

      他的“四方之志”并未落空,光绪六年(1880年)冬天,庆军统领吴长庆督办山东海防,王雁臣向吴推荐袁世凯,吴长庆就调他到山东军营中。

      ‘大头’一代,自此开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