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为什么说《金陵十三钗》是烂片 -- 九霄环珮

共:💬177 🌺1488 🌵8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各种反向指标都表明这是一部好作品

        虽然我还没看,但如果继续有反向指标出来的话,说不定我去看

      • 家园 这个肖鹰

        连片子都没看过也能洋洋洒洒长篇大论,真是服了他了。

        肖鹰:张艺谋电影在情色华丽下面 大多没有灵魂

        昨日,在《金陵十三钗》全球公映十天之后,某国字号媒体的编辑电话约我给这部号称是张艺谋“迷途知返后最好的电影”写评论。我拒绝了这位编辑的约请,理由很简单,我没有看,也不打算看这部电影,尽管国内媒体上已经把它炒作成“拯救中国电影”的“战争史诗”了。

        某些媒体人看似很有民族立场和国际视野,实际上内心是最以西方马首是瞻的,你看洋大人的评论来了他们唯唯诺诺的样子,堆砌那么多理由为什么不直接吼一句“我讨厌这片子,因为它让我心里不爽”,简单直白的多了。

    • 家园 这评论完全不得要领

      最近河里对十三钗的评论多如牛毛,真正得其要领的我只看到整合精神哲学兄的《金陵十三钗》以中国的方式吹响了战争号角一篇而已。

      十三钗真正探讨的是什么?不是什么价值考量,人性,什么处女和妓女这些讨论都及其偏狭且猥琐。十三钗真正要探讨的是“责任”。我不否认这部片子有掺杂很多商业元素和利益考量,但老谋子之所以选中十三钗这个故事,是凭着他的直觉体会到了其精神内核。让我们想一下,妓女是主流社会中的边缘人群,孩子是受保护的对象,都属于弱势群体。而在日军破城,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那样一种极端情况下,教堂避难所中的十三钗相对儿童就成了强势的一方,强势一方去保护弱势群体,本就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即使她们相对日军这种既强大又无人性的暴力机器脆弱的如同齑粉。而在李教官及其教练队全体牺牲后,这更成了一种生命的托付。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倡导的,勇于承担责任,前赴后继,虽不可为而强为之。所以当十三钗怀揣利器赴宴时,她们已不仅是秦淮河畔的烟花女子,而是女中丈夫,而那些观影后的呓语所质疑的无非是:妓女可以这么伟大么?妓女凭什么这么伟大?!

      坦白的讲,我不看好十三钗得奥斯卡,因为这个故事过于传奇,而传奇性在奥斯卡外语片中不是一个得分的元素。最近网上流行的一些所谓外文低分影评,不排除是有意筛选出来的,但更多是想借影片本身的传奇性来否定内容的真实性。我建议,今后对十三钗的宣传要强调故事本身来源于真实事件这一点。一部影片能承载的内容有限,每个观众都想从十三钗中得出符合自己理解和艺术想象的东西,不现实。就现在对于十三钗的种种批评来说,可以套用在任何一部以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上,而唯有责任这一点,是很多人体会到了却不敢说出来,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不承担责任了。我想这即使作为十三钗惟一的正面意义,亦足矣。

      • 家园 不好意思,我对这个片子的感觉是负面的

        责任是一个大题目。如果要谈责任,那么就不要有那么商业考虑,为了迎合市场,做过多的情色渲染。不要说没有,那一个个浓妆艳抹的酥胸半露镜头,把秦淮河搬入避难所,还有一排美女模特般地走台步,这是为了什么?那个年代避难的妇女是不是用锅底灰涂脸不说,那样浓妆艳抹酥胸半露打麻将的场景在哪个避难所里发生过?不要用辛德勒名单反驳我,我知道那个片子里也有裸体美女,但是那种惶恐的气氛,受惊兔子般的眼神,我感受不到情色的气氛,而只有为了生存出卖肉体的无奈,但在在这个片子里,我感觉得到,说我是看到胳膊就想到肥皂咯吱咯吱洗洗也罢--但是,犯错的首先是讲堂上慷慨激昂谈责任,黑板上却画着三角裤的人吧,这种违和感只有吃惯了某些国产导演制造的国产垃圾的人才能坦然接受,我接受不了这种严肃和情色并存的恶趣味。对我来说,张艺谋拍东西惯用的符号式的大场景在这个片子里是个败笔,秦淮河的情色符号冲淡了责任的主题,如果张也有责任在,不是为了小金人。

        谈责任也有商业价值--如果从商业上说,只是手段需要更加高明。子弹飞,姜文舍弃冯小刚惯用的插入式广告,就是为了故事的纯粹,故事有争议,票房无争议.纯粹是一个更高的商业价值.冯小刚本身就是商人,姜文把商业做成一个品牌,张艺谋还没有摸到商业的边,同样还有陈凯歌。

        至于历史,对那段历史稍微熟悉点的,不需要这种片子来激发所谓的爱国热情。所以,这里有个心理落差,人和人不同---不知道历史细节的,或许被片子笼罩的悲情气氛所感动;但是知道一些细节的,包括我自己,就对这种悲情气氛很不以为然。看到人肉串子炸坦克那一段,我想到的是松山绞肉机。。。打仗是一种精确的算计,正面列成一排冲击7.7MM口径机枪的薄皮坦克,这是怎样的战术奇观?那坦克其实不难打穿的,装甲厚度只有12MM。。。。。。哦,我就不说志愿军面对的美军坦克的装甲厚度了。。。。。。悲情,除了玩弄悲情外,我们就不能有点脑子么?血肉是哪种填法么?而且,要不是陪老婆去浪费那两个小时,我看到妓女,南京这几个关键词,第一反应是想起孙飞将在妓院里的故事。不仅对日本,对国粉脑残也决不宽容,这是我个人很早就做了的选择--一寸山河一寸血金灿灿血泪包装下面的烂棉败絮,本身就比日本人更可恨,日本人是禽兽,给了禽兽机会的是这些烂棉败絮!真实的历史是逃命的时候杀自己人比日本人还狠。这种对史实的不同认识,也是论坛上对这片子很多争论的来源。

        当然,真实的历史需要非常粗壮的神经去面对,反思,以及找到出路,神经不够粗壮,需要一些东西麻醉那也不能算错,不能要求人人都是动手术不用麻药的刘伯承。但是,麻醉毕竟是麻醉,要说有多大教育意义,那也就算了,你不能强迫别人吃麻药,有事没事就嗨那么一阵吧。

        所以,这个片子对我来说就是粒怪味豆,在悲伤/难过/不屑/愤怒/鄙视/惊讶等种种复杂情绪中,我熬过了两个多小时地狱般的年终娱乐活动。

        通宝推:注册之后,樱木花道,伏波将军,伪爵爷,爱吃吐司,
        • 家园 张导的问题是

          想拍一部中国人,外国人都能看的南京。结果两边都觉得“不明白”。

          不过,话说回来,您老兄贬低十三,也没必要过分抬高名单。要不你解释一下:名单里德军监狱长早上起床打靶前,身边裸女的深刻含义。

          • 家园 那个场景好像是有史实依据的

            张艺谋这个片子明摆着是冲奥斯卡去的,否则不会费那么多的经历去copy名片。

        • 家园 老兄一针见血

          乌贼的评论一针见血。我对争论这部电影的双方是这样理解的,支持的人是因为一重大历史事件引起了内心的共鸣,反对的人看到是创作者的苍白和影片背后的个人目的。很遗憾,我也是一个持负面观点的观众。这部影片缺乏成功作品背后应有的严肃思考和历史事实,充满了各种元素的简单堆砌。举例说,这部电影中我们能看到《羊脂球》中的某些情节,却没有《羊》中的反思;想模仿《辛德勒名单》灰色背景中惶恐女孩的红衣形成的反差效果,却在废墟中加上了一群精致的华服妇女,滑稽而不可信。要说反抗,为什么不说一说南京妇女为腹中的胎儿拼死反抗兽兵的事情,而生硬地搞了一个国军的兰博版?没有严肃的思考和历史真实为基础,电影中这样那样的场景和逻辑破绽自然频现。看完影片,五味杂陈中透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很遗憾,在冯导的“大地震”后,张导又滥用了一个重大的民族灾难题材,也许是我对他的期望过高了。

          • 家园 确实,很怪的感觉

            说悲伤吧,那是一定有的,因为有这个背景在,只要多少表现一点,比如红菱的命运,彻骨的悲伤和仇恨就可以抓住你.

            但是片子中更多的是那种缺乏逻辑堆砌出来的不协调感:下面的达老师说对片子的这种埋怨是我想象的,可是在看到片子前,我从来没有,也不能想象在破城的南京,到处充斥强奸和杀戮的南京,可以看到片子中那种浓妆艳抹不带一丝战火气息的女性...

            再多说几句主角,墨玉,与其说是个妓女,不如说是某些人的自我想象,开始一出场,一大群女人叽叽喳喳和乔治吵架,墨玉在那里冷眼旁观,举世滔滔我独清的出淤泥不染感就出来了;后面又能用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和殡葬师聊天调情,这大概是某些人自命的身份定位吧:我有才,我漂亮,我沦落风尘,我理应得到更高存在的认同,哪怕这个更高存在的真实身份其实不过是个殡葬师...这种想象本身就缺乏于自身密切相关的存在的关心和关注,虽然她的定位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和对外的交涉者.所以,后来上车时那个痛哭着的我不想去的女孩子是一头扎在别人的怀里痛哭的,墨玉理应给他的姐妹们更多的安慰,因为那才是她真正的姐妹和同类.在这个主角身上可以阅读到一种精英主义的冷漠感.虽然,片子中表现得热血,但那不过是个电影故事,但是实际中呢,这样的人是不可能被比她低阶的存在所信任的,因为不知道何时会背叛于她自己密切相关的一切--对电影中的人物我这是做诛心之论,但这种人物在现实中是普遍存在的,包括某个时期的自己.有时候,人世间的温暖并不在于对某个崇高命题的投献,相反,那反而很可能是刺骨的寒冷,而是来自于对环绕自身的一切存在的热切关注和投入吧.

            公道地说,南京大屠杀这个题材,就史实来说,可以着力的地方太少了,既没有明末阎应元般对暴行的集群反抗;亦没有纳粹屠杀中,辛德勒般的人格力量;在吞噬一切的巨大灾难面前,所有弱小者的个人牺牲都是一种螳臂挡车般的挣扎.无论如何狗血,都摆不脱现实中那无力感,下多大剂量的麻药,也不能抚平现实中存在的巨大创伤.惟有纯粹的反思...但是,现实中存在的港台对大陆意识形态的渗透,或者说大陆自身的合谋,这基本上是不可能.估计很长时间之内,都不能在这个题材上拍出什么震撼人心的片子,这不仅仅是导演的问题--虽然张的眼界手段我从来不看好,他是一个好的摄影师和团体操导演者,却从来不是一个能够叙述蕴含饱满细节故事的好导演.

            • 家园 说来说去就是你看的、你评论的、让你感动的

              是不是这部电影。

              这个就和《活着》一样,你评论的是不是这部电影。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不好意思,你还是没有抓住重点

          你对这个片子的思路大致就是fride所总结的“审美”,不妨先转帖一个周黎明的评论。

          [URL=http://view.news.qq.com/a/20111220/000014.htm]周黎明:《金陵十三钗》 乱世出英雄

          [/URL]

          你所介意的部分,基本不会超出他批评的范畴,即便如此,周也承认“这是一部优秀之作”。你也会发现,他的评论基本没有触及这部影片的核心部分。在我看来你也是如此。

          为什么我说该片的核心是“责任”,因为如果你心里没有这样的意识,那我耳提面命说责任只会引起你的反感。实际上,爱国是此片的前提,而你在观影中的种种不快一是来源于你说的那些不完美,二是你对创作者本身的动机有怀疑。而这怀疑事实上不是创作者传递给你的,而是你自己心里的——如果战争明天来临,有没有人像片子里这样挺身而出?你对此是有疑问的。所以影片的不完美象征了人性的不完美,沉沦似乎不可避免,即使一部电影以如此浓墨重彩的方式渲染了战争的可怖和危难的迫切。不相信,这才是问题所在。

          关于创作者的问题,冯小刚是精明的商人,但张艺谋绝不是你说的“还没有摸到商业的边”,如果看他的作品列表,你会发现他才是商业电影的先行者。张艺谋多年来的战略都是先打开一片市场,然后就换地方。这么多年他唯一一次被人占得先机就是李安的《卧虎藏龙》。而姜文还远不到你所说的“品牌”,他的水准波动太大(这水准不是指质量,而是盈利能力),他在商业片导演里仍属于小众的奢侈品一类。而像张这样能一直保持这么旺盛的创作力和高产量以及质量的,国内绝无仅有,国际上也没有几个。冯这次敢上《一九四二》恐怕也是张艺谋给他壮了胆,连卡司都全盘照搬,如果不是老张在前面开路,你觉得他会有这么大的胆气?集结号和大地震已经让我很无语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